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0465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可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008年5月20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7374436号公开了 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电源端子、及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构型,并设有若干贯穿绝缘本体的电源端子收容槽及设置在电源端子收容槽之间的信号端子收容槽。所述电源端子收容槽沿纵长方向并列设置。各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片、及与第一端子片机械连接在一起并相隔一段距离的第二端子片。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安装到信号端子收容槽内的对接部、延伸出绝缘本体并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连接对接部与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倒刺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以将信号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上。显而易见,该种熟知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成型过程复杂,加工效率低。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源端子成型简单、加工效率高的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源端子制造、安装及更换成本低、效率高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呈纵长形,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垂直于纵长方向贯穿绝缘本体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电源端子呈片状形,所述每一个电源端子收容在相应的一个收容槽内,所述各电源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的安装部及连接对接部与安装部的固定部。进一步地,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分成两组,每组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源端子,其中一组的各所述电源端子靠近相应收容槽的一侧安装,另一组的各所述电源端子靠近相应收容槽的另一侧安装。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设置在所述两组电源端子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引脚,所述引脚从所述固定部的边缘延伸而出。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源端子制造、安装及更换成本低、效率高的电连接器组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以及与第一电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呈纵长形,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垂直纵长方向贯穿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呈片状形,所述每一个第一电源端子收容在相应的一个第一收容槽内,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包括弹性的第一对接部、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的第一安装部及连接第一对接部与第一安装部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呈纵长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部分收容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垂直纵长方向贯穿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呈片状形,所述每一个第二电源端子收容在相应的一个第二收容槽内,所述各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二对接部、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的第二安装部及连接第二对接部与第二安装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弹性抵靠在第二对接部上。进一步地,所述若干第二电源端子分成两组,每组第二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其中一组的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靠近相应第二收容槽的一侧安装,另一组的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靠近相应第二收容槽的另一侧安装,所述第一对接部朝第一方向弹性抵靠其中一组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弹性抵靠另一组的第二对接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两组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进一步地,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对接部收容到第二收容槽内与第二对接部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对接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设有弯曲部,使得第一对接部与第一固定部位于不同的平面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设有一对导向孔、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设有与导向孔配合的导向柱。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电源端子制造、安装及更换成本低、效率高。


图1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立体图。图6为图5所示第二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7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电源端子配合的立体图。图8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信号端子配合立体图。图9为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的另一排列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I包括可安装在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未图标)上的第一连接器或者公连接器100、及与第一电连接器100配合并可安装在另一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未图标)上的第二电连接器或者母连接器200。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收容并安装在第一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第一电源端子20、及收容并安装在第一绝缘本体10上的若干第一信号端子30。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40、收容并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40内的若干第二电源端子50、及收容并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40上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本体10及第二绝缘本体40具有纵长构型。第一电连接器具有七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0及十二个所述信号端子30。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0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包括三个第一电源端子20、另一组包括四个第一电源端子20,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分别设置在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侧,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0设置在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之间。所述十二个信号端子30呈四行三列排列。但是,第一电源端子20及第一信号端子30的数量、排列方式并不加以局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不同数目或者不同排列方式。第二电连接器200的第二电源端子50及第二信号端子60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与第一电连接器100相对应。请参图1至图4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具有纵长的构型,其包括第一对接面101、与第一对接面101相对设置的第一后面102、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的第一安装面103、与第一安装面103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面104。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自第一对接面101向第一后面102凹陷形成的收容部105、设置在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端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的导向孔106,所述一对导向孔106与收容部105相通。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若干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及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2。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及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2均沿垂直纵长方向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及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2均与收容部105相通。所述第一安装面103上设有贯穿第一安装面103的一对间隔设置的安装孔107,第一电连接器100可通过该安装孔107机械固持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自第一后面102向第一对接面101凹陷的凹陷部108,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0自该凹陷部108安装到第一绝缘本体10上。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安装在第一绝缘本体10上并设置在凹陷部108处的第一定位件13。请参图7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0收容在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内,各第一电源端子20具有片状的构型,更进一步,各第一电源端子20具有单片状构型。藉此,收容于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内的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0各自传输一个电流信号。各第一电源端子20包括第一电源对接部21、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并建立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源安装部22、及设置在第一电源对接部21与第一电源安装部22之间的第一电源固定部23。所述各第一电源对接部21延伸超出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且收容在收容部105内。所述第一电源安装部22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引脚。所述引脚从第一电源固定部23的边缘延伸而出并向下延伸超出第一绝缘本体10,从而便于与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建立电性连接。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20的第一电源对接部21与第一电源固定部23之间设有弯曲部24,使得第一电源对接部21与第一电源固定部23位于不同的平面内,当第一电源对接部21受力时得以产生弹性恢复力。