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及形成此类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文档序号:721007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括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及形成此类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及形成此类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预期包括双栅极结构(其包括高K电介质上的双金属电极或栅极)的半导体装置将成为下一代存储器装置的基础。接着,可靠地制造及集成具有两个不同功函数的双金属栅极已成为挑战。举例来说,形成具有两个不同功函数的双金属栅极的常规方法要求在施加另一金属层之前蚀刻高K电介质材料的一部分上方的金属层,此可导致对高K电介质材料的蚀刻诱发损坏。出于上述原因及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及理解本说明书之后将明了的其它原因,此项技术中需要包括双栅极结构的经改进半导体装置及形成此类半导体装置的方法。

发明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包含至少一个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所述双栅极结构可包括第一栅极堆叠及第二栅极堆叠。所述第一栅极堆叠可包括由第一材料形成的第一导电栅极结构,且所述第二栅极堆叠可包括由所述第一材料的氧化物形成的电介质结构。此外,所述电介质结构可具有大致等同于所述导电栅极结构的厚度的厚度。在额外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包含至少一个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所述至少一个双栅极结构包含第一栅极堆叠及第二栅极堆叠,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堆叠中的每一者包含高K电介质材料结构及低功函数导电材料结构。所述第一栅极堆叠可包括定位于所述高K电介质材料结构与所述低功函数导电材料结构之间的高功函数导电材料结构。另外,所述第二栅极堆叠可包括由定位于所述高K电介质结构与所述低功函数导电材料结构之间的高功函数导电材料结构的高功函数导电材料的电介质氧化物构成的电介质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包含半导体衬底的半导体装置,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至少一个半导体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半导体结构包含由隔离结构分离的nFET装置区域及pFET装置区域。第一栅极堆叠可定位于所述pFET装置区域上方且包括第一高K电介质结构、低功函数导电结构及定位于所述低功函数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一高K电介质结构之间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另外,第二栅极堆叠可定位于所述nFET装置区域上方且可包括第二高K电介质结构、低功函数栅极结构及定位于所述低功函数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二高K电介质结构之间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在额外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形成双栅极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方形成高K电介质材料层;在所述高K电介质材料层上方形成第一导电材料层;氧化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以将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转换为电介质材料层;及在所述导电材料层及所述电介质材料层两者上方形成第二导电材料层。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形成双栅极结构的方法,其可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nFET装置区域及pFET装置区域上方形成第一导电材料层;及将所述nFET装置区域及所述PFET装置区域中的仅一者上方的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转换为电介质材料层。


图1是包括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部分横截面图。图2到图8用于图解说明可用于形成(例如)图1中所示的包括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中间结构及方法的实施例。图2是包括上面形成有高K电介质材料层的半导体衬底的中间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图。图3是图2的进一步包括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中间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图。图4是图3的进一步包括掩蔽结构的中间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图。图5是图4的进一步包括转换为电介质材料层的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的中间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图。图6是图5的展示经移除掩蔽结构的中间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图。图7是图6的进一步包括第二导电材料层的中间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图。图8是图7的进一步包括导电字线材料层的中间结构的部分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文中所呈现的说明并非意指任一特定装置或系统的实际视图,而仅为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理想化表示。另外,图中共有的元件可保持相同的数字标示。