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999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适用多种不同插头连接器的电连 接器。
背景技术
不同的电子装置间通常以信号传输线相连以便彼此传输信号,而目前信号传输线 与电子装置多半通过传输线一端上的接头与电子装置上的连接器插座,以可拆卸的方式来 进行连接。数码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现今最普及的信号传输规格莫过于通用串行总线 (USB, Universal Serial Bus),以此规格制作的微型连接器插座及传输线可减小占用数码 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的体积,方便消费者的携带及使用。目前常用的微型通用串行 总线(Micro USB)规格多为2.0版本,理论传输值能达到480Mbps。然而,目前数码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的软件资料量不断攀升,现有的USB 2. 0已渐渐不敷高流量资料传输的需求。中国视像电子行业协会2009年4月29日公布了 一项新的信号传输规格DiiVA(DiiVA Digital Interfacefor Video and Audio),信号传 输值可达到IOGbps以上,足以适应高流量资料传输的需求。该项规格所衍生Mini DiiVA插 头及插座连接器(如2010年2月3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01397899Y号图示) 专门为数码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所设计,以适应产品的小型化。但是,上述Micro USB与Mini DiiVA介面并不相容,只有两者所属的连接器插座 及插头颇为类似,且短期内USB界面仍普遍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而无消失之虞,而因应 高流量传输的需求,未来数码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亦将纳入Mini DiiVA连接器插 座,因此,不久将来的数码相机、手机、MP3等电子产品将会同时具备上述两种规格的连接器 插座。然而,同时设置上述两种界面的连接器插座势必会增加电子产品的尺寸,不适应电子 产品小型化的发展;因此,有人尝试将Micro USB及Mini DiiVA两种连接器插座以上下并 排方式设置于同一壳体内,即该壳体内同时包括两组端子及两个固定座,然而,此种结合方 式令整个连接器插座厚度提高,进而使得设置该连接器插座的电子产品的厚度增加,也不 利于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且不方便携带;如上两种方法均需增加设置一个连接器插座, 必然会造成制造成本的增加。当然,还有人尝试将两种连接器插座中的端子设置到同一个插座上,例如将两种 连接器上的两组端子分别设置在同一插座上的舌板两侧,并在舌板两侧分别设置收容两种 对接插头连接器的收容空间;然而,对于均仅设置有一排端子且插座本身体积较小的Micro USB及Mini DiiVA两种连接器插座,增加一排端子务必要增加舌板的厚度,如此无法与标 准的对接插头连接器形成匹配;若在不增加舌板厚度的情况下增加设置一排端子,必然会 使得舌板开槽容纳端子的部位变薄而容易断裂;并且舌板两侧均设置收容空间后,还是会 增加连接器插座的厚度,而且在使用时,Micro USB或Mini DiiVA任一插头连接器的上侧或 下侧得不到限位而容易晃动、脱落。此外,Mini DiiVA连接器插座的端子数量比Micro USB连接器插座上的端子数量多,并且Mini DiiVA连接器插座的舌板比Micro USB连接器插座 的舌板宽;如此,无法将Mini DiiVA连接器插座上的导电端子设置到较短的Micro USB连 接器插座的舌板上;而将Micro USB连接器插座上的端子设置到Mini DiiVA连接器插座的 舌板上时,因Mini DiiVA连接器插座的舌板较宽,而不能与标准的Micro USB连接器插头 进行连接。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造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多种不同插头连接器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适用于插接两种 不同的插头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 盖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 设有延伸到舌板上的接触部,所述遮蔽壳体设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连接于顶壁和底 壁之间的两侧壁,遮蔽壳体的两侧壁均呈阶梯状轮廓以与顶壁和底壁共同形成与其中一种 插头连接器外轮廓对应的第一插接口及与另一种插头连接器外轮廓对应的第二插接口,所 述第一插接口与第二插接口部分共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设有与顶壁相连接的第一侧壁、与底壁相连接的 第二侧壁及自第一侧壁末端向下倾斜延伸以连接第二侧壁的第三侧壁。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均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延伸并相 互平行。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壁沿绝缘本体横向方向延伸的宽度大于底壁沿绝缘 本体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一侧壁沿绝缘本体横向方向位于第二侧壁的外侧。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设有分别自第三侧壁下端向内弯折延伸的两个第 一底壁、自两个第一底壁内端分别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底壁及连接于第二底壁顶端之间的 第三底壁,所述第一底壁、第三底壁及顶壁之间相互平行,并且所述两个第二底壁及第三底 壁均位于舌板的正下方并与舌板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相重叠。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底壁位于第一底壁上方并与顶壁、两个第一侧壁、 两个第三侧壁及舌板之间形成与标准的Micro USB 2.0插头连接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插接 口以收容所述Micro USB 2.0插头连接器并限制所述MicroUSB 2. 0插头连接器沿绝缘本 体左右及上下方向晃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第二侧壁与顶壁、第一底壁、第二底壁、第三底 壁及舌板之间之间形成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插接口以收容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并限制所述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沿绝缘本体左右及上下方向晃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壁,第三底壁,所述第三侧壁朝向第三底壁、并位于 第三侧壁下端与第三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延伸面,及两个第二侧壁朝向顶壁、并位于第二 侧壁顶端与顶壁之间的延伸面之间为第一插接口与第二插接口的共用部分,并且所述第二 插接口未共用第一插接口的部分位于舌板的两侧,第一插接口未共用第二插接口的部分位 于舌板的下方。