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3817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来组接该电连接器两侧所设的电
子元件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近来个人电脑变得相当普及,每台电脑通常具有直接或间接地组接有不同类电子 元件的主机板。在一些应用场合需要设置一种电连接器将主机板与其他的电子元件电性连 接。现有的一种此类电连接器需要焊接至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器设有绝缘本体及收容其内 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的一侧设有收容电子元件的收容空间。使用时,电子元件插入绝缘 本体的收容空间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以此实现印刷电路板与电子元件的电性连接。该等 电连接器由于对高度的需求,无法满足低构形的需求,不利于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有效地满足低构形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电性连接
第一电子元件及第二电子元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上导电端子和下
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侧面
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设有第一收容部,第二侧面设有第二收容部,上导电端子及下导电端
子分别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组装入绝缘本体内,上导电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
二接触部,下导电端子弹设有第三接触部及第四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与第三接触部延伸入
第一收容部内,第二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延伸入第二收容部内。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至少存在以下优点上导电端子的第一接 触部与下导电端子的第三接触部延伸入第一收容部内与第一 电子元件电性连接,上导电端 子的第二接触部与下导电端子的第四接触部延伸入第二收容部内与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 接,可减小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满足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沿线A-A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第一电子元件及第二电子元件组装前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第一电子元件及第二电子元件组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3及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3内的上导电端子1和下导电端子2。 绝缘本体3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其设有上表面31、与上表面31相对的下表面32、 连接上表面31及下表面32的第一侧面34及第二侧面33。上表面31设有向绝缘本体3内 部凹陷的第一收容槽311,下表面32设有向绝缘本体3内部凹陷的第二收容槽321,第一侧 面34设有向绝缘本体3内部凹陷以收容第一电子元件4的第一收容部340,第二侧面33设 有向绝缘本体3内部凹陷以收容第二电子元件5的第二收容部330。 上导电端子1包括上基部12、自上基部12向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臂部10和第二 臂部11及自上基部12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固持部121。第一臂部10的末端设有第一接触 部IOI,第二臂部11的末端设有第二接触部111。第一固持部121向两侧延伸设有第一倒 剌1211。在本实施例中,上导电端子1包括一对第一固持部121,其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第 一倒剌1211。 下导电端子2包括下基部22、自下基部22向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三臂部20和第四 臂部21及自下基部22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固持部221。第三臂部20的末端设有第三接触 部201,第四臂部21的末端设有第四接触部211。第二固持部221向两侧延伸设有第二倒 剌2211。在本实施例中,下导电端子2包括一对第二固持部221,其分别向两侧延伸设有第 二倒剌2211。 下面介绍该电连接器100的组装过程。 首先,把上导电端子1从绝缘本体3的上表面31的第一收容槽311组装入绝缘本 体3,第一倒剌1211与绝缘本体3干涉配合使上导电端子1牢固地定位于绝缘本体3。然 后,把下导电端子2从绝缘本体3的下表面32的第二收容槽321组装入绝缘本体3,第二 倒剌2211与绝缘本体3干涉配合使下导电端子2牢固地定位于绝缘本体3。此时,上导电 端子1的第一接触部101及下导电端子2的第三接触部201位于第二收容部330内,且第 一接触部101与第三接触部201呈一前一后设置,同时,上导电端子1的第二接触部111及 下导电端子2的第四接触部211位于第一收容部340内,且第二接触部111与第四接触部 211呈一前一后设置。 请同时参阅图4、5所示,详细介绍第一电子元件4及第二电子元件5组装入电连 接器100的过程中。 首先,把第一电子元件4以倾斜方式组装入第一收容部340内。然后,向下压接第 一电子元件4,使其处于水平位置以与上导电端子1的第二接触部111及下导电端子2的第 四接触部211电性接触。最后,把第二电子元件5以相同的方式组装入第二收容部330内, 使其与上导电端子1的第一接触部101及下导电端子2的第三接触部211电性接触。以此 实现第一电子元件4和第二电子元件5间的电性连接。 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 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元件及第二电子元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设有第一收容部,第二侧面设有第二收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端子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组装入绝缘本体内,下导电端子从绝缘本体的下表面组装入绝缘本体内,上导电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下导电端子设有第三接触部及第四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与第三接触部延伸入第一收容部内,第二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延伸入第二收容部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设有向绝缘本体内部凹陷的第一收容槽,上导电端子从第一收容槽组装入绝缘本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设有向绝缘本体内部凹陷的第二收容槽,下导电端子从第二收容槽组装入绝缘本体。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端子包括上基部、自上基部向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及自上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固持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持部向两侧延伸设有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第一倒剌。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第一臂部的末端,第二接触部位于第二臂部的末端。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端子包括自上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固持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电端子包括下基部、自下基部向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三臂部和第四臂部及自下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固持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持部向两侧延伸设有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第二倒剌。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电端子包括自下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二固持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元件及第二电子元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上导电端子和下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设有第一收容部,第二侧面设有第二收容部,上导电端子及下导电端子分别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组装入绝缘本体内,上导电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下导电端子弹设有第三接触部及第四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与第三接触部延伸入第一收容部内与第一电子元件电性连接,第二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延伸入第二收容部内与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接,可减小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满足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文档编号H01R31/06GK201549741SQ20092031198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张衍智, 李良恺, 谢文逸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