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4860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壳体罩的连接器,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将壳体罩的一部分埋入至壳体(housing)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将电连接器连接至个人计算机或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之际,会有例如弄错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等,导致连接器翘曲,而造成异常的力量施加于连接器的情况发生。为了保护连接器不出现这种情况,在这些连接器上,一般是以金属制壳体盖等来覆盖向连接对象突出的部分。
但仅以通常的方法覆盖向连接对象突出的部分,无法获得充分的强度,其结果,会在端子翘曲时等产生破损等。为了解决此问题,如日本特开2003-17176号公报所揭示的连接器是将金属盖的一部分配置于壳体的间隙。
图19显示此公报所揭示的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在此以往例中,金属外壳的筒状部的基端侧的上半部113朝壳体侧突出,将此突出的上半部113插入至壳体(未图示)的间隙,以提高壳体的强度。但仅插入金属外壳的上半部,依然无法获得充分的强度。又,由于此连接器的壳体分为保持端子的壳体本体和供金属外壳插入的壳体罩,不仅构件数量多,而且嵌合部的高度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176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上述形式的电连接器,可利用金属外壳而充分地提高壳体、特别是朝连接对象突出的端子支承部的强度,并且可在这样的端子支承部设置与连接对象之间的锁定件。
本发明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并列安装于该壳体的多个端子;及覆盖前述壳体的局部的壳体盖,前述壳体具有朝连接对象突出、且沿着该突出方向排列着前述多个端子和闩锁(latch)构件的端子支承部,该闩锁构件用于前述多个端子与并列配置的前述连接对象间的锁定,前述壳体盖具有沿着前述突出方向覆盖前述端子支承部的筒状部,前述壳体在前述端子支承部的基端侧具有在与前述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朝着前述壳体内部的间隙,在用前述筒状部覆盖了前述端子支承部后,前述筒状部的基端侧被夹持于前述壳体的间隙。
在上述连接器上,前述壳体的间隙至少设置于沿着前述突出方向而在前述端子支承部的左右各侧延伸的厚壁部周围。
又,在上述连接器上,前述壳体的间隙至少设置在与配置有前述多个端子的前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相反一侧的面上。
且,在上述连接器上,前述多个端子的各端子至少具有沿着前述突出方向而以大致露出上半部的状态配置在前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上的接触片,前述壳体的间隙沿着除了上部前方壁面、设有闩锁构件的部分、以及下部柱部以外的全周范围设置,前述上部前方壁面设有使前述接触片露出的端子孔,前述闩锁构件在前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上配置于由两侧夹入前述多个端子的位置上,前述下部柱部设置于与前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相反的一侧。
在上述连接器上,沿着前述突出方向而在前述筒状部设置细缝,该细缝在前述筒状部的基端侧敞开且在前端侧封闭。
在上述连接器上,前述端子支承部作为前述壳体的一部分而一体成形。
又,前述壳体盖由具有前述筒状部的第1盖部及不具有前述筒状部的第2盖部构成。
又,前述壳体盖通过将一块金属冲压折弯而形成。
又,前述端子支承部为板状。
又,前述筒状部具有沿与前述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
发明效果采用本发明,可利用具有锁件和充分强度的金属外壳来保护壳体。


图1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的俯视图。
图2是显示包覆成形前的电连接器的上侧立体图。
图3是显示包覆成形前的电连接器的下侧立体图。
