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140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由插头连接器及与插头连接器相配接的插座连接器组成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与诸如针脚状、刃状、卡缘接触垫以及类似构形的公端子相配合,母端子常设计成各种单弹性臂或双弹性臂的结构。一般来说,按照上述的配置,公端子插入母端子时,需要足够大的作用力以克服母端子带来的阻力。这些端子组合配合时产生的插入力包括公端子进入母端子内时撑开母端子的接触部的作用力及插入过程中母端子刮擦公端子所产生的水平摩擦力。
应用于多电路配置的相互配合的公连接器及母连接器分别包括大量的公、母端子,而整体插入力是每一对公、母端子配接时所需的插入力的集合,故,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对接所需的插入力非常大。
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改变母端子的构造以降低插入力的端子设计,如美国专利第4,175,821号,此专利揭示了一种包括相对的双弹性臂的母端子,该相对的两弹性臂于纵长轴向上有一定偏置。当针脚状端子插入两弹性臂间时,先与第一弹性臂配接并将其顶起;然后再与第二弹性臂接触并将其移动。如此排布由于将插入时所需的作用力分解成为两步,一次顶起一个弹性臂,从而降低了插入时所用的插入力。
上述设计仍存在几点缺陷。例如,母端子与常规的方形针脚的公端子相配合,该种公端子具有一相对短小倾斜的末端。该末端通常比较粗糙,其与母端子的接触部发生刮擦,长期反复配接会磨损母端子接触部表面的贵重金属镀层,从而影响端子之间电性连接的效果。另外,增加端子的接触表面的贵重金属镀层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美国专利第4,607,907号专利揭示了另一种低插入力的母端子构造,该母端子是冲制而成,其后端设有一盒状构件,由盒状构件延伸出一具有弹性的悬臂,该悬臂包括一自由端及设置于自由端上的接触部。与前揭端子设计上相似,该接触部于纵长轴向上有一定偏置,不同之处在于,该端子的接触部被设计成越过插入区的中线而可使用低弹性率的弹性臂。该母端子进一步于弹性悬臂之间形成有一水平空间,而使接触部于水平方向上相互间隔,从而可以降低贵重金属镀层的成本。该母端子减少插入力的原因与前述原因相似,例如公端子插入时一次只需顶起一个弹性臂。另外,由于上述越过中线的接触部构造,可以使用弹性率低的弹性构件,从而可以减少该弹性构件的刚度,进而减少了公端子顶起弹性构件的作用力。
然而,这个设计同样存在几点缺陷,同第一个提及的专利一样,该公端子的粗糙末端的顶部于插入时容易磨损母端子接触部的贵重金属镀层。长期重复配接,则电性连接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同时,母端子的冲制方法会浪费大量金属材料。另外,由于母端子需要在冲压后成型一盒状构件及一对相对的弹性臂,其一次冲压成形的料带上相邻端子的中心线间的间距并不能与插入绝缘本体中时的间隔相适应。故,于母端子成型后需要重新配置成合适的间隔以适合插入绝缘本体中。这需要于制造及组装步骤中增加一道附加工序。
美国专利第4,735,588也揭示了一种低插入力端子,其相互配接的导电端子中母端子是纵长管状构形,公端子包括至少一个弹性延伸的纵长梁部。管状母端子和公端子均是一预先设定的纵长延伸的旋转偏斜或扭曲的外形。于公端子插入母端子内时,公端子的弹性梁部即会沿预先设定的旋转偏斜轨迹偏转。上述设计中,旋转偏斜提供了一个转矩,使公端子与母端子间产生一配接作用力,其中外形的旋转角度决定了插入过程的偏斜量。
这一设计也具有几点不足。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公端子需要组装形成,这一附加的组装步骤增加了端子制造成本。制造中的另一缺陷是管状母端子冲压成型后于其内部电镀令人满意的贵重金属镀层极为困难。同时相对的内壁将造成区域效应而干扰电镀作业,进而导致低品质的电镀。另外,该端子设计对公、母端子相互对准要求非常高,如果公端子相对母端子于中心轴线上稍有偏移也将导致低插入力转变为要高插入力,这主要是因为公端子与母端子未对准而使非弹性元件偏移。
美国专利第4,740,180号揭示了一种低插入力的相互配接的端子组合,其中一个公端子包括弯曲的导入部,该导入部设有用以与一个母端子的至少一接触部相配合的至少一个表面。公端子的弯曲导入部插入时藉凸轮效应逐步带动母端子的一对弹性臂的接触部从初始位置至最终对接的位置,从而提供了一较低的整体插入力,同时也于公、母端子间提供了一较高的正常接触力。这一专利所揭示的配接端子组合及凸轮的轮廓提供了一种可靠性高且插入力低的接触介面。然而,由于几点原因该设计不易适应小型化需求,例如,为了实现更小型化的封装,需生产出适合高密度排布的端子尺寸,从而减小单个端子的尺寸。进一步地,由于端子导入部的存在,如此减小端子尺寸则会限制公端子的对接深度。这会给一些特定连接器的应用带来潜在的问题。
所以,有必要对电连接器组件的低插入力结构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插头及插座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该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组装时可实现低插入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之间可达成可靠的电性连接,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制程简化且不受尺寸限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端子,第一绝缘本体内设有若干通道,第一端子收容于上述通道内,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过渡部、由过渡部延伸以将端子固持在通道中的固持部、由过渡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及由固持部延伸且相对于尾部侧向偏置的弹性臂;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前部形成有一收容腔,上述第二端子具有延伸入该收容腔内的连接部,第一端子的所述弹性臂可以以低插入力到达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连接部电性连接的位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端子,绝缘本体包括设有若干通道的基部;上述端子收容于前述通道内,每一端子包括过渡部、由过渡部延伸以将端子固特于通道中的固持部、由过渡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及由固持部延伸且相对于尾部侧向偏置的弹性臂。