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7282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构造简单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普遍地用在电子产品,如手机、PDA、计算机等的内部或周边,用于转接信号或电源。随着产业的进步,为满足不同的产品、不同功能及不同传输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多种类的电连接器应运而生。
作为转接连接器使用的电连接器组合具有至少两个插接界面,用于分别与其它匹配的连接器插接,从而完成电讯号的转接传输功能。该类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一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及若干第二端子、以及一装配壳体。其中,第一端子装设于第一绝缘本体内部,第二端子装设于第二绝缘本体内部,第一端子的末端与第二端子的末端电性接触,装配壳体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组装为一体。使用时,第一端子的前端与第二端子的前端分别作为插接界面与其各自匹配的连接器进行插接,从而完成电讯号的转接传输。
然而,上述传统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需使用一单独的装配壳体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二绝缘本体组装为一体,使得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构造较为复杂,不易组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具有前端部及与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后端部上设有扣合块,该第一绝缘本体内部贯穿开设有若干第一端子槽;若干第一端子,收容并定位于第一绝缘本体内,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定位部及位于定位部两端的前接触部和后接触部,该定位部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槽内,该前接触部和后接触部分别延伸于第一绝缘本体前端部及后端部的外部;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前端部及与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该后端部上设置有扣合孔,该扣合孔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扣合块扣合,第二绝缘本体内部贯穿开设一收容腔,所述若干第一端子的后接触部收容于该收容腔内;及若干第二端子,收容并定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每一第二端子亦具有一定位部及位于定位部两端的前接触部及后接触部,第二端子的前接触部位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前端部处,第二端子的后接触部位于收容腔内并与第一端子的后接触部接触。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绝缘本体的扣合块及第二绝缘本体的扣合孔的对应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不需单独的装配壳体即可组装为一体,从而具有构造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端子座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第二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若干第一端子装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若干第二端子装设于端子座上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若干第二端子及端子座装设于第二绝缘本体内部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若干第二端子及第二端子座装设于第二绝缘本体内部的又一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各组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连接器组合,10.第一绝缘本体,11.第一端子槽,12.通孔,13.扣合块,15.前端部,16.后端部,20.锁扣件,30.第一端子,311.定位部,312.前接触部,313.后接触部,314.倒钩,40.第二绝缘本体,41.收容腔,411.定位槽,412.倒钩插槽,413.开槽,42.对接孔,43.弹片,431.扣合孔,45.前端部,46.后端部,50.第二端子座,51.基板,511.第二端子槽,512.定位块,52.隔板,60.第二端子,611.定位部,612.前接触部,613.后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锁扣于第一绝缘本体10两侧的锁扣件20、收容并定位于第一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第一端子30、连接于第一绝缘本体10后端的第二绝缘本体40、收容并定位于第二绝缘本体40内的端子座50以及定位于端子座50上并随端子座50一同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40内的若干第二端子60。
请参阅图2,第一绝缘本体10具有前端部15及与前端部15相对的后端部16。第一绝缘本体10内横向贯穿开设有若干个第一端子槽11,以收容并定位第一端子30。第一绝缘本体10于该等若干个第一端子槽11的两侧还开设有两通孔12,用于供锁扣件20穿设。第一绝缘本体10于后端部16的上、下表面两侧还分别向上、向下凸设四个楔形扣合块13(图2中仅示上方的两扣合块)。
请参阅图3,每一第一端子30具有一定位部311及位于定位部311两端的前接触部312与后接触部313。其中,定位部311呈蛇形,前、后接触部312、313均为直条形。第一端子30于后接触部313上方先竖直向上再水平向后弯折形成一倒钩314。
请参阅图4,第二绝缘本体40具有一前端部45及与前端部45相对的后端部46。第二绝缘本体40内横向贯穿开设一收容腔41,第二绝缘本体40于收容腔41的两侧处均开设有上、下定位槽411(右侧的定位槽图中未示),后端部46于收容腔41的上部开设有若干个倒钩插槽41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0并于其中两倒钩插槽412上方镂空形成开槽413,从而使得该两倒钩插槽412与外界连通。第二绝缘本体40于收容腔41的两侧又横向贯穿开设两对接孔42,该两对接孔42用于供外部公连接器插接时使用。第二绝缘本体40于后端部46的四顶角处水平向后突伸形成四块弹片43,每一弹片43上开有上下贯通的扣合孔431。
请参阅图5,端子座50具有一水平的基板51及一体成型于基板51后端的垂直的隔板52,基板51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二端子槽511,该等第二端子槽511横向穿过隔板52。基板51两侧壁上对应前述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上、下定位槽411而设置有上、下定位块512(左侧的定位块图中未示)。
请参阅图6,每一第二端子60具有一直条形定位部611,定位部611的一端竖直向上延伸形成前接触部612,定位部611的另一端则先倾斜向上方后侧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形成具有弹性的后接触部613。
