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426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电连接 器组件。背景技术
小型可插拔连接器(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万兆以太网才妻 口小型可插拔连接器(X-SFP)及四通道小型可插拔连接器(QSFP)均为用 于光纤传输或讯号传输的电连接器组件。这些电连接器组件的一个重要特 征在于体积较小。电连接器组件的体积越小,其与设备面板结合占据的空 间越小。较小的电连接器组件能够允许同 一设备面板上连接更多数量的电 连接器组件以支持额外的信息通道。然而,使用者很难操作小型可插拔连 接器。
当其中 一个电连接器组件出现故障,需将其从设备面板上拔出而更换 新的电连接器组件时,操作较为困难,若直接拉拔线缆,则可能会对面板 上的配对连接器模组造成损害。
为克服前述电连接器组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可行的方法已经 被提出。例如美国专利公告第6851867, 6749448, 6884097, 6908323, 7052306, 6824416, 7090523号等均给出了解决前述问题的一些方法。前述 方法的原理大致相同,即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滑动臂,滑动臂前端可与 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形成卡扣, 一驱动元件,其可绕电连接器组件某一 支点转动,从而驱动滑动臂沿直线向后运动,从而使滑动臂前端与对接连 接器解除卡扣。前述公告专利中所述的方法能够成功的解决该等问题,然 而会出现另 一 问题,即面板上剩余的空间不足以供使用者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改进的锁 扣机构以方便电连接器组件脱离对接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包括相对平行设置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及锁扣装置,其中前述锁 扣装置包括驱动件及一对退出件,所述驱动件旋转组装于前述侧壁,且该 驱动件包括一对末端设有驱动端的驱动臂及与该对驱动臂的另一端相连的 操作部,该操作部垂直于对接方向且与侧壁正交;退出件旋转组装于侧壁 且与驱动件的驱动端配合,当操作部自上向下运动时,驱动臂及驱动端自 下向上运动,进而导致退出件相对于侧壁向外转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卡 扣部解除锁扣,从而脱离对接连接器;驱动件还包括一对一体成型于驱动 臂的弹性臂,该弹性臂在驱动件自上向下移动时能够被挤压且对驱动件提 供弹性回复力,以促使驱动件及退出件回到其初始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功效具有改进 的锁扣机构以方便电连接器组件脱离对接连接器。

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至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在锁扣装置处于释放状态下的立体组装 图。
图6至图8为沿图4及图5中线A-A至线C-C的剖视图。
图9至图10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在锁扣装置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组装 图。
图11至图13为沿图9及图10中线D-D至线F-F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为插头模块,其包 括由盖体部1与基体部2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压铸本体7、组装于盖体部l及 基体部2上且自身具有弹性回复力的锁扣装置8以及组装于锁扣装置8及盖 体部1的拉带6,该拉带6用于实现本电连接器组件100与插座式对接连接器 (未图示)解除卡锁。
锁扣装置8包括组装至盖体部1和基体部2的金属驱动件4及一对组装至 盖体部1和基体部2且能够被驱动件4驱动的压铸成型的退出件5,在本实施 例中,电连接器组件100为QSFP (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标准连接器。
盖体部1包括台阶状的基板部10, 一对自基板部10左、右侧缘向下延伸
且平行的第一侧壁ll、自基板部10前、后部向下延伸不同高度的第一前、 后壁13、 12,该第一前、后壁13、 12与第一侧壁11相连。第一前缘14自基 板部10前端向前延伸超出第一前壁13而形成。一对椭圓形的开孔140分开设 置于第一前缘14的前部。一L形的切口 141自基板部10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并 占据其一角。第一凸缘101设于基板部10上且将盖体部1分为第一前对接部 102及比第一前对接部102高且短然比第一凸缘10H氐的第一后安装部103。 第一凸缘101能够显示电连接器组件100最终的插入位置。