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下列有益效果凭借插头连接器端子的弹性臂的倾斜构造,使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组装时实现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的构造简单,借此简化制程;端子都可于一道冲压工序中在料带上形成适合插入绝缘本体的端子中心线间的间距,从而进一步简化了该电连接器组件的装配过程;指部于槽道中插入两弹性臂时,不会刮擦弹性臂上的贵重金属镀层而对其造成磨损,借此保证长期使用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且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又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是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完全配接前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主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0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G-G方向的剖视图。
图18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完全配接后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H-H方向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8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I-I方向的剖视图。
图22是图18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J-J方向的剖视图。
图23是图18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K-K方向的剖视图。
图24是图1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L-L方向的剖视图。
图25是图1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M-M方向的剖视图。
图26是图19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线N-N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1包括插头连接器2(第二连接器)及与插头连接器2相配合的插座连接器3(第一连接器)。
插头连接器2包括绝缘本体20(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端子22(第二端子)。绝缘本体20包括矩形的基部200及“D”形对接部201。基部200包括对接面202、与对接面202相对的结合面203及一对由基部200两端延伸并超出结合面203的支持部204。基部200设有若干贯穿对接面202及结合面203的通道205。
同时请参阅图6所示,每一通道205包括横向主体部206及一对由主体部206相对上、下两端分别向上、向下延伸的偏离部207。通道205呈一横置的“Z”形。对接部201由基部200的对接面202向前延伸且设有一与通道205相连通的收容腔208。
每一端子22包括扁平的固持部220、由固持部220向前延伸的扁平的连接部221、一对由连接部221向前延伸的相对分离的指部222及由固持部220向后延伸的尾部223。固持部220包括若干由固持部220相对两端向外延伸的倒刺224。每一端子22的其中一个指部222向上倾斜延伸,另一指部222则向下倾斜延伸。
再请参阅图3、4及5,组装时,插头连接器2的端子22由结合面203插入第一绝缘本体20。指部222及连接部221穿过通道205的偏离部207及主体部206而延伸入收容腔208内,然后,固持部220的倒刺224与基部200相结合以将固持部220固持于通道205的主体部206中。尾部203伸出结合面203外。
插座连接器3包括绝缘本体30(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端子32(第一端子)。绝缘本体30包括矩形基部300及“D”形对接部301。基部300包括对接面302、相对于对接面302的结合面303、若干贯穿对接面302及结合面303的通道304及一对由基部300两端延伸出结合面303的支持部305。
请参阅图8及图11至图13,每一通道304包括穿过对接面302及结合面303的垂直的主体部308及一对偏离部309、310。主体部308是矩形,偏离部309、310分别由主体部308上、下两端向外延伸且穿过对接面302但并未延伸至结合面303。亦即,每一通道304邻近于结合面303的后部具有一大体呈矩形的横截面,每一通道304邻近对接面302的前部设有一呈“Z”形的横截面。
对接部301由基部300的对接面302向前延伸,其包括若干贯穿对接部301的槽道306。槽道306与相应的通道304相连通而构成绝缘本体30的收容通道307。槽道306通常为矩形。
每一端子32包括扁平的过渡部320、由过渡部302一侧垂直延伸的扁平的固持部321、由固持部321前端向前倾斜延伸的弹性臂322及由过渡部302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尾部323。弹性臂322及尾部323彼此侧向偏置。端子32数目为端子22数目的两倍。
