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70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安装于移动电话内部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移动电话内部的电源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与对接插头的正负极导接的中心端子与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中心端子具有圆筒状接触端,于插头插入后,中心端子一端与对接插头导接,其另一端与第二端子导接,同时该第二端子另一端与电路板导接。第一端子一端与对接插头导接,另一端与电路板导接,以此构成导电回路。
如中国专利申请第200320120741.0号即揭示了此种电连接器,请结合参阅图1以及图2所示,电连接器1用于安装于电路板(未图标)上,其包括设有插孔100的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且彼此分离的中心端子12、第一端子14、第二端子16以及第三端子18。中心端子12包括圆柱臂120以及自圆柱臂120一端周向凸伸的固持台阶122。圆柱臂120插入插孔100中间位置并可与对接插头2导接,固持台阶122的尾端与第二端子16抵接。第一端子14包括可与对接插头2导接的第一接触臂140以及与电路板导接的第二接触臂142。第二端子16包括供中心端子12的固持台阶122抵接的平板状固持壁160以及与电路板导接的第三接触臂162。第三端子18包括于插头2插入的前与中心端子12导接的第四接触臂180以及与电路板导接的第五接触臂182,第四接触臂180上设有一绝缘块184,插头2插入后,插头2推动绝缘块184使得第四接触臂180与中心端子12分离。插头2插入时,中心端子12的固持台阶122抵接在第二端子16的固持壁160上,利用此种结构固持中心端子12以防止被过大的插入力顶退。
但是该电连接器1的中心端子12与第二端子16独立设计,装配时需要将中心端子12及第二端子16分别装配,从而使得装配步骤复杂,并且在对端子进行电镀时,需要保证中心端子12与第二端子16的接触部分良好的电镀效果,从而增加了电镀难度并因此增加生产成本。故,业界出现一种将中心端子12与第二端子16一体成型的设计,并利用一体成型后端子上设置倒刺与绝缘本体内相应部分配合以将中心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内。
然而随着现代电器设备功能模块的增加及外形的减小,电连接器结构日趋复杂,尺寸日趋减小,与之相应,上述电连接器的中心端子的结构也日趋减小,为保证端子强度,中心端子上设置的倒刺不能太大,但是对接插头插入电连接器时的插入力一般较大,此时若仅仅利用倒刺固持中心端子,很可能产生中心端子被过大的插入力顶退的现象,从而不能保证电连接器的稳定电性传输效果。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保证稳定的电性传输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彼此分离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绝缘本体设有插孔,可容一具有正负极的对接插头插入;插头插入插孔的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与插头正负极导接;第一端子包括与插头导接的第一接触臂,与电路板导接的第二接触臂以及连接第一和第二接触臂的第一固持部;第二端子包括与插头导接的第三接触臂,与电路板导接的第四接触臂以及连接第三和第四接触臂的第二固持部;第一固持部上延伸设有止挡块,绝缘本体内设有收容止挡块的止挡槽,当插头插入时,止挡块与止挡槽配合以防止第一端子被顶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设有与对接插头导接的第一接触臂以及与电路板导接的第二接触臂,从而避免将第一接触臂与第二接触臂设置于两独立的端子上,进而简化组装步骤、减小电镀难度、降低生产成本,并且,通过第一端子上设置的止挡块与绝缘本体内相应的止挡槽配合以将第一端子稳固固持于绝缘本体内,从而避免在对接插头插入时过大的插入力将第一端子顶退,进而保证稳定的电性传输效果。

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现有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组接后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仅组入第一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对接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3,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与对接插头8(如图10所示)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4以及收容在绝缘本体4内且彼此分离的第一端子5、第二端子6、第三端子7。
绝缘本体4设有插孔46可容对接插头8插入,在插头8插入端具有垂直于插入方向的对接面40、与对接面40相对的尾端面41、平行于插入方向并且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面42、与安装面42相对的顶端面43以及第一侧面44、第二侧面45。第一侧面44及第二侧面45与尾端面41相交接处形成有均匀布满第一侧面44及第二侧面45整个宽度的突起48。