图1展示包括双栅极结构12的半导体装置10的部分横截面图,所述双栅极结构包含第一栅极堆叠14及第二栅极堆叠16。双栅极结构12可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8上,且每一栅极堆叠14及16可包括多个经堆叠的层。第一栅极堆叠14及第二栅极堆叠16可包含类似层或可包含具有不同材料性质的层。半导体衬底18可包括由隔离结构M分离的η型场效应晶体管(nFET)装置区域 20及ρ型场效应晶体管(pFET)装置区域22。举例来说,隔离结构M可为此项技术中众所周知的浅沟槽隔离(STI)结构。虽然为清晰描述包括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起见所述图式仅图解说明半导体装置10的一部分,但可理解,半导体衬底18可包括任一数目的此类区域且半导体装置10可包括任一数目的此类双栅极结构12,以及其它结构。栅极结构可定位于半导体衬底18的每一场效应晶体管装置区域20及22上面。举例来说,且如图1中所示,第一栅极堆叠14可定位于pFET装置区域22上方且第二栅极堆叠16可定位于nFET装置区域20上方。第一栅极堆叠14可包含多个经堆叠或经分层的结构,其包括高K电介质结构28 及多个导电材料结构。高K电介质结构观可邻近半导体衬底18的有源表面30定位。举例来说,高K电介质结构观可直接定位于半导体衬底18的有源表面30上且可与半导体衬底 18直接接触。在额外实施例中,高K电介质结构观可形成于具有界面二氧化硅(SiO2)层的经氧化硅表面上,所述界面二氧化硅层具有在约3埃(0. 3nm)与约15埃(1. 5nm)之间的厚度。高K电介质结构观可具有在约10埃(1. Onm)与约50埃(5. Onm)之间的厚度且可由此项技术中已知的任一数目的高K电介质材料中的一者构成。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高 K电介质材料”意指与二氧化硅(SiO2)相比具有高介电常数(K)的材料,举例来说,高K电介质材料可具有大于约10的介电常数。举例来说,高K电介质结构观可由基于铪的材料构成,例如,氮化硅酸铪(HfSiON)、硅酸铪(HfSiO4)及/或二氧化铪(HfO2)。再举例来说, 高K电介质结构W可由基于锆的材料构成,例如,硅酸锆(&Si04)及/或二氧化锆(Zr02)。定位于第一栅极堆叠14的高K电介质结构观上方的多个导电材料结构可包括栅极结构,例如,由高功函数导电材料构成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举例来说,所述高功函数导电材料可包含基于钽的材料(例如,氮化钽(TaN))及基于钛的材料(例如,氮化钛 (TiN))中的至少一者。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高功函数导电材料”意指具有大于约4. 55eV 的功函数的材料,举例来说,高功函数导电材料可为具有约5. IeV的功函数的导电材料。高功函数导电材料可尤其适合用作与PFET装置区域相关联的栅极结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可具有在约5埃(0. 5nm)与约50埃(5. Onm)之间的厚度且可邻近高K电介质结构观定位。举例来说,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可为约20埃O. Onm)厚且可直接定位于高K电介质结构观上且可与高K电介质结构观直接接触。第一栅极堆叠14的多个导电材料结构可进一步包括邻近所述栅极结构的导电结构,例如,邻近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的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举例来说,低功函数导电结构 34可直接定位于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上且可与高功函数导电材料层直接接触。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低功函数导电材料”意指具有小于约4. 55eV的功函数的材料;举例来说,低功函数导电材料可为具有约4. IeV的功函数的导电材料。举例来说,所述低功函数导电材料可包含氮化钽硅(TaSiN)材料。低功函数导电材料可尤其适合用作nFET装置区域的栅极结构,接着,仅最接近半导体装置的场效应晶体管区域的导电材料的功函数可极其重要。 举例来说,场效应晶体管(FET)所经历的最高有效电场可为与最靠近于所述FET的导电层相关联的电场。因此,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可定位于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与高K电介质结构观之间,且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可比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更靠近于半导体衬底18 的pFET装置区域22定位。第一栅极堆叠14的此配置可非常适合与pFET装置区域22 — 起使用。除了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及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以外,第一栅极堆叠14的多个导电材料层可进一步包括导电字线结构36。举例来说,导电字线结构36可由钨(W)及金属硅化物中的至少一者构成。导电字线结构36可具有在约200埃OOnm)与1000埃(IOOnm) 之间的厚度且可由单个材料层或多个材料层构成。举例来说,导电字线结构36可由以下层构成基于钨、基于镍、基于钴及/或基于硅化钛的材料层、基于钛的接触材料层(例如,氮化钛(TiN))及基于钨及/或基于钛的势垒层(例如,氮化钛(TiN)及/或氮化钨(WN))。第二栅极堆叠16可包含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结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或还可包含具有不同于第一栅极堆叠14的结构的材料性质的结构。举例来说,第二栅极堆叠16可经配置以与半导体衬底18的nFET装置区域20 —起使用。第二栅极堆叠16可包括可大致类似于第一栅极堆叠14的高K电介质结构观的高K电介质结构38。所述高K电介质材料层可邻近半导体衬底的有源表面定位。举例来说,高K电介质结构38可直接定位于半导体衬底18的有源表面30上且可与半导体衬底18直接接触。在额外实施例中,高K电介质结构观可形成于具有界面二氧化硅(SiO2)层的经氧化硅表面上,所述界面二氧化硅层具有在约3埃(0. 3nm)与约15埃(1. 5nm)之间的厚度。第二栅极堆叠16的高K电介质结构38可由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高K电介质结构观相同的材料或大致类似材料构成。