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舌板设有与顶壁相对的上表面与底壁相对的下表面,所有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均成一排设置于舌板的下表面上,所述顶壁与舌板上表面之间的距 离小于底壁与舌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两侧的两对外侧端子及位于该两对 外侧端子之间以与其中一种插头连接器上的一根端子或者与另一种插头连接器上的两根 端子电性连接的中间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形成有与 两种插头连接器的外轮廓相对应的插接口,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以对应插接两种不 同的插头连接器,并且对两种插头连接器均具有很好的定位和防呆效果;此外,所述第一插 接口与第二插接口部分共用,可有效减小电连接器的整体体积,适应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主视图。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电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7为图6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8为图6中导电端子的俯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0为图9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11为图9中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12为图9中电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13为图12中导电端子的俯视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5为图14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16为图14中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17为图14中电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18为图18中导电端子的俯视图。图19为现有的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0为现有的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 接器100是焊接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以适应两种不同的第一插头连接器800及第二插 头连接器900。其中该第一插头连接器800为标准的Micro USB2. 0插头连接器(参照图 19所示),所述第二插头连接器900是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参照图20所示)。其中所 述Micro USB 2.0插头连接器800包括五根导电端子81,依次为电源端子、一对差分信号端
5子、识别端子及接地端子,且相邻两根导电端子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Mini DiiVA插头连 接器900包括有六根导电端子91,该六根导电端子91包括位于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 911及位于该两对差分信号端子911之间的一对接地端子912,且相邻两根导电端子之间的 距离相等。所述第一、第二插头连接器800、900的外轮廓,导电端子81、91的数目、尺寸及 间距均不同。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导电端子2及遮 盖绝缘本体1外围的遮蔽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基部11及自基部11前端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MicroUSB 2.0及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800、900上分别设有用以对接并收容舌板12的第一、第二收 容腔83、93,所述第二收容腔93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一收容腔83沿左右方向的宽度。 所述基部11设有前表面110、后表面111、顶面112、底面113及两侧面114。所述舌板12 自前表面110上侧向前延伸而成。所述基部11设有自顶面112向上延伸的一对凸块1121 以与遮蔽壳体3相配合。所述前表面110两侧下方位置处分别向后凹陷有一凹槽1141。所 述凹槽1141的内侧壁形成与遮蔽壳体3相对应的曲折面1142、后壁形成用以抵持遮蔽壳体 3后端的抵持壁1143。所述底面113向上凹陷形成以与遮蔽壳体3底部结构对应的凹陷部 1131,所述导电端子2下侧均位于该凹陷部1131内以防止焊接时高温损坏绝缘本体1。所 述基部11两侧后端分别形成一向内凹陷的过渡面115。所述舌板12的宽度及厚度与标准 的Micro USB 2.0插座连接器(未图示)上的舌板的宽度及厚度基本相同,以使得本实用 新型电连接器100与Micro USB 2.0及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800、900进行插接时,所述 舌板12均可收容于第一、第二收容腔83、93内。所述舌板12设有一上表面121及一下表 面122。所述舌板12还设有一自上表面121后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123以加强本实用新型 电连接器100与对接插头连接器800,900之间的固持。所述导电端子2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中以达到较好的固持效果及高精密度,又 可防止组装时相邻的导电端子2相互接触而导致短路。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 有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成一排排列的六根导电端子2。所述六根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两 侧的两对外侧端子25及位于该两对外侧端子25之间以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 上的中间一根端子81或者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中间两根接地端子912电性 连接的两根中间端子26。每一导电端子2分别设有一个固定于基部11内的固定部22、自 固定部22 —端延伸到舌板12上的接触部21及自固定部22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焊 接部23。所有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成一排位于舌板12的下表面122上,从而可保持舌 板12的厚度不变,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整体体积较小。所有焊接部23成一排设 计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以表面焊接方式焊接于电路板上。 所有接触部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相同,所有焊接部23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 的宽度相同,以方便生产;并且所述焊接部23的排布与MiniDiiVA插座连接器(未图示) 的导电端子的焊接部排布相同,从而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电子产品(未图示) 上可直接设置现有的Mini DiiVA芯片进行连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所述每个接触部21 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标准的Micro USB及Mini DiiVA插座连接器或插头连 接器上的每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沿绝缘本体横向方向的宽度以保证接触部21分别与两种 不同的插头连接器800、900能够进行稳定的电性连接。