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215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电连接器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保持在外壳中的金属制的接 点(例如,参照以下的文献l)。
文献l:特开2000-331732号公报(
公开日2000年11月30日)。
接点具有固定在外壳上的基础部、从基础部按S字状延伸的细长的弯 曲部、设置在弯曲部的顶端的突起状的接触部。接触部接触按压在电路基 板的表面上形成的导体图案。据此,弯曲部弹性变形,从弯曲部对导体图 案赋予弹性斥力。据此,在接触部和导体图案之间产生接触压力。
在外壳形成与接触部隔开间隙相对的承受部,用所述承受部承受插入 通过接触部和承受部之间的电路基板。据此,能使电路基板不离开接触部, 能维持导体图案和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可是,如果由于电路基板的发热,外壳变为高温,外壳的树脂就软化, 承受部有可能变形。如果承受部变形,由承受部承受的电路基板的位置就 偏移。这时,导体图案和接触部的接触压力下降,有可能引起接触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稳定维持对电路基板的接触压力的电连接 器和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本发明的形态中,安装在具有缘部、在所述缘部横排并列形成的多个 插入凸部、形成在各所述插入凸部的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方上的导电部的 板状的连接部件上的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性的外壳、由所述外壳保持的金属 制的接点形成体。所述接点形成体包含由4个壁构成的盒状部、从所述盒 状部的至少一个壁延伸设置的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所述4个壁划分对应
的所述插入凸部沿着给定的插入方向插入的插入凹部。所述连接部件连接 用接点包含与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中的对应的所述插入凸部的所述导电部 接触的接触部。
根据本形态,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中的插入凸部由盒状部包围。据此, 从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接受接触压力的插入凸部从接部件连接用接点不 离开地由盒状部承受。因此,能充分确保从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和导电部 的接触压力。此外,盒状部是金属制,所以在使用电连接器的温度条件下 (例如,最高一百几十度),能防止由于热,软化变形。因此,无论使用 时的温度条件如何,承受插入凸部的盒状部不发生热引起的变形地承受插 入凸部。据此,能稳定维持接触压力。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模式剖视图。
图2是电路基板、冷阴极管和连接器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用截面表示外壳的一端部和操作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纵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接点形成体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要部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7的箭头IX方向观察的盒状部的侧视图。
图IO是一对第一弹性片部的放大图。
图11是沿着图5的XI-XI线的要部的剖视图,表示外导线与接点形
成体不连接的状态。
图12是表示外导线与接点形成体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沿着第一的Z方向观察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4A、图14B和图14C分别是用于说明连接器和电路基板的连接的
要部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图。
图16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7是沿着插入方向观察图16的接点形成体时的要部的图。
图18是表示插入凸部插入图16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9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图19B表示插入凸 部插入图19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0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图20B表示插入凸 部插入图20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图21B表示插入凸部 插入图21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2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23A是沿着图22的XXIIIA-XXniA线的剖视图,图23B表示插入 凸部插入图23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4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图24B表示插入凸 部插入图24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5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图25B表示插入凸 部插入图25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6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图26B表示插入凸 部插入图26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7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剖视图,图27B表示插入凸 部插入图27A的插入凹部中的状态。
图28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立体图,图28B是沿着图28A 的箭头XXVIIIB观察的要部的图,图28C是沿着图28A的箭头XXVIIIC 观察的要部的图。
图29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立体图,图29B是沿着图28A 的箭头XXIXB-XXIXB线的剖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要部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l一液晶显示装置;2—筐体;3—液晶面板;3a— (液晶面板的)表 面;3b— (液晶面板的)背面;4—电路基板(连接部件);4a— (插入 凸部的)表面;4b— (插入凸部的)背面;4c一 (插入凸部的)侧缘;4d —(插入凸部的)侧缘;5—冷阴极管(荧光管);6—电连接器;7—倒 相电路;7L—倒相电路;8—导体图案(导电部);8B—导体图案(导电 部);9—(冷阴极管的)主体部;9a— (冷阴极管的)端部;IO—外导 线;ll一 (电路基板的)端部;12—插入凸部;13—(电连接器的)外壳; 13a— (外壳的) 一端部;13b— (外壳的)其他端部;14一接点形成体; 14A—接点形成体;14B—接点形成体;14B,一接点形成体;14C一接点 形成体;14C'一接点形成体;14D—接点形成体;14E—接点形成体;14F 一接点形成体;14G"接点形成体;14H—接点形成体;14J一接点形成体; 15—操作部件;16—导入空洞;17—接纳空洞;18—周壁;19一底壁;20
—第一侧部;21—第二侧部;21a—凹部;22—第三侧部;23—插通口; 24—通孔;25—收藏空间;26a—侧壁;26b—侧壁;27—前壁;28—插通 孔;29—连通孔;30_ (接点形成体的)主体部;31—第一弹性片部(荧 光管连接用接点);32—第一弹性片部(荧光管连接用接点);33—盒状 部;33D—盒状部;34—电路基板连接用接点(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 34B—电路基板连接用接点(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34K—接地棒连接 用接点(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34L—供电棒连接用接点(连接部件连 接用接点);35—上部;35a— (上部的) 一方的部分;35b— (上部的) 另一方的部分;36—中间部;37—下部;38—卡合凸部;39—轨;39a—
台阶部;39b—卡止凸部;41一第一壁;41D—第一壁;42—第二壁;42D
一第二壁;43—第三壁;43D—第三壁;44一第四壁;44D—第四壁;45 一插入凹部;46—固定片部;47—弹性片部;47A—弹性片部;47B—弹 性片部;47C—弹性片部;47D—弹性片部;47E—弹性片部;47F —弹性
片部;47G"弹性片部;47J—弹性片部;53—限制片部;54—限制片部;
55—引导突起;55B—引导突起;56—引导突起;56B—引导突起;57_卡 合突起;58—卡合突起;59—卡止凹部;61—第一片部;61a—基端部;
61b—顶端部;62—第二片部;63—卡合部;64—折返部;65—第一縮小
部;66—直线状部;67—第二縮小部;68—顶端部;69—一对的部分的一 方;69a—外侧面;70——对的部分的另一方;70a—外侧面;71—连接部; 71a—内侧面;72—扩开操作部;73—缺口; 74—第一保持机构;75—第 二保持机构;76—第一沟状部;77—卡合部;78—第二沟状部;79—加压 部;80—突出部;81—第一倾斜凸轮面;82—第二倾斜凸轮面;83—连接 部;83J—连接部;84—顶板部;85—限制片部;86—引导片;87—按压