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0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第一电源端子20的第一电源对接部21朝一侧倾斜延伸,另一组第一电源端子20的第一电源对接部21朝相反的另一侧倾斜延伸。然而,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之间成对的排列方式可作不同的变化设计,例如,但不局限,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分别设置于第一信号端子30两侧(请图3),使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0的第一电源对接部21朝第一信号端子30方向倾斜延伸。再者,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亦可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内(请图9),使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20的第一电源对接部21朝彼此倾斜延伸。据此,成对排列的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在配接时具有力平衡的效果。请参图8并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各第一信号端子30具有狭长的结构,其包括第一信号对接部31、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的第一信号安装部32、及设置在第一信号对接部31与第一信号安装部32之间的第一信号固定部33。所述第一信号对接部31延伸超出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2并收容在收容部105内。所述第一信号固定部33上设有向外侧延伸的倒刺331,从而第一信号固定部33的截面宽度大于第一信号对接部31的截面宽度,当第一信号端子30安装到相应的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3后,倒刺331与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3干涉配合以将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安装在第一绝缘本体10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安装部32包括自第一信号固定部33后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引脚。所述引脚穿过第一定位件13,因此,引脚被第一定位件13限制在默认位置。请参图1、图2、及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0具有纵长的构型,其包括第二对接面401、与第二对接面401相对设置的第二后面402、连接第二对接面401及第二后面402并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的第二安装面403、与第二安装面403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顶面404。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0包括设置在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两端的导向柱405,所述一对导向柱405与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一对导向孔106相配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0包括若干贯穿第二绝缘本体40的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41及第二信号端子收容槽42。所述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41及第二信号端子收容槽42均沿垂直纵长方向贯穿第二绝缘本体40。所述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41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安装面403上设有贯穿第二安装面403的一对间隔设置的安装孔406,第二电连接器200可通过该安装孔406机械固持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0包括自第二后面402向第二对接面401凹陷的凹陷部407,所述第二信号端子60自该凹陷部407安装到第二绝缘本体40上。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还包括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40上并设置在凹陷部407处的第二定位件4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40部分收容到第一绝缘本体10的收容部105内。所述每一第二电源端子50收容在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41内,各第二电源端子50具有片状的构型,更进一步,各第二电源端子50具有单片状构型。各第二电源端子50包括第二电源对接部51、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并建立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源安装部52、及设置在第二电源对接部51与第二电源安装部52之间的第二电源固定部53。所述第二电源安装部52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引脚,所述引脚从第二电源固定部53的边缘延伸而出并向下延伸超出第二绝缘本体40从而便于与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建立电性连接。第一电连接器100与第二电连接器200配合时,第一电源对接部21延伸进入第二电源收容槽41内与第二电源对接部51配合。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0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0靠近相应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41的一侧安装,另一组的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0靠近相应第二电源端子收容槽41的另一侧安装,所述一组第一电源端子20的第一电源对接部21朝第一方向弹性抵靠其中一组的第二电源对接部51,所述另一组第一电源端子20的第一对电源对接部21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弹性抵靠另一组的第二电源对接部51。所述各第二信号端子60具有狭长的结构,其包括第二信号对接部61、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的第二信号安装部62、及设置在第二信号对接部61与第二信号安装部62之间的第二信号固定部63。所述第二信号固定部63包括平板部631及自平板部631两侧延伸的侧部632,从而第二信号固定部63的截面宽度大于第二信号对接部61的截面宽度。所述一对侧部632垂直于平板部631。所述第二信号固定部63的截面呈“U”型。所述若干第二信号端子60的第二信号固定部63的顶缘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信号对接部61包括自所述一侧部632或者「U」型的一侧上延伸的第一接触指611及自另一侧部632或者“U”型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接触指612,所述第一接触指611与第二接触指612之间形成鱼形接口,从而可以夹持第一信号对接部3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安装部62包括自第二信号固定部63后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引脚。所述引脚穿过第二定位件43,因此,引脚被第二定位件43限制在默认位置。所述若干第二信号端子60在安装时,可以整体平压于第二绝缘本体40的平面,使的组装工序简化,提高组装效率。本发明第一及第二电连接器100、200的第一及第二电源端子20、50制造、安装及更换时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0收容在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内,使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0各自传输一个电流信号,降低生产成本低,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再者,成对排列的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在配接时具有力平衡的效果O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电源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呈纵长形,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垂直于纵长方向贯穿绝缘本体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电源端子呈片状形,所述每一个电源端子收容在相应的一个收容槽内,所述各电源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的安装部及连接对接部与安装部的固定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分成两组,每组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源端子,其中一组的各所述电源端子靠近相应收容槽的一侧安装,另一组的各所述电源端子靠近相应收容槽的另一侧安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设置在所述两组电源端子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引脚,所述引脚从所述固定部的边缘延伸而出。
5.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以及与第一电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呈纵长形,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垂直纵长方向贯穿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呈片状形,所述每一个第一电源端子收容在相应的一个第一收容槽内,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包括弹性的第一对接部、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的第一安装部及连接第一对接部与第一安装部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呈纵长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部分收容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垂直纵长方向贯穿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呈片状形,所述每一个第二电源端子收容在相应的一个第二收容槽内,所述各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二对接部、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的第二安装部及连接第二对接部与第二安装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弹性抵靠在第二对接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二电源端子分成两组,每组第二电源端子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其中一组的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靠近相应第二收容槽的一侧安装,另一组的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靠近相应第二收容槽的另一侧安装,所述第一对接部朝第一方向弹性抵靠其中一组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弹性抵靠另一组的第二对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两组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对接部收容到第二收容槽内与第二对接部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一对接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设有弯曲部,使得第一对接部与第一固定部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设有一对导向孔、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设有与导向孔配合的导向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相应的电连接器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电源端子制造、安装及更换成本低、效率高。
文档编号H01R24/00GK103208694SQ20121001220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6日
发明者戴宏骐, 容志强, 梁丽丽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