所述固定部22的结构与接触部21 的结构对应相同。所述每个接触部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还大于所述每个焊接部23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以拉大焊接部23之间的间距,防止相邻导电端子2之 间产生串扰。所述两根中间端子26的接触部21之间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距离Dl小于每一 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之间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距离D2。相邻的中间端子26与 外侧端子25之间的距离D3大于所述两根中间端子26的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1,而小于 每一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2。相邻两个焊接部23之间的距离D4相等, 并且相邻两个焊接部23之间的距离D4均大于相邻两个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l,D2,D3。 所述相邻两个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l,D2,D3均小于标准的Micro USB或Mini DiiVA插 座连接器(未图示)上相邻两个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间距,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 器100可兼顾两种插头连接器800,900上的导电端子81、91的数目及尺寸均不同的情况。由此,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连接时,所述 两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可以分别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上位于两侧的电 源端子、其中一根信号端子、识别端子及电源端子电性连接,以分别传输电源信号、数据信 号、识别信号及电源信号,而两根中间端子26的接触部21又可同时与Micro USB 2. 0插头 连接器800上的中间一根信号端子电性连接,从而根据用以传输USB信号的芯片(未图示) 设计同时进行数据信号传输,或者仅有其中一根中间端子26进行数据信号传输。因为本实 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中相邻两根中间端子26的接触部21之间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距 离Dl较小,从而所述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上的中间一根信号端子与本实用新型 电连接器100的中间端子26之间可进行稳定的电性连接。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连接时,位于两侧的两 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分别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911 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频信号,从而顺应电子产品高流量传输的需求;所述两根中间端子26 的接触部21分别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中间两根接地端子912分别进行电性 连接,以传递接地信号,降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911进行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由此看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是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测试,兼顾第一、第二 收容腔83、93可对接的舌板的尺寸、导电端子81,91的数目、间距及宽度、以及对接不同插 头连接器800,900时传输不同信号的需求,特别是用以对接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时 导电端子2的高频性能等,另外,还有最终产品的制程,最终得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 中导电端子2的尺寸、相邻两个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间距D1, D2,D3,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不仅可以对接现有的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 800,以实现现有的电子产品之间信号传输,又可以对接可进行高频信号传输的Mini DiiVA 插头连接器900,进行稳定的高频信号传输,从而顺应电子产品高流量传输的需求,进而可 对实现电子产品从低流量传输到高流量传输的一个很好的过渡,且不会增加体积及成本, 适应电子产品的发展需求。所述遮蔽壳体3包覆于舌板12周围以与舌板12之间形成用以收容对接插头连接 器800、900的插接口 30。所述遮蔽壳体3设有与舌板12上表面121相对的顶壁31、与舌 板12下表面122相对的底壁32及连接于顶壁31和底壁32之间的两侧壁33。所述顶壁31 设有一个向后延伸的抵压弹片311、位于抵压弹片311两侧的锁扣孔312及自顶壁31后端 两侧向前凹陷的缺口 313。所述抵压弹片311向内延伸入插接口 30内以抵压对接插头连接
7器800、900,所述锁扣孔312用以与对接插头连接器800、900上的锁扣端子82、92相锁扣, 从而使得插接稳固,进而实现稳定的信号传输。所述缺口 313分别与绝缘本体1上的凸块 1121相扣持,以防止遮蔽壳体3向后移动。所述两侧壁33均呈与绝缘本体1上的曲折面1141相对应的阶梯状轮廓设计。所 述每一侧壁33包括有与顶壁31相连接的第一侧壁331、与底壁32相连接的第二侧壁332 及自第一侧壁331末端倾斜向上延伸以连接第二侧壁332的第三侧壁333。所述两个第一 侧壁331与顶壁31两端之间分别通过一圆弧面进行过渡。所述第一侧壁331与第二侧壁 332均沿绝缘本体1上下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侧壁33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 位于第二侧壁332的外侧,从而所述顶壁3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延伸的宽度大于底壁32 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遮蔽壳体3还设有分别自每一第一侧壁331后端向内 弯折延伸的一个锁扣片34及自第二侧壁332下端向下竖直延伸的安装脚35。所述锁扣片 34与基部11两侧后端的过渡面115相配合并扣持于基部11的后表面111上,从而防止遮 蔽壳体3向前移动。所述底壁32设有分别自第三侧壁333下端向内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一底壁321、自 两个第一底壁321内端分别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底壁322及连接于第二底壁322顶端之间 的第三底壁323。