凸部;87E—按压凸部;87F—按压凸部;91一入口; 92—膨出部;93—膨 出部;94一支架;95—(支架的)插通孔;96— (外壳的)凸缘部;100 一接地棒(连接部件、导电板);100L—供电棒(连接部件、导电板); 101— (接地棒的)主体部;102— (接地棒的)缘部;103—插入凸部; 103a— (插入凸部的)表面(导电部);103b— (插入凸部的)背面(导 电部);103c— (插入凸部的)侧缘;103d— (插入凸部的)侧缘;104 一金属框;401— (电路基板的)主体部;402— (电路基板的)缘部;411 一 (第一壁的)第一端部;411D— (第一壁的)第一端部;412— (第二 壁的)第二端部;412D— (第二壁的)第二端部;421— (第二壁的)第 一端部;421D— (第二壁的)第一端部;422—(第二壁的)第二端部; 422D— (第二壁的)第二端部;431— (第三壁的)第一端部;432— (第 三壁的)第二端部;441—(第四壁的)第一端部;442—(第四壁的)第 二端部;471—弯曲部;471A—弯曲部;471B—弯曲部;471C—弯曲部; 471D—弯曲部;471E—弯曲部;471F—弯曲部;471G—弯曲部;471J— 弯曲部;472—主体部;472A—主体部;472B—主体部;472C—主体部; 472D—主体部;472E—主体部;472F—主体部;472G—主体部;472J— 主体部;473—第一倾斜部;473A—第一倾斜部;473B—第一倾斜部;473C 一第一倾斜部;473D—第一倾斜部;473E—第一倾斜部;473F—第一倾 斜部;473G"第一倾斜部;473J—第一倾斜部;474—第二倾斜部;474A —第二倾斜部;474B—第二倾斜部;474C—第二倾斜部;474D—第二倾 斜部;474E—第二倾斜部;474F—第二倾斜部;4740~第二倾斜部;474J 一第二倾斜部;475—接触部;475A—接触部;475B—接触部;475C—接 触部;475D—接触部;475E—接触部;475F—接触部;475G"接触部; 475J—接触部;476—狭缝;476B—狭缝;476J—狭缝;477—(由狭缝划
分的) 一对的部分的一方;477A— (由狭缝划分的) 一对的部分的一方; 477B— (由狭缝划分的) 一对的部分的一方;477J— (由狭缝划分的)一 对的部分的一方;478— (由狭缝划分的) 一对的部分的另一方;478A— (由狭缝划分的) 一对的部分的另一方;478B— (由狭缝划分的) 一对的 部分的另一方;478J— (由狭缝划分的)一对的部分的另一方;A— (插 入凸部的)厚度方向;B— (第一和第二壁的)相对方向;Ml—安装方向; M2—取下方向;Pl—插入方向;P2—拔出方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 X—X方向;XI—第一X方向;X2—第二X方向;Y—Y方向;Y1—第 一Y方向;Y2—第二Y方向;Z—Z方向;Z1—第一Z方向;Z2—第二 Z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模式剖视图。参照图l,液晶显示装置l例 如使用作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筐体2、液晶面板3、作为连接部件的电路基板4、 作为荧光管的冷阴极管5、多个电连接器6、倒相电路7。由电路基板4 和安装在电路基板4上的多个电连接器6,形成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液晶面板3是非自发光式的显示面板,安装在筐体2的正面的开口上。 液晶面板3的表面3a向着筐体2的前方,背面3b向着筐体2的后方。
电路基板4是与液晶面板3大致平行配置,固定在筐体2内的板状的 部件。电路基板4包含与液晶面板3的背面3b相对的表面4a、相对于表 面4a向着相反一侧的背面4b。在电路基板4的背面4b形成作为导电部的 导体图案8。
冷阴极管5是液晶面板3的背光。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3b和电路基 板4的表面4a之间设置多个冷阴极管5 (在图1中,只表示2个冷阴极管 5)。冷阴极管5的数量在液晶面板3的尺寸的每1英寸中为2个。
各冷阴极管5在筐体2的上下方向隔开给定的间隔配置,对液晶面板 3照射光。各冷阴极管5的长度方向沿着筐体2的左右方向(垂直于纸面
的方向),并且与液晶面板3的背面3b平行。须指出的是,在图1中,分
别只图示2个冷阴极管5和连接器6。
连接器6用于进行冷阴极管5和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之间的电连 接。连接器6分别配置在各冷阴极管5的一对端部。各连接器6从电路基 板4的表面4a向液晶面板3 —侧突出。
倒相电路7用于对冷阴极管5供给驱动电力,安装在电路基板4的背 面4b上。倒相电路7和各冷阴极管5通过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以及 对应的连接器6电连接。
图2是电路基板4、冷阴极管5和连接器6的要部的立体图。参照图 2,以下把与筐体2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X方向X,与筐体2的上 下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Y方向Y,与筐体2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Z 方向Z,进行说明。
此外,X方向X的一方为第一X方向X1, X方向X的另一方为第二 X方向X2。此外,Y方向Y的一方为第一Y方向Yl, Y方向Y的另一 方为第二Y方向Y2。此外,Z方向Z的一方为第一Z方向Z1, Z方向Z 的另一方为第二Z方向Z2。
此外,单提到X方向X时,是总称第一和第二X方向XI、 X2。此 外,单提到Y方向Y时,是总称第一和第二 Y方向Yl、 Y2。此外,单 提到Z方向Z时,是总称第一和第二Z方向Z1、 Z2。
冷阴极管5是在X方向X对称的形状,包含在在X方向X延伸的筒 状的主体部9、分别设置在主体部9的一对端部9a上的作为一对端子的外 导线IO (在图2中,只图示一方的端部9a—侧)。
主体部9是直径数mm 十数mm左右的玻璃制的部件。外导线10是 软铁等金属制的轴状的导电部件,从主体部9的端部9a向X方向X突出。 外导线10的直径是lmm左右,长度是数mm左右。关于X方向X的主 体部9的中间部由支撑部件(未图示)保持。
把冷阴极管5安装到对应的连接器6上时,沿着相当于外导线10的 直径方向的安装方向Ml移动。安装方向Ml相当于第一 Z方向Zl。此外, 各冷阴极管5从对应的连接器6取下时,沿着与安装方向Ml相反的取下 方向M2移动。安装方向M1例如相当于第二Z方向Z2。
电路基板4包含固定倒相电路(不图示)的矩形的主体部401、在主
体部401的缘部402横排并列形成的多个插入凸部12 (在图2中,图示2 个插入凸部12)。
缘部402构成电路基板4中的第一方向XI —侧的端部11。各所述插 入凸部12与各连接器6对应地在Y方向Y横排并列形成,在背面4b设 置导体图案8。
各插入凸部12形成为矩形。这些插入凸部沿着插入方向Pl插入对应 的连接器6。据此,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和连接器6电连接。插入方 向P1相当于第一X方向X1。
各插入凸部12对于对应的连接器6,沿着与插入方向Pl相反的拔出 方向P2拔出。据此,解除各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和对应的连接器6 的电连接。拔出方向P2例如相当于第二X方向X2。
须指出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电路基板4,在第二X方向X2的 缘部也同样形成多个插入凸部12。在这些插入凸部12可插拔地安装连接 器6。例如,在电路基板4中的第一X方向X1 —侧的插入凸部12上连接 的电连接器6上,由倒相电路7作用正电压,从而供给电力。此外,在电 路基板4中的第二 X方向X2 —侧的插入凸部12上连接的电连接器6上, 由倒相电路7作用负电压,从而供给电力。
各连接器6的结构是同样的,所以以下主要说明一个连接器6.
连接器6例如关于X方向X、 Y方向Y、 Z方向Z的长度分别为 10mm 15mm左右。连接器6包含绝缘性的外壳13、保持在外壳13中的 金属制的接点形成体14、用于操作接点形成体14的操作部件15。
图3是连接器6的立体图。参照图3,外壳13对于Y方向Y,为大 致对称的形状。该外壳13是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为盒状。关于Z 方向Z的外壳13的一端部13a中,在关于X方向X,接近冷阴极管5的 一侧的部分划分导入空洞16。导入空洞16用于把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端 部9a导入外壳13中。
外壳13的一端部13a中,在关于X方向X,远离冷阴极管5的一侧 的部分划分接纳空洞17。接纳空洞17用于把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外导线 IO沿着安装方向Ml接纳。
图4是用截面表示外壳13的一端部13a和操作部件15的一部分的立 体图。参照图3和图4,接纳空洞17由周壁18和底壁19划分。
周壁18包含在X方向X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部20、 21、在Y 方向Y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三侧部22。
第一侧部20分隔导入空洞16和接纳空洞17之间。关于Y方向Y的 第一侧部20的中间部切去,作为插通口23。插通口23在取下方向M2开 放,能把对应的外导线IO插入通过。
在第二侧部21形成在第二 Z方向Z2 —侧开放的凹部21a,能导入操 作部件15的一部分。
在各第三侧部22分别形成通孔24 (在图3和图4中,只图示一个通 孔24)。底壁19与第一 第三侧部20、 21、 22相连,划分接纳空洞17的 底。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纵剖视图。参照图3和图5,在与外壳13 的一端部13a相反一侧的其他端部13b划分收藏空间25。收藏空间25用 于收藏接点形成体14的后面描述的盒状部33。收藏空间25由在Y方向Y 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26a、 26b、连接关于X方向X的侧壁26a、 26b的一 端部之间的前壁27划分。在前壁27形成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插入 通过的插通孔28。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参照图5和图6,在外壳13 形成连通孔29。连通孔29贯通外壳13的一端部13a和其他端部13b之间, 连通收藏空间25和接纳空洞17。连通孔29沿着Z方向Z延伸。在连通 孔29中插入接点形成体14的后面描述的主体部30。