举例来说,高K电介质结构38可包含基于铪的材料,例如,氮化硅酸铪(HfSiON)、硅酸铪(HfSiO4)及/或二氧化铪(HfO2)。再举例来说,高K电介质结构38可包含基于锆的材料,例如,硅酸锆GrSiO4)及/或二氧化锆(ZrO2)。高K电介质结构38的厚度可在约10埃(1. Onm)与约50埃(5. Onm)之间一类似于第一栅极堆叠14 的高K电介质结构观。第二栅极堆叠16可进一步包含邻近高K电介质结构38定位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 40。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由依据将导电材料转换成电介质材料(例如,通过形成所述导电材料的电介质氧化物)而形成的电介质材料构成。因此,可将可形成第一栅极堆叠14 的栅极结构的相同材料(例如,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的高功函数导电材料)转换为电介质材料以形成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举例来说,第一栅极堆叠14可包含由高功函数导电材料(例如,氮化钽(TaN))形成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且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由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的高功函数导电材料的电介质氧化物(例如,氧氮化钽 (TaON))形成。在另一实例中,第一栅极堆叠14可包含由氮化钛(TiN)构成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且第二栅极堆叠16可包含由氧氮化钛(TiON)(第一栅极堆叠14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的高功函数导电材料的电介质氧化物)构成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由与形成第一栅极堆叠14的栅极结构相同的材料层的经转换材料形成。鉴于此,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为与第一栅极堆叠 14的栅极结构大致相同的厚度。举例来说,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为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大致相同的厚度。因此,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的厚度可在约5埃(0. 5nm)与约50埃(5. Onm)之间一类似于第一栅极堆叠14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的厚度。举例来说,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为约20埃(2. Onm)厚。多个导电结构可定位于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上方,其包括栅极结构,例如,邻近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的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举例来说,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可直接定位于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上且可与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直接接触。第二栅极堆叠16的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及第一栅极堆叠14的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可由相同材料层形成。鉴于此,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可由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可为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大致相同的厚度。 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可为第二栅极堆叠16的最靠近于半导体衬底18的nFET装置区域20 的导电材料,即,可非常适合与nFET装置区域20 —起使用的配置。除了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以外,第二栅极堆叠16的多个导电结构可进一步包括导电字线结构44,其类似于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导电字线结构36。举例来说,导电字线结构 44可由钨(W)及金属硅化物中的至少一者构成。导电字线结构44可在约200埃OOnm)与 1000埃(IOOnm)之间且可包含一单个材料层或多个材料层。举例来说,导电字线结构44可包含基于钨、基于镍、基于钴及/或基于硅化钛的材料层、基于钛的接触材料层(例如,氮化钛(TiN))及基于钨及/或基于钛的势垒层(例如,氮化钛(TiN)及/或氮化钨(WN))。 第二栅极堆叠16的导电字线结构44及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导电字线结构36可由相同材料层形成。因此,第二栅极堆叠16的导电字线结构44可由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导电字线结构36大致相同的材料构成且可为与其大致相同的厚度。本文中所描述的包括双栅极结构12的半导体装置10的实施例可包含具有与第二栅极堆叠16大致相同的高度或厚度的第一栅极堆叠14。另外,第一栅极堆叠14的每一结构可对应于第二栅极堆叠16的可为与对应结构大致相同的厚度的结构。举例来说,第一栅极堆叠14的高K电介质结构观可为与第二栅极堆叠16的高K电介质材料结构38大致相同的厚度且可包含与其大致相同的材料。第一栅极堆叠14的栅极结构(举例来说,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可为与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大致相同的厚度。另外, 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包含从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导电栅极材料转换而来的电介质材料,举例来说,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为第一栅极堆叠 14的导电栅极材料的电介质氧化物。