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ub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665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D-sub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D-SUB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D-SUB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l,是一种现有的D-SUB电连接器的端子IO,其是金属板片 下料形成有一基部ll,该基部11一端延伸两弹臂12,两弹臂12呈一间距 且于末端各设有向内侧凸出相互接近的接点13,基部ll另一端延伸一接 脚14;该端子10在使用上是与一公端子16对接,公端子16是插入两弹臂 12间而与两接点13电连接。
上述现有的端子10由于是为金属板片下料制成,故在制造上无法冲 压成依端子间距排列的连续端子,如此在端子制造上不仅甚为耗料且在 端子组装于塑胶座体时上仅能一支一支散装而无法一次整排组装。
请参阅图2,为另一种现有的D-SUB电连接器的端子20,其是金属板 片下料形成有一基部21,该基部21—端延伸弯折设有两弹臂22,该两弹 臂22呈上下对称且外端形成一喇叭口24,基部21另一端延伸一接脚23; 在使用上,公端子16是由该喇叭口23插入而为两弹臂22包覆形成电连 接。
上述现有的端子20由于仍是为金属板片下料制成,仅是将两弹臂巻 成喇叭口,故在制造上同样无法冲压成依端子间距排列的连续端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SUB电连接器,是可达到端
子在制造上的省料及端子组装于塑胶座体的简便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SUB电连接器,是可达到端
子的接点具有精确的凸出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SUB电连接器,是可达到当
对接的连接器的公端子插入连接时有较佳的保持力。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D-SUB电连接器,其包括有 一塑胶座 体,其内设有数个端子槽,其前端设有一凸部,该凸部前面设有数个插 孔对应该数个端子槽;数个端子,其设于该塑胶座体的端子槽,其设有
一弹动部、 一固定部、及一接脚部,该弹动部为单一力臂且板面呈水平 并可弹动,该弹动部接近末端设有一板面方向凸出的接点,该固定部与
该塑胶座体固定,该接脚部伸出该塑胶座体;及一金属套壳,其套合于 塑胶座体前端,其包覆该凸部的周边而使凸部前面的插孔露出。
再者,该塑胶座体多数的端子槽是排列成多数排端子槽,该多数的 端子为多数排端子对应该多数排端子槽,其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弹动部设 有凸向下的接点及至少一排端子的弹动部设有凸向上的接点。
再者,该端子槽设有较宽的宽槽及较窄的窄槽,宽槽两侧形成抵缘, 该端子的接点是自弹动部的板面刺破冲压凸出,该弹动部抵压于抵缘, 该接点凸出至窄槽。
由以上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归纳以下优点
1. 端子的弹动部为单一力臂且接点是自板面方向凸出,故弹动部的 板面宽度不会大于固定部的板面宽度,故在端子冲压制造上可依端子间 距设计成两排连续端子对插排列,在制造上更为节省材料,且端子可一 次整排组装于塑胶座体。
2. 三排端子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弹动部设有凸向下的接点及至少一
排端子的弹动部设有凸向上的接点,如此当对接的连接器的公端子插入 连接时有较佳的保持力。
3. 端子的弹动部接近末端的板面刺破冲压一凸出的接点,该弹动部
抵压于抵缘,该接点凸出至窄槽,如此可使接点具有精确的凸出的位置。


图l现有D-SUB电连接器的端子平面图。 图2现有D-SUB电连接器的端子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塑胶座体后视平面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塑胶座体后视平面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塑胶座体30端子槽31凸部32 插孔33
宽槽35 较窄36 抵缘37
端子40 弹动部41固定部42 延伸部43
接脚部44 接点45 迫紧部46 金属套壳5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 细说明中并参考图式当可更加明白,其中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是包括有 一塑胶座体30、多数的端子40 及一金属套壳50,其中
请配合参阅图4,该塑胶座体30内设有数个端子槽31,该数个端 子槽31由上而下呈三排,其前端设有一凸部32,该凸部32前面设有数 个插孔33对应该数个端子槽31。
该数个端子40是呈三排端子对应组装于该塑胶座体的三排端子槽 31,该端子40设有一弹动部41、 一固定部42、 一延伸部43及一接脚 部44,该弹动部41为单一力臂且板面呈水平并可弹动,该弹动部41 接近末端设有一板面方向凸出的接点45,该固定部42与该塑胶座体30 固定,该固定部42与弹动部41邻接,该延伸部43设于固定部42与接 脚部44之间,该延伸部43的板面与固定部42的板面垂直,该接脚部 44邻接于延伸部43下端且伸出该塑胶座体30,该接脚部44的板面弯 折使截面呈n形状("门"字形状)并伸出该塑胶座体。
