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压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926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线压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压接端子,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用于大电流的压接端子。
背景技术
导线压接端子经常用来连接电路回路中两个接点。在使用中,导线压接端子的后端一般用于压接来自电路回路中一个接点的导线,另一端用于连接电路回路中另一个接点ο图1显示了一种现有导线压接端子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压接端子包括压接端子主体2,压接端子主体具有前部3和后部4。在压接端子的后部4设有导线压接区域5和从导线压接区域5相对两侧延伸出翼6。使用这种压接端子时,将导线放置在导线压接区域 5中,然后使得翼6变形压住放置在导线压接区域5的导线,而在压接端子主体的前部上可以进一步设置连接结构,用以连接与该压接端子配合的对接连接端子。在类似图1的导线压接端子中,由于压接端子的后部具有压接区域5和翼6,所以其后部的横截面积比前部的横截面积大。当压接端子接通电流时,导致压接端子前部(如 从与压接端子后部4相邻的过渡区域7开始向前至压接端子前部幻发热较大,影响整个压接端子的导电性能。特别是当这种压接端子用于导通大电流时(比如用作电动汽车中大电流连接端子时),大电流使得压接端子前部的发热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影响压接端子的载流性能。而且,这种压接端子在导线压接区域5和过渡区域7机械连接强度较弱,导致压接端子在压接导线承受拉力或者振动的情况下容易断裂,特别是在压接端子前部过热时。另外,在类似图1的压接端子中,这种压接端子的前部结构只能与相配的连接端子对接,而不适合用于连接其它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即要使用不同前部结构的压接端子来连接具有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所以,有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压接端子,能解决上述压接端子前部发热大的问题, 而且这种改进的压接端子,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另外,还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压接端子,使得这种压接端子导线压接区域与过渡区域的机械连接强度增强。此外,还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压接端子,使得这种压接端子可以连接各种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压接端子前部发热大问题的压接端子。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生产、生产成本较低的压接端子。[00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加强压接端子导线压接区域和过渡区域的机械连接强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连接具有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的压接端子。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压接端子,所述压接端子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压接端子主体,其包括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贴合设置;从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后部相对的两侧延伸出的翼部分,用于将导线压接于所述主体后部,所述翼部分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至少从所述翼部分前端处开始向前重合延伸。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压接端子,所述压接端子包括连接端部分,用于连接配合端子;导线压接部分,包括压接区和压接翼;以及在所述连接端部分和所述导线压接部分之间的过渡区部分,所述过渡区部分和所述压接区较压接翼都具有更大的厚度。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的有益效果之一是解决了压接端子前部发热大的问题,使得压接端子的载流能力可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加工生产非常方便,加工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的另一有益效果是压接端子导线压接区域和过渡区域的机械连接强度得到增强,防止压接端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压接导线遭受拉力或者有振动的情况下容易断裂。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的又一有益效果是可以连接各种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在阅读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和附图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显而易见。

图1是一种压接端子的立体图;图加是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b是图加所示的压接端子省略掉一个翼的立体图;图3是图加的压接端子沿A-A方向的视图;图4是图加和2b所示的压接端子一种变形的立体图(视图中省略了一个翼);图5是图加和2b所示的压接端子另一种变形的立体图;图6是一种如图2-5所示压接端子的装配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的压接端子的一种变形的立体图。图fe是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b是图8a所示的压接端子省略掉一个翼的立体图;图9是图8a和图8b中压接端子一种变形的立体图(视图中省略了一个翼);图10是图8a和图8b中压接端子另一种变形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中压接端子另一种变形的立体图;图12是一种可构成如图8-11所示压接端子的坯件立体图;图13是图8a和图8b所示的压接端子的另一种变形的立体图(视图中省略了一个翼);[0035]图14是图13所示的压接端子的另一种变形的立体图(视图中省略了一个翼);图15是图13所示的压接端子的另一种变形后所得到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视图中省略了一个翼);图16是一种可以构成如图13-15所示的压接端子的坯件立体图;图17是图10中的压接端子安装螺纹连接体后的立体图;图18是图17中的压接端子安装螺纹连接体的装配图;图19为与图10类似的压接端子在主体前部折叠后的立体图;图20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又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0b为图20a所示的压接端子省略掉一个翼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 等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在可能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附图标记指的是相同的部件。图加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压接端子10。压接端子为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是金属材料制成。如图加所示,压接端子10包括压接端子主体101,压接端子主体101包括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两者贴合设置。压接端子第二层103贴合设置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上面。