图4是显示包覆成形前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配置于壳体内部的端子的后方放大立体图。
图6是闩锁构件的侧视图。
图7是壳体的上侧外观立体图。
图8是壳体的下侧外观立体图。
图9显示闩锁构件和端子配置于图7所示的壳体。
图10是图9的后视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A-A线剖视立体图。
图12是图10的B-B线剖视立体图。
图13是图10的C-C线剖视立体图。
图14是第1外壳的上面立体图。
图15是第1外壳的里面立体图。
图16是第2外壳的上面立体图。
图17是显示将第1外壳安装于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18是显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与插座侧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显示以往例的图。
符号说明1…插头侧连接器2…插座侧连接器11…电缆13…印刷电路板 15…引线孔 20…闩锁构件21…锁定片 22…コ字状部分 23…前方延长部24…压入支承部 30…端子 31…连接部32…固定部 33…接触片 34…接触部35…孔 36…压入突起部 38…垂直部39…引线固定部 46…锁定孔 47…薄壁部48…厚壁部 49…端子孔 50…壳体51…纵孔 52…横槽(空隙) 53…纵孔54…槽 55…间隙 56…卡合突起57…卡合突起 58…端子支承部 59…端子槽60…侧面 61…卡合突起 62…卡合突起63…支承柱 66…上部前方壁面 68…上面69…底面 70…第1外壳72…第2外壳76…卡合孔 77…卡合孔 78…细缝81…卡合孔 82…卡合孔 83…铆接部84…板部 86…缺口 87…筒状部89…折弯部 90…侧壁 91…上壁92…侧壁 93…底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面,说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一理想实施形态。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的俯视图,图2、图3是显示包覆成形前的电连接器1的上侧立体图与下侧立体图,图4是显示包覆成形前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由后述的图18可得知,此电连接器1作为所谓插头侧连接器使用,当实际使用时,可与已被载置于基板101的插座侧连接器(对方连接器)2自由装卸地嵌合。
电连接器1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利用树脂等一体成形的壳体50;作为壳体50的盖来使用的第1外壳70(第1盖部)、第2外壳72(第2盖部);在壳体50的内部以例如0.4mm间隔的狭窄间距而在纵方向并列配置的平板状端子30;在从左右两侧夹入这些端子30的位置上与端子30一同并列配置、从而将插头侧连接器与插座侧连接器2锁定的闩锁构件20;覆盖壳体50的后部、以防止闩锁构件20或端子30脱落的印刷电路板(PCB)13。其中,印刷电路板13并非一定需要。
第2外壳72以外的构件能够在例如以图中箭头K所示的大致直线排列方向相互组装。首先,将端子30与闩锁构件20压入至壳体50,接着,使端子30的引线固定部39贯通印刷电路板13的引线孔15,以使它们从印刷电路板13突出,通过焊锡等方式将电缆11的引线(未图示)固定于这些突出的引线固定部39。在进行了这些作业后组装第1外壳70,并从图中箭头L的方向组装第2外壳72(在组装第2外壳72之际,第2外壳72的铆接部83不是图示的“关闭状态”(筒状),而是“打开状态”)。最后,“打开”状态的铆接部83与板部84一同被铆接于电缆11的周围。不过,如上所述,并非一定需要印刷电路板13,在未使用该印刷电路板13的情况,是以焊锡等方式将电缆11的引线直接固定于端子30的引线固定部39。
图5是从后方观看配置于壳体50内部的端子30排列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在5支端子中,例如2支为数据通讯用,2支为预备用,1支为接地用。在此是共计5支的端子30,但其数量并不特别限定。不过,尤其是数据通讯用的端子,为了达成差动传送,使用偶数支为佳。通过使用2支一组,可消除正干扰(plus noise)与负干扰(minus noise),维持传送特性。
各端子30由后半部的连接部31、中间部的固定部32、及前半部的接触片33所构成的。固定部32与接触片33有稍许差异,但所有端子的大小、长度大致相同。