图7是接点形成体的立体图。参照图7,接点形成体14与冷阴极管5 的对应的外导线10电连接,并且与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电连接。据 此,实现这些外导线10和导体图案8之间的电连接。
作为构成接点形成体14的材料,能列举由金属等导电部件构成的单 一的金属板部件。金属板部件的板厚是0.2mm左右。所述金属板部件对表 面和背面分别进行电镀加工,形成电镀层。
接点形成体14在Y方向Y为大致对称的形状。接点形成体14包含 主体部30、从主体部30延伸设置的作为荧光管连接用接点的一对第一弹
性片部31、 32、从主体部30延伸设置的盒状部33、设置在盒状部33内 的作为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的基板连接用接点34。
主体部30包含连接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之间的上部35、对于上 部35位于第一 Z方向Zl —侧的中间部36、相对于中间部36位于第一 Z 方向Zl —侧的下部37。
上部35沿着Z方向Z观察,成U字形状,在Y方向Y彼此相对的 一对部分35a、 35b分别连接对应的第一弹性片部31、 32。
中间部36关于Y方向Y,比上部35长。在关于Y方向Y的中间部 36的一对端部分别设置用于与外壳13摩擦卡合的卡合凸部38。
参照图5和图6,主体部30保持在外壳13中。具体而言,主体部30 插入外壳13的连通孔29。此外,主体部30的卡合凸部38与连通孔29 的周面的彼此相对的部分分别摩擦接触。
在连通孔29的周面,在Y方向Y排列的一对轨39在Z方向Z长地 形成。在这些轨39中分别安上上部35的对应的部分35a、 35b。
在轨39,在第二 Z方向Z2 —侧的端部形成台阶部39a。在台阶部39a 分别接受所述一对的部分35a、 35b中的对应的部分35a、 35b。据此,限 制主体部30向第二 Z方向Z2 —侧移动。此外,在轨39形成卡止凸部39b, 接受所述部分35a、 35b的第一 X方向XI —侧的缘部。据此,限制主体 部30向第一Z方向Zl移动。
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在于,基板连接用接点34从盒状部 33延伸设置,基板连接用接点34配置在盒状部33内。
盒状部33包含作为4个壁的第一壁41、第二壁42、第三壁43和第 四壁44。第一 第四壁41 44分别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第一 第四壁41 44 作为全体,形成为筒状,截面成矩形。
第一和第二壁41、 42在Z方向Z彼此相对,彼此平行延伸。第一和 第二壁41、 42能与插入凸部12 (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和背面4b分别 相对。
图8是图7的要部的立体剖视图。参照图7和图8,第三和第四壁43、 44在Y方向Y相对,彼此平行延伸。第三和第四壁43、 44与第一和第二 壁41、 42双方正交。第三和第四壁43、 44能与插入凸部12中在Y方向
Y彼此相对的一对侧缘4C、 4d相对。
由所述第一 第四壁41 44划分插入凹部45 (插入空间)。通过使对 应的插入凸部12对于插入凹部45在插入方向Pl移动,能把该对应的插 入凸部12插入插入凹部45中。
此外,通过把对应的插入凸部12对于插入凹部45在与插入方向Pl 相反的拔出方向P2移动,能从插入凹部45拔出该对应的插入凸部12。
第一壁41从主体部30的下部37延伸设置,沿着第二 X方向X2延伸。
第三壁43从关于第一 Y方向Yl的第一壁41的顶端向第一 Z方向 Zl延伸。第二壁42从关于第一Z方向Z1的第三壁43的顶端延伸,在第 二Y方向Y2延伸。第四壁44从关于第二Y方向Y2的第一壁41的顶端 向第一Z方向Zl延伸。
第一 第四壁41~44分别具有离插入凹部45的入口 91相对较近的第 一端部411、 421、 431、 441、离插入凹部45的入口 91相对较远的第二端 部412、 422、 432、 442。
各第一端部411、 421、 431、 441作为关于插入凸部12的插入的入口 91一侧的端部。各第二端部412、 422、 432、 442作为与关于插入凸部12 的插入的入口 91相反一侧的端部。
基板连接用接点34从盒状部33的4个壁41~44的至少一个延伸。在 本实施例中,基板连接用接点34从第二壁的第二端部422延伸。
基板连接用接点34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基板连接用接点34通过与插 入插入凹部45中的对应的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弹性接触,与导体图 案8电连接。
基板连接用接点34包含从第二壁的第二端部422延伸设置的固定片 部46、从固定片部46的顶端部弯折为U字状的弹性片部47。
固定片部46弯折为至少一部分与延伸设置基板连接用接点34的第二 壁42紧贴。固定片部46中与第二壁42连接的基端部一侧的一部分从第 二端部422稍微浮起。固定片部46的中间部与第二壁42紧贴,在第二 X 方向X2延伸。
弹性片部47是全体平滑弯曲的所谓的盘簧类型的弹性片部。弹性片
部47从固定片部46的顶端部弯折为U字状,向插入方向P1延伸,能以 固定片部46的顶端部为支点,弯曲。
弹性片部47包含向着拔出方向P2变凸地巻曲的弯曲部471、从弯曲 部471沿着插入方向Pl延伸的主体部472。
弯曲部471的基端部与固定片部46的顶端部相连,并且由第二壁42 的第一端部421支撑。弯曲部471的顶端向着第一X方向X1,与主体部 472连接。
主体部472包含随着在插入方向Pl前进,从第二壁42远离地倾斜 的第一倾斜部473;从第一倾斜部473延伸设置,随着在插入方向Pl前进, 接近第二壁42地倾斜的第二倾斜部474。
图9是沿着图7的箭头IX方向观察的盒状部33的侧视图。参照图8 和图9,第一倾斜部473随着在插入方向Pl前进,横向宽度变窄。第一倾 斜部473的顶端成为弹性片部47中离第二壁42的高度最高的部分。在第 一倾斜部473的顶端设置接触部475。接触部475在插入凸部插入插入凹 部45时,与插入凸部的导体图案接触,电连接。
第二倾斜部474从第一倾斜部473的顶端延伸。第一和第二倾斜部 473、 474的边界部形成平滑弯曲的山形。第二倾斜部474的顶端对于该第 二倾斜部474的中间部巻曲。据此,第二倾斜部474的顶端与固定片部46 接触时,难以卡在该固定片部46上。
参照图5和图8,弹性片部47包含由沿着插入方向Pl延伸的狭缝476 划分的一对部分477、 478。 一对部分477、 478包含第一倾斜部473的顶 端一侧的一部分、第二倾斜部474。
狭缝476位于弹性片部47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一对部分477、478 能彼此独立弹性变形。 一对部分477、 478的顶端构成弹性片部47的顶端。
一方的部分477和另一方的部分478的顶端在弹性片部47弯曲时, 通过固定片部46间接由第二壁42接受。
参照图7和图9,设置用于限制第四壁44相对于第二壁42在第二 Z 方向Z2移动的限制片部53、 54。限制片部53、 54在X方向X隔幵间隔 排列,从关于第一Z方向Z1的第四壁44的顶端突出。各限制片部53、 54对于第四壁44,大致正交,从第一Z方向Z1与固定片部46接触。
据此,弹性片部47和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以给定的接触压力接
触时,插入凸部12受到的反作用力通过第一壁41和第四壁44向限制片 部53、 54传递,由固定片部46接受。
在第三和第四壁43、 44分别形成引导突起55、 56。引导突起55、 56 通过引导插入凸部12向插入凹部45的插入,限制弹性片部47的弯曲。
引导突起55、 56分别由把对应的第三和第四壁43、 44的一部分向插 入凹部45弯折形成的小片构成。这些引导突起55、 56在插入方向P1细 长地延伸。弹性片部47处于自由状态(不作用外力的状态)时,引导突 起55、 56关于第一和第二壁41、 42的相对方向,与弯曲部471的顶端并 列。各引导突起55、 56与弯曲部471的顶端相比,更接近第一壁41。
各引导突起55、56中关于插入方向Pl的上游一侧的端部从第一壁41 远离地弯曲,与第一壁41的间隔扩大。据此,容易把插入凸部12插入引 导突起55、 56和第一壁41之间。
此外,在第三和第四壁43、 44分别设置用于防止从外壳的脱开的卡 合突起57、 58。卡合突起57、 58分别由从对应的第三和第四壁43、 44 向与插入凹部45相反一侧突出的小片构成,向第一Z方向Z1 —侧延伸。
参照图5,卡合突起57与外壳13的侧壁26a上形成的卡止凹部59 卡合,限制相对于外壳13向第二Z方向Z2的移动。虽然未图示,但是关 于卡合突起58也同样,与在侧壁26b上形成的卡止凹部59卡合。
图10是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32的放大图。图11是沿着图5的XI-XI 线的要部的剖视图,表示外导线10与接点形成体14不连接的状态。
参照图10和图11, 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安装为与对应的冷阴极 管5的外导线10弹性接触,据此,与外导线10电连接。
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在Y方向Y形成对称的形状。第一弹性片 部31、 32从主体部30的上部35的对应的部分35a、 35b分别延伸。 一对 第一弹性片部31、 32在Y方向Y彼此相对的状态下,配置在接纳空洞17 内。
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分别包含第一片部61、第二片部62。 各第一片部61从主体部30的上部35的对应的部分35a、 35b沿着第 二Z方向Z2延伸。各第二片部62从对应的第一片部61的顶端部61b折返,沿着第一 Z方向Z1延伸。关于Y方向Y, 一对第一片部61彼此相 对较远地配置, 一对第二片部62彼此相对较近地配置。
一对第一片部61以基端部61a为支点,能彼此弹力地接近、远离。 在自由状态(不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各第一片部61彼此平行排列。
在各第一片部61的顶端部61b设置用于与后面描述的扩开操作部72 卡合的卡合部63。各卡合部由小片构成,从对应的第一片部61的顶端部 61b向第一X方向Xl突出。
各第二片部62包含与对应的第一片部61的顶端部61b相连的折返部 64、第一缩小部65、用于在直径方向夹持外导线10的作为夹持部的直线 状部66 (接触部)、第二缩小部67、顶端部68。