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第二层都为板状或片状,板状或者片状材料具有易于制造的好处,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压接端子10可以是冲压方式形成的冲压件。压接端子具有压接端子主体前部105和主体后部104,从压接端子主体后部104的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相对两侧各自延伸出的两个翼108,两个翼108之间的主体后部104 为压接区域。图加中示例性的显示的两个翼是对称的,延伸方向是斜向上伸出,但是可以理解两个翼的形状和伸出方向可以是不对称的,对于其伸出的方向也并没有限定,只要最终翼能变形后压住放置在压接区域的导线即可。可选的,翼108与压接端子主体101是一体形成的单件,这样一体的单件结构便于加工制造。压接时,通过使得翼108变形从而将导线压接到翼之间的主体后部104上的压接区域。每个翼108都具有前端108a和后端108b。图2b显示图加中的压接端子10,但为了图示目的省略了一个翼,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第一层102贴合设置的结构,以及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后端部103r的结构和位置设置。如图2b所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从翼前端108a处开始向前重合延伸,从而压接端子主体在重合延伸部分上形成双层结构增大重合延伸部分的横截面积(增大的压接端子横截面积的结构见图3)。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方便叙述,对于所有的压接端子(包括压接端子主体前部整体被弯折的),其压接导线的部分被称为压接端子主体的后部,与该后部相对的部分被称为压接端子主体的前部。向前延伸表示自压接端子主体后部向压接端子主体前部方向的延伸,用向后延伸表示相反方向的延伸。
6[0048]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具有前端106。在图2b中压接端子第二层103 —直向前延伸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前端106,这样,在整个压接端子的前部都具有双层结构,解决了压接端子前部在通电时发热过大的问题。而且,这种双层结构至少增强了压接端子过渡区域的机械连接强度,使得压接端子在导线承受较大的拉力或有较大振动时不易断裂。本实用新型的压接端子10也包括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从翼前端108a向前延伸, 与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前端106之间形成其他相对位置的情况;及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向前延伸超过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前端106的情况。换言之,只要使得压接端子第二层103 从翼前端108a处向前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3有重合延伸部分,使得从翼前端108a处开始向前的压接端子主体前部至少部分长度上具有双层结构,则都在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10 的范围之内。因为在一些具体的应用中,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靠前部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诸如连接或设置其他导电结构)从而增加该部分的导电横截面积。所以解决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靠后部分(特别是过渡区域109)发热过大问题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上述从翼前端108a处开始向前的压接端子主体前部至少部分长度上具有双层结构的压接端子恰恰解决了在主体前部的靠后部分(特别是过渡区域)通电时发热过大的问题,并且增强了压接端子过渡区域的机械连接强度。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提到的“重合延伸”指的是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在压接端子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其既包括如图2b所示的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在长度方向上的贴合部分形状完全相同的情况, 也包括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在长度方向上贴合的部分形状不相同的情况。对于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在长度方向上的贴合部分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样的压接端子制造和使用尤为方便,而且显著增加了压接端子前部的横截面积。图3是图加的压接端子沿A-A方向的视图,用于显示具有双层结构的压接端子具有增大的横截面积。图4显示了一种压接端子11,其是图加和图2b中压接端子10的一种变形。为了图示的目的,在图4中如图2b —样省略了压接端子11的一个翼108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结构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贴合的结构。如图4所示,压接端子11 与压接端子10的区别在于在压接端子11中,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 进一步重合延伸到翼前端108a和后端108b之间。应当理解,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压接端子 11包括压接端子10在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压接端子10比较,压接端子11进一步在部分压接区域也具有双层结构,所以压接端子11不仅具有压接端子10的益处,而且进一步加强了至少从过渡区域到该部分压接区域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使得压接端子11在导线承受较大的拉力或有较大振动时更不容易断裂。并且当翼108变形压接导线在压接区域时,翼108会施压到压接端子第二层103 延伸在翼前端108a和后端108b之间的部分,这也起到了能使压接端子的上下两层贴合更加牢固的效果。图5显示了一种压接端子12,其是图加和图2b中压接端子10的另一种变形。压接端子12与压接端子10的区别在于在压接端子12中,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进一步重合延伸到翼后端108b处,即进一步重合延伸过翼前端108a和108b之间的整个压接区域的长度。应当理解,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压接端子12包括压接端子10在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压接端子10和11比较,压接端子12进一步在整个压接区域长度上都有双层结构,所以压接端子12不仅具有压接端子10和11的益处,而且进一步加强了至少从过渡区域一直到整个压接区域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使得压接端子12在导线承受较大的拉力或有较大振动时更加不容易断裂。并且当翼108变形压接导线在压接区域时,翼108会施压到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延伸在整个压接区域长度上的部分,其更好的起到了能使的上下两层贴合更加牢固的效果。图6是如图2-5中压接端子10-12的装配示意图。可以看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 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是分离的两个部件,例如是冲压形成的两个独立的冲压部件。要制成如上所述的压接端子10-12,只需将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叠加到压接端子第二层102上贴合设置即可。