连接部31由沿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垂直部38、及沿与压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引线固定部39所构成的。引线固定部39为了增大相邻的引线固定部的垂直距离、以防止这些固定部间的接触(电气干扰),而在垂直方向上下交替地配置。
接触片33呈向着压入方向而前端细的形状。在前端设有朝上方的接触部34。当电连接器1与插座侧连接器2(参照图18)嵌合时,接触部34可与插座侧对应端子102的接触部接触。此接触部34是针对一个端子设置1个,因此端子30是作为所谓一点接触型端子来发挥功能。为了使与插座侧对应端子102间的接触顺畅可靠,各端子30、特别是接触片33被赋予其弹性,可上下移位,且保持从壳体50(端子支承部58的薄壁部47)稍许浮起的状态。
在固定部32的大致中央,设有多个(在此为3个)孔35,该多个孔35沿着向壳体50的安装方向而大致排列成一列。通过将这些孔35在间距方向设置于相邻的端子的对置部,能够减少端子间的对置面积,缩小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容(capacitance)。通过将电容抑制成小,容易取得阻抗整合,可减少端子间的串扰。为了尽可能地增大相邻的端子间的对置面积,最好各端子30的孔35相互在间距方向设置于相同位置。又,最好如图5的虚线(M)所示,接触部34沿着多个孔35的排列方向配置于与这些孔35的排列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通过将接触部34配置于这样的位置,可利用孔35产生的弹性来使接触部34的弹性变得更大。至于这些孔35的大小,从使串扰减少的观点来看,越大越好,但实际上,由于固定部32呈细长形状,且从端子的强度或加工性考虑,这些孔的大小会受到限制。为了提高端子强度,在设有多个孔35的场合,最好在孔与孔之间设置可成为柱37的部分。又,由于在将端子30压入固定于壳体50之际,会有大的力量施加于压入用突起部36,故最好这些压入突起部36如图5等那样设置于强度较大的柱37的根部附近。
图6是显示闩锁构件20的侧视图。闩锁构件20在其后方部具有本体部、即コ字状部分22、以及使该コ字的上方部分朝前方延伸的前方延长部23。在这些前方延长部23与コ字状部分22之间,设有与コ字状部分22的对应部25一同被压入至壳体50的压入支承部24,且,在前方延长部23的前端,设有由于コ字状部分22的动作而可上下弹性移位的锁定片21。
参照图7至图13说明壳体50的结构。图7是壳体50的上侧外观立体图,图8是其下侧外观立体图,图9显示将闩锁构件20与端子30配置于图7所示的壳体50的状态,图10是此图9的后视立体图,图11至图13是图10的A-A线剖视立体图、B-B线剖视立体图、C-C线剖视立体图。
壳体50是在其前端侧具有朝对方连接器侧突出的板状端子支承部58。在端子支承部58的基端侧,在与端子支承部58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设有朝着壳体50内部的间隙55。此间隙55用于对安装在壳体50上的第1外壳70的基端侧的一部分进行夹持,有助于提高端子支承部58的强度。间隙55沿着除了壳体50的上部前方壁面66、设有闩锁构件20的部分46、设置于与设有闩锁构件20或端子30的端子支承部58的一面相反的一侧的支承柱63(参照图8)以外的全周范围设置。但,设置间隙55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亦可仅在沿着端子支承部58的突出方向(或相反的方向)而在端子支承部58的左右侧延伸的厚壁部48的周围设置,亦可仅设于与配置着端子30的端子支承部58的一面41相反一侧的面42上。通过使第1外壳70的一部分夹持于间隙55中,可增大被第1外壳70所覆盖的端子支承部58的面积部分,提高端子支承部58的强度。由此,可减少与对方连接器端子间插拔时产生的翘曲造成端子支承部58被破坏的危险。
端子30与闩锁构件20分别穿过壳体50的纵孔51或纵孔53而压入至壳体50。此时,端子30的接触片33穿过与纵孔51连通的端子孔49,且接触片33的上半部分和接触部34露出,在此状态下,沿着端子支承部58的薄壁部47的端子槽59被弹性保持。同样地,闩锁构件20穿过与纵孔53连通的锁定孔46,且前方延长部23的大致上半部分和锁定片21露出,在此状态下,沿着设置于端子支承部58的厚壁部48的槽54被弹性保持。当与插座侧连接器(参照图18)嵌合时,闩锁构件20利用可弹性移位的锁定片21而与对方连接器的对应闩锁构件卡止固定,从而可将电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锁定。
