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520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端子,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旋转式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在通信线路的连接过程中,连接端子是常用的一种连接器件,旋转式连接端子虽具有操作方便、连接可靠的优点,但现有技术中的旋转式连接端子结构仅适用于线径直径在0.4~0.7mm的铜质芯线的连接,而不适应于粗线径和硬质的线材,例如直径为1.0mm的铜包钢电话引入线连接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大直径硬质线材连接用的旋转式连接端子。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构思来加以实现的其由包括起子槽、旋转帽和导电管套及底座所组成,所述旋转帽套在安装在底座上的导电管套外面,并可相对其旋转90°。而在旋转帽的顶端设有一起子槽,另垂直贯穿过旋转帽和导电管套设置一个或多个引入线连接孔。在导电管套的管壁上,自其前后两贯穿孔的孔口处起,顺着旋转帽的旋转方向,各设有一个略大于90°的水平圆弧槽口。所述导电管套水平圆弧槽口的槽口宽度不是等宽的,且其开口处的槽口宽度略大于引入线绝缘层的外径,槽口宽度是随顺时针旋转方向上渐小的,而在其终端处则设有一个直径大于槽宽的减应力孔。在水平圆弧槽口的上方或下方则另设有一条与其中心线相平行的缓冲槽。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由于引入线连接孔是呈直径与插入引入线外径相匹配的圆台体形状,引入线可以从处于圆台体下底的大口一端方便地插入,而插入引入线连接孔后,又恰如其分伸出于圆台体上底的小口一端,此时若旋转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帽时,旋转帽相对于导电管套旋转运动,插入于引入线连接孔内的引入线,也被一起带动旋转,但由于导电管套是相对静止的,插入于其中的引入线被迫进入于水平圆弧槽口,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圆弧槽口开口处的宽度略大于引入线绝缘层的外径,其后的槽口宽度是渐小的,如此随着旋转帽的转动,引入线的绝缘层上下两部分将被水平圆弧槽口逐步剌破,直到组成引入线的金属芯线与水平圆弧槽口直接接触,也即完成引入线与导电管套导通的连接。又由于每个引入线连接孔都垂直贯穿过导电管套,即在导电管套的管壁上有相对180°的二个贯穿孔口,并各自有一个水平圆弧槽口,因此每根引入线的金属导线与导电管套有上下四个导通点段。水平圆弧槽口终端处的减应力孔,可减少硬质芯线对导电管套的水平圆弧槽口产生破坏性的应力,以及与水平圆弧槽口中心线相平行的缓冲槽,都有利于减少导电管套的水平圆弧槽口的变形,从而能充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预定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加以描述,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细节、特点、目的和优点更加明确。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示图。
图3是图1转向90°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引入线已就位但旋转帽未旋转时图2的B-B剖示图。
图5是旋转帽旋转过程中的B-B剖示图。
图6是旋转帽旋转90°后的B-B剖示图。
图中1—起子槽2—旋转帽3—引入线连接前孔4—引入线连接后孔5—减应力孔6—缓冲槽7—贯穿孔口7’—贯穿孔口8—水平圆弧槽口9—导电管套10—底座11—引入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如图1和2所示,一种旋转式连接端子,由包括起子槽1、旋转帽2、导电管套9和底座10所组成。所述导电管套9固定在底座10上并套于旋转帽2中,旋转帽2可相对导电管套9旋转90°,所述旋转帽2的顶端设有起子槽1。在旋转帽2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引入线连接前孔3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所述引入线连接前孔3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处于同旋转帽2轴线垂直相交状态,即引入线连接前孔3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垂直贯穿过旋转帽2。在导电管套9上分别有一个引入线连接前孔3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相匹配的贯穿孔口7或7’,即贯穿孔口7与引入线连接前孔3、贯穿孔口7’与引入线连接后孔4的大小相匹配。此时,如图2所示,引入线连接前孔3、贯穿孔口7、贯穿孔口7’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以序处于同一轴线上,并组成一圆台形孔。如此构思方案,引入线11可轻易地从引入线连接前孔3中插入,并通过贯穿孔口7、贯穿孔口7’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贯穿而出,且受引入线连接后孔4孔径的控制,引入线11略微穿插引入线连接后孔4后即可定位,等候下步工序。
