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mos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18012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dmos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LDMOS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LDMOSdaterally diffused M0SFET,横向扩散MOS晶体管)广泛用于射频、微波 领域的功率放大器。请参阅图1,这是一种用BCD (bipolar、CM0S和DM0S)工艺制造的η型LDMOS的现 有结构示意图。在P型硅衬底10之上分别是P型外延层11和η阱12。η阱12的厚度例 如为4 5 μ m。η阱12中具有沟槽13、ρ阱16和η型重掺杂漏区22。ρ讲16和η型重掺 杂漏区22分别在沟槽13的两侧且均不与沟槽13相重合(即均与沟槽13相距一定距离)。 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具有衬垫氧化层14,沟槽13内填充有浅槽隔离结构15。ρ阱16内具 有η型重掺杂源区21和η型轻掺杂区19,η型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大于η型轻掺杂 区19的掺杂浓度。η型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大于η阱12的掺杂浓度。η阱12之上分 别是栅氧化层17和多晶硅栅极18,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上方,另一 侧在P阱16的上方。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具有侧墙20a,上方具有介质20b,侧墙20a、介 质20b与栅氧化层17 —起构成多晶硅栅极18的隔离结构。该LDMOS的漂移区为η阱12。ρ型LDMOS的现有结构与η型LDMOS相同,只是各部分的掺杂类型相反。上述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η型LDMOS为例第1步,请参阅图2a,在ρ型衬底10上外延生长一层ρ型外延层11,再在ρ型外 延层11中注入η型杂质,从而在P型外延层11的表面形成掺杂浓度高的η阱12,离子注入 后进行高温退火,η阱12最终的厚度约为4 5 μ m。通常在离子注入工艺之后都会进行高 温炉退火或快速热退火(RTA)工艺,本申请文件中其他离子注入工艺之后将不再特别注明 退火工艺。第2步,请参阅图2b,先在η阱12表面以浅槽隔离(STI)工艺刻蚀出一个沟槽13, 在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氧化生长一层衬垫氧化层14,再以化学气相淀积(CVD)工艺在硅 片表面淀积一层氧化硅,该层氧化硅至少将沟槽13填充满,最后以化学机械抛光(CMP)工 艺将所淀积的氧化硅研磨至与η阱12上表面齐平,此时在沟槽13内形成了浅槽隔离结构 15。进行ρ型离子注入,在η阱12中形成ρ阱16,ρ阱16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一侧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第3步,请参阅图2c,先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氧化硅,再在氧化硅之上淀积一层多 晶硅,刻蚀该层多晶硅和氧化硅从而形成多晶硅栅极18和栅氧化层17。多晶硅栅极18的 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上,另一侧在ρ阱16之上。在多晶硅栅极18靠近ρ阱16的一 侧进行η型杂质的轻掺杂漏注入(LDD),从而在ρ阱16中形成η型轻掺杂区19。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介质高于多晶硅栅极18的上表面。反刻该层介 质,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形成侧墙20a,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形成介质20b,侧墙20a与介质20b连为一体。侧墙20a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上,另一侧在ρ阱16之上。第4步,请参阅图1,在侧墙20a靠近P阱16的一侧进行η型杂质的重掺杂源注 入,从而在P阱16中形成η型重掺杂源区21,η型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大于η型轻掺 杂区10的掺杂浓度。在浅槽隔离结构15远离ρ阱16的一侧进行η型杂质的重掺杂漏注 入,从而在η阱12中形成η型重掺杂漏区22,η型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大于η阱12 的掺杂浓度,η型重掺杂漏区22与浅槽隔离结构15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上述LDMOS的漂移区为η阱12,源端除了 η型重掺杂源区21之外还包括η型轻掺 杂区19,η型重掺杂漏区22位于η阱12中,这些结构都有助于改善LDMOS的热载流子注入 效应(Hot Carrier Injection Effect)。可是当上述LDMOS器件的漏端电压较高时,沟道 区域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仍然比较容易获得高动能,从而注入到上面的栅氧化层中,引 起LDMOS器件的阈值电压漂移、跨导降低、驱动能力下降能性能参数的衰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DMOS器件,可以有效改善现有LDMOS器 件的热载流子注入效应问题。为此本发明还有提供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LDMOS自下而上分别包括衬底10、外延层11和阱 12,外延层11与衬底10的掺杂类型相同,阱12与外延层11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2中具有沟槽13、阱16和重掺杂漏区22,阱16和重掺杂漏区22分别在沟槽 13的两侧且均不与沟槽13相重合;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具有衬垫氧化层14,沟槽13内填充有浅槽隔离结构15 ;阱16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6的厚度小于阱12的厚度,阱16内具有重掺 杂源区21和轻掺杂区19,重掺杂源区21与阱16的掺杂类型相反,重掺杂源区21和轻掺杂 