所述第一底壁321、第三底壁323及顶壁31之间相互平行。所述两个第 二侧壁332与第一底壁321两端之间分别通过一圆弧面进行过渡。所述两个第一底壁321 位于同一平面内,并且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延伸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三底壁323沿绝缘 本体1横向方向延伸的宽度大于每一个第一底壁3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延伸的宽度, 并且所述第三底壁323沿绝缘本体1上下方向位于第一底壁321的上方。所述顶壁31与 舌板12上表面121之间的距离小于底壁32与舌板12下表面122之间的距离。所述两个 第二底壁322及第三底壁323均位于舌板12的正下方并与舌板12沿绝缘本体1上下方向 重叠设置。所述插接口 30包括形成于第三底壁323与顶壁31、两个第一侧壁331、两个第三 侧壁333及舌板12之间的第一插接口 301、及形成于两个第二侧壁332与顶壁31、第一底 壁321、第二底壁322、第三底壁323及舌板12之间的第二插接口 302。所述第一插接口 301 为Micro USB 2.0插头插入口,并且所述第一插接口 301的形状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 接器800外轮廓相对应,以收容所述micro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 ;所述第二插接口 302为 Mini DiiVA插头插入口,并且所述第二插接口 302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外轮廓对 应,以收容MiniDiiVA插头连接器900。当所述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插入插接 口 30时,所述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外侧分别与第一插接口 301的内壁,包括所 述顶壁31、第三底壁323、两个第一侧壁331及两个第三侧壁333进行接触,而不会接触到 所述两个第二侧壁332、两个第一底壁321及第二底壁322,使得所述两个第一侧壁331及 第三侧壁333可限制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晃动,所述顶 壁31和第三底壁323可限制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沿绝缘本体1上下方向晃动, 以保证Micro USB 2.0插头连接器800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稳定连接;而当所述 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插入插接口 30时,所述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外侧分别 与第二插接口 302的内壁,包括所述顶壁31、两个第一底壁321、两个第二底壁322、第三底 壁323及两个第二侧壁332进行接触,而不会接触到所述两个第一侧壁331、及两个第三侧壁333,使得所述两个第二侧壁332可限制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沿绝缘本体1横向 方向晃动,所述顶壁31、第一底壁321、第二底壁322和第三底壁323可限制Mini DiiVA插 头连接器900沿绝缘本体1上下方向晃动,以保证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与本实用新 型电连接器100的稳定连接。由此看来,Micro USB 2. 0和Mini DiiVA两种插头连接器800、900共用位于所述 顶壁31,第三底壁323,所述第三侧壁333朝向第三底壁323、并位于第三侧壁333下端与第 三底壁323所在平面之间的延伸面,及两个第二侧壁332朝向顶壁31、并位于第二侧壁332 的顶端与顶壁31之间的延伸面之间的插接口 30 ;并且所述第一插接口 301位于舌板12两 侧最外侧的小部分插接口 30与第二插接口 302不共用,而第二插接口 302位于及舌板12 下侧的小部分插接口 30与第一插接口 301不共用,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插接口 30在兼容Micro USB 2. (^PMini DiiVA两种插头连接器800、900的同时,又可以共用三分 之二以上的插接口 30,从而进一步减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进而简化需 要该两种介面的电子产品(未图示)的设计,降低制造成本;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者通 过长时间的创造性设计才将所述插接口 30实现最大程度的共用;此外,本实用新型电连接 器100的设计者又通过长时间对第三侧壁323的长度及宽度、及第二侧壁332的长度的调 节及测试,顶壁31上锁孔312位置的有效控制,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在适用Micro USB 2.0和Mini DiiVA两种插头连接器800、900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使插接口 30同时对 应Micro USB 2. 0和MiniDiiVA两种插头连接器800、900的外轮廓,从而防止该两种插头 连接器800、900插入插接口 30后沿左右及上下方向晃动,进而使信号传输稳定。请参阅图9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所述电 连接器100’也包括有绝缘本体1’、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及遮盖绝缘本 体1’的遮蔽壳体3’。其中所述绝缘本体1’也是镶埋成型于导电端子2’周围,并且绝缘本 体1’的结构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绝缘本体1的结构基本相同;所述遮蔽壳体3’的结构 也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遮蔽壳体3的结构相同;所述导电端子2’也包括有与第一较佳实 施例中导电端子2中的外侧端子25相同的外侧端子25’,以分别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 接器800或Mini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导电端子对应连接;仅有的不同在于所述导电 端子2’仅包括有一根中间端子26’,以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上的中间一根端 子或者同时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中间两根接地端子912电性连接。所述中间端子26’的接触部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每一根外侧 端子25’的接触部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以使所述中间端子26’可以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中间两根接地端子912有效接触。所述中间端子26’设有自固定 部22’两侧分别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两个焊接部23’,并且导电端子2’的所有焊接部23’ 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相同,另外相邻焊接部23’之间的间距D41相同,以使得焊 接部23’的排布与Mini DiiVA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的导电端子的焊接部排布相同,从而 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电子产品(未图示)上可直接设置现有的Mi niDiiVA 芯片进行连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所述每个接触部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大 于所述每个焊接部23’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固定部22’的结构与接触部 21’的结构对应相同。