下面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12,该电连接器组合结构1的组装过程详述如下请参阅图7,首先,将若干第一端子30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0内,使得每一第一端子30的定位部311收容并定位于第一端子槽11内,而第一端子30的前接触部312延伸于第一绝缘本体10前端部15外部,且第一端子31的后接触部313及倒钩314延伸于第一绝缘本体10后端部16的外部。
请参阅图8,将第二端子60定位于端子座50上,即使得每一第二端子60的定位部611固定于第二端子槽511内,第二端子60的前接触部612垂直地位于隔板52后端,而第二端子60的后接触部613倾斜地位于端子座50的基板51上方。
请参阅图9及图10,进而将端子座50左右两侧的上、下定位块512分别对准插入第二绝缘本体40的左右两侧的上、下定位槽411并嵌固于其内,由此使端子座50连同若干第二端子60一起装设于第二绝缘本体40的收容腔41内部下方,此时,第二端子61的前接触部612位于收容腔41的前端部45处,第二端子60的后接触部613位于收容腔41内。
请参阅图11及图12,将图7中组装好的部分与图9中组装好的部分相互插接,即将若干第一端子30的后接触部313及倒钩314插入第二绝缘本体40的收容腔41内,使得第一端子30的后接触部313位于第二端子60的后接触部613的上方并向下弹性抵接后接触部613,第一端子30的倒钩314插入第二绝缘本体40的倒钩插槽412内,并使得第一绝缘本体10的扣合块13嵌入第二绝缘本体40之弹片43的扣合孔431内并与其扣合。
于使用时,所述第一端子30的前接触部312、第二端子61的前接触部612以及第一端子30所设计的倒钩314均可作为电讯号传输界面而与其它的连接器的端子对应插接,从而进行电讯号的转接传输。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1通过第一绝缘本体10及第二绝缘本体40上对应设置的扣合机构,无需单独的装配壳体,即可完成组装。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1构造简单且组装方便。
然而,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一,于具体设计时,还可采用能够达成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其它等效技术手段,例如,将端子座50与第二绝缘本体40一体成型,并将所述若干第二端子槽511直接开设于第二绝缘本体40的收容腔41下部。诸如此类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仍应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具有前端部及与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该第一绝缘本体内部贯穿开设有若干第一端子槽;若干第一端子,收容并定位于第一绝缘本体内,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定位部及位于定位部两端的前接触部和后接触部,该定位部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槽内,该前接触部和后接触部分别延伸于第一绝缘本体前端部及后端部的外部;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前端部及与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第二绝缘本体内部贯穿开设一收容腔,所述若干第一端子的后接触部收容于该收容腔内;及若干第二端子,收容并定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每一第二端子亦具有一定位部及位于定位部两端的前接触部及后接触部,第二端子的前接触部位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前端部处,第二端子的后接触部位于收容腔内并与第一端子的后接触部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后端部上设有扣合块,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后端部上设置有扣合孔,该扣合孔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扣合块扣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端子座,收容并定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该端子座上开设有若干第二端子槽,所述若干第二端子的定位部定位于该等第二端子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之收容腔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端子座上对应设置定位块,该定位块嵌固于定位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于所述若干第一端子槽的两侧还开设有两通孔,该电连接器组合结构还包括两锁扣件,分别锁扣于该两通孔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端子于后接触部上方还具有一倒钩,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后端部于收容腔的上部对应第一端子的倒钩开设有若干倒钩插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倒钩是于第一端子的后接触部上方先竖直向上再水平向后弯折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于其中两倒钩插槽上方镂空形成开槽,从而使得该两倒钩插槽与外界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于后端部的上、下表面两侧分别向上、向下凸设形成所述扣合块,该第二绝缘本体于后端部的四顶角处水平向后突伸形成四块弹片,每一弹片上下贯通开设形成所述扣合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定位部呈蛇形,其前、后接触部均为直条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子的定位部为直条形,定位部的一端则竖直向上延伸形成前接触端,定位部的另一端先倾斜向上方后侧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形成具有弹性的后接触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结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二绝缘本体。该两绝缘本体内部分别收容并定位若干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该等端子均具有定位部及位于定位部两端的前接触部和后接触部。其中,第一端子的前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的前接触部分别供外部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接触,第一端子的后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的后接触部彼此抵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结构通过第一绝缘本体后端部及第二绝缘本体后端部上对应设置的扣合机构,将两者直接连接,使得构造简单,组装方便。
文档编号H01R27/02GK2901632SQ200620055550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3日
发明者江淑满 申请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