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80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遮蔽壳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间为了实现信号或电力的传输,通常会使用各种连接器来完成电子装置的内部组件或电子装置与其它为统间的连接。随着技术的发展,集成化、小型化的要求使得电路板上相邻近的电连接器越来越多,电连接器传输信号速度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相互邻近的电连接器间产生电磁干扰,在加上外界的电磁辐射,使得电连接器传输信号的功能受到影响。为了解决电磁干扰的问题,业界采用了在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外安设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遮蔽壳体。美国专利公告第5,147,220号揭示了一种具有防电磁干扰功能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设有对接部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对接部的若干端子,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所述对接部自该主体部向前延伸出。遮蔽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其包括遮覆主体部的平板及自平板向前延伸遮覆对接部的金属片,该遮蔽壳体起到了防电磁干扰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收容于对接部的端子与对接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但是,在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相配合时,金属端子间接触容易产生静电,或由其它方式产生静电如操作者产生的静电传给电连接器,当这些产生的静电通过传输信号的端子时将会严重影响信号传输的质量。
中国发明专利公告第CN 1074594C号揭示了一种能够提前将静电释放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部及沿对接部延伸且超出对接部的一对导引柱,若干端子收容于该对接部内,每一导引柱在靠近对接部一侧设有开槽,接地端子沿导引柱延伸超出对接面,所述接地端子固持于该开槽内且显露于开槽的侧壁外表面。当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配合时,所述接地端子先于收容于对接部的端子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从而提前将产生于电连接器上的静电释放,有效保护收容于对接部的端子以避免受到静电的影响。但是,该电连接器不具有遮蔽壳体结构,难以避免外界电磁干扰,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将受到影响。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023537 A1号揭示了一种既具有先接地结构又具有金属遮蔽壳体结构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设有对接部的绝缘本体,若干端子收容于对接部内,一对遮蔽壳体安设于绝缘本体外侧面。于绝缘本体两端均设有延伸超出对接部的导引柱,每一导引柱上设有延伸至末端的金属接地件。当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时,导引柱上的金属接地件先于收容于对接部的端子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从而提前将静电释放以保护端子不受静电的影响,且遮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有效地防止端子受电磁干扰。但是,该电连接器的接地件与遮蔽壳体为分体设计,并且需要相互独立冲压成型,从而使接地件与遮蔽壳体的制程复杂。而且,互相独立的接地件与遮蔽壳体也需要分别组装于绝缘本体上这样就增加该电连接器的组装工序。
因此,确有必要对前述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遮蔽壳体组装简单且具有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时提前静电释放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设有对接部的绝缘本体、收容于该对接部内的若干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上的一体式结构的遮蔽壳体。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于对接部两端部自基部向对接部延伸的方向延伸出对接部的对接面的导引柱,遮蔽壳体设有覆盖基部的平板部,自平板部向前延伸用于覆盖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的框体及延伸出对接部的对接面且用于覆盖导引柱的金属片。当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相配合时,遮蔽壳体的覆盖导引柱的金属片先于收容于对接部内的端子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从而提前将静电释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遮蔽壳体的覆盖导引柱的金属片延伸出对接部的对接面,使得该金属片与对接电连接器的接地件形成接地回路先于收容于对接部内的端子与对接电连接器的端子电性接触,从而提前将静电释放,该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保护收容于对接部的端子避免受到电磁辐射和静电释放的影响,提高了信号传输的质量,且该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为一体式结构,使得组装工序简单。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未安装遮蔽壳体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包括纵长形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端子4及包覆绝缘本体2的遮蔽壳体3。