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中所述中间端子26’与相邻的外侧端子25’之间的距离D31小于每一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21。相邻两个焊接部23,之间 的距离D41均大于相邻两个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21,D31。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连接时,所述两对 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分别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上位于两侧的电源端 子、其中一根信号端子、识别端子及电源端子电性连接,以分别传输电源信号、数据信号、识 别信号及电源信号,中间端子26’的接触部21’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上的中 间一根信号端子电性连接,用以传输USB信号的芯片可选择性地与中间端子26’的其中一 个焊接部23’、或同时与两个焊接部23’电性连接以进行数据信号传输。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连接时,位于两侧的两 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分别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 911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频信号,从而顺应电子产品高流量传输的需求;所述中间端子26’ 的接触部21’同时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中间两根接地端子912进行电性连 接,以传递接地信号,降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911进行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当然,上述第二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者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 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高频、阻抗等的测试、研究后得出通过直接将中间端子26’设计为较宽 的一根端子,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在插接现有的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 时,较宽的中间端子26’可以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上的中间一根端子得到更加 全面地接触,进而使得两者之间的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另外也可以插接可进行高频信号传 输的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使得较宽的中间端子26’在做为接地端子进行接地信号 传输时,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小位于两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25’进行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 产生的串扰;同时又可使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适应两种不同的插头连接器800,900, 从而实现电子产品从低流量传输到高流量传输的一个很好的过渡,适应电子产品的发展需 求。请参阅图14至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三较佳实施例,所述电 连接器100”也包括有绝缘本体1”、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及遮盖绝缘本 体1”的遮蔽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1”及遮蔽壳体3”的结构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 基本对应相同;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第二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仅有的不同在于 所述中间端子26”仅设有一个自固定部22”中间位置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焊接部23”,并 且导电端子2”的所有焊接部23”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相同,另外相邻焊接部23” 之间的间距D42相同,以使得焊接部23”的排布与Micro USB 2. 0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的 导电端子的焊接部排布相同,从而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 ”的电子产品(未图示) 上可直接设置现有的Micro USB 2.0芯片进行连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所述每个接触部 21”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每个焊接部23”沿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的宽 度。所述固定部22”的结构与接触部21”的结构对应相同。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中所述中间端子26”与相邻的外侧端子25”之间的距 离D32小于每一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22。相邻两个焊接部23”之间 的距离D42均大于相邻两个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D22,D32。由此可见,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连接时, 所述两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分别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上位于两侧的电源端子、其中一根信号端子、识别端子及电源端子电性连接,以分别传输电源信号、数据 信号、识别信号及电源信号,中间端子26”的接触部21”与Micro USB 2. 0插头连接器800 上的中间一根信号端子电性连接,用以传输USB信号的芯片直接与中间端子26”的焊接部 23”进行对应的电性连接以进行数据信号传输。