第一后安装部103设有一对自第一侧壁ll向内凹陷的缺口 110,进而形 成与第一后壁12相连的挡止部111。凸肋104设于基板部10的上表面且邻近 基板部10的后边缘,狭槽1040沿从前至后的方向贯穿凸肋104。第一收容空 间112设于各第一侧壁11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中心槽115靠近第一凸 缘lOl且自第 一侧壁11向内凹陷,该第 一 中心槽115与第 一收容空间112相 通,半圓形第一滑槽1120自第一收容空间112向上凹陷形成,其与第一中心 槽115横向对齐。第一配合槽113自第一收容空间112的前端向内凹陷且开口 向外。圆形第一中心孔114自第一侧壁11向上凹陷且与第一配合槽113相连 通。
第一后壁12沿对接方向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其设有第一半圓开口 120,以供线缆(未图示)穿过。 一对第一螺孔122分别设于挡止部111上且 位于第一半圆开口120的两侧,另一对第一螺孔122设于邻近第一中心孔114 的一对支撑部内,该两对第一螺孔122共同固定基体部2。 一对L形的突出部 130形成于第一前壁13的下方,进而形成一对位于突出部130及第一侧壁11 之间的结合槽131。
基体部2包括台阶状的基部20, 一对自基部20左、右侧缘向上延伸的第 二侧壁21、自基部20前、后部向上延伸且与第二侧壁21相连的第二前、后 壁23、 22。
基部20包括第二前对接部202及比第二前对接部低的第二后安装部 203,故第二前对接部202与第二后安装部203之间形成第二凸缘201,以与第一凸缘101共同显示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最终插入状态。第二后壁22沿对 接方向具有较大的厚度且被切除形成有与第一半圓开口 120配合以形成供 线缆(未图示)穿过的通道70 (图7所示)的第二半圆开口 220。另外,第 二后壁22设有一对位于第二半圓开口 220两侧且与第一螺孔122相对应的圆 形第二螺孔222, —对螺丝9插入第一螺孔122及第二螺孔222内,从使盖体 部1与基体部2结合在一起。基部20延伸超过第二前壁23以形成平行于第一 前缘14的第二前缘24,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前端收容于盖体部l和基体 部2之间且暴露于第一前缘14和第二前缘24之间。
第二侧壁21向下凹陷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12,该第二收容空间212与盖 体部1的第 一收容空间112相对应并配合形成收容通道71 ,该电连接器组件 100的收容通道71用于收容驱动件4。较深的收容槽216 (图6所示)邻近第 二后壁22且向上凹进第二侧壁21,该收容槽216与第二收容空间212相通。 第二中心槽215自第二侧壁21的内部向内凹陷,其与第一中心槽115相对应。 另,第一中心槽115较第二中心槽215深,也就是说,第一中心槽115的角度 比第二中心槽215大。第二滑槽2120自第二收容空间212向下凹陷,与第一 滑槽1120构成一个整圓,以收容驱动件4的凸柱4201。第二配合槽213设于 第二侧壁21上,其与第一配合槽113对应且与第二收容空间212相通。第二 中心孔214设于第二侧壁21且与第一中心孔114对应,该第二中心孔214与第 二配合槽213相连通。 一对前端231朝向第二侧壁21的前端向前延伸且位于 第二前壁23之上。同时,U形开口2130自第二侧壁22向下凹陷且开口向外, 该开口2130与第二配合槽213相通。所述第一、第二侧壁ll、 21均可称为侧 壁,所述第一、第二中心孔114、 214均可称为中心孔,第一、第二中心槽 115、 215均可称为中心槽,第一、第二配合槽113、 213均为配合槽。
驱动件4组装于基体部2及盖体部1上以促使退出件5向外移动,其包括 扁平的操作部41、 一对自操作部41的相对末端向下垂直延伸的连接部44及 一对自连接部44相对的底部末端向前延伸的驱动臂42。所述#:作部41包括 自其水平段向后延伸的扩展部410,该扩展部410上设有方便使用者操作的 摩擦凸肋4101。通孔411设于扩展部410上且靠近扩展部410的后边缘。驱动 臂42为纺锤形结构,其包括较宽的中间段420及一对较窄的前、后段422、
7421,自驱动臂42的中间段420的上、下边缘向外突伸形成一对弧形隆起 4202,因此中间段420呈圓柱状。圓柱状凸柱4201自一驱动臂42的中间段420 向着另一驱动臂42的中间段420延伸且作为驱动件4的转轴。弹性臂4210自 后段421后部的底面向下倾斜延伸,该弹性臂4210与后段421的下边缘之间 形成锐角。驱动端43设于驱动臂42的前段422的末端,驱动端43包括自相应
