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0339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与对接连接器稳定插接 的电连接器。背景4支术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2001年12月12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 型专利第CN 2465348Y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 若干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一后端部及 自后端部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若干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收 容槽内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遮蔽壳体的末端与绝缘本体 的后端部固持,遮蔽壳体的前端位于舌板的周围以形成一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对 接框口,所述对接框口完全由遮蔽壳体形成。通常,业界为了使连接器具有较 好的屏蔽性能,遮蔽壳体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然而,金属材质的遮蔽壳体在冲 压过程中,难以保证遮蔽壳体各尺寸的精度,进而导致由金属遮蔽壳体限制的 对接框口的尺寸精度较低,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时难以保证两者的配合精度。另, 仅仅通过绝缘本体的后端部与遮蔽壳体的末端相固持,由于两者的接触面积较 小,也影响了电连接器的装配精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精度及配合精度均较高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 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后端部、自后端部延伸的第一侧端部、第二侧端部及自后 端部延伸且位于第一、第二側端部之间的第一、第二舌板,所述第一、第二侧 端部之间设有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第二舌板延伸入收容空间内;所述导电 端子收容于第一舌板内,其包括延伸入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所述遮蔽壳体包
括与第一、第二側端部抵靠的两側面及连接两侧面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收 容空间由第一、第二侧端部及遮蔽壳体上、下表面共同围成。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收容空间左右两侧由第一、第二侧端部形成,所述 第一、第二侧端部是由绝缘材料经射出成型制成,其尺寸精度容易控制,提高 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时的配合精度;另,所述第一、第 二侧端部与遮蔽壳体的两侧面配合,增加了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的接触面积, 也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装配精度。
图l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1中A-A线方向的剖示图。 图5是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对接连接器未插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前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对接连接器插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内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为射频电连接器,其焊接于电 路板7上用以与对接连接器200相配合(如图6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 括一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的 遮蔽壳体3。所述绝纟彖本体1包括后端部11、自后端部11两侧向前延伸的第 一侧端部12、第二侧端部17及位于两侧端部12、 17之间的收容空间18。所 述后端部11包括一前表面111及自前表面111中部向前一体形成且延伸入收 容空间18内的舌板,所述舌板包括第一舌板13及位于第一舌板下方的第二舌 板14,所述第一、第二舌板13、 14为平板状结构。所述第一、第二舌板13、 14相互平行且于两者之间设有一对接槽15用以与对接连接器200配合。所述 对接槽15将第一、第二舌板13、 14断开,所述第一、第二舌板13、 14分别 设有沿对接槽15对称布置的第一、第二收容槽131、 141,所述后端部ll设 有若干与第一、第二收容槽131、 141连通的收容道(未标号),所述第二舌板 14设有一导引面142,所述第二收容槽141是自导引面142向内凹陷形成。所 述后端部11还包括一自前表面111底端两侧向前延伸的一对卡持板16,每一 卡持板16设有一向下突出的定位柱161,所述卡持板16用以与遮蔽壳体3相 抵压使遮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1稳定固持,所述定位柱161用以插入至电路板 7上的定位孔(未图示)内,使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7固定。第一侧端部12 的上端设有一向内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21,该第一突出部121设有与收容空间 18直接连通的第一倾斜面1211及与遮蔽壳体3相配合的第一凸肋1212;所述 第一侧端部12于第一突出部121的下方设有一向收容空间18内延伸的三角形 第一加强肋122;所述第二侧端部17与第一侧端部12为对称结构,第二侧端 部17的上端设有一向内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71,该第二突出部171设有与收 容空间18直接连通的第二倾斜面1711及与遮蔽壳体3相配合的第二凸肋 1712;所述第二侧端部17于第二突出部171的下方设有一向收容空间18内延 伸的三角形第二加强肋172,所述第一、第二加强肋122、 172位于第一、第 二舌板13、 14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强肋122连接第一侧端部12与后端部11 前表面111、第二加强肋172连接第二侧端部17与后端部11的前表面111, 如此设置,使绝缘本体1的结构更为稳固。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是由金属片冲压而成,所述导电 端子2大致为"Z"形,其包括一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向前延伸的分叉尾 端22及主体部21垂直弯折延伸的焊接脚23,所述分叉尾端22包括延伸入第 一收容槽131内的上端部221及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32内的下端部222,所述 上端部221的自由末端设有一延伸入对接槽15的接触部2211,所述上端部 2n、下端部222分别自主体部21的上、下两端延伸而成,且上、下端部221、 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主体部21设有若干倒刺211用以与第一收容 槽131干涉配合,使主体部21能更好的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部11内。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上表面31 、与上表面31相对的下表面32及连接上表面 31和下表面32的两侧面33。所述上、下表面31、 32分別设有一对向内延伸的抵 压弹片311、 321,所述上表面31还设有位于两抵压弹片311之间的接触弹片312, 所述接触弹片312较抵压弹片311长。抵压弹片311、 321及接触弹片312的后端 均为弯曲状且向内延伸,以利与对接连接器200相配合。所述两側面33分别设 有一对向外延伸的焊接部331。请参阅图4所示,组装时,首先,将导电端子2自绝缘本体1的后端部11插