一对折返部64的彼此相对的一侧面随着在安装方向Ml前进,彼此 的间隔变窄。这一对折返部64的彼此相对的一侧面成为用于引导外导线 IO的安装的安装部。
一对第一缩小部65用于防止对应的外导线10从一对直线状部66向 取下方向M2脱落,与一对折返部64连接。
一对第一縮小部65之间的间隔比一对折返部64的间隔窄,并且比一 对直线状部66之间的间隔窄。在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彼此接近时, 一对第一縮小部65之间的间隔比外导线IO的直径还窄。
一对直线状部66实现与对应的外导线10的电连接,并且允许对应的 外导线10在安装方向Ml相对移动。各直线状部66与对应的第一縮小部 65连接,在自由状态下,沿着安装方向M1延伸。
一对第二縮小部67用于防止对应的外导线10从一对直线状部66向 安装方向Ml —侧脱落。这一对第二缩小部67分别与对应的直线状部66 连接。
一对第二縮小部67之间的间隔比一对直线状部66之间的间隔还窄。 在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彼此接近时, 一对第二缩小部67之间的间隔 比外导线10的直径还窄。
一对顶端部68与对应的第二缩小部67连接,分别按压对应的第一片 部61,从而一对直线状部66之间的间隔变窄。
沿着X方向X观察时, 一对顶端部68成八字形状。这一对顶端部68
随着在第一 Z方向Zl前进,彼此的间隔扩大。各顶端部68的第一 Z方向
Zl—侧的顶端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与对应的第一片部61平滑地卡合。
参照图3和图11,操作部件15用于操作基于一对直线状部66的外导 线10的夹持、该夹持的解除。操作部件15嵌入外壳13的接纳空洞17, 在第一和第二 Z方向Zl、 Z2 (安装方向Ml和取出方向M2)能相对移动。
操作部件15是在Y方向Y形成对称的形状的树脂成形品。操作部件 15具有在Y方向Y隔开间隔彼此相对的一对部分69、 70、连接一对部分 69、 70之间的连接部71、设置在连接部71上的一对扩开操作部72。
一对部分69、 70配置为在接纳空洞17内夹着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 一对部分69、 70由周壁18的一对第三侧部22夹着。
在一方的部分69和连接部71之间、另一方的部分70和连接部71之 间分别形成在第二Z方向Z2开放的缺口 73。通过形成缺口 73, 一对部分 69、 70分别容易弯曲。据此,容易把操作部件15插入接纳空洞17内。
在连接器6设置第一和第二保持机构74、 75。第一保持机构74用于 把操作部件15保持在扩开位置(参照图11)。扩开位置是指操作部件15 相对扩大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之间的间隔时的位置。
此外,扩开位置也指由操作部件15的扩开操作部72扩大这一对直线 状部66之间的间隔,使得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能把外导线IO插入一对直 线状部66之间的位置。
第一保持机构74包含分别形成在操作部件15的一对部分69、 70 的外侧面69a、 70a的第一沟状部76;分别设置在周壁18的一对第三侧部 22上,与对应的第一沟状部76卡合的卡合部77。
卡合部77分别形成在周壁18的一对第三侧部22上,在扩开位置嵌 入第一沟状部76。
图12是表示外导线10与接点形成体14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参照 图12,第二保持机构75用于把操作部件15保持在扩开解除位置。扩开解 除位置是指操作部件15相对使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之间的间隔变窄 时的位置。
第二保持机构75包含分别形成在操作部件15的一对部分69、 70 的外侧面69a、 70a上的第二沟状部78;分别设置在周壁18的一对第三侧
部22上,与对应的第二沟状部78卡合的卡合部77。
在操作部件15位于扩开解除位置时,卡合部77嵌入第二沟状部78。 卡合部77构成第一保持机构74的一部分,并且构成第二保持机构75的 一部分。
一对部分69、 70的内侧面69b、 70b隔着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 彼此相对。这一对内侧面6%、 70b中关于第二 Z方向Z2的顶端成为倾斜 状凸轮面。这些倾斜状凸轮面随着在第二Z方向Z2前进,彼此的间隔变窄。
该倾斜状凸轮面成为加压部79。 一对加压部79能对一对第一弹性片 部31、 32的对应的第一片部61的顶端部61b加压。
在操作部件15位于扩开解除位置时, 一对加压部79对顶端部61b加 压。据此, 一对直线状部66之间的间隔变窄,能增加基于一对直线状部 66的外导线10的夹持力。此外,能防止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K 32的疲劳 引起的夹持力下降。
操作部件15从扩开位置(参照图11)沿着第一 Z方向Zl向扩开解 除位置变位时(参照图12), 一对加压部79对顶端部61b加压。通过该加 压, 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K 32彼此接近。
参照图4和图12,连接部71连接关于第一X方向X1的一对部分69、 70的顶端彼此之间。在连接部71形成从接纳空洞17向第一 X方向XI突 出的突出部80。该突出部80在扩开解除位置,由周壁18的凹部21a接受。
参照图11, 一对扩开操作部72分别与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的对 应的卡合部63卡合,扩开一对直线状部之间的间隔。 一对扩开操作部72 从连接部71的内侧面71a向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K 32—侧(纸面的跟前 一侧)突出。
一对扩开操作部72分别具有设置在关于第一 Z方向Zl的顶端的第一 倾斜凸轮面81 、设置在关于第二 Z方向Z2的顶端的第二倾斜凸轮面82。
一对第一倾斜凸轮面81用于在把操作部件15沿着第一Z方向Zl嵌 入接纳空洞17内时,扩大一对卡合部63之间的间隔。 一对第一倾斜凸轮 面81随着在第一Z方向Z1前进,彼此的间隔变窄。
这些一对第一倾斜凸轮面81通过操作部件15在第一 Z方向Zl变位
时与对应的卡合部63接触,扩大一对卡合部63之间的间隔。
一对第二倾斜凸轮面82在操作部件15从扩大解除位置(参照图12) 向扩开位置变位时(参照图11),与对应的卡合部63接触。据此, 一对第 二倾斜凸轮面82扩大一对卡合部63之间的间隔。 一对第二倾斜凸轮面82 随着在第二Z方向Z2前进,彼此的间隔变窄。
图13是沿着第一的Z方向观察的连接器6的平面图。参照图13,各 扩开操作部72向着第二 X方向X2的一侧面72a与对应的第一弹性片部 31、 32相对。 一侧面72a作为限制对应的第一弹性片部31、 32向第一 X 方向XI —侧变位的限制部工作。
周壁18的第一侧部20中向着第一 X方向XI的一侧面20a与各第一 弹性片部31、 32相对。 一侧面20a作为限制第一弹性片部31、 32向第二 X方向X2 —侧变位的限制部工作。
在具有以上的概略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冷阴极管的外导线和电路 基板的导体图案的电连接按以下进行。即首先如图14A所示,使连接器6 的插入凹部45和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在X方向X彼此相对。接着, 把插入凸部12沿着插入方向Pl向插入凹部45 —侧相对移动。
据此,如图14B所示,在各连接器6的插入凹部45滑动插入电路基 板4的插入凸部12。弹性片部47的接触部475与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 8弹性接触。这时,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由弹性片部47和第一壁41 夹着。
此外,如图14C所示,引导突起55、 56接受插入凸部12的背面4b。 这时,插入凸部12由引导突起55、 56和不设置基板连接用接点34的第 一壁41夹着。据此,关于插入凸部12的厚度方向A,把插入凸部12定 位。
通过插入凸部12关于厚度方向A定位,伴随着插入凸部12的插入的 弹性片部47的弯曲限制在给定量。换言之,限制插入凸部12向弹性片部 47 —侧移动。
此外,由于插入凸部12在插入凹部45内,防止各引导突起55、 56 对于插入凸部12的并行方向(Y方向Y)倾斜。据此,防止弹性片部47 扭动。
此外,通过引导突起55、 56,插入凸部12的一对侧缘4c、 4d由双支 承支撑。据此,引导突起55、 56承受来自插入凸部12的载荷。
参照图14B,电路基板4受到的接触压力由盒状部33承受。电路基 板4的缘部402与外壳13的前壁27接触,关于插入方向Pl定位。
下面,参照图ll,在各连接器6的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分别安 装对应的外导线10,确保第一弹性片部31、 32和对应的外导线IO的电连 接。具体而言,首先把操作部件15保持在扩开位置。据此, 一对扩开操 作部72扩大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的间隔。
在该状态下,用手或夹具(不图示)把持对应的冷阴极管的主体部, 使外导线10与操作部件15在安装方向Ml相对。然后,使外导线10沿 着安装方向Ml移动,在接纳空洞17内的一对直线状部66之间配置外导 线10。
接着,使操作部件15在第一Z方向Z1移动,使操作部件15从扩开 位置向图12所示的扩开解除位置变位。据此,解除基于基于一对扩开操 作部72的一对卡合部63的卡合。结果,通过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1、 32 的弹力, 一对直线状部弹性夹持对应的外导线10。
这时, 一对直线状部66与所述对应的外导线IO接触,实现直线状部 66和对应的外导线10的电连接。冷阴极管的外导线10通过接点形成体 14与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电连接。
此外, 一对第一缩小部65之间的间隔和一对第二縮小部67之间的间 隔分别比对应的外导线10的直径窄。操作部件15变位到扩开解除位置, 从而, 一对加压部79按压对应的顶端部61b。据此, 一对加压部79使这 些顶端部61b彼此接近。据此,作用使直线状部66之间的距离变窄的加 压力。基于直线状部66的对应的外导线10的夹持力提高。
此外,操作部件15变位到扩开解除位置, 一对第一片部61的第一片 部61a按压对应的第二片部62的顶端部68,使这些顶端部68彼此接近。
通过使一对顶端部68之间的间隔变窄,作用使一对直线状部66之间 的距离变窄的加压力。基于一对直线状部66的外导线10的夹持力进一步 提高。