区19的掺杂类型相同且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更大;重掺杂漏区22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更大;阱12之上分别是栅氧化层17和多晶硅栅极18,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 结构15的上方,另一侧在ρ阱16的上方;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具有侧墙20a,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具有介质20b ;所述阱12中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具有轻掺杂区30,轻掺杂区30与阱12 的掺杂类型相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上述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1步,在衬底10上外延生长一层与衬底10的掺杂类型相同的外延层11,在外延 层11中进行离子注入,从而在外延层11表面形成与外延层11掺杂类型相反的阱12 ;第2步,在阱12表面刻蚀出一个沟槽13,在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氧化生长一层 衬垫氧化层14,再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介质至少将沟槽13填充满,再将所淀积 的介质研磨至与阱12上表面齐平,此时在沟槽13内形成了浅槽隔离结构15 ;在阱12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阱16,阱16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一侧且两者不重 合,阱16的掺杂类型与阱12相反;第3步,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氧化硅,再淀积一层多晶硅,刻蚀该层多晶硅和氧化 硅从而形成多晶硅栅极18和栅氧化层17 ;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上,另一侧在阱16之上;在多晶硅栅极18靠近阱16的一侧进行轻掺杂漏注入,从而在阱16中形成与阱16 掺杂类型相反的轻掺杂区19 ;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氧化硅高于多晶硅栅极18的上表面;反刻该层介 质,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形成侧墙20a,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形成介质20b ;第4步,在侧墙20a靠近阱16的一侧进行重掺杂源注入,从而在阱16中形成与阱 16掺杂类型相反的重掺杂源区21 ;在浅槽隔离结构15远离阱16的一侧进行重掺杂漏注 入,从而在阱12中形成与阱12掺杂类型相同、掺杂浓度更高的重掺杂漏区22,重掺杂漏区 22与浅槽隔离结构15不重合;所述方法第2步中,在刻蚀出沟槽13和在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生长衬垫氧化层 14之间还包括对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离子注入,离子注入类型与阱12相反,从而在 阱12的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形成轻掺杂区30,轻掺杂区30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 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如图1所示,传统的LDMOS器件的漂移区为阱12 ;如图3所示,本发明LDMOS器件 的漂移区为阱12和轻掺杂区30,轻掺杂区30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但掺杂浓度较低。这 样便可降低沟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电场,从而减小了漂移区的电子碰撞强度,使热载 流子注入效应得到抑制,提高了 LDMOS器件的安全工作区和可靠性。


图1是现有的LDMOS的结构示意图;图2a、图2b、图2c是现有的LDMOS的制造方法各步骤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LDMOS的结构示意图;图4a、图4b是本发明LDMOS的制造方法各步骤的示意图; 图5是传统LDMOS和本发明LDMOS的η型杂质的离子分布图; 图6是传统LDMOS和本发明LDMOS的沟道垂直电场分布图;图7是传统LDMOS和本发明LDMOS的沟道水平电场分布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0为衬底;11为外延层;12为阱;13为沟槽;14为衬垫氧化层;15为浅槽隔离结 构;16为阱;17为栅氧化层;18为多晶硅栅极;19为轻掺杂区;20a为侧墙;20b为介质;21 为重掺杂源区;22为重掺杂漏区;20为轻掺杂区;A、B、C均为剖切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一个η型LDMOS为例对本发明LDMOS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请参阅图3,本发明η型LDMOS自下而上分别包括ρ型衬底10、ρ型外延层11和η 阱12。η阱12的厚度通常为4 5μπι,有时也称为“深η阱”。η阱12中具有沟槽13、ρ阱 16和η型重掺杂漏区22,ρ阱16和η型重掺杂漏区22分别在沟槽13的两侧且均不与沟 槽13相重合(即均与沟槽13相距一定距离)。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具有衬垫氧化层14, 沟槽I3内填充有浅槽隔离结构15 (通常是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介质材料)。η阱12 中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具有η型轻掺杂区30,η型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小于η6阱12的掺杂浓度。ρ阱16例如为“低压ρ阱”,ρ阱16的厚度小于η阱12的厚度,ρ阱16 内具有η型重掺杂源区21和η型轻掺杂区19,η型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大于η型轻 掺杂区19的掺杂浓度。η型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大于η阱12的掺杂浓度。η阱12之 上分别是栅氧化层17和多晶硅栅极18,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上方, 另一侧在P阱16的上方。