性部432包括与结合部431相连的上部4 320及自上部4 320向外弯折的下驱动 部432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4由金属材料采用比压铸成型更能降低成本 的冲压成型方法制成。
退出件5组装于基体部2及盖体部1上且被驱动件4驱动以将电连接器组 件100与对接连接器分离。所述退出件5由金属材料压铸成型,其包括沿垂 直方向排列且收容于第一、第二中心孔114、 214的前枢轴51,自前枢轴51 向后延伸的本体部52及形成于本体部52末端且靠上的锥形配合端53,所述 配合端53的外表面及下表面为锥形。本体部52包括内表面及相反的外表面, 主体部5 2被部分切除以形成桥接部5 21及一对位于桥接部5 21上、下侧的楔 形凹陷部522。
拉带6为一定宽度的柔性带体,且由绝缘材料制成。
请参照图4至图5并结合图1至图2及图6至图13所示,组装时,拉带6首 先组装于驱动件4,其穿过位于驱动件4的操作部41上的通孔411,且拉带6 的相对末端相互粘结形成后4立动部61及前环形部60,接着,带有4立带6的驱 动件4与退出件5—起组装于盖体部1。
驱动件4沿从下至上的方向组装于盖体部1,拉带6的拉动部61穿过盖体 部1的狭槽1040,凸肋104构成了拉带6的限制装置,操作部41位于盖体部1 之上,且通孔411构成拉带6的导引装置,驱动臂42的上部位于第一收容空 间112内,上部的一对隆起4202分别旋转收容于对应第一中心槽115内,凸 柱4201的上面部分旋转收容于第一侧壁11的第一滑槽1120。驱动端43的上 面部分收容于第一配合槽113内。退出件5组装于盖体部1,前枢轴51插入第 一中心孔114内,主体部52及配合端53占据第一配合槽113内的剩余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端43的弹性部432的驱动部4321位于配合端53之下,驱动端43扁平的内表面抵接于弹性部432的上部4320的外表面,L形第一阶梯 部1132位于楔形凹陷部522内且靠近桥接部521。
再将基体部2组装于盖体部1、驱动件4、退出件5及拉带6,前端231插 入盖体部1的结合槽131内,将基体部2转动一定的角度以与盖体部1结合形 成本体7,也称为盖体装置。驱动臂42较低的部分、驱动端43及退出件5以 相似的方式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212、第二配合槽213及第二中心孔214内。 隆起4202的较低部分可旋转的第二中心槽215内,凸柱4201的下面部分可旋 转的收容于第二滑槽2120内,驱动端43的底部收容于第二配合槽213内。前 枢轴51的下面部分插入第二中心孔214内,另,主体部52的下面部分及配合 端53占据第二配合槽213的剩余空间,L形第二阶梯部2132位于另一楔形凹 陷部522内且靠近桥接部521,弹性臂4210收容于基体部2的收容槽216内。 请参照图4至图8所示,弹性臂4210处于释放状态,其弯曲端4211弹性抵接 于收容槽216的底面,驱动件4的操作部41位于盖体部1的顶面上,另,拉带 6的拉动部61与环形部60之间呈钝角。前述组装完成后,请参照第六图及第 七图,由于驱动臂42呈纺锤形结构,驱动臂42仅较宽的中间段420夹置于第 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21之间,即驱动臂42的后段421与第一侧壁11之间留有 一定间距,以作为#:作部41的操作区域,驱动臂42的前l爻422与驱动端43 距离第一、第二侧壁ll、 21有一定距离,以作为驱动端43的操作区域。
在上述组装完成之后,电连接器组件100基本组装完成,第一收容空间 112及第二收容空间212相互配合形成本体7的收容通道71以收容驱动件4, 第一配合槽113及第二配合槽213相互配合形成本体7的配合空间72 (图6所 示),驱动件4与退出件5—般情况下收容于该配合空间72内。当将电连接 器组件100自对接连接器上移开时,请参照图9至图13,操作者可对拉带6 的拉动部61施加向后的拉力,或者对驱动件4的操作部41施加向下的力,以 促使驱动件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该逆时针方向为第一个方向,进而带动退 出件5向外转动,该向外转动的方向为第二个方向,使电连接器组件100与 对接连接器解除锁扣。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向后拉动拉带6的拉动部61时, 随着拉带6向后的移动,驱动件4的操作部41朝向盖体部1的上表面移动,进 而压迫弹性臂4210向下且朝向收容槽216的底面移动,直至操作部41的后端抵靠于盖体部1的凸肋104,且拉带6夹置于凸肋104和操作部41之间,拉带6 的环形部60与拉动部61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在该情况下,隆起4202及凸柱 4201分别在第一、第二中心槽115、 215内及第一、第二滑槽1120、 2120内
底面滑动,进而导致配合端53向外转动,且前枢轴51在第一、第二中心孔 114、 214内转动,驱动端43及配合端53共同作为配合装置;在第二种情况 下,操作者向下按压驱动件4的操作部41,驱动件4的运动过程与第一种情 况下相同。当电连接器组件100脱离对接连接器之后,释放作用于拉带6或 驱动件4的操作部41上的力,处于压迫状态的弹性臂4210向外移动,进而促 使驱动件4以与前述运动过程相反的过程运动,最终,驱动件4回到图4至图 8所示的初始状态。