虽然图中显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长度相同,但是可以理解图6中压接端子第二层103的长度只是示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压接端子第二层 103长度使得制成的压接端子从翼前端108a处开始向前重合延伸形成双层结构(如压接端子10),或者进一步在翼前端108a和翼后端108b之间部分长度上也重合延伸形成双层区域 (如压接端子11),或者进一步在翼前端108a和翼后端108b之间全部长度上也重合延伸形成双层结构(如压接端子12)。互相贴合的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可以通过诸如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各种方式固定在一起。所以压接端子10-12结构不仅非常简单,且便于生产,生产成本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2-图5所显示的压接端子中,具有翼108的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设置在下,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贴合设置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上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理解图2-图5显示的压接端子可以变形成为以下结构的压接端子 即将压接端子第二层103贴合设置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下方而其他不变。图7显示了压接端子13,就是将图5中压接端子12的压接端子第二层103贴合设置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下面所形成的,压接端子13的其他结构与压接端子12相同。虽然没有附图显示,但是应当理解,图2-4所示的压接端子10和11同样可以变形成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贴合设置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下面的压接端子。图8a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压接端子14。如图8a所示, 压接端子14的结构与图所示的压接端子10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压接端子第一层 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在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 处连接形成不可分离的一体。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图8a中压接端子14的压接端子第二层103是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向上折叠后贴合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上形成的,折叠处形成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26。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从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 处开始贴合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并从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26向后与压接端子第一层102重合延伸。应当理解,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压接端子 14包括压接端子10在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图8b显示图8a中的压接端子14,但为了图示目的省略了一个翼,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第一层102贴合设置的结构,以及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后端部 103r的结构和位置设置。如图8b所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从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 处开始贴合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向后与压接端子第一层重合延伸并终止于翼108前端108a处。这样,在图8a和8b显示的实施例中,在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整个长度上都具有双层结构,增加了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横截面积,有效地解决或缓解了压接端子前部发热大的问题,并且至少增强了过渡区域109的机械连接强度。而且由于压接端子14是由压接端子第二层和压接端子第一层折叠形成的,其结构尤其简单,生产尤其方便。图9显示了压接端子15,其是图8a和图8b中压接端子14的一种变形。为了图示的目的,在图9中如图8b —样省略了压接端子15的一个翼108,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贴合的结构,以及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后端部103r 的结构和位置设置。压接端子15与压接端子14的区别在于在压接端子15中,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进一步重合延伸到翼前端108a和后端108b之间。应当理解,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压接端子15包括压接端子14在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压接端子14相比较,压接端子15进一步在部分压接区域也具有双层结构,所以压接端子15不仅具有压接端子14的益处,而且进一步加强了至少从过渡区域到部分压接区域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使得压接端子15在导线承受较大的拉力或有较大振动时更不容易断裂。并且当翼108变形压接导线在压接区域时,翼108会施压到压接端子第二层103 延伸在翼前端108a和翼后端108b之间的部分,这还起到了使压接端子上下两层贴合更加牢固的效果。图10显示了压接端子16,其是图8a和图8b所示的压接端子14的另一种变形。 压接端子16与上述压接端子14的区别在于在压接端子16中,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进一步重合延伸到翼后端108b处,即进一步重合延伸过翼前端108a和 108b之间的整个压接区域的长度。应当理解,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压接端子16包括压接端子14在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可能的情况。相比较压接端子14和15,压接端子16进一步在整个压接区域长度上都有双层结构,所以压接端子16不仅具有压接端子14和15的益处,而且进一步加强了至少从过渡区域一直到整个压接区域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使得压接端子16在导线承受较大的拉力或有较大振动时更不容易断裂。并且当翼108变形压接导线在压接区域时,翼108会施压到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延伸在整个压接区域长度的部分,这更好的起到了使压接端子上下两层贴合更加牢固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图8-图10所显示的压接端子14-16中,具有翼108的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设置在下,压接端子第二层103贴合设置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上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压接端子14-16完全可以变形成为以下结构的压接端子即其他结构不变,只是压接端子第二层103是由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向下折叠后贴合设置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下面所形成。图11显示了压接端子17,就是将图10中压接端子12的压接端子第二层103由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向上折叠改为向下折叠,并贴合设置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下面和压接端子第一层向后重合延伸一直到压接端子的翼后端108b,压接端子17的其他结构与压接端子16相同。虽然没有附图显示,但是可以理解,图8-9所示的压接端子14和15同样可以变形为将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向下折叠后贴合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下面形成压接端子第二层103的压接端子。