而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作用按如下进行。即首先,解除外导线10和对应的接点形成体14的连接。具体而言,使操作部件15从扩开解除位置
(参照图12)向第二Z方向Z2移动,变位到扩开位置(参照图ll)。
使操作部件15变位到扩开位置时, 一对扩开操作部72的第二倾斜凸 轮面82与对应的卡合部63卡合,扩大一对卡合部63之间的间隔。伴随 着一对卡合部63之间的距离扩大, 一对直线状部66之间的间隔扩大。解 除一对直线状部66和对应的外导线10的电连接。
接着,在用手或夹具把持冷阴极管的主体部的状态下,使外导线10 向取下方向M2移动,从接纳空洞17取出外导线10。
从各连接器6取下冷阴极管后,从电路基板取下连接器6。具体而言, 如图14B所示,从插入凸部12插入插入凹部45中的状态,使插入凸部 12对于连接器6在拔出方向P2滑动,从插入凹部45拔出插入凸部12, 变为图MA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例,插入插入凹部45的插入凸部12由盒状部33包围。 据此,从基板连接用接点34受到接触压力的插入凸部12不从基板连接用 接点34离开地由盒状部33承受。
因此,能充分确保基板连接用接点34和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的 接触压力。此外,盒状部33是金属制,所以在使用电连接器6的温度条 件下(例如,最高一百几十度),能防止由于热而软化变形。因此,与使 用时的温度条件无关,承受插入凸部12的盒状部33不发生热引起的变形 地承受插入凸部12。据此,能稳定维持接触压力。
此外,从盒状部33的第二壁42延伸设置基板连接用接点34。据此, 能从盒状部33中与导体图案8相对接近的地方延伸设置基板连接用接点 34。
在基板连接用接点34的弹性片部47形成接触部475。据此,弹性片 部47与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弹性接触。因此,能充分确保弹性片部 47和导体图案8之间的接触压力,并且能可靠地维持该接触压力。
此外,通过用第二壁42支撑弹性片部47,能用第二壁42可靠地承受 作用在弹性片部47上的载荷。
弹性片部47形成为U字状。据此,弹性片部47能确保充分的可挠性。 结果,伴随着插入凸部12插入插入凹部45,弹性片部47能充分弹性变形, 能与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可靠地弹性接触。此外,固定片部46与第 二壁42的至少一部分紧贴,能增强第二壁42。
此外,在弹性片部47中从弯曲部471沿着插入方向Pl延伸的主体部 472形成接触部475。据此,能增大伴随着弹性片部47的弹性变形的接触 部475的可动量。
在主体部472的第一倾斜部473的顶端形成接触部475。据此,能进 一步增大伴随着弹性片部47的弹性变形的接触部475的可动量。
此外,从弹性片部47的第一倾斜部473延伸设置第二倾斜部474。据 此,第一倾斜部473的顶端难以挂在插入凸部12上。
在弹性片部47弯曲时,第二倾斜部474的顶端通过固定片部46由第 二壁42承受。据此,能防止弹性片部47必要以上地弯曲,弹性片部47 的应力增大。
此外,在弹性片部47形成由狭缝476划分的一对部分477、 478, 一 对部分477、 478的顶端构成弹性片部47的顶端。据此,弹性片部47的 一对部分477、 478能彼此独立弹性变形。因此,能提高弹性片部47与插 入凸部12接触时的弹性片部47的可挠性。结果,能防止与插入凸部12 的接触压力变得过高。
此外,通过分别在盒状部33的第三和第四壁43、 44上形成的引导突 起55、 56,引导插入凸部12向插入凹部45的插入。据此,能防止插入凸 部12向从插入方向Pl偏离的方向插入。能防止插入凸部12在与弹性片 部47中本来的接触部位(接触部475)不同的部位接触。
因此,能防止弹性片部47以与设计上预定的形态不同的形态弹性变 形,能防止在弹性片部47发生过大的应力。能抑制弹性片部47的疲劳, 提高耐久性。
此外,通过在第三和第四壁43、 44分别设置引导突起55、 56,能用 这些引导突起55、 56支撑插入凸部12的一对侧缘4c、 4d。结果,能把插 入凸部12与第一、第二壁41、 42平行插入。
各引导突起55、 56通过承受插入凸部12的背面4b,关于插入凸部 12的厚度方向A,插入凸部12定位。插入凸部12通过关于厚度方向A 定位,把伴随着插入凸部12的插入的对应的弹性片部47的弯曲限制在给
定量。据此,能防止插入凸部12引起弹性片部47的弯曲量变得过大,能
抑制弹性片部47的疲劳。
此外,各引导突起55、 56承受来自插入凸部12的载荷。据此,插入 凸部12由引导突起55、 56可靠地支撑。结果,能防止板状的电路基板4 关于插入凸部12的并列方向弯曲。
插入插入凹部45内的插入凸部12由第一壁41、引导突起55、 56夹 着。用第一壁41、引导突起55、 56夹着插入凸部12,能进行插入凸部12 的定位。
此外,在接点形成体14设置作为荧光管用接点的一对第一弹性片部 31、 32。据此,使用一个接点形成体14能电连接冷阴极管5和电路基板4 之间。
通过用单一的金属板形成接点形成体14,能减少电连接器6的零件个 数,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弹性片部47的第二弯曲部51的至少一部分向着相当于插入方 向P1的方向,在插入凸部12向插入凹部45插入时,插入凸部12的顶端 难以挂在弹性片部47的顶端。
弹性片部47的接触部475是使作为接点形成体的板材弯曲而形成的 面,不是冲压成形时形成的切断面。因此,通过在把所述板材冲压加工之 前进行电镀,能用电镀层构成接触部475。即切断板材的切断面不作为接 触部,所以没必要在切断加工后进行电镀,在弹性片部47的制造上不费 事。
此外,使用在与插入方向Pl正交的Y方向Y宽度宽的盘簧形成接触 部475。结果,通过与沿着插入方向Pl插入的插入凸部12的接触,能防 止弹性片部47纵弯曲。
基板连接用接点34的弹性片部47的接触部475能分割为2个,独立 弯曲。据此,能提高这些接触部475的可挠性,能容易跟踪插入凸部12 的导体图案8的移动。能使接触部475和导体图案8的接触更可靠。
通过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能对基板连接用接点34供给电力。此 外,能使基板连接用接点34和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的电连接变得可 罪。
此外,没必要在各连接器6和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的连接中使 用焊锡,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也是希望的。并且,不需要耗费成本的焊锡作 业,能降低成本。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的各实施例的内容,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 内能进行各种变更。
须指出的是,以下,说明与图1~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点,对同 样的结构赋予同样的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可以设置彼此连接弹性片部47A的一对部分477A、478A 的顶端的连接部83。这时,用连接部83连接一对部分477A、 478A的顶 端彼此间,能一对部分477A、 478A的顶端彼此间共同弹性变形。据此, 能防止所述一对部分477A、 478A的刚性变得过低。结果,能抑制弹性片 部47A的疲劳。
此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可以使用从第一壁41延伸设置基板连 接用接点34B的接点形成体14B。这时,基板连接用接点34B的弹性片部 47B从第一壁41的第一端部411延伸,与弹性片部47在相对方向B成对 称的形状。
弹性片部47B从第一壁41的第一端部411弯折为U字状,向着插入 方向Pl延伸。弹性片部47B具有与弹性片部47同样的结构,包含向着拔 出方向P2变凸地巻曲的弯曲部471B、从弯曲部471B沿着插入方向Pl延 伸的主体部472B。
弯曲部471B的基端部与第一壁41的第一端部411连接,由第一端部 411支撑。
主体部472的第一倾斜部473B随着在插入方向Pl前进,从第一壁 41远离。在第一倾斜部473B的顶端形成接触部475。
第二倾斜部474B从第一倾斜部473B的顶端延伸设置,随着在插入 方向P1前进,接近第一壁41地倾斜。
弹性片部47B包含由沿着插入方向Pl延伸的狭缝476B划分的一对 部分477B、 478B。这一对部分477B、 478B包含第一倾斜部473B的顶端 一侧的一部分、第二倾斜部474B。
狭缝476B位于弹性片部47B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这一对部分
28
477B、 478B能彼此独立弹性变形。这一对部分477B、 478B的顶端构成
弹性片部47B的顶端。
此外,在第三壁43和第四壁44,分别设置一对引导突起。 第三壁43的一对引导突起55、 55B在第一和第二壁41、 42的彼此相
对方向B远离相对配置。关于相对方向B,在弹性片部47、 47B的弯曲部
471、 471B之间配置一对引导突起55、 55B。
第四壁44的一对引导突起56、 56B在相对方向B远离相对配置。关
于相对方向B,在弹性片部47、 47B的弯曲部471、 471B之间配置一对引
导突起56、 56B。
引导突起55、 56与第一壁41平行排列。同样,引导突起56、 56B与 第一壁41平行排列。
此外,在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的表面4a形成导体图案8B。导 体图案8B与导体图案8在厚度方向A成对称的形状。
参照图18,通过所述的结构,把插入凸部12插入插入凹部45时,由 一对引导突起55、 55B和一对引导突起56、 56B夹持插入凸部12 (在图 18中,只图示一对引导突起55、 55B)。
插入凸部12分别由一对引导突起55、 55B和一对引导突起56、 56B 夹着,沿着插入方向P1插入。
据此,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与弹性片部47的接触部475以给定 的接触压力接触。此外,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B与弹性片部47B的接 触部475B以给定的接触压力接触。这时,插入凸部12由一对弹性片部 47、 47B弹性夹持。弹性片部47B的主体部472B的顶端直接由第一壁41 承受。
