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2643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该电连接器壳体与该连接器主体配合的结构技术背景
与本专利申请相关之现有技术请参阅2005年12月1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公告第 M283391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包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 、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前壁、自前壁一边延伸出的顶壁、自前 壁的相对两边延伸出的左、右侧壁,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壳对接面及与壳对接面相对的壳后面 。其中,前述绝缘本体的顶壁靠近左、右侧壁处延伸出两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前述金属 壳体的壳后面配合,达到相互稳定的作用。
如此设置,增大了绝缘本体的材料用量及成型模具体积,同时在焊接时,焊接设备必须 绕过两个支撑脚,从而增大了焊接的难度,也很难实现焊接自动化,从而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节省材料、减小成型模具体积、比较容易 实现焊接自动化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连接器主 体及包覆于该连接器主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连接器主体上设有支撑区域,所述金属壳体上 设有向金属壳体内延伸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抵靠于前述支撑区域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如下进步连接器主体上设有若干支撑区域, 金属壳体上设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抵靠于支撑区域上,如此设置,就无需连接器主体上再 设置相应的支撑结构,从而节省了材料,减小成型模具体积,并为焊接设备消除了支撑结构 的阻碍,比较容易实现焊接自动化。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 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页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移去壳顶壁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主体1及包覆于该连接器主体1上 的金属壳体6,所述连接器主体1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LED 3、卡持于绝缘 本体2上的LED固持体4及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的端子模组5。
请参阅图3-4所示,绝缘本体2包括垂直于水平面的对接壁20、与对接壁20相对的后壁 21、连接对接壁20和后壁21的左、右侧壁22及顶壁23、与顶壁23相对的底壁24。所述对接壁 20设有对接端口200,所述对接端口200自对接壁20向后壁21延伸而形成。后壁21靠近顶壁23 处开设有端子收容槽210,底壁24开设有自对接壁20向后壁21延伸的LED收容槽240。
请参阅图1-4所示,LED 3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LED收容槽240内。
请参阅图1-4所示,LED固持体4卡持于绝缘本体2上,使LED 3稳定地固持于绝缘本体2上
请参阅图3-5所示,端子模组5包括绝缘体50、安装于绝缘体50上的转接电路板51及子电 路板53、连接于转接电路板51上的对接端子52。绝缘体50包括垂直于水平面的前端壁500、 与前端壁500相对的后端壁501、连接前端壁500与后端壁501的左、右端壁502及上壁503、与 上壁503相对的下壁504。所述前端壁500设有转接端子5000。所述上壁503设有连接端子 5030,上壁503靠近后端壁501及左、右端壁502处设有支撑区域5031 ,所述支撑区域5031内 均设有凹坑5032,所述凹坑5032水平方向的截面呈弧形,也可呈圆形、椭圆形、矩形、梯形 等其它形状。前述转接电路板51与前端壁500大体平行,并与前述转接端子5000电性连接。 前述子电路板53与水平面大体平行,其位于所述上壁503上,并与连接端子5030电性连接, 所述子电路板53上对应前述支撑区域5031处设有豁口530,所述豁口530水平方向的截面为梯 形,也可呈矩形等其它形状。绝缘体50及子电路板53位于转接电路板51同一侧,前述对接端 子52位于转接电路板51的相对另一侧,对接端子52设有焊接部520,所述焊接部520与转接电 路板51电性连接,对接端子52部分收容于前述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槽210内。
请参阅图3,图4,图6及图7所示,金属壳体6包括垂直于水平面的壳对接壁60、与壳对 接壁60相对的壳后壁61、连接壳对接壁60与壳后壁61的壳左、右侧壁62及壳顶壁63。前述壳 对接壁60设有与前述绝缘本体2的对接端口200相对应的对接口600。前述壳后壁61设有沿壳 左、右侧壁62延伸的卡持部610,所述卡持部610上均设有卡持孔611。前述壳左、右侧壁62设有用于安装本电连接器100的抵压脚620和安装脚621、卡扣于前述卡持孔611中的第一凸起 622、延伸臂623、冲压成型所述延伸臂623时形成的开口624、与前述壳顶壁63相连的顶端 626及与顶端626相对的底端627。所述延伸臂623位于前述顶端626与底端627之间的中部区域 ,该延伸臂623与金属壳体6—体成型,并向金属壳体6内延伸,所述延伸臂623上均设有凸块 625,所述凸块625均向支撑区域5031方向凸出,所述延伸臂623通过子电路板53上的豁口 530抵靠于前述端子模组5上的支撑区域5031上,所述凸块625收容于支撑区域5031上的凹坑 5032内。
请参阅图3,图5,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模组5上的对接端子52部分收 容于前述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槽210内,从而把端子模组5与绝缘本体2连接起来。所述金属 壳体6包覆于端子模组5与绝缘本体2上。所述卡持部610遮盖于开口624上。延伸臂623通过子 电路板53上的豁口530抵靠于支撑区域5031上,从而达到支撑的作用,所述延伸臂623上的凸 块624收容于支撑区域5031上的凹坑5032内,起到对延伸臂623的定位作用。
采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OO,所述金属壳体6上的延伸臂623抵靠于连接器主体1上的支 撑区域5031上,无需连接器主体l上再设置相应的支撑结构,从而节省了材料,减小成型模 具体积,并为焊接设备消除了支撑结构的阻碍,比较容易实现焊接自动化。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连接器主体及包覆于该连接器主体上的金属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设有支撑区域,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向金属壳体内延伸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抵靠于前述支撑区域上。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区域上设有 凹坑,所述延伸臂上设有向前述支撑区域方向凸出的凸块,所述凸块收容于前述凹坑内。
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主体设有 子电路板,所述子电路板对应前述支撑区域处设有豁口,所述延伸臂通过豁口抵靠于前述支 撑区域上。
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 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体,前述支撑区域设于所述绝缘体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包括前端 壁、与前端壁相对的后端壁、连接前端壁与后端壁的左、右端壁及上壁,前述支撑区域设于 所述上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区域位于上 壁靠近后端壁及左、右端壁处。
7.如权利要求l、 2、 3、 4、 5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壳对接壁、与壳对接壁相对的壳后壁、连接壳对接壁与壳后壁的壳左、右侧 壁,前述延伸臂设于所述壳左、右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左、右侧壁包括与前述壳顶壁相连的顶端及与顶端相对的底端,所述延伸臂位于前述顶端与底端之间的中 部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左、右侧壁上设有冲压成型延伸臂时形成的开口,所述壳后壁上设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遮盖于前述开口上。
10.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与金属 壳体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连接器主体及包覆于该连接器主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连接器主体上设有支撑区域,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向金属壳体内延伸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抵靠于前述支撑区域上。如此设置,就无需连接器主体上再设置相应的支撑结构,从而节省了材料,减小成型模具体积,并为焊接设备消除了支撑结构的阻碍,比较容易实现焊接自动化。
文档编号H01R13/516GK201355692SQ200920300190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3日
发明者胡军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