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477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若干体积较小导电端子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异向导电胶,其特点在於Z轴电气导通方向与XY绝缘平面的电阻特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当Z轴导通电阻值与XY平面绝缘电阻值的差异超过一定比值後,既可称为良好的导电异向性。导通原理利用导电粒子连接IC晶片与基板两者之间的电极使之成为导通, 同时又能避免相邻两电极间导通短路,而达成只在Z轴方向导通之目的。异向导电胶主要包括树脂黏著剂、导电粒子两大部分。树脂黏著剂功能除了防湿气,耐热及绝缘功能外主要为固定相对接部件间电极相对位置,并提供一压迫力量已维持电极与导电粒子间的接触面积。一般树脂分为热塑性树脂与热固性树脂两大类。热塑性材料主要具有低温接著,组装快速极容易重工之优点。热固性树脂如环氧树脂(Epoxy)、 Polyimide等,具有高温安定性且热膨胀性和吸湿性低等优点,其可加工性高的优点为目前采用最广泛之材料。在导电粒子方面,异向导电特性主要取决於导电粒子的充填率。虽然异向导电胶其导电率会随著导电粒子充填率的增加而提高。另外,导电粒子的粒径分布和分布均勻性亦会对异向导电特性有所影响。通常,导电粒子必须具有良好的粒径均一性和真圆度,以确保电极与导电粒子间的接触面积一致,维持相同的导通电阻,并同时避免部分电极未接触到导电粒子,导致开路的情形发生。常见的粒径范围在3-5 μ m之间,太大的导电粒子会降低每个电极接触的粒子数,同时也容易造成相邻电极导电粒子接触而短路的情形;太小的导电粒子容易行成粒子聚集的问题,造成粒子分布密度不平均。在导电粒子的种类方面目前以金属粉末和高分子塑胶球表面涂布金属为主。常见使用的金属粉镍(Ni)、金(Au)、镍上镀金、银及锡合金等。目前,线缆连接器组件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包覆绝缘本体以屏蔽电磁干扰的金属外壳。导电端子与线缆采用锡丝作为焊料焊接来实现连接。但在焊接过程中,带来较高的不良率,特别是针对导电端子的焊接部非常小的状况下,比如有的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宽度仅有0. 3-0. 5mm,在焊接过程中,很容易熔断导电端子。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化工艺制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包覆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及具有若干导线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令所述导线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异向导电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优化线缆连接器组件生产工艺制程,节省工时,减少不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2所示的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为沿图1所示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1的理线板3、与导电端子相连接的线缆5、包覆绝缘本体1的金属壳体6、连接线缆5与金属壳体的接地片7、异向导电胶4及锁扣装置8。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后端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臂部12。理线板3 包括一列沿横向排布的理线槽31,理线板3两侧向外凸伸有一对定位块32,理线板3前端偏离中央位置处向前凸伸凸块36。基部11两侧壁分别设有自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缺口 110,基部11上表面设有若干通道111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基部11后部内两侧面设有自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且以收容接地片7的一对凹穴112,基部11后部下壁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115,基部11下表面后端设有收容理线板3的凹槽117及收容理线板3前端凸块 36的凹孔116,凸块36、凹孔116偏离中央位置,可防止理线板3以上下倒置的方式组装。 臂部12外侧设有收容空间121以收容用于维持绝缘本体1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间锁定状态的锁扣装置8。导电端子2呈Z型,包括前端的对接部21、中间的台阶部22及伸入两臂部12之间并暴露在通道111后部的尾部23。相应地,收容导电端子2的通道111呈Z型。导线5包括若干导线51、分别包覆导线51的绝缘的隔离层52、位于隔离层52外表面的编织层53及包覆编织层53的绝缘的外皮M。部分编织层53外露于外皮M的前端,部分隔离层52外露于编织层53的前端,部分导线51外露于隔离层52的前端。金属壳体6为压制而成,其包括上壳体61及下壳体62,上壳体61后端弯折形成一对框形的臂部611,臂部611分别设有卡持孔6111,上壳体61设有通过剪切、弯折形成的若干弹性指612。下壳体62包括遮覆基部11下表面的基板621及遮覆臂部12下表面的臂板623。 基板621与臂板623上均设有固持脚624,绝缘本体1下表面上设有若干固持孔14。基板 621上设有通过剪切、弯折而形成的弹性指625,自基板621后端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卡持槽626,贯穿卡持槽626的底面形成凸台6261。