入第一、第二舌板13、 14内,其中,所述主体部21固持于后端部11的收容道(未 标号)内,所述分叉尾端22的上端部221延伸入第一收容槽131内、分叉尾端22 的下端部222固定于第二收容槽132内,所述接触部2211向下延伸入对接槽15 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所述下端部222的上端面(未标号)与第二 舌板14的导引面142平齐,以利于支撑及导引对接连接器200的插入。另外,将 这种结构的导电端子2的阻抗调整到 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射频信号传输;其次, 将遮蔽壳体3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所述卡持板16抵压遮蔽壳体3的下表面32, 使遮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1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侧端部12及第二侧端部17分别 与遮蔽壳体3的两侧面33抵靠,以增加遮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1的接触面积,提 高插入电连接器100的装配精度。所述收容空间18由第一、第二侧端部12、 17 及遮蔽壳体3的上、下表面31、 32共同围成,所述第一、第二侧端部12、 17的 自由末端均延伸至收容空间18的前端,抵压弹片311、 321及接触弹片312均延 伸入收容空间18内。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一绝缘部4、延伸出绝缘部4的第 一框口5及与第一框口5电性连接的线缆6,所述第一框口5包括第一舌片51,固 持于第一舌片51上的若干导电片52及位于第一舌片51外围的矩形金属壳53。所 述金属壳53设有一顶表面531及两侧表面5 32,所述顶表面531设有一对扣接孔 5311,所述扣接孔5311用以与遮蔽壳体3的抵压弹片311相配合,所述第一框口 5的两侧均设有一相内凹陷的配合槽54,该配合槽54用以与第一、第二加强肋 122、 172配合。请参阅图6、图7所示,使用时,将对接连接器200插入电连接器100的收容 空间18,所述第一、第二加强肋122、 172卡持于配合槽54内,所述第一舌片51 插入对接槽15内。所述上端部221受到挤压而在第一收容槽131内发生弹性变 形,使其接触部2211与导电片52达成电性连接。然而,当其他类型的电连接器 误插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内时,所述第一、第二突出部121、 171及第一、 第二加强肋122、 172均可防止非对接电连接器的插入,从而保护了导电端子2。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收容空间的左右两侧是由第一、第二侧端部12、 17 限定,该第一、第二侧端部12、 17是由绝缘材料(如塑胶)经射出成型所得,容 易达到较高的尺寸精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相配 合时的配合精度;另,所述第一、第二侧端部12、 17与遮蔽壳体3的两侧面33 配合,增加了遮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1的接触面积,也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 器100的装配精度。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后端部、自后端部延伸的第一侧端部、第二侧端部及自后端部延伸且位于第一、第二侧端部之间的第一、第二舌板,所述第一、第二侧端部之间设有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第二舌板延伸入收容空间内;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第一舌板内,其包括延伸入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与第一、第二侧端部抵靠的两侧面及连接两侧面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由第一、第二侧端部及遮蔽壳体上、下表面共同围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侧端部自 后端部两侧向前延伸而成,所述第一、第二侧端部的自由末端延伸至收容空间 的前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端部的上端设 有向收容空间内突出的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设有与收容空间连通的第一 倾斜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端部与第一侧 端部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二侧端部的上端设有向收容空间内突出的第二突出 部,该第二突出部设有与收容空间连通的第二倾斜面。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分别设有连 接第一侧端部与后端部的第一加强肋,及连接第二侧端部与后端部的第二加强 肋,所述第一、第二加强肋均位于收容空间内。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舌板相互 平行,且第二舌板位于第一舌板的下方。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舌板之间 设有一对接槽,第一舌板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 本体内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入第 一收容槽内的上端部,所述接触部是自上 端部延伸而成,该接触部向对接槽内突出。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一自主 体部延伸且位于上端部下方的下端部,所述第二舌板设有若干收容下端部的第 二收容槽。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 容槽对称布置于对接槽的两侧。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侧端部 是由塑胶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焊接于电路板上,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后端部及自后端部两侧向前延伸的第一、第二侧端部,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与第一、第二侧端部抵靠的两侧面及连接两侧面的上、下表面;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由第一、第二侧端部及遮蔽壳体的上、下表面共同围成的收容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第一、第二侧端部是由塑胶材料制成,便于控制其精度,提高了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01018033SQ20062017060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2日
发明者柯作锦, 肖学源, 赵树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