根据本实施例,在弹性片部47B形成U字状的部分。据此,弹性片 部47B能确保充分的可挠性。结果,伴随着在插入凹部45插入插入凸部 12,弹性片部47B的U字状的部分充分弹性变形,能与插入凸部12的导 体图案8B可靠地弹性接触。
此外,第三壁43的一对引导突起55、 55B和第四壁44的一对引导突 起56、 56B分别由插入插入凹部45中的插入凸部12夹着。由此,能可靠 地进行关于相对方向B的插入凸部12的定位。此外,能防止关于从第一
壁41延伸的基板连接用接点34B、从第二壁42延伸的基板连接用接点34, 插入凸部12的插入引起的弹性变形量变得过大。
此外,通过设置基板连接用接点34、 34B,能用一对弹性片部47、 47B 弹性夹入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据此,能进一步提高与电路基板4 的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 8B的接触压力。此外,在插入凸部12的背 面4b和表面4a双方设置导体图案8、 8B,能与这2个弹性片部47、 47B 接触。
须指出的是,在弹性片部47B和第一壁41之间可以存在与固定片部 46同样的固定片部。
此外,如图19A所示,也可以废止弹性片部47,使用只设置弹性片 部47B的接点形成体14B'。这时,弹性片部只从第一壁41延伸设置。这 时,如图19B所示,插入插入凹部45中的插入凸部12由第二壁42和引 导突起55B、 56B夹着(在图19中,只图示一方的引导突起56B)。
此外,如图20A所示,可以设置具有弹性片部47C的接点形成体14C。 接点形成体14C与图8的接点形成体14的不同点在于,弹性片部47C从 第二壁42的第一端部421直接延伸。
这时,弹性片部47C的第二倾斜部474C在弹性片部47C弯曲时,如 图20B所示,直接由第二壁42承受。
此外,如图21A所示,可以使用具有从第一壁41延伸的弹性片部47B、 从第二壁42延伸的弹性片部47C的接点形成体14C'。
这时,插入凸部12插入插入凹部45时,如图21B所示,弹性片部 47B的接触部475与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B接触。另外,弹性片部47C 的接触部475C与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接触。
弹性片部47B的顶端直接由第一壁41承受。弹性片部47C的顶端直 接由第二壁42承受。
可以设置图22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D。参照图22、沿着图22的 XXIIIA-XXIIIA线的剖视图即图23A,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在于接点形成 体14的弹性片部47D向第二 X方向X2延伸。
接点形成体14的盒状部33D具有从主体部30的下部37沿着第二 X 方向X2延伸的顶板部84。第三壁43D从关于第一 Y方向Yl的顶板部
84的顶端延伸设置。
第二壁42D从关于第一 Z方向Zl的第三壁43D的顶端延伸设置。第 四壁44D从关于第二 Y方向Y2的第二壁42D的顶端延伸设置。
第一壁41D从关于第二 Z方向Z2的第四壁44D的顶端延伸设置。第 一壁41D与顶板部84的下侧(第一Z方向Z1—侧)重叠,彼此增强。
弹性片部47D从第一壁41D的第二端部412D延伸设置。弹性片部 47D从所述第二端部412D弯折为U字状,在拔出方向P2延伸。
该弹性片部47D包含与第一壁41D的第二端部412D连接的弯曲部 471D、从弯曲部471D沿着拔出方向P2延伸的主体部472D。弯曲部471D 向着插入方向Pl变凸地巻曲。弯曲部471D的基端部沿着顶板部84。弹 性片部47D能以第一壁41D的第二端部412D为支点弯曲。
主体部472包含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进,接近第一壁41D地倾斜 的第一倾斜部473D;从第一倾斜部473D延伸,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进, 第一壁41D地倾斜的第二倾斜部474D。
第一倾斜部473D与弯曲部471D的顶端连接,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 进,以一定的坡度倾斜。在第一倾斜部473D的顶端形成接触部475D。
第二倾斜部474D从第一倾斜部473D的顶端延伸设置。第一和第二 倾斜部473D、 474D的边界部形成平滑弯曲的山形状。
在第二壁42D的第一端部421D形成引导片86。引导片86引导插入 凸部12向插入凹部45插入,此外,防止插入凸部12的顶端挂在第二倾 斜部474D的顶端。据此,防止弹性片部47D纵弯曲。
该引导片86从第二壁42D向拔出方向P2变凸地巻曲。沿着插入方向 Pl观察弹性片部47D时,引导片86覆盖第二倾斜部474D的顶端。
在第二壁42D形成用于限制弹性片部47D的弯曲的限制片部85。限 制片部85与第一倾斜部473D平行延伸,隔着第一倾斜部473D与第一壁 41D在相对方向B相对。第一倾斜部473D由限制片部85承受,从而限 制第一倾斜部473D向第二壁42D —侧移动。
在第一壁41D形成向弹性片部47D的接触部475D突出的按压凸部 87。按压凸部87具有扁平的面,与弹性片部47D的接触部475D相对。
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沿着插入方向Pl插入插入凹部45中,从
而变为图23B所示的状态。插入插入凹部45中的插入凸部12配置在按压 凸部87和弹性片部47D之间。由弹性片部47D、第一壁41D夹着插入凹 部45中的插入凸部12。
据此,插入凸部12由按压凸部87承受,与接触部475D弹性地以压 力接触。这时,从电路基板4受到反作用力的弹性片部47由限制片部85 承受。据此,限制弹性片部47D的弯曲。此外,弹性片部47D的第二倾 斜部474D的顶端直接由第二壁42D承受。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弹性片部47D形成为U字状。据此,弹 性片部47D能确保充分的可挠性。结果,伴随着插入凸部12插入插入凹 部45,弹性片部47D能充分弹性变形,与插入凸部12的导体图案8可靠 地弹性接触。
此外,在弹性片部47D中在拔出方向P2延伸的主体部472D形成接 触部475D。据此,能增大伴随着弹性片部47D的弹性变形的接触部475D 的可动量。
在第一倾斜部473D的顶端形成接触部475D。据此,能进一步增大伴 随着弹性片部47D的弹性变形的接触部475D的可动量。
此外,第二倾斜部474D从第一倾斜部473D延伸设置。据此,第一 倾斜部473D的顶端难以挂在插入凸部12上。
由弹性片部47D、弹性片部47D延伸的第一壁41D弹性夹持插入插 入凹部45中的插入凸部12。
此外,通过由限制片部85承受弹性片部47D,能限制弹性片部47D 的弯曲。据此,能进一步提高与插入凸部12的接触压力。此外,按压凸 部87通过承受插入凸部12,能限制电路基板4的插入凸部12在厚度方向 A移动。结果,能进一步提高插入凸部12和接触部475D的接触压力。
此外,弹性片部47D的第二倾斜部474D由第二壁42D直接承受。据 此,能防止弹性片部47D弯曲必要以上,防止弹性片部47D的应力增大。
此外,可以设置图24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E。接点形成体14E与图 23A的接点形成体14D的不同点主要是以下的方面。即弹性片部47E的主 体部472E的第一倾斜部473E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进,远离第一壁41D 地倾斜;从第一倾斜部473E延伸的第二倾斜部474E随着在拔出方向P2
前进,接近第一壁41D地倾斜。
插入凸部12沿着插入方向Pl插入插入凹部45内,从而成为图24B 所示的状态。据此,插入凸部12由弹性片部47E的主体部472E和第二壁 42D夹着。插入凸部12由第二壁42D的按压凸部87E承受。这时,导体 图案8与弹性片部47E的接触部475E弹性接触。第二倾斜部474E的顶端 由第一壁41D直接承受。
这时,在第一倾斜部473E的顶端形成接触部475E。据此,能增大伴 随着弹性片部47E的弹性变形的接触部475E的可动量。
此外,第二倾斜部474E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进,接近第一壁41D 地倾斜。据此,第一倾斜部473E的顶端难以挂在插入凸部12上。
由弹性片部47E、弹性片部47不延伸的第二壁42D弹性夹持插入插 入凹部45中的插入凸部12。
此外,可以使用图25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F。接点形成体14F与图 23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D的不同点在于,弹性片部47F从第二壁42D 延伸设置。
弹性片部47F从第二壁42D的第二端部422D延伸,弯折为U字状, 在拔出方向P2延伸。
弹性片部47F包含与第二壁42D的第二端部422D连接的弯曲部 471F、从弯曲部471F的顶端延伸的主体部472F。
弯曲部471F与第二壁42D的第二端部422D连接,向着插入方向Pl 变凸地巻曲。主体部472F从弯曲部471F的顶端沿着拔出方向P2延伸。
主体部472F包含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进,接近第二壁42D地倾 斜的第一倾斜部473F;从第一倾斜部473F的顶端延伸,随着在拔出方向 P2前进,远离第二壁42D地倾斜的第二倾斜部474F。在第一倾斜部473F 的顶端形成接触部475F。
在第二壁42形成按压凸部87F。按压凸部87F与接触部475F在相对 方向B相对。
插入凸部12沿着插入方向Pl插入插入凹部45内,从而变为图25B 所示的状态。据此,插入凸部12由弹性片部47F和第二壁42D夹着。插 入凸部12由第二壁42D的按压凸部87F承受,导体图案8与弹性片部47F
的接触部475F弹性接触。此外,第二倾斜部474F由第一壁41D直接承受。 此外,可以使用图26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G。接点形成体14G与
图25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F的不同点主要如下。
即弹性片部47G的第一倾斜部473G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进,远离
第二壁42D地倾斜;第二倾斜部474F随着在拔出方向P2前进,接近第二
壁42D地倾斜。
插入凸部12沿着插入方向Pl插入插入凹部45内,从而变为图26B 所示的状态。据此,插入凸部12由弹性片部47G的主体部472G和第一 壁41D夹着。插入凸部12由第一壁41D的按压凸部87G承受,导体图案 8与弹性片部47G的接触部475G弹性接触。这时,第二倾斜部474G的 顶端由第二壁42D直接承受。