第二栅极堆叠16的导电栅极结构(例如,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可为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导电结构(例如,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大致相同的厚度且可由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对应导电结构大致相同的材料构成。举例来说,第二栅极堆叠16的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可为与第一栅极堆叠14的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大致相同的厚度且可由与其大致相同的材料构成。最后,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导电字线结构36可为与第二栅极堆叠16的导电字线结构44大致相同的厚度且可由与其大致相同的材料构成。在额外实施例中,第一栅极堆叠14的导电栅极结构可由低功函数导电材料而非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的高功函数导电材料构成,且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 40可包含由经转换低功函数导电材料形成的电介质材料。举例来说,第二栅极堆叠16的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可包含低功函数导电材料的电介质氧化物。另外,第一栅极堆叠14可包含由高功函数导电材料形成的定位于栅极结构上方的高功函数导电结构而非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类似地,第二栅极堆叠16可包含定位于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上方的高功函数栅极结构(其可充当第二栅极堆叠16的导电栅极结构)而非低功函栅极结构42。因此, 第一栅极堆叠14可定位于半导体衬底18的nFET装置区域20而非如所示的pFET装置区域22上方,且可经配置以与nFET装置区域20 —起使用。此外,第二栅极堆叠16可定位于半导体衬底18的pFET装置区域22上方且可经配置以与pFET装置区域22 —起使用。参考图2到图8描述用于形成例如本文中所描述的半导体装置的方法及中间结构。如图2中所示,可提供半导体衬底18,其包括由隔离结构M分离的η型场效应晶体管(nFET)装置区域20及ρ型场效应晶体管(pFET)装置区域22。可在半导体衬底18 上方形成高K电介质材料层46。举例来说,高K电介质材料层46可由直接沉积于半导体衬底18的有源表面30上的基于铪的材料形成。在额外实施例中,高K电介质材料层46可由沉积于具有界面二氧化硅(SiO2)层的经氧化硅表面上的基于铪的材料形成,所述界面二氧化硅层具有在约3埃(0. 3nm)与约15埃(1. 5nm)之间的厚度。可通过各种方法在半导体衬底18上方形成高K电介质材料层46,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ALD)、 物理气相沉积(PVD)及化学气相沉积(CVD)。可将高K电介质材料层46形成为在约10埃 (1. Onm)与约50埃(5. Onm)之间的厚度。在于半导体衬底18上方形成高K电介质材料层46之后,可在高K电介质材料层 46上方形成第一导电材料层48,如图3中所示。举例来说,可在高K电介质材料层46上方直接形成高功函数导电材料层。在额外实施例中,可在高K电介质材料层46上直接形成低功函数导电材料层。可通过各种方法中的任一者将第一导电材料层48形成为在约5 埃(0. 5nm)与50埃(5. Onm)之间的范围中的厚度,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 (ALD)、物理气相沉积(PVD)及化学气相沉积(CVD)。举例来说,可通过ALD工艺将氮化钽层直接沉积到高K电介质材料层46上达约20埃(2. Onm)的厚度。在于高K电介质材料层46上方形成第一导电材料层48之后,可在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一部分上方形成掩蔽结构50。举例来说,掩蔽结构50可定位于场效应晶体管装置区域20及22中的仅一者(例如,pFET装置区域2 上方,如图4中所示。可通过在第一导电材料层48上方沉积掩蔽材料层且接着使用已知的图案化技术移除所述掩蔽材料层的选定部分来形成掩蔽结构50。举例来说,多晶硅硬掩模材料层可通过CVD或PVD而沉积且接着可通过使用干蚀刻工艺的光刻技术进行图案化。因此,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一部分可由掩蔽结构50覆盖,例如,半导体衬底18的pFET装置区域22上方的一部分52,且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另一部分可被暴露且大致无掩蔽材料,例如,半导体衬底18的nFET装置区域20上方的所暴露部分M。如图5中所示,可接着将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所暴露部分M(图4)转换成电介质材料层56。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所暴露部分M暴露于氧化环境且可将第一导电材料层48转换为电介质氧化物。举例来说,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所暴露部分M可在约275°C到约350°C的范围内的温度下暴露于臭氧达约10分钟到约30分钟。 可用于将导电材料转换为电介质氧化物的额外氧化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原位蒸汽产生 (ISSG)、基于等离子的氧化、暴露于一氧化氮(NO)及已知用来例如将硅(Si)氧化的其它氧化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高功函数导电材料转换为电介质材料。举例来说,高功函数导电氮化物材料(例如,氮化钽及/或氮化钛)可经氧化以将所述高功函数导电氮化物材料转换为电介质材料,例如,氧氮化钽及/或氧氮化钛。在额外实施例中,导电氮化钛材料层可经氧化以将所述氮化钛材料转换为电介质氧氮化钛材料。在又一些额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材料层48可包含可(例如)通过氧化转换为电介质材料的低功函数导电材料层。可(例如)通过氧化转换为电介质材料的此类低功函数导电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可转换为电介质iTaSiON的TiSiN、可转换为电介质HfON 的HfN、可转换为电介质&0N的&N、可转换为电介质Al2O3的Al及可转换为电介质TW2的 Ti。