该三排端子40中二排端子的弹动部41设有凸向下的接点45,而 一排端子的弹动部42设有凸向上的接点45。
该金属套壳50套合于塑胶座体30前端,其包覆该凸部32的周边 而使凸部前面的插孔33露出。
请参阅图5及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包括有 一塑胶 座体30、数个端子40及一金属套壳50,其中
请配合参阅图6,该塑胶座体30内设有数个端子槽31,该数个端 子槽31由上而下呈三排,该端子槽31设有较宽的宽槽35及较窄的窄 槽36,宽槽35两侧下缘形成抵缘37,其塑胶座体30前端设有一凸部 32,该凸部32前面设有数个插孔33对应该数个端子槽31的窄槽36。
该数个端子40是呈三排端子对应组装于该塑胶座体的三排端子槽, 该端子40设有一弹动部41、 一固定部42、 一延伸部43及一接脚部44,该 弹动部41为单一力臂且板面呈水平并可弹动,该弹动部41接近末端的板 面向下刺破冲压一凸出的接点45,该弹动部41抵压于抵缘37,该接点45 凸出至窄槽36,该固定部42与该塑胶座体30固定,该固定部42与弹动部 41邻接,该固定部42设有向下弯曲的迫紧部46借以与端子槽31的抵缘37 迫紧,该延伸部43设于固定部42与接脚部44之间,该延伸部43的板面与固定部42的板面垂直,该接脚部44邻接于延伸部43下端且伸出该塑胶座 体30,该接脚部44的板面弯折使截面呈n形状("门"字形状)并伸出
该塑胶座体。
该金属套壳50套合于塑胶座体30前端,其包覆该凸部32的周边 而使凸部前面的插孔33露出。
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 同,其差异在于该塑胶座体30的高度较低,该端子40的固定部42的 板面是剌破冲压一凸出的迫紧部46借以与端子槽31的窄槽36底面迫 紧。
由以上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归纳以下优点
1. 端子40的弹动部41为单一力臂且接点45是自板面方向凸出,故弹 动部41的板面宽度不会大于固定部42的板面宽度,故在端子冲压制造上 可依端子间距设计成两排连续端子对插排列,在制造上更为节省材料, 且端子可一次整排组装于塑胶座体。
2. 三排端子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弹动部设有凸向下的接点及至少一 排端子的弹动部设有凸向上的接点,如此当对接的连接器的公端子插入
连接时有较佳的保持力。
3. 端子的弹动部41接近末端的板面刺破冲压一凸出的接点45,该弹 动部41抵压于抵缘37,该接点45凸出至窄槽36,如此可使接点45具有精 确的凸出的位置。
在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为了易于说 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实用新型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 例。
权利要求1.一种D-SUB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塑胶座体,其内设有数个端子槽,其前端设有一凸部,该凸部前面设有数个插孔对应该数个端子槽;数个端子,其设于该塑胶座体的端子槽,其设有一弹动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脚部,该弹动部为单一力臂且板面呈水平并可弹动,该弹动部接近末端设有一板面方向凸出的接点,该固定部与该塑胶座体固定,该接脚部伸出该塑胶座体;及一金属套壳,其套合于塑胶座体前端,其包覆该凸部的周边而使凸部前面的插孔露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塑胶座体的数个端子槽是排列成设有数排端子槽,该数个端子为数排端子对应该 数排端子槽,其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弹动部设有凸向下的接点及至少一排 端子的弹动部设有凸向上的接点。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与接脚部间设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的板面与固定部的板面垂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槽设有较宽的宽槽及较窄的窄槽,宽槽两侧形成抵缘,该端子的接点是自弹 动部的板面刺破冲压凸出,该弹动部抵压于抵缘,该接点凸出至窄槽。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设 有弯曲的迫紧部借以与端子槽迫紧。专利摘要一种D-SUB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塑胶座体,其内设有数个端子槽,其前端设有一凸部,该凸部前面设有数个插孔对应该数个端子槽;数个端子,其设于该塑胶座体的端子槽,其设有一弹动部、一固定部、及一接脚部,该弹动部为单一力臂且板面呈水平并可弹动,该弹动部接近末端设有一板面方向凸出的接点,该固定部与该塑胶座体固定,该接脚部伸出该塑胶座体;及一金属套壳,其套合于塑胶座体前端,其包覆该凸部的周边而使凸部前面的插孔露出。本实用新型可达到端子在制造上的省料及端子组装于塑胶座体的简便性,并且端子的接点具有精确的凸出的位置,当对接的连接器的公端子插入连接时有较佳的保持力。
文档编号H01R12/16GK201185249SQ20082000148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1日
发明者蔡周旋 申请人:蔡周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