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连接时,位于两侧的两 对外侧端子25”的接触部21”分别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 911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频信号,从而顺应电子产品高流量传输的需求;所述中间端子26” 的接触部21”同时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上的中间两根接地端子912进行电性连 接,而DiiVA芯片上对应的两根接地信号线可同时与中间端子26”的焊接部23”电性连接, 以传递接地信号,降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911进行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由此看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也不仅可以插接现有的Micro USB 2. 0插头 连接器800,以实现现有的电子产品之间信号传输,又可以插接可进行高频信号传输的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900,顺应电子产品高流量传输的需求,从而可对实现电子产品从低流量 传输到高流量传输的一个很好的过渡,适应电子产品的发展需求。此外,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100’、100”的遮蔽壳体3、3’、3”周缘均呈阶梯状 轮廓以同时形成一 Micro USB插头轮廓及一 Mini DiiVA插头轮廓,可以适用Micro USB 2. 0和Mini DiiVA两种插头连接器800、900进行插接,又可以共用三分之二以上的插接口 30,从而进一步减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尺寸,进而简化需要该两种介面的电 子产品(未图示)的设计,降低制造成本;此外,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又通过对第三侧 壁323的长度及宽度、及第二侧壁332的长度设计、调节及测试,顶壁31上锁孔312位置的 有效控制,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在适用Micro USB 2.0和Mini DiiVA两种插头连 接器800、900的同时,又可防止该两种插头连接器800、900插入插接口 30后沿左右及上下 方向晃动,从而使信号传输稳定,且具有很好的定位和防呆效果。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 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 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适用于插接两种不同的插头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盖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到舌板上的接触部,所述遮蔽壳体设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连接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其特征在于遮蔽壳体的两侧壁均呈阶梯状轮廓以与顶壁和底壁共同形成与其中一种插头连接器外轮廓对应的第一插接口及与另一种插头连接器外轮廓对应的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与第二插接口部分共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设有与顶壁相连接的第一侧 壁、与底壁相连接的第二侧壁及自第一侧壁末端向下倾斜延伸以连接第二侧壁的第三侧 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均沿绝缘本 体上下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沿绝缘本体横向方向延伸的 宽度大于底壁沿绝缘本体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一侧壁沿绝缘本体横向方向位于第二侧 壁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设有分别自第三侧壁下端向 内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一底壁、自两个第一底壁内端分别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底壁及连接于 第二底壁顶端之间的第三底壁,所述第一底壁、第三底壁及顶壁之间相互平行,并且所述两 个第二底壁及第三底壁均位于舌板的正下方并与舌板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相重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壁位于第一底壁上方并与 顶壁、两个第一侧壁、两个第三侧壁及舌板之间形成与标准的Micro USB 2.0插头连接器相 对应的所述第一插接口以收容所述Micro USB2.0插头连接器并限制所述Micro USB 2.0 插头连接器沿绝缘本体左右及上下方向晃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二侧壁与顶壁、第一底壁、 第二底壁、第三底壁及舌板之间之间形成与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插接 口以收容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并限制所述Mini DiiVA插头连接器沿绝缘本体左右及上 下方向晃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第三底壁,所述第三侧壁朝 向第三底壁、并位于第三侧壁下端与第三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延伸面,及两个第二侧壁朝 向顶壁、并位于第二侧壁顶端与顶壁之间的延伸面之间为第一插接口与第二插接口的共用 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插接口未共用第一插接口的部分位于舌板的两侧,第一插接口未共用 第二插接口的部分位于舌板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设有与顶壁相对的上表面与 底壁相对的下表面,所有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均成一排设置于舌板的下表面上,所述顶壁与 舌板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底壁与舌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两侧的两对外 侧端子及位于该两对外侧端子之间以与其中一种插头连接器上的一根端子或者与另一种 插头连接器上的两根端子电性连接的中间端子。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适用于插接两种不同的插头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盖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到舌板上的接触部,所述遮蔽壳体设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连接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遮蔽壳体的两侧壁均呈阶梯状轮廓以与顶壁和底壁共同形成与其中一种插头连接器外轮廓对应的第一插接口及与另一种插头连接器外轮廓对应的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与第二插接口部分共用。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01741836SQ20102023093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朱自强, 王陈喜, 韩洪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