请结合参阅图6及图7,绝缘本体4的安装面42上设有两平行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收容槽420及第四收容槽422,该等收容槽从尾端面41延伸至邻近对接面40位置处终止。第二收容槽420及第四收容槽422与尾端面41相接的尾部设有宽度略大的第二固持槽4200及第四固持槽4220。绝缘本体4的顶端面43,其上设有第五收容槽430,第五收容槽430从尾端面41延伸至对接面40,其于顶端面43上邻近尾端面41处形成有宽度略小的第五固持槽4300。绝缘本体4的第一侧面44上设有第三收容槽440,该第三收容槽440从尾端面41延伸至邻近对接面40位置且与第四收容槽422相贯通,第三收容槽440于其靠近尾端面41处自尾端面41延伸设有宽度略大的第三固持槽4400。绝缘本体4的第二侧面45与第一侧面44相对设置,第二侧面45上设有第六收容槽450,该第六收容槽450从尾端面41向对接面40延伸设置且与第五收容槽430相贯通,该第三收容槽450于其与尾端面41相接处形成有宽度略大的第六固持槽4500。绝缘本体4内自尾端面41向对接面40延伸设有台阶部47,台阶部47与插孔46相邻设置,台阶部47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固持孔470,第一固持孔470与插孔46贯穿设置,第一固持孔470靠近第五收容槽430一端设有平行于第五收容槽430的第一收容槽472,该第一收容槽472与第一固持孔470及第三收容槽440均相贯通。第一固持孔470另一端设有与第二收容槽420垂直的第一固持槽474,该第一固持槽474与第一固持孔470及第二收容槽420均相贯通。请结合参阅图9,台阶部47于与第一侧面44相对的侧面上邻近插孔46处形成有止挡槽476,第一收容槽472部分延伸至该止挡槽476且于延伸终止处形成第一止挡壁4760,与之相应,台阶部47上于止挡槽476延伸终止处形成有与第一止挡壁4760相对的第二止挡壁4762。
第一端子5,其包括第一接触臂50、第二接触臂52以及连接第一接触臂50与第二接触臂52的第一固持部54。第一固持部54包括呈平板状的第一主体部540以及设于第一主体部540两端的第一连接部542及第二连接部544,第一连接部542与第一主体部540垂直且大体呈″L″形设置,第二连接部544宽度小于第一主体部540且与第一主体部540在同一平面上延伸设置。其中,第一接触臂50为从第一连接部542一侧缘沿平行于插头8插入方向延伸的圆柱臂,第二接触臂52从第二连接部544远离与第一主体部540相连的另一端沿平行于插头8插入方向倾斜延伸设置,第一接触臂50与第二接触臂52分别设置于第一主体部540两侧。第二接触臂52的自由末端设有向绝缘本体4内凸伸的弧形第二接触部520。第一连接部542于其远离与第一主体部540相接的另一端延伸设有止挡块5420,止挡块5420与第一连接部542的间的夹角大于第一收容槽472与第三收容槽440的间的夹角,以便于将第一端子5组入。第一主体部540上还设有第一倒刺5400,用以与绝缘本体4内相应部分配合以固持第一端子5。组装时,将第一端子5从绝缘本体4的尾端面41组入,第一端子5的第一接触臂50穿过第一固持孔470容置在插孔46内以与插头8的一极对接,第一固持部54收容于第一固持孔470内,其中,第一连接部540相应地收容于第一收容槽472内,第二连接部544收容于第一固持槽474中,第二接触臂52收容于第二收容槽420内且第二接触臂52的尾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420的第二固持槽4200中用以固持第二接触臂52,第二接触臂52的第二接触部520突出安装面42以便于与电路板导接。请结合参阅图9,在第一端子5组入绝缘本体4后,再利用一定工具从第一侧面44将止挡块5420打弯完成第一端子5的二次成形,使其完全收容于台阶部47上预设的止挡槽476内,且被第一止挡壁4760及第二止挡壁4762所止挡。其中,第一止挡壁4760用以在第一端子5的组入过程中对其进行止挡定位,防止第一端子5组入时超出预定位置,第二止挡壁4762则用以插头8组入时防止过大插入力将第一端子5顶退,此时,第一端子5所能承受的插入力远大于仅设置第一倒刺5400所能承受的插入力。
第二端子6,其包括第三接触臂60、第四接触臂62以及连接第三接触臂60与第四接触臂62的第二固持部64。第二固持部64包括呈平板状的第二主体部640及第四连接部642,其中,第三接触臂60从第二主体部640一侧缘沿平行于插头8插入方向倾斜向内延伸设置,第三接触臂60的自由末端设有向绝缘本体4内凸伸的弧形第三接触部600用以与插头8的另一极导接。第四连接部642于与第三接触臂6延伸的侧缘相邻的侧缘且与第二主体部640呈同一平面延伸设置,第四接触臂62从第四连接部620另一端垂直于第二主体部640且平行于插头8插入方向倾斜延伸设置,第四接触臂62的自由末端设有呈弧状的第四接触部620用以与电路板导接。第二主体部640上设有成形通孔6400,该成形通孔6400下端设有向外凸伸的第二倒刺6402用以与绝缘本体4内相应部分配合以固持第二端子6。第一端子5组入后,将第二端子6从绝缘本体4的尾端面41组入,组入后,第三接触臂60收容于第三收容槽440内,请结合参阅图8及图10,第三接触臂60的第三接触部600向绝缘本体4内凸伸以便与对接插头8导接。第二端子6的第二固持部64收容于第三固持槽4400内,第二主体部640的成形通孔6400面对第一端子5的止挡块5420位置,该成形通孔6400设置的目的便于第一端子5的止挡块5420的二次成形。第二端子6的第四接触臂62收容于第四收容槽422内,且第四接触臂6的尾部收容于第四固持槽4220内用以固持第四接触臂62,第四接触臂62的第四接触部620凸出安装面42以便与电路板导接。
第三端子7,其包括第五接触臂70、第六接触臂72及连接第五接触臂70与第六接触臂72的第三固持部74。第三固持部74包括呈平板状的第三主体部740、自第三主体部740一侧缘与第三主体部740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第五连接部742以及自与第五连接部742延伸的侧缘相邻的另一侧缘垂直于第三主体部740延伸的第六连接部744。第五连接部742于其远离第三主体部740一端延伸设有一与第五连接部742逐渐分离的第五接触臂70,第六连接部744一端朝向与第五接触臂70延伸方向相对的方向延伸设有垂直于第三主体部740的第六接触臂72,第五接触臂70及第六接触臂72的自由末端分别设有向绝缘本体4内凸伸的弧状第五接触部700及第六接触部720,第五接触部700与第六接触部720一同提供插头8插入及拔除时的插拔力。第三主体部740上设有第三倒刺7400用以与绝缘本体4内相应部分配合以固持第三端子7。