锁扣装置8包括锁扣件81及按钮82。锁扣件81包括收容在臂部12的收容空间 121内并用于固定锁扣件81于绝缘本体1的干涉部811、位于其前端且用于锁扣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啮合部812、自干涉部811后端向前翻折而成的U型弹性部813及连接弹性部813与啮合部812且在受外力作用下抵压啮合部812以实现锁扣或解锁的按压部814。 按钮82内侧形成收容穴821以收容按压部814。组装时,导电端子2与绝缘本体1同时成型,台阶部22收容与绝缘本体1的通道 111内,对接部21上表面暴露于基部11的上表面,尾部23外露于通道111后部,尾部23的末端位置不超过凹穴112。由铜合金制成的接地片7分别焊接至线缆5的编织层53的上下两面,理线板3的理线槽31卡持线缆5的隔离层52,将线缆安装至绝缘本体1内,上下两片接地片7两端收容于凹穴112内令接地片7固持于绝缘本体1,理线板3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向上安装至凹槽117内,理线板3与凹槽117干涉配合,凸块36收容且卡持于凹孔116内,接地片7前端紧靠理线板3的后表面,若干导线51相对应的与导电端子2的尾部23接触,导线51置于尾部23的上表面。异向导电胶4自导线51上部向下紧压于导线51与导电端子2的尾部 23之表面。这样,致使导线51与导电端子2实现电性连接,同时,因异向导电胶4的粘性, 致使导线51与导电端子2牢固的连接。异向导电胶4两端分别收容于基部11的缺口 110 内。下壳体62的若干固持脚6M分别对应的安装于绝缘本体1下表面的若干固持孔 14内,固持孔14与固持脚6 干涉配合,从而将下壳体62固定在绝缘本体1上,下壳体62 的内表面抵持理线板3的底部,基板621上的弹性指625向内弯折并抵压于接地片7,从而连通线缆5的编织53与金属壳体6以良好的接地。上壳体61组装于绝缘壳体1上表面并遮盖理线板3的收容槽31、异向导电胶4及接地片7暴露在外。上壳体61的臂部611收容于下壳体62的卡持槽626内,凸台6261分别干涉配合的收容于卡持孔6111,上壳体61的弹性指612抵持接地片7。锁扣装置8安装于绝缘本体1的外侧,按钮82安装于锁扣件81的按压部814,锁扣件81收容于的收容空间121。通过异向导电胶4连接导电端子2与线缆5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焊接制程,实现一次性可靠连接,电性连接质量稳定,且大大降低了组装工时。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包覆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及具有若干导线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令所述导线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异向导电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置于所述导电端子表面,所述异向导电胶压接于所述导线与所述导电端子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理线板,所述理线板具有若干理线槽,所述线缆收容于所述理线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板具有至少一个凸块, 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收容所述理线板的凹槽及收容所述凸块的凹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还具有编织层,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及与所述编织层电性连接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与所述金属壳体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缺口,所述接地片两端收容于所述凹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向内弯折形成的若干弹性指,所述弹性指抵持于所述接地片。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锁扣装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所述上壳体相连接的下壳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后端弯折形成一对框形的臂部,所述臂部分别设有卡持孔,所述下壳体后端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卡持槽,贯穿所述卡持槽的底面形成凸台,所述上壳体的臂部收容于所述下壳体的卡持槽内,所述凸台分别干涉配合的收容于所述卡持孔。
全文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包覆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及具有若干导线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令所述导线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异向导电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优化线缆连接器组件生产工艺制程,节省工时,减少不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H01R13/436GK102456972SQ20101051956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王青, 祁锋军, 苏聘胜, 陈钧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