如图11、图12所示,在壳体50的刚好配置着端子30的固定部32的位置附近,可在相邻端子30间形成空隙的横槽52以跨越多个端子30的方式设置。通过设置这样的空隙(横槽)52,可缩小相邻的端子间的电容率,减少端子间的串扰。空隙52在间距方向设置于与孔35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可更有效地减少串扰。不过,从减少串扰考虑,空隙52是越大越好,但实际上,需要结合端子的强度或加工性来决定。
以下参照图14至图17说明第1外壳70、第2外壳72的结构。其中图14是显示第1外壳70的上面立体图,图15是显示其里面的立体图,图16是显示第2外壳72的上面立体图,图17是将第1外壳70安装于壳体50的状态图。
第1外壳70可通过将一片薄的金属板冲压折弯来形成。制造非常容易。第1外壳70除了具有将端子支承部58沿着其突出方向覆盖的筒状部87以外,尚具有从前方覆盖壳体50的上部前方壁面66的折弯部89、覆盖壳体50的上面68的上壁91、覆盖壳体50的侧面60的上半部的侧壁90。筒状部87是经由折弯部89来与上壁91连接,并在下平坦部87e通过凹部26与凸部27相互啮合来形成筒状。又,在此筒状部87,为了容许设置闩锁构件20,而设有在筒状部87的基端侧87i开放而在前方的连接部87f关闭的细缝78。即,筒状部87具有与折弯部89连接而夹在一对细缝78之间的上平坦部87a、经由连接部87f而相连的弯曲部87h、与上述上平坦部87a对置且与该上平坦部87a平行的下平坦部87e。且,弯曲部87h为了包围壳体50的厚壁部48,由位于细缝78的外侧且与上平坦部87a大致在相同平面上的上弯曲部87b、成为筒状部87的侧面的侧弯曲部87c、及下弯曲部87d这3个面构成,其剖面大致呈“C”字形状。
在上平坦部87a,如图14所示,设有沿与细缝78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87g,通过此凸部87g,可提升筒状部87的强度,并且能够确认连接器1与插座侧连接器2嵌合时的嵌合状态。又,在下平坦部87e,为了在将第1外壳70安装于壳体50之际避免与壳体50的支承柱63产生冲突,在支承柱63的对应位置设置缺口86(参照图15、图17)。
当将第1外壳70安装于壳体50后,筒状部87的基端侧87i被插入至壳体50的间隙55,且在该部位被夹持。即,在本实施形态,插入壳体50的间隙55的基端侧87i以与此间隙55对应的方式设于筒状部87的弯曲部87h与下平坦部87e。
采用以上结构,由于筒状部87的基端侧87i被壳体50的间隙55夹持,故可使得第1外壳70对壳体50确实地固定,并且即使有翘曲力施加于连接器,亦可提升对该翘曲力的耐久性。又,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由于在筒状部87设有细缝78,故仅是上平坦部87a与弯曲部87h经由连接部87f相连,可能会降低弯曲部87h及下平坦部87e的耐翘曲性(即,细缝可能因翘曲而扩大),但通过间隙55夹持此弯曲部87h及下平坦部87e的基端侧87i,即使在设有细缝78的本实施形态,亦具有对于翘曲的耐久性。特别是筒状部87的弯曲部87h,沿着壳体50的厚壁部48外侧的弯曲而包围其周围(即,从两侧支承突出的端子支承部58),并以间隙55来夹持此弯曲部87h的基端侧87i,因此对于来自任一方向的翘曲均具有耐久性。而且,与配置有闩锁构件20的锁定片21的筒状部87的上平坦部87a对置的下平坦部87e被壳体50的间隙55夹持,因此在进行连接器的插拔动作时,即使有来自于闩锁构件20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端子支承部58,也具有对于该力的耐久性。
当将第1外壳70安装于壳体50后,设于侧壁90的卡合孔76便与设于壳体50的侧面60的卡合突起56卡合,而设置于上壁91的卡合孔81与设置于壳体50的上面68的卡合突起61卡合。藉此,能将第1外壳70卡合于壳体50。此时,端子支承部58的大致全周被第1外壳70的筒状部87呈环状地覆盖。
第2外壳72也与第1外壳70同样地,能通过将一片薄金属板冲压折弯来形成。在第2外壳72的后端设有用来保持电缆的环状部83。第2外壳72的本体部呈与缺口71互补的形状。当第1外壳70与第2外壳72组合后,它们覆盖端子支承部58和壳体50的侧面外周及后端侧。当将第2外壳72安装于壳体50后,设置于侧壁92的卡合孔77便与设在壳体50的侧面60的卡合突起57卡合,而设置于底壁93的卡合孔82与设置在壳体50的底面69的卡合突起62卡合。藉此,可将第2外壳72卡止于壳体50。