9[0070]图12显示了一种可以构成如图8-11所述的压接端子14-17的坯件200。该坯件 200主体形状为板状或片状。在坯件200主体后部104的两侧分别延伸出横向于主体延伸方向的翼部件108。翼108之间的坯件主体部分即为制成压接端子后的导线压接区域。坯件主体部分前部105具有第一部分120和第二部分121,第一部分120在第二部分121之前通过交界处123连接。当要制造如图8-11所述的压接端子14-17时,只需在交界处123将第一部分120 向上折叠并贴合到第二部分121上面后,或在交界处123将第一部分120向下折叠并贴合到第二部分121下面后,该第一部分120即形成压接端子第二层103,而第二部分121则形成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应当理解,图12中第一部分120的长度只是示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部分120 的长度使得第一部分的自由端125在折叠后终止后位于在翼前端108a处,或终止在翼前端 108a和翼后端108b之间,或者终止在翼后端108b处。图13显示了压接端子18,其是图8a和8b中压接端子14的一种变形。为了图示的目的,在图13中如图8b —样省略了压接端子18的一个翼108,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结构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贴合的结构,以及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后端部 103r及压接端子延伸部分122自由端128的结构和位置设置。如图13所示,压接端子18 与压接端子14的区别在于在压接端子18中,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 在压接端子主体后端127处也连接形成不可分离的一体。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层在其后端127具有一个延伸部分122,该延伸部分122向上折叠并贴合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上,并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重合向前延伸接近翼108的前端108a 处。这样,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包括延伸部分122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在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 处向上折叠后贴合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上面的部分。类似图10显示的压接端子16,压接端子18由于在过渡区域109和几乎整个压接区域上都有双层结构,所以压接端子18具有压接端子16相似的益处。虽然图13中显示延伸部分122的自由端1 和压接端子18前端向上折叠部分的自由端125在翼108的前端108a处虽然临近但没有接触,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两个自由端1 和125在翼前端108a处接触也是可以的。图13中的压接端子18也包括这两个自由端1 和125的位置相对于图13中所示的位置前后移动变化所形成的各种压接端子,只要形成的压接端子从翼前端108a处开始,在压接端子前部的至少部分长度上具有双层结构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图13中的压接端子还可以包括如下形式即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仅在压接端子主体后端127处连接形成不可分离的一体的压接端子。一种可选的具体实施方式
是将图13所示的压接端子18进行以下变形即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在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 处不具有向上折叠形成压接端子第二层103的部分,而仅仅由压接端子第一层的延伸部分122在压接端子主体后端127处向上折叠贴合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上面形成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并且,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重合向前延伸直至延伸部分122的自由端1 至少超过翼前端108a,使得在从翼前端108a处开始向前的压接端子主体前部至少部分长度上具有双层结构即可。图14显示了压接端子19,其是图13所示的压接端子18的另一种变形。为了图示
10的目的,在图14中如图13 —样省略了压接端子19的一个翼108,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结构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贴合的结构,以及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后端部 103r及压接端子延伸部分122自由端128的结构和位置设置。如图14所示,压接端子19 与压接端子18的区别在于压接端子19中前部和压接端子19中的延伸部分122分别在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26和后端127处向下折叠,向下折叠的两部分形成压接端子第二层103, 贴合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下面重合延伸。应当理解,除了上述区别以外,压接端子19包括压接端子18在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图15显示了压接端子20,其是图13所示的压接端子18的另一种变形。为了图示的目的,在图15中如图13—样省略了压接端子20的一个翼108,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结构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第一层102贴合的结构,以及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后端部 103r及压接端子延伸部分122自由端128的结构和位置设置。如图15所示,压接端子20 与压接端子18的区别在于压接端子20中延伸部分122在压接端子主体后端127处向下折叠贴合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下面。而且,虽然附图没有显示,图13中的压接端子18还可以变形为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在压接端子主体前端1 处由向上折叠改为向下折叠贴合到压接端子第一层102的下面,而其他部分结构保持不变。总之,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在压接端子主体前端和后端至少之一处通过例如折叠的方式连接形成不可分离的一体。并且,压接端子第二层103和压接端子102重合延伸,使得从翼前端108a处开始向前的压接端子主体前部上,至少沿其部分长度具有双层结构的压接端子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图16显示了一种可以形成图13-15所示的压接端子18_20的坯件300的结构图。 