请参阅图7及图20至图23,一对端子32的尾部323及过渡部320相互贴置,插入绝缘本体30时,其中过渡部320与固持部321一起恰构成“Z”形。一对端子32由对接部301的槽道306插入并穿过基部300的相应通道304再收容于绝缘本体30的收容通道307内。
过渡部320及尾部323收容于通道304的主体部308,其中尾部323部分延伸出结合面303。固持部321延伸入通道304的偏离部309、310上、下两端以与基部300相结合,同时凭借弹性臂322弹性突伸入对接部301的槽道306,从而将端子32固持于绝缘本体30中。位于槽道306中的弹性臂322彼此侧向偏置,另外,每一对端子32的弹性臂322中一个弹性臂322向上倾斜延伸,另一个弹性臂322向下倾斜延伸。
再请参阅图9至图17,当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相配接时,对接部301插入对接部201的收容腔208中,收容相对应的端子22的指部222的槽道306也延伸入收容腔208中。由于指部222与弹性臂322的倾斜形状,端子22与端子32于槽道306内相配接时需要的作用力,也就是将对接部301插入收容腔208内时所需的作用力会随指部222与弹性臂322进一步相对移动而增加。
请参阅图18至图26,当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完全对接在一起时,连接部221与弹性臂322达成稳定电性连接且对接部201前端与对接面302抵靠于一起。配接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的总插入力较传统没有设置倾斜构造的电连接器(未图示)显著减小。
插座连接器3的端子32的构造简单,借此简化制程。另外,端子22、32都可于一道冲压工序中在料带上形成适合插入绝缘本体的端子中心线间的间距,从而进一步简化了该电连接器组件1的装配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端子22设有两指部222制成分别与每对端子32的弹性臂322相对应的结构,从而,指部222于槽道306中插入两弹性臂322时,不会刮擦弹性臂322上的贵重金属镀层而对其造成磨损,借此保证长期使用后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且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端子22为非扭曲结构,小型化时不会受尺寸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端子,第一绝缘本体内设有若干通道,上述第一端子收容于上述通道内;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前部形成有一收容腔,上述第二端子具有延伸入该收容腔内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过渡部、由过渡部延伸以将第一端子固持在通道中的固持部、由过渡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及由固持部延伸且相对于尾部侧向偏置的弹性臂,第一端子的所述弹性臂可以以低插入力到达与第二端子的所述连接部电性连接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由上述连接部倾斜延伸的相互分叉的一对指部,每两个第一端子的弹性臂分别沿一个第二端子的对应两个指部滑移至第二端子的连接部上。
3.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端子,绝缘本体包括设有若干通道的基部;上述端子收容于前述通道内,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包括过渡部、由过渡部延伸以将端子固持于通道中的固持部、由过渡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及由固持部延伸且相对于尾部侧向偏置的弹性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由基部延伸的对接部,于对接部内设有与前述通道相连通且供端子的弹性臂延伸入其内的若干槽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基部具有对接面及与对接面相对的结合面,每一通道包括延伸穿过对接面与结合面的主体部及由对接面向结合面延伸且与主体部相连通的偏离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的尾部及过渡部延伸入通道的主体部内,端子的固持部固持于通道的偏离部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通道设有邻近对接面且横截面呈“Z”形的前部及横截面呈矩形的后部。
8.如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端子的尾部及过渡部面对面抵靠。
9.如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对端子的过渡部及固持部相互垂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成对排布,每对端子呈对角线对称排布,每对端子的弹性臂分别由对应固持部延伸,上述固持部于空间上相互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1),其包括插头连接器(2)及插座连接器(3)。插头连接器包括设有若干通道(205)的绝缘本体(20)及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的通道内且每个均设有一对倾斜指部(222)的端子(22)。插座连接器包括设有若干槽道(306)的绝缘本体及具有延伸入槽道内的倾斜弹性臂(322)的若干端子。指部延伸入槽道内以低插入力与弹性臂电性接触。
文档编号H01R12/16GK2694535SQ0325075
公开日2005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31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