图18显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插头侧连接器)1与插座侧连接器的连接状态。插座侧连接器2可固定于例如基板101的边缘部。一旦被插头侧连接器、即电连接器1的第1外壳70呈环状地覆盖的端子支承部58的前端插入至插座侧连接器2的插入部104,电连接器1侧的接触部34即与插座侧连接器2的接触片102接触,且电连接器1侧的锁定片21嵌合至插座侧连接器2侧的嵌合孔106,而可将该电连接器1锁定于插座侧连接器2。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广泛地利用于小型的电子、电气机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并列安装于该壳体的多个端子;及覆盖所述壳体的局部的壳体盖,所述壳体具有朝连接对象突出、且沿着该突出方向排列着所述多个端子和闩锁构件的端子支承部,该闩锁构件用于所述多个端子与并列配置的所述连接对象间的锁定,所述壳体盖具有沿着所述突出方向覆盖所述端子支承部的筒状部,所述壳体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基端侧具有在与所述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朝着所述壳体内部的间隙,在用所述筒状部覆盖了所述端子支承部后,所述筒状部的基端侧被夹持于所述壳体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间隙至少设置于沿着所述突出方向而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左右各侧延伸的厚壁部周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间隙至少设置在与配置有所述多个端子的所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相反一侧的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的各端子至少具有沿着所述突出方向而以大致露出上半部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上的接触片,所述壳体的间隙沿着除了上部前方壁面、设有闩锁构件的部分、以及下部柱部以外的全周范围设置,所述上部前方壁面设有使所述接触片露出的端子孔,所述闩锁构件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上配置于从两侧夹入所述多个端子的位置上,所述下部柱部设置于与所述端子支承部的一面相反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突出方向而在所述筒状部设置细缝,该细缝在所述筒状部的基端侧敞开且在前端侧封闭。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支承部作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而一体成形。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盖由具有所述筒状部的第1盖部及不具有所述筒状部的第2盖部构成。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盖通过将一块金属冲压折弯而形成。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支承部为板状。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具有沿与所述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并列安装于该壳体的多个端子;及覆盖所述壳体的局部的壳体盖,所述壳体具有朝连接对象突出、且沿着该突出方向排列着所述多个端子和闩锁构件的端子支承部,该闩锁构件用于所述多个端子与并列配置的所述连接对象间的锁定,所述壳体盖具有沿着所述突出方向覆盖所述端子支承部的筒状部,所述壳体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基端侧具有在与所述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朝着所述壳体内部的间隙,在用所述筒状部覆盖了所述端子支承部后,所述筒状部的基端侧被夹持于所述壳体的间隙。本发明的连接器通过金属外壳充分地提高了向连接对象突出的端子支承部的强度,并且设有与连接对象间锁定的锁件。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988275SQ200610168429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0日
发明者小山良三, 若月英二 申请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