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335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其端子模组的结构。背景技木
与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參阅公开号为US20070173127的美国公开专利。该公开专利掲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和若干第ニ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ロ、顶壁及底壁,所述底壁和底壁上分别设有若干安装槽,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安装在安装槽内,然而,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导电端子未进行模块化固持就安装在绝缘本体内,会使导电端子发生松动。所以,有必要设计出ー种新型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使导电端子安装在绝缘本体内时不发生松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电路板水平向后插入的对接ロ及与对接ロ相贯穿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体内且上下设置于对接ロ两侧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ー个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体及一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内的若干第三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前后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使第三导电端子一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内,使第三导电端子更稳定的固持在绝缘本体内。

图I所示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另ー个角度的立体图。图3所示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另ー个角度的分解图。图5所示是ー个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第二端子模组另ー个角度的立体图。图7所示是沿图I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8所示是沿图I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至图4所示,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模组20和ー个第二端子模组30。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可供对接电路板平行向后插入的对接ロ 11、与对接ロ 11相贯穿的收容空间12及若干位于对接ロ 11处的收容槽13。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部设有安装脚14,使电连接器100稳定地安装在外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包括第一绝缘体21及固持在第一绝缘体21内且上下设置于对接ロ 11两侧的第一导电端子22和第二导电端子23。所述第二端子模组30包括第二绝缘体31及一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31内的若干第三导电端子32。所述当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0、30安装绝缘本体10内时,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0、30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收容空间12内,所述第三导电端子32分别收容于收容槽13内。所述第三导电端子32包括位于第二绝缘体31下方用以焊接到外部设备上的焊接部320、与焊接部320相连的并一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31内的固持部321及自固持部321向前延伸的连接部3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32还包括自连接部322倾斜向后向上延伸的接触部323。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绝缘体21成L形,其包括第一部分210及与第一部分210相垂直的第二部分211。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设有第一焊接部220、固持在第一绝缘体21的第一部分210内的第一固持部221及与第一固持部221相连的第一接触部222,所述第一接触部222设有第一突起部222a。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3设有位于第一绝缘体21的第二部分211下方的第二焊接部230、固持于第一绝缘体21内的第二固持部231及与第ニ固持部231相连的第二接触部232,所述第二接触部232设有与第一突起部222a相対的第二突起部232a。所述第一突起部222a与第二突起部232a上下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收容空 间24,且第一突起部222a与第二突起部232a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错开设置。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222、232都位于第一绝缘体21的第二部分211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通过与相邻的第一端子模组20之间的相互锁扣而堆叠在一起。所述第一绝缘体21还包括第一侧面212和第二侧面213,所述第一侧面212上设有圆柱形的锁柱214及若干凹孔215,所述第二侧面213上设有与锁柱214相対的锁孔216及若干与凹孔215相対的固持块217。所述当若干个第一端子模组20堆叠在一起时,前一个的锁柱214收容与相邻的锁孔216内,固持块217收容于相対的凹孔215内,从而使第一端子模组20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三导电端子32与第二导电端子23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绝缘本体10内设有凸块15,所述凸块15向下抵压在第三导电端子32的接触部323的末端。所述第三导电端子32固持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22、23的前方且接触点低于第二突起部232a。所述第三导电端子32的焊接部320、第一焊接部220和第二焊接部230分别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底部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以便于稳定的同时焊接在外部设备上。所述第三导电端子32的连接部322位于收容槽13的下方,接触部323绕过收容槽13的前端,部分收容于收容槽13内。相较于现有技木,本发明电连接器100通过使第三导电端子32 —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31内,使第三导电端子32更稳定的固持在绝缘本体10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电路板水平向后插入的对接口及与对接口相贯穿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体内且上下设置于对接口两侧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一个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体及一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内的若干第三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前后设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二绝缘体下方用以焊接到外部设备上的焊接部、与焊接部相连的并一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内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前延伸的连接部、及自连接部倾斜向后向上延伸的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向下抵压在第三导电端子接触部的末端。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焊接部、固 持在第一绝缘体内的第一固持部及与第一固持部相连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第二焊接部、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内且位于第一固持部下方的第二固持部及与第二固持部相连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设有与第一突起部相对的第二突起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上下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收容空间,且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错开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固持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的前方且接触点低于第二突起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分别延伸出绝缘本体且位于同一平面。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通过与相邻的第一端子模组之间的相互锁扣而堆叠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若干位于对接口处的收容槽,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分别收容于收容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位于收容 槽的下方,接触部绕过收容槽的前端,部分收容于收容槽内。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供对接电路板水平向后插入的对接口及与对接口相贯穿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体内且上下设置于对接口两侧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一个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体及一体成型在第二绝缘体内的若干第三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前后间隔设置,从而使第三导电端子更加稳定地固持在绝缘本体内。
文档编号H01R13/405GK102832479SQ20111016232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许俊雄, 邱吉峰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