其与图12显示的坯件200的区别在于,图16显示的坯件主体后部104还包括自起后端127 处开始向后延伸的延伸部分122。该延伸部分122可上,下翻折,直至与坯件主体后部104 贴合重叠,形成图13-15所示的压接端子18-20。说明书上述所有公开的压接端子,其压接端子主体前部105都可设置为具有连接其他与压接端子配合的连接端子的各种连接结构。图17显示了在图10所示的压接端子14的主体前部105上进一步设置有一种示例性的可拆卸的连接结构,例如螺纹连接体133,螺纹连接体133为圆筒形部件,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螺纹连接体133的一个末端138上设有螺纹(未显示),另一端139包括可以与其他各种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图中未示出)相配合的接口,使得压接端子可以将被压接的导线和各种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相连接。图18显示了螺纹连接体133与压接端子14如何进行装配。具体的说,压接端子 14的主体前部105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上设有螺纹连接孔131 (螺纹连接孔131在图17 中没有显示,但是在图18中可以看到),在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上设有螺纹连接孔132,螺纹连接孔131和132上下位置相重合,直径相同。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上设置其他数目的螺纹连接孔。在主体前部105上安装螺纹连接体133。螺纹连接体133带有螺纹的末端138的直径与压接端子14上的螺纹连接孔131和132相符,从而螺纹连接体133通过螺纹末端138可以安装到螺纹连接孔131 和132中,通过螺纹连接体133和螺纹连接孔131和132的螺纹配合,螺纹连接体133可将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进一步固定贴合在一起。虽然图18显示螺纹连接体133
11U
是从压接端子主体上方安装到螺纹连接孔中,但是完全可以根据需要从压接端子主体下方安装到螺纹连接孔131和132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没有其他方式将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 贴合固定在一起的情况下,依靠螺纹连接体133即可将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 牢固的接合在一起。即便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贴合设置在一起时,螺纹连接体133也可以起到使得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更加牢固的贴合在一起的作用。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螺纹连接孔131、132的数目可以多于螺纹连接体 133的数目,并不是每个螺纹连接孔都必须安装一个螺纹连接体。上述通过螺纹连接体133和螺纹连接孔131,132配合所实现的这种可拆卸连接结构,相对于在压接端子主体上设置一体形成的连接结构,其由于可以分离制造,所以加工更加的方便,制造成本更低。而且通过设置可拆卸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具有不同接口的连接结构(如螺纹连接体133),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压接端子可以连接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压接端子主体前部105的连结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螺纹连接体和螺纹连接孔的方式,还包括其他的变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压接端子前部105的压接端子第一层 102上设置一个或数个连接孔131,在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上设置一个或数个132,连接孔 131和132上下重合,将一个或数个不设置螺纹的连接体133的末端138直接穿过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压接端子第二层103上的连接孔并铆压连接,从而将连接体133安装到压接端子主体前部105上,末端138的形状与连接孔131和132相符,应当理解当不是螺纹连接时,末端138和连接孔131、132的形状不一定是圆形的,而可以是任意的形状。这种方式同时也可将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固定在一起。这种连接结构有助于连接体更加牢固的安装到压接端子主体前部上,并且也有助于压接端子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更加牢固的固定在一起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还可包括其他方式,只要在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上设置上下位置重合的连接孔,并将连接体安装到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上的连接孔中从而将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固定在一起的方式皆可。为了实际连接的需要,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所有压接端子主体前部105还可以进一步整体(即压接端子第一层和第二层一起)的被弯折,例如向上或其它方向弯折,以便于配合压接端子实际使用的场所的情况。图19显示了压接端子21,其中压接端子主体前部 105进一步整体向上弯折,与压接端子主体后部104呈L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虽然此处是以图10所示的压接端子在安装了螺纹连接体为例进行了折叠,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有公开的压接端子主体前部都可以进行折叠。图20a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压接端子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0a所示,压接端子22 包括连接端部分115,连接端部分115设置为用来连接配合端子,还包括导线连接部分,导线连接部分进一步包括压接区114和压接翼118,在压接区114和连接端部分115之间具有过渡区119。图20b显示图20a中的压接端子22,但为了图示目的省略了一个翼118,从而更加清楚的显示压接端子21的结构。如图20b所示,压接端子22的压接区114和过渡区119 都比压接翼118具有更大的厚度。这样由于至少增加了过渡区119的横截面积,所以解决压接端子主体前部及过渡区119相对压接端子后部横截面积减小而带来的通电时发热过大的问题。同时这种结构又增强了压接区和过渡区的机械连接强度,使得压接端子22在导线遭受较大的拉力或有较大振动时更不容易断裂。可选的,如图20b所示,压接区114、过渡区119和连接端部分115三者厚度相同,且其厚度都比压接翼118厚度更大。这样其可以解决或减小整个压接端子主体前部发热过大的问题。可选的,过渡区119为层状结构。压接端子22的连接端部分115同样可以设置有连接各种配合端子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可以采用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方式。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是图20a和20b显示了在连接端部分115上设有螺纹连接孔141,所以可以将类似图18中所示的螺纹连接体133 通过螺纹连接孔141安装到连接端部分115上,使得压接端子22可以将被压接的导线通过螺纹连接体133和各种不同结构的对接连接端子相配合。尽管参考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