绝缘本体2包括有一纵长形基部21、设于基部21两端的安装部22、自基部2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23及自对接部23纵长方向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导引柱24。对接部23具有对接面,于对接部23内设有两纵长形收容腔231,且每一收容腔2 31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内侧壁分别设有若干收容端子4的端子槽道232、233。每一导引柱24为横截面大致呈长方形的柱体。端子4包括用于传输电源的电源端子41及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端子42,电源端子41及信号端子42为分别收容于对应端子槽道233、232内。于基部21靠近对接部一侧设有呈固定间隔排列的楔形凸块211,于基部21靠近与对接部相对一侧即靠近安装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一侧设有呈固定间隔排列的凸条212,且于每一凸条212设有狭缝213。每一安装部22的横向端面的外表面突伸出固持部25,固持部25内凹设有固持槽251,且该固持槽251沿对接部23相对基部21延伸的方向贯穿该固持部25。每一安装部23与基部21的纵长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两通道221,每一通道221靠近与对接部相对面即安装面的一侧设有卡持块222。
遮蔽壳体3为一体式结构,其包括遮覆基部21的平板部30、自平板部30向前延伸遮覆绝缘本体对接部23的框体31及遮覆对应每一导引柱24的金属片32,其中每一遮覆导引柱24的金属片32大致呈“ㄈ”形且自遮覆对接部23的框体31纵长方向两端延伸出对接部23的对接面。该遮蔽壳体3还设有自平板部30的纵长方向的侧边缘沿与遮覆对接部23的框体31延伸的相反方向即向下弯折的垂片33、插接片34及扣持片36,该插接片34及扣持片36分别与凸条212及楔形凸块211相对应且于两垂片33之间呈固定间隔交替排列,其中每一插接片34设有插入对应凸条212的狭缝213内且与该狭缝213宽度相当的插接脚35,每一扣持片36设有与对应楔形凸块211相扣持的扣持孔37。自平板部30的每一横向方向的侧边缘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有抓板部38,每一抓板部38设有插入绝缘本体2的固持部25的固持槽251内的板状部381及自板状部381底缘向下延伸以插入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定位孔内的安装脚382,于板状部381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将板状部381固持于固持槽251内的倒刺383,遮蔽壳体3通过扣持片36的扣持孔37与楔形凸块211相配合及板状部381的倒刺383与固持槽251的内壁相配合而安装于绝缘本体上,以有效地避免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端子4受电磁辐射的干扰。
电连接器1还包括有大致呈长方体的定位板5,该定位板5包括平板50及于平板50的每一拐角处分别向上延伸的卡持臂53,其中平板50包括有若干收容信号端子42的尾部421的收容孔52及收容电源端子41的尾部411的收容槽51。该定位板5为安装于绝缘本体2的基部21靠近印刷电路板一侧即安装面一侧,所述每一卡持臂53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对应通道221内,其中位于每一卡持臂53末端的卡钩54扣持于位于对应通道221的卡持块222上,从而将定位板5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该定位板5起到定位及保护端子4的尾部411、421的作用,当端子4的尾部411、421插入印刷电路板,定位板5受印刷电路板的作用向上移动直至电连接器1完全组装于印刷电路板上。
请参照图4与图5,电连接器6为一种与电连接器1相对接的电连接器,为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以下将详细介绍电连接器6及其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的配合过程。该电连接器6为包括绝缘本体7、收容于绝缘本体7以与电连接器1的电源端子41、信号端子42分别电性接触的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遮覆绝缘本体7的遮蔽壳体8及安装于绝缘本体7底面的用于导正及保护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的尾部的定位板9。
绝缘本体7包括有对接腔71及自对接腔71的底面向上延伸出两舌板72,其中每一舌板7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若干端子槽道,所述电源端子11及信号端子12分别收容于对应的端子槽道内。所述对接腔71由两相对侧壁70及与侧壁70相邻的两相对端壁78围绕而成,于对接腔71靠近两端壁78的两端分别设有收容电连接器1的导引柱24的导引槽73,且于每一端壁78上设有一与导引槽73相通的开槽74。所述每一侧壁70的顶部设有若干呈固定间隔设置的凹陷701及凹槽702,该凹陷701及凹槽702呈交替排列,每一侧壁70靠近底部的外表面设有向外延伸的挡块75及凸条76,所述凸块75与凸条76呈固定间隔且交替排列,凸条76设有沿所述舌板72延伸的方向贯穿该凸条76的狭缝79。每一侧壁70的外表面于靠近两端壁78位置处还各设有卡持块77,所述定位板9设有与卡持块77相对应的卡持臂91,于每一卡持臂91的末端各设有卡钩92,所述定位板9通过每一卡持臂91的卡钩92与绝缘本体7的两侧壁70上的卡持块77相配合,从而将定位板9与绝缘本体7连接。绝缘本体7顶壁于拐角处分别设有导引凸块,绝缘本体7的每一端壁78上设有枢轴。