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对接连接器锁扣配合,其包括一对相对平行设置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侧壁及锁扣装置,所述锁扣装置包括一对驱动件及一对退出件,所述驱动件旋转组装于前述侧壁,且该驱动件包括一对末端设有驱动端的驱动臂及与该对驱动臂的另一端相连的操作部,该操作部垂直于对接方向且与侧壁正交;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件旋转组装于侧壁且与驱动件的驱动端配合,当操作部自上向下运动时,驱动臂及驱动端自下向上运动,进而导致退出件相对于侧壁向外转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卡扣部解除锁扣,从而脱离对接连接器,所述驱动件还包括一对一体成型于驱动臂的弹性臂,该弹性臂在驱动件自上向下移动时被压迫且能对驱动件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促使驱动件及退出件回到其初始位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弹性 臂自驱动臂的下边缘向前且向下延伸以与驱动臂下边缘的夹角呈锐角。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转动 方向不同于退出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臂和侧壁 中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凸柱,另一个上设有中心槽,所述凸柱旋转收容于中心 槽内作为驱动件的转轴。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件包括垂 直设置的前枢轴及自前枢轴朝向驱动件延伸的配合端,所述配合端与驱动件 的驱动端相配合。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端位于驱 动件的相应驱动端之上,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具有向外弯折的弹性部,该弹 性部以自上向下的方向沿配合端滑动,进而推动配合端向外转动。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为沿垂直 方向结合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第一、第二侧壁分别设有一对第一、第二 收容空间,以收容驱动件的驱动臂。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设有 一对与第二收容空间相通的收容槽,所述驱动件的弹性臂收容于相应收容槽内。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还包括中 心孔、与收容空间及中心孔均相通的配合槽,退出件的前枢轴收容于中心孔 内,配合端位于配合槽内以与驱动件的驱动端相接触。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 还包括分别设有第一、第二侧壁的盖体部和基体部,驱动件和退出件组装于 盖体部和基体部的第一、第二侧壁,所述驱动件的操作部位于盖体部之上, 且朝向盖体部运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平行设置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及锁扣装置,所述锁扣装置包括驱动件及一对退出件,所述驱动件旋转组装于所述侧壁且包括一对末端设有驱动端的驱动臂及与该对驱动臂的另一端相连的操作部,退出件旋转组装于侧壁且与所述驱动端配合,当操作部自上向下运动时,驱动臂及驱动端自下向上运动,导致退出件相对于侧壁向外转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卡扣部解除锁扣并与之分离,驱动件还包括一对一体成型于驱动臂的弹性臂,该弹性臂在驱动件自上向下移动时能够被挤压且对驱动件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促使驱动件及退出件回到其初始位置。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锁扣机构以方便电连接器组件脱离对接连接器。
文档编号H01R13/633GK201252250SQ20082013080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4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