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教导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压接端子还可以有许多变化形式。本实用新型中不同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各个部件,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教导的精神和发明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互换和重新组合,由此得到的压接端子同样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参数,例如尺寸、形状、或元件或材料的类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导线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压接端子主体,其包括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贴合设置;从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后部相对的两侧延伸出的翼部分,用于将导线压接于所述主体后部,所述翼部分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至少从所述翼部分前端处开始向前重合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进一步重合延伸到所述翼部分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进一步重合延伸到所述翼部分的前端和后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从所述翼部分前端开始连续延伸,并在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从所述翼部分前端开始连续延伸,并在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从所述翼部分前端开始连续延伸,并在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在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的整个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重合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两者贴合并重合延伸部分的形状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何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在所述压接端子主体的前端和后端的至少之一连接形成不可分离的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何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是分离的两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何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和所述翼部分是一体形成的单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还包括设在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前部的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上且上下位置重合的连接孔;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安装到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上的连接孔中从而将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固定在一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孔是螺纹连接孔;所述连结部件为螺纹连接部件;所述螺纹连接部件螺纹安装到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上的螺纹连接孔中从而将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固定在一起。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穿过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上的连接孔后通过铆压连接安装到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前部,并将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固定在一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2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用于与所述压接端子相连的连接端子的接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8和权利要求12-15任何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端子连接大电流的电流源。
17.根据权利要求1-8和权利要求12-15任何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端子为冲压件。
18.如上述权利要求1-8和权利要求12-15任何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为上层,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为下层;所述翼部分从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向所述压接端子主体的两侧延伸,用于将导线压接于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后部的上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和权利要求12-15任何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为下层,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为上层;所述翼部分从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向所述压接端子主体的两侧延伸,用于将导线压接于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后部的上部。
20.一种导线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包括 连接端部分,用于连接配合端子;导线压接部分,包括压接区和压接翼;以及在所述连接端部分和所述导线压接部分之间的过渡区部分,所述过渡区部分和所述压接区较所述压接翼都具有更大的厚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区部分为层状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部分、所述压接区和所述过渡区部分具有相同的厚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压接端子。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线的压接端子,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压接端子主体,其包括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压接端子第二层贴合设置;从所述压接端子主体后部相对的两侧延伸出的翼部分,用于将导线压接于所述主体后部,所述翼部分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压接端子第一层和所述压接端子第二层至少从所述翼部分前端处开始向前重合延伸。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通电时压接端子主体前部发热过大的问题,并且加强了压接端子导线压接区域和过渡区域的机械连接强度。
文档编号H01R11/11GK202217806SQ20112033816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9日
发明者周啸 申请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