此外,可以设置图27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H。接点形成体14H与 图24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E的不同点在于,还设置接点形成体14G (参 照图26A)。
插入插入凹部45中的插入凸部12如图27B所示,由一对弹性片部 47E、 47G弹性夹持。弹性片部47E的接触部475E与形成在插入凸部12 的表面4a的导体图案8B接触。弹性片部47G的接触部475G与插入凸部 12的背面4b上形成的导体图案8接触。
此外,可以设置图28A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J。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J 与图8所示的接点形成体14的不同点在于,弹性片部47J的狭缝476J关 于弹性片部47J的长度方向,跨弹性片部47J的全部区域延伸。
狭缝476J位于弹性片部47J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狭缝476J从弹性片 部47J的弯曲部471J的基端部到第二倾斜部474J延伸。弹性片部47J包 含由狭缝476J划分的一对部分477J、 478J。
一对部分477J、 478J分别包含弯曲部471J、第一倾斜部473J、第二 倾斜部474J。 一对部分477J、 478J能彼此独立弹性变形。
一对部分477J、 478J各自的顶端由连接部83J彼此连接。连接部83J 的顶端向着固定片部46巻曲,与固定片部46平滑地接触。
参照图28A和图28B, 一方的部分477J的横向宽度在弯曲部471J — 定。此外, 一方的部分477J的沟宽度在第一倾斜部473J,随着在插入方
向Pl前进,变窄。此外,一方的部分477J的横向宽度在第二倾斜部474J,
随着在插入方向P1前进,变窄。
同样,另一方的部分478J的横向宽度在弯曲部471J—定。此外,另 —方的部分478J的沟宽度在第一倾斜部473J,随着在插入方向Pl前进, 变窄。另一方的部分478J的横向宽度在第二倾斜部474J,随着在插入方 向P1前进,变窄。
弯曲部471J的狭缝476J的宽度Cl 一定。第一倾斜部473J的狭缝476J 的宽度C2随着在插入方向P1前进,变窄。第二倾斜部474J的狭缝476J 的宽度C3随着在插入方向P1前进,变窄。
参照图28B和图28C,在第一倾斜部473J和第二倾斜部474J的彼此 的边界部形成膨出部92、 93。膨出部92形成在第一倾斜部473J和第二倾 斜部474J的彼此的边界部的一方的部分477J。膨出部93形成在第一倾斜 部473J和第二倾斜部474J的彼此的边界部的另一方的部分478J。
各膨出部92、 93分别为向着第一壁41一侧凸弯曲的形状。沿着拔出 方向P2观察时,各膨出部92、 93成圆弧状。在各膨出部92、 93形成与 插入凸部接触的接触部475J。
通过所述的结构,能把各膨出部92、 93与插入凸部平滑地接触,并 且能确保各膨出部92、 93与插入凸部的接触压力。
通过使用接点形成体14J,弹性片部47J的一对部分477J、 478J能彼 此独立弹性变形。据此,能提高与插入凸部12接触的各膨出部92、 93的 可挠性,所以能防止与插入凸部12的接触压力变得过高。
此外,用连接部83连接一对部分477J、 478J。据此,能使一对部分 477J、 478J同时弹性变形。据此,能防止弹性片部47J的弹性变形量变得 过大,结果,能抑制弹性片部47J的疲劳。
须指出的是,在各所述实施例中,插入插入凹部45的插入凸部12的 导体图案至少接触一个弹性片部的接触部。因此,可以在插入凸部12的 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方形成导体图案。
此外,准备多个图2的连接器6,如图29A和图29B所示,用单一的 支架94统一保持这些连接器6。据此,能把多个插入凸部12统一插入对 应的插入凹部45。
支架94成板状,横排并列形成多个插通孔95。在各插通孔95中插入 对应的连接器6的外壳13。在各外壳13的外周形成凸缘部96。各凸缘部 96分别压入固定在对应的插通孔95的周面。各外壳13的一部分从支架 94突出,各插入凹部45露出。
须指出的是,支架94可以在所述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保持中使用。
此外,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代替电路基板4,可以使用作为图 30所示的连接部件的接地棒100。接地棒100是金属制的板状的部件,全 体为导电部。接地棒100包含矩形的主体部101、在主体部101的缘部102 横排并列形成多个插入凸部103 (在图30中,只图示2个插入凸部103)。
缘部102构成接地棒100中的第一 X方向XI —侧的端部。各所述插 入凸部103与各连接器6对应地在Y方向Y横排并列形成。
各插入凸部103形成为矩形,表面103a和背面103b双方为导电部。 表面103a与盒状部33的第一壁相对,背面103b与盒状部33的第二壁相 对。
各插入凸部103的一对侧缘103c、 103d的一方103c与盒状部33的 第三壁相对,另一方103d与盒状部33的第四壁相对。
这些插入凸部103沿着插入方向Pl插入对应的连接器6的插入凹部 45。据此,插入凸部103和弹性片部47电连接。通过接地棒100,多个电 连接器6的接地棒连接用接点34K统一并联连接。主体部101在液晶显示 装置的金属框104接地。
据此,作为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的接地棒连接用接点34K通过接地棒 100在液晶显示装置的金属框104 (导电材料框)接地。
根据本实施例,能使接地棒连接用接点34K和接地棒100的电连接变 得可靠。
须指出的是,接地棒IOO可以在与各所述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连接中使用。
此外,可以使用具有与接地棒100同样的结构的作为连接部件(导电 板)的供电棒。参照图31,供电棒100L与接地棒100的不同点在于以下 的方面。即在供电棒100L的主体部101连接倒相电路7L,来自倒相电路 7L的电力通过供电棒100L向作为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的供电棒连接用接
点34L供给。由倒相电路7L作用的电压为正电位或负电位。
这时,能从供电棒100L向供电棒连接用接点34L供给电力。 须指出的是,供电棒100L可以在与各所述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连接中使用。
此外,如图32所示,可以把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在金属框104 接地。基板连接用接点34L通过导体图案8在金属框104接地。
须指出的是,也可以把各所述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导体图案8在金 属框104接地。
此外,能把本发明应用于与外阴极管等其他荧光管的连接。还能在边 缘发光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以上通过具体的形态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是理解所述内容的从业人员 应该容易考虑改变和均等物。因此,本发明应该是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其 均等的范围。
本申请2006年6月2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特愿2006-176802号和 2007年6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特愿2007-150656号对应,这些申请 的全部通过引用并入这里。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安装在板状的连接部件上,所述板状的连接部件具有缘部、在所述缘部横排并列形成的多个插入凸部、和形成在各所述插入凸部的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方的导电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性的外壳;和由所述外壳所保持的金属制的接点形成体;所述接点形成体包含由4个壁构成的盒状部、和从所述盒状部的至少一个壁延伸设置的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所述4个壁划分对应的所述插入凸部沿着给定的插入方向插入的插入凹部;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包含与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中的对应的所述插入凸部的所述导电部接触的接触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盒状部的4个壁包含与所述插入凸部的所述表面和所述背面分 别相对的第一和第二壁、和与所述插入凸部的一对侧缘分别相对的第三和 第四壁;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壁的至少一方延伸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包含由延伸设置该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的壁所支撑的弹性片部;在所述弹性片部形成所述接触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盒状部的4个壁具有离所述插入凹部的入口相对较近的第一端 部、和离所述插入凹部的入口相对较远的第二端部;所述弹性片部由延伸设置包含该弹性片部的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的 壁的第一端部所支撑。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包含与延伸设置该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的壁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的固定片部;所述固定片部折返为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延伸设置的壁紧贴; 所述弹性片部从所述固定片部的顶端部弯折为U字状,向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片部从延伸设置包含该弹性片部的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的 壁的第一端部弯折为U字状,向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延伸。