遮蔽壳体8为由两遮蔽片80组成,两遮蔽片80分别包括形状结构相同大致呈长方形的片体81。遮蔽片80设有自所述片体81下缘延伸出以穿过绝缘本体7的凸条76上的狭缝79从而插入设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对应安装孔(未图示)的若干插接脚82及沿插接脚82延伸的相反方向即向上凹陷的凹口82,所述凹口82与绝缘本体7上的挡块75相配合,其中插接脚82与凹口82呈固定间隔且交替排列。遮蔽片80还设有自片体81的上缘延伸出呈固定间隔且交替排列若干固定片84、85,每一固定片84、85先水平延伸后朝向对接腔71的底面弯折,从而每一固定片84、85分别固持于对应凹陷701与凹槽702内,其中所述固定片85设有与电连接器1的遮蔽壳体3的遮覆对接部23的框体31电性接触的接触部86。
电连接器6还包括收容于开槽74内的接地件10,每一接地件包括有固持于绝缘本体7内的主体部102、自主体部102沿舌板72延伸方向延伸出的弹性悬臂101及自主体部102沿弹性悬臂101延伸的相反方向延伸的安装脚103,其中弹性悬臂101设有突伸入导引槽73的接触部104。
当电连接器1与对接电连接器6相对接时,电连接器1的导引柱24高于对接部23从而先于对接部23收容于电连接器6的对应导引槽73内,在插入过程中,包覆导引柱24的金属片32与收容于开槽74内的接地件10的接触部104电性接触,从而于金属片32、与金属片32电性相连的安装脚382、接地件10及插入印刷电路板的安装脚103之间建立完整的接地回路,将电连接器1、6上的静电或其它方式发生的静电通过上述接地回路释放于印刷电路板的接地路径上。由于电连接器1的导引柱24高于对接部23,上述静电释放发生于收容于对接部23的端子4与收容于电连接器6的对接腔71的端子电性接触之前,从而使得静电电流不会通过上述收容于对接部23、71的端子,而起到保护端子的作用,达到提高信号传输性能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该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包覆该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该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部,所述端子收容于对接部内,对接部具有对接面,其特征在于该包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为一体式结构且设有沿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超出对接面的金属片,该金属片先于收容于对接部的端子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设有于对接部纵长方向两端延伸超出对接部的导引柱,所述金属片遮覆于导引柱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导引柱为横截面大致呈长方形的柱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大致呈“ㄈ”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壳体还包括遮覆对接部的框体,所述金属片自框体纵长方向两端延伸出对接部的对接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有基部,遮蔽壳体包括有遮覆基部的平板部,所述框体自平板部沿绝缘本体对接部延伸的方向延伸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遮蔽壳体设有与平板部一体相连的抓板部,抓板部自平板部横向端缘沿框体延伸的相反方向弯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遮蔽壳体纵长方向侧缘设有沿抓板部延伸的方向弯折的若干插接片及扣持片,所述插接片及扣持片呈固定间隔且交替排列,绝缘本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插接片及扣持片相配合的狭缝及楔形凸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基部两端分别设有安装部,于安装部横向端面上突伸出固持部,固持部凹设有固持槽,所述抓板部设有板状部及自板状部底缘延伸插入印刷电路板的安装脚,该板状部固持于固持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两侧设有倒刺,该抓板部通过所述倒刺固持于固持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对接部的绝缘本体、收容于该对接部内的若干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对接部延伸的方向延伸超出对接部的一对导引柱,遮蔽壳体设有覆盖基部的平板部,自平板部向前延伸用于覆盖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的框体及用于覆盖导引柱的金属片。当该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相配合时,由于遮蔽壳体的覆盖导引柱的金属片延伸超出对接部,使得该金属片先于收容于对接部内的端子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从而提前将静电释放,以达到保护端子提高信号传输的效果。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728026SQ200420028020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4日
发明者黄建勋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