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具有侧墙20a,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具有 介质20b,侧墙20a和介质20b通常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介质材料。η型LDMOS相较于ρ型LDMOS而言,受到热载流子注入效应的影响更明显。本发明 LDMOS的结构同样适用于ρ型LDM0S,只是各部分的掺杂类型与η型LDMOS相反。请参阅图5,这是沿着图1和图3中的虚线A剖切的、传统LDMOS和本发明LDMOS 的η型杂质的离子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传统LDM0S,实线表示本发明LDM0S。显然本发明 LDMOS在Y轴坐标的某个位置具有较低的η型杂质离子分布,这表示本发明LDMOS在该位置 形成了掺杂浓度较低的η型轻掺杂区30。请参阅图6,这是沿着图1和图3中的虚线B剖切的、传统LDMOS和本发明LDMOS 的沟道垂直电场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传统LDM0S,实线表示本发明LDM0S。显然本发明 LDMOS在栅氧化层17下方的沟道处具有较低的垂直方向(纵向)电场分布,并且下降幅度 较大,这是轻掺杂区30带来的。请参阅图7,这是沿着图1和图3中的虚线C剖切的、传统LDMOS和本发明LDMOS 的沟道水平电场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传统LDM0S,实线表示本发明LDM0S。显然本发明 LDMOS在栅氧化层17下方的沟道处具有较低的水平方向(横向)电场分布,下降幅度不是 很大,这也是轻掺杂区30带来的。从图5、图6、图7可知,由于本发明LDMOS器件增加了轻掺杂区30,这样LDMOS器 件的漂移区由阱12和轻掺杂区30共同构成。掺杂浓度较低的轻掺杂区30可以显著降低 沟道在垂直方向的电场分布,并适当降低沟道在水平方向的电场分布,从而改善热载流子 注入效应对LDMOS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发明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η型LDMOS为例第1步,请参阅图加,在ρ型衬底10上外延生长一层ρ型外延层11。再在ρ型外 延层11中进行η型杂质的离子注入,η型杂质通常为磷、砷、锑等,在P型外延层11的上部 (靠近上表面处)形成η阱12。经过退火工艺之后η阱12的深度例如为4 5 μ m。第2步,请参阅图如,在η阱12表面刻蚀出一个沟槽13,例如采用浅槽隔离(STI) 工艺。对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进行ρ型杂质的离子注入,ρ型杂质通常为硼等,在η阱12 的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形成η型轻掺杂区30。在对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离 子注入时,可以在硅片表面除沟槽13以外的部分淀积覆盖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介 质作为离子注入的阻挡层。由于在η阱12中注入ρ型离子形成的η型轻掺杂区30,因此η 型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小于η阱12的掺杂浓度。接着在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氧化生长或淀积一层衬垫氧化层14,再在硅片表面 淀积(例如为HDPCVD工艺)一层介质(例如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该层介质至 少将沟槽13填充满,再将所淀积的介质研磨(例如为CMP工艺)至与阱12上表面齐平,此 时在沟槽13内形成了浅槽隔离结构15。在η阱12中进行ρ型离子注入形成ρ阱16,ρ阱16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一侧且两者不重合(即相距一定距离)。第3步,请参阅图4b,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氧化硅,在氧化硅之上淀积一层多晶 硅,刻蚀该层多晶硅和氧化硅从而形成多晶硅栅极18和栅氧化层17。多晶硅栅极18的一 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上,另一侧在ρ阱16之上。接着在多晶硅栅极18靠近ρ阱16的 一侧进行η型杂质的轻掺杂漏注入,从而在ρ阱16中形成η型轻掺杂区19。在硅片表面淀 积一层介质,该层介质高于多晶硅栅极18的上表面。反刻该层介质,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两 侧形成侧墙20a,同时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形成介质20b。侧墙20a和介质20b连为一 体,通常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介质材料。此时侧墙20a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 之上,另一侧在P阱16之上。第4步,请参阅图3,在侧墙20a靠近ρ阱16的一侧进行η型杂质的重掺杂源注 入,从而在P阱16中形成η型重掺杂源区21,η型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大于η型轻 掺杂区19的掺杂浓度。在浅槽隔离结构15远离ρ阱16的一侧进行η型杂质的重掺杂漏 注入,从而在η阱12中形成比η阱12的掺杂浓度更高的η型重掺杂漏区22,η型重掺杂漏 区22与浅槽隔离结构15不重合(即相距一定距离)。上述η型LDMOS的制造方法同样适用于制造本发明ρ型LDM0S,只是各步骤离子注 入的杂质类型、各部分结构的掺杂类型与η型LDMOS相反。上述方法第2步中,对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离子注入,可以是硼(B)原子或 二氧化硼(BF2+)离子。上述方法第2步中,对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离子注入,剂量例如为1 X IO11 1 X IO12原子每平方厘米(或离子每平方厘米),能量例如为10 20keV。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LDMOS的沟槽侧壁和底部形成轻掺杂区,降低了沟槽在 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电场,从而较小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对LDMOS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LDMOS 的安全工作区和可靠性。
权利要求