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片部包含以向与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相反方向变凸的方式 巻曲的弯曲部;和从所述弯曲部沿着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主体部; 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所述接触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片部的所述主体部包含第一倾斜部,其被倾斜为随着在所述 给定的插入方向前进,而远离支撑该弹性片部的壁;在所述第一倾斜部的 顶端形成所述接触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包含第二倾斜部,从所述第一倾斜部延伸设置,并且被倾斜为随着在 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前进,而接近延伸设置该弹性片部的壁。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片部弯曲时,所述第二倾斜部的顶端由支撑该弹性片部的壁 直接或间接承受。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包含由沿着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延伸的狭缝所划分的一对部分;所述一对部分的顶端构成所述弹性部件的顶端。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包含彼此连接所述一对部分的所述顶端的连接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盒状部的所述第三和第四壁上分别形成引导突起; 各所述引导突起引导所述插入凸部向所述插入凹部插入。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各所述引导突起通过承受所述插入凸部的所述表面和所述背面中的 对应的面,关于所述插入凸部的厚度方向,对所述插入凸部定位;通过对所述插入凸部定位,将伴随着所述插入凸部的插入的对应的所 述弹性片部的弯曲限制为给定量。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各所述引导突起承受来自所述插入凸部的载荷。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只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壁的任意一方延伸设置;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中的所述插入凸部由所述第一和第二壁的另一方、 和所述引导突起所夹持。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壁分别延伸设置; 所述第三壁的引导突起和所述第四壁的引导突起分别包含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壁的彼此相对方向上隔离相对的一对引导突起;插入所述插入凹部的所述插入凸部由各所述一对引导突起所夹持。
1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盒状部的4个壁具有离所述插入凹部的入口相对较近的第一端 部;和离所述插入凹部的入口相对较远的第二端部;所述弹性片部从所述第一或第二壁的端部延伸设置,弯折为U字状, 在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片部包含与延伸设置该弹性片部的壁的所述第二端部连 接,并且以向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变凸的方式巻曲的弯曲部;和从所述弯 曲部沿着与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所述接触部。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主体部包含第一倾斜部,其被倾斜为随着在与所述给定的插入方 向相反的方向前进,而接近延伸设置该弹性片部的壁;在所述第一倾斜部的顶端形成所述接触部。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包含第二倾斜部,从所述第一倾斜部延伸设置,其被倾斜为随着在与 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而远离延伸设置该弹性片部的壁。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由所述弹性片部和延伸设置该弹性片部的壁夹持插入所述插入凹部 中的所述插入凸部。
23.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片部的所述主体部包含第一倾斜部,其被倾斜为随着在与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而远离延伸设置该弹性片部的壁; 在所述第一倾斜部的顶端形成所述接触部。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包含第二倾斜部,从所述第一倾斜部延伸设置,并且被倾斜为随着在 与所述给定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而接近延伸设置该弹性片部的 壁。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由所述弹性片部和未延伸设置所述弹性片部的所述第一或第二壁夹 持插入插入凹部中的插入凸部。
26.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弹性片部弯曲时,所述弹性片部的顶端直接由所述第一或第二 壁所承受。
2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点形成体包含用于安装对应的荧光管的端子并确保电连接的 荧光管连接用接点。
2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接点形成体由单一的金属板形成。
29. —种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包含 板状的连接部件;和 多个电连接器,安装在所述连接部件上;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缘部、在所述缘部横排并列形成的多个插入凸部、 和形成在各所述插入凸部的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方的导电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性的外壳、和由所述外壳所保持的金属制的 接点形成体;所述接点形成体包含由4个壁构成的盒状部、和从所述盒状部的至 少一个壁延伸设置的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所述4个壁划分对应的所述插入凸部沿着给定的插入方向插入的插入 凹部;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包含与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中的对应的所述 插入凸部的所述导电部接触的接触部。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包含电路基板; 所述导电部包含所述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其中 通过所述导体图案对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供给电力。
32.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其中 通过所述导体图案,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接地。
33.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包含导电板,统一并联连接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其中-通过所述导电板对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供给 电力。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其中 通过所述导电板,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接地。
全文摘要
在具有缘部、在所述缘部横排并列形成的多个插入凸部、在各所述插入凸部的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导电部的板状的连接部件上安装的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性的外壳、由所述外壳保持的金属制的接点形成体。所述接点形成体包含由4个壁构成的盒状部、从所述盒状部的至少一个壁延伸设置的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所述4个壁划分对应的所述插入凸部沿着给定的插入方向插入的插入凹部。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接点包含与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中的对应的所述插入凸部的所述导电部接触的接触部。
文档编号H01R12/16GK101098058SQ200710109510
公开日2008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7日
发明者半田真介, 宫园克则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