在将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所暴露部分M转换成电介质材料层56之后,可移除掩蔽结构50,如图6中所示。移除掩蔽结构50可包含将掩蔽结构50暴露于蚀刻剂。所述蚀刻剂可为选择性蚀刻剂,其可与掩蔽结构50的掩蔽材料反应以蚀刻掉掩蔽结构50且可大致不蚀刻第一导电材料层48或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56。举例来说,可将用水(H2O)稀释的氢氟酸(HF)(例如,约为100 KH2O HF))施加到掩蔽结构50,之后施加用水(H2O)稀释的四甲基氢氧化铵((CH3)4NOH) (TMAH)(例如,于H2O中约2. 25% TMAH),其可蚀刻掩蔽结构 50 (例如,多晶硅硬掩模结构),但可大致不蚀刻第一导电材料层48 (例如,氮化钽材料层) 或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56 (例如,氧氮化钽材料层)。接下来,可在第一导电材料层48及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56上方形成第二导电材料层58,如图7中所示。第二导电材料层58可由具有不同于第一导电材料层48的功函数的导电材料形成。举例来说,具有低功函数的第二导电材料层58可直接形成于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56及第一导电材料层48(其可由具有高功函数的材料形成)的表面上。可通过各种方法中的任一者将第二导电材料层58形成为在约5埃(0. 5nm)与500埃(50nm)之间的范围中的厚度,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ALD)、物理气相沉积(PVD)及化学气相沉积(CVD)。举例来说,低功函数材料(例如(TaSiN))的第二导电材料层58可通过 ALD工艺直接沉积到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56 (例如,(TaON)层)及第一导电材料层48 (例如,(TaN)层)上达约20埃(2. Onm)的厚度。在形成第二导电材料层58之后,可在第二导电材料层58上方形成导电字线材料层60,如图8中所示。可将导电字线材料层60形成为约200埃Onm)到约1000埃 (100. Onm)的厚度且可将其形成为单个材料层,或可将其形成为多个导电材料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字线材料层60可包含可包含钨(W)、镍(Ni)、钴(Co)及硅化钛中的任一者的一层。导电字线材料层60可另外包含接触材料层(例如,氮化钛(TiN)层)及势垒层(例如,氮化钨(WN)及/或TiN层)。可通过各种方法中的任一者形成导电字线材料层60,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ALD)、物理气相沉积(PVD)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最后,可使用此项技术中已知的方法对在半导体衬底18上形成的包括高K电介质材料层46、第一导电材料层48、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56、第二导电材料层58及导电字线材料层60的多个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一栅极堆叠14及第二栅极堆叠16,如图1中所示。 因此,高K电介质材料层46可经图案化以形成高K电介质结构观及38,第一导电材料层 48可经图案化以形成高功函数栅极结构32,经转换电介质材料层56可经图案化以形成经转换电介质结构40,第二导电材料层58可经图案化以形成低功函数导电结构34及低功函数栅极结构42,且导电字线材料层60可经图案化以形成导电字线结构36及44。在额外实施例中,高K电介质材料层46可不被图案化。鉴于此,第一及第二栅极堆叠14及16的高K 电介质结构可由高K电介质材料的单个连续层(例如,高K电介质材料层46)而非离散高 K电介质结构观及38构成。尽管已根据某些所图解说明的实施例及其变化形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并了解本发明不受如此限制。而是,可在不背离由以上权利要求书及其合法等效物所界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前题下实现对所图解说明的实施例的添加、删除及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包含至少一个双栅极结构,其包含第一栅极堆叠,其包含由第一材料形成的第一导电栅极结构;及第二栅极堆叠,其包含由所述第一材料的氧化物形成的电介质结构,所述电介质结构具有大致等同于所述导电栅极结构的厚度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包含具有大于4.55eV的功函数的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及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包含基于金属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包含氮化钽及氮化钛中的一者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栅极结构具有在约0.5nm与约5nm之间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及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进一步包含第一高k电介质结构,其定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堆叠的所述第一导电栅极结构与半导体衬底之间;及第二高k电介质结构,其定位于所述第二栅极堆叠的所述电介质结构与所述半导体衬底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高K电介质结构包含基于铪的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栅极堆叠进一步包含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导电栅极结构的所述功函数的功函数的导电结构,且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栅极结构定位于所述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一高K电介质结构之间;且所述第二栅极堆叠进一步包含第二导电栅极结构,且其中所述电介质结构定位于所述第二导电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二高K电介质结构之间;且其中所述第二栅极堆叠的所述第二栅极结构及所述第一栅极堆叠的所述导电结构由第二材料形成,所述第二材料具有小于4. 