1.一种LDM0S,自下而上分别包括衬底(10)、外延层(11)和阱(12),外延层(11)与衬 底(10)的掺杂类型相同,阱(12)与外延层(11)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2)中具有沟槽(13)、阱(16)和重掺杂漏区02),阱(16)和重掺杂漏区02)分 别在沟槽(1 的两侧且均不与沟槽(1 相重合;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具有衬垫氧化层(14),沟槽(13)内填充有浅槽隔离结构(15);阱(16)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6)的深度小于阱(12)的深度,阱(16)内具 有重掺杂源区和轻掺杂区(19),重掺杂源区与阱(16)的掺杂类型相反,重掺杂 源区和轻掺杂区(19)的掺杂类型相同且重掺杂源区的掺杂浓度更大;重掺杂漏区0 与阱(1 的掺杂类型相同且但重掺杂漏区0 的掺杂浓度更大; 阱(12)之上分别是栅氧化层(17)和多晶硅栅极(18),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 隔离结构(15)的上方,另一侧在阱(16)的上方;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具有侧墙OOa),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具有介质OOb); 其特征是所述阱(1 中靠近沟槽(1 的侧壁和底部处具有轻掺杂区(30),轻掺杂 区(30)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0S,其特征是当所述LDMOS为η型LDMOS时,衬底(10)、外延层(11)、阱(16)为ρ型;阱(12)、轻掺 杂区(19)、重掺杂源区、重掺杂漏区02)为η型;当所述LDMOS为ρ型LDMOS时,衬底(10)、外延层(11)、阱(16)为η型;阱(12)、轻掺 杂区(19)、重掺杂源区(21)、重掺杂漏区02)为ρ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1步,在衬底(10)上外延生长一层与衬底(10)掺杂类型相同的外延层(11),再在外 延层(11)中进行离子注入与高温退火,在外延层(11)的表面形成与外延层(11)掺杂类型 相反的阱(12);第2步,在阱(1 表面刻蚀出一个沟槽(13),在沟槽(1 的侧壁和底部氧化生长一层 衬垫氧化层(14),再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介质至少将沟槽(1 填充满,再将所 淀积的介质研磨至与阱(12)上表面齐平,此时在沟槽(13)内形成了浅槽隔离结构(15); 在阱(12)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阱(16),阱(16)的掺杂类型与阱(12)相反,阱(16)在 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一侧且两者不重合;第3步,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氧化硅,再淀积一层多晶硅,刻蚀该层多晶硅和氧化硅从 而形成多晶硅栅极(18)和栅氧化层(17);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 上,另一侧在阱(16)之上;在多晶硅栅极(18)靠近阱(16)的一侧进行轻掺杂漏注入,从而在阱(16)中形成与阱(16)掺杂类型相反的轻掺杂区(19);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介质高于多晶硅栅极(18)的上表面;反刻该层介质, 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形成侧墙OOa),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形成介质OOb);第4步,在侧墙(20a)靠近阱(16)的一侧进行重掺杂源注入,从而在阱(16)中形成与 阱(16)掺杂类型相反的重掺杂源区;在浅槽隔离结构(15)远离阱(16)的一侧进行 重掺杂漏注入,从而在阱(1 中形成与阱(1 掺杂类型相同、掺杂浓度更高的重掺杂漏区(22),重掺杂漏区02)与浅槽隔离结构(15)不重合;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2步中,在刻蚀出沟槽(1 和在沟槽(1 的侧壁和底部生长 衬垫氧化层(14)之间还包括对沟槽(1 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离子注入,离子注入类型与 阱(12)的杂质类型相反,从而在阱(12)的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形成轻掺杂区 (30),轻掺杂区(30)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DMOS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当所述LDMOS为η型LDMOS 时,所述方法第2步中对沟槽(1 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硼原子或二氧化硼离子的注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DMOS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第2步中对沟槽 (13)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离子注入的剂量为1 X IO11 1 X IO12原子每平方厘米,能量为10 20keVo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DMOS,在传统LDMOS结构的基础上增加阱(12)中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具有轻掺杂区(30),轻掺杂区(30)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LDMOS的制造方法。传统LDMOS的漂移区为阱(12),本发明LDMOS的漂移区为阱(12)和轻掺杂区(30)。这样本发明LDMOS便可降低沟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电场,从而减小了漂移区的电子碰撞强度,使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得到抑制,提高了LDMOS器件的安全工作区和可靠性。
文档编号H01L21/265GK102054864SQ20091020175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5日
发明者吕赵鸿, 张帅, 戚丽娜 申请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