在第一端子5及第二端子6组入后,将第三端子7自绝缘本体4的尾端面41组入,第五接触臂70收容于第五收容槽430内,第三倒刺7400抵靠在第五固持槽4300的内壁上。第六接触臂72收容于第六收容槽450内,第六连接部744收容于第六固持槽4500内。
当对接插头8插入时,插头8给第一端子5一个自绝缘本体4的对接面40朝向尾端面41的较大的插入力,第一端子5产生后退的趋势,但是第一端子5的止挡块5420抵压在绝缘本体4内止挡槽476的第二止挡壁4762上,从而防止第一端子5从绝缘本体4内退出。同时,第五接触臂70的第五接触部700及第六接触臂72的第六接触部720弹性抵压于插头8的外表面上,利用此种结构提供防止插头8插入后从绝缘本体4内退出的插拔力。第一端子5的第一接触臂50及第二端子6的第三接触臂60分别与插头8的正负极对接,同时第一端子5的第二接触臂52及第二端子6的第四接触臂62分别与电路板导接,以此在插头8与电路板间建立导电回路。
上述结构可提供一种既能简化组装步骤、减小电镀难度、降低生产成本又能防止第一端子5被顶退进而保证可靠的电性传输效果的电连接器3。
权利要求1.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彼此分离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可容具有正负极的对接插头插入的插孔,插头插入插孔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与插头的正负极导接,第一端子包括与插头导接的第一接触臂、与电路板导接的第二接触臂以及连接第一和第二接触臂的第一固持部,第二端子包括与插头导接的第三接触臂、与电路板导接的第四接触臂以及连接第三和第四接触臂的第二固持部,其特征在于第一固持部上延伸设有止挡块,绝缘本体内设有收容止挡块的止挡槽,当插头插入时,止挡块与止挡槽配合以防止第一端子被顶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端子的第二固持部上预设有成形通孔,便于第一端子的止挡块的二次成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固持部设有第一主体部以及设于第一主体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主体部呈″L″形设置,第二连接部与第一主体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臂从第一连接部一侧缘沿平行于插头插入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接触臂从第二连接部远离与第一主体部相连的另一端沿平行于插头插入方向倾斜延伸设置,第一接触臂与第二接触臂位于第一主体部两侧,止挡块从远离第一连接部与第一主体部相连的另一端延伸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主体部上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倒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固持部设有第二主体部及第四连接部,第三接触臂从第二主体部一侧缘沿平行于插头插入方向斜向内延伸设置,第四连接部于与第三接触臂延伸的侧缘相邻的侧缘且与第二主体部成同一平面延伸设置,第四接触臂从第四连接部一端垂直于第二主体部且平行于插头插入方向斜向延伸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成形通孔设于第二主体部上,且该成形同孔内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倒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于与收容第二端子的位置相对的位置另收容有第三端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三端子设有第三固持部,该第三固持部设有第三主体部、自第三主体部一端与第三主体部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第五连接部以及自与第五连接部延伸的侧缘相邻的侧缘垂直于第三主体部延伸的第六连接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五连接部上自远离第三主体部一端朝向第三主体部延伸设有一与第五连接部逐渐分离的第五接触臂,第六连接部一端朝与第五接触臂延伸方向相对的方向延伸设有第六接触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彼此分离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可容具有正负极的对接插头插入的插孔及分别与插头正负极导接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包括与插头导接的第一接触臂、与电路板导接的第二接触臂以及连接第一和第二接触臂的第一固持部;第二端子包括与插头导接的第三接触臂,与电路板导接的第四接触臂以及连接第三和第四接触臂的第二固持部;第一固持部延伸设有止挡块,绝缘本体内设有收容止挡块的止挡槽,当插头插入时,止挡块与止挡槽配合以防止第一端子被顶退。
文档编号H01R24/00GK2718848SQ200420026730
公开日2005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6日
发明者李昭漳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