如图2和图4至6所示,在导电管套9的管壁上,自所述两贯穿孔口7、7’处起,顺着旋转帽2的旋转方向,各设一个略大于90°的水平圆弧槽口8。所述水平圆弧槽口8的槽口宽度是渐小的,且其开口处的槽口宽度略大于引入线11的线径。如此构思方案,可确保引入线11和导电管套9间的连接。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4、5、6所示,引入线11可方便地从处于圆台体下底的大口一端,引入线连接孔前3处插入,又恰如其分从处于圆台体上底的引入线连接后孔4一端伸出。其中图4所示,即为引入线11已插入于本实用新型中就位,但旋转帽2尚未转动时的状态。此时若开始旋转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帽2,如图5所示,旋转帽2相对于导电管套9旋转运动,插入于引入线连接前孔3处的引入线11也被一起带动旋转,并被挤入于设在与引入线连接前孔3相匹配的贯穿孔口7相通的水平圆弧槽口8内;同时引入线11的另一端同样被挤入于与引入线连接后孔4相匹配的贯穿孔口7’相通的水平圆弧槽口8内。由于两个水平圆弧槽口8的槽口宽度都是渐小的,如此随着旋转帽2的转动,引入线11的绝缘层的上下两部分将被渐小的水平圆弧槽口8逐步剌破,直至引入线11的金属芯线与水平圆弧槽口8直接接触,也即是完成引入线11与导电管套9导通连接。此时,每个引入线11与导电管套9有四个导通点段,可确保引入线11和导电管套9之间的连接效果。
为了减少挤压硬芯线材时引起应力集中,在水平圆弧槽口8终端处设有一个直径大于槽宽的减应力孔5。
为了减少芯线对导电管套9上水平圆弧槽口8的变形,在水平圆弧槽口8的上方或下方,有一条与其中心线相平行的缓冲槽6。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式连接端子,由包括起子槽(1)、旋转帽(2)、导电管套(9)和底座(10)所组成,所述导电管套(9)固定在底座(10)上并套于旋转帽(2)中,旋转帽(2)可相对导电管套(9)旋转90°,所述旋转帽(2)的顶端设有起子槽(1),其特征在于在旋转帽(2)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引入线连接前孔(3)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所述引入线连接前孔(3)和引入线连接后孔(4)处于同旋转帽(2)轴线垂直相交的状态,在导电管套(9)上则分别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贯穿孔口(7或7’),在导电管(9)的管壁上,自贯穿孔口(7或7’)处起,顺着旋转帽(2)的旋转方向,各设一个略大于90°的水平圆弧槽口(8),所述水平圆弧槽口(8)的槽口宽度是渐小的,且其开口处的槽口宽度略大于引入线(11)的线径。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水平圆弧槽口(8)的终端处设有一个直径大于槽宽的减应力孔(5)。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式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水平圆弧槽口(8)的上方或下方,有一条与其中心线相平行的缓冲槽(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端子,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旋转式连接端子。其由包括起子槽、旋转帽、导电管套和底座所组成。垂直贯穿过旋转帽和导电管设置一个或多个引入线连接孔。在导电管套的管壁上,自贯穿孔口处起,各设有一个略大于90°的,且其槽口宽度是渐小的水平圆弧槽口,在其末端处则设有一个直径大于槽宽的减应力孔,在其的上方或下方则另设有一条与其中心线相平行的缓冲槽。当引入线插入引入线连接前、后孔,并被挤入水平圆弧槽口内时,引入线绝缘层将被逐步剌破,直到引入线与导电管套相接触而导通。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直径为1.0mm的铜包钢电话引入线的连接。
文档编号H01R4/24GK2715367SQ20042002353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8日
发明者唐峰, 孙荣明, 张银宝, 步彤 申请人:上海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