55eV的功函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栅极堆叠的所述第二栅极结构具有大致等同于所述第一栅极堆叠的所述导电结构的厚度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栅极结构具有在约0.5nm与约 5nm之间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半导体衬底包含由隔离结构分离的 nFET装置区域及pFET装置区域,且其中所述第一栅极堆叠定位于所述pFET装置区域上方且所述第二栅极堆叠定位于所述nFET装置区域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栅极堆叠进一步包含与所述导电结构接触的第一导电字线结构;且所述第二栅极堆叠进一步包含与所述第二导电栅极结构接触的第二导电字线结构。
13.一种形成双栅极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在半导体衬底的nFET装置区域及pFET装置区域上方形成第一导电材料层;及将所述nFET装置区域及所述pFET装置区域中的仅一者上方的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转换为电介质材料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在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上方形成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功函数的第二导电材料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及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nFET装置区域及所述PFET装置区域中的仅一者上方的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转换为电介质材料层包含氧化所述nFET装置区域及所述pFET装置区域中的仅一者上方的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以形成电介质氧化物材料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方形成高K电介质材料层;在所述高K电介质材料层上方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氧化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以将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转换为所述电介质材料层;及在所述导电材料层及所述电介质材料层两者上方形成第二导电材料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在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上方形成掩蔽材料层;对所述掩蔽材料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掩蔽结构且暴露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及在氧化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以将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转换为所述电介质材料层之后且在于所述导电材料层及所述电介质材料层两者上方形成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之前移除所述掩蔽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6及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高K电介质材料层上方形成导电材料层包含在所述高K电介质材料层上方形成导电金属氮化物层;且氧化所述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以将所述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转换为电介质材料层包含氧化所述导电金属氮化物层的一部分以将所述导电金属氮化物层的所述部分转换为电介质金属氧氮化物材料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6及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在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上方形成导电字线材料层;及对至少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所述电介质材料层、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及所述导电字线材料层进行图案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包括双栅极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及形成此类半导体装置的方法。举例来说,揭示包括以下各项的半导体装置第一栅极堆叠,其可包括由第一材料形成的第一导电栅极结构;及第二栅极堆叠,其可包括由所述第一材料的氧化物形成的电介质结构。再举例来说,还揭示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在半导体衬底上方形成高K电介质材料层;在所述高K电介质材料层上方形成第一导电材料层;氧化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一部分以将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的所述部分转换为电介质材料层;及在所述导电材料层及所述电介质材料层两者上方形成第二导电材料层。
文档编号H01L21/31GK102272906SQ200980153664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5日
发明者杰德布·戈斯瓦米 申请人:美光科技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