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7660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自顶部向下凹设一插接孔,绝缘本体横向设有一收容槽位于插接孔的下方,收容槽横向延伸一凹槽,凹槽在竖直方向上偏离插接孔,自凹槽的边缘纵向凹设至少一容纳槽,容纳槽向下贯穿绝缘本体,一定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内,定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位于凹槽内,一动端子具有一基部固定于绝缘本体内,基部延伸一弹性臂沿收容槽横向延伸,弹性臂末端设有至少一弹性导接部进入凹槽内,并与接触部接触,且弹性导接部相对接触部更靠近容纳槽,容纳槽可提供空间供治具进入,即使动端子组装过程中存在歪斜,也可通过治具拨动弹性导接部,使其到达正确位置,进而保证动端子与定端子的良好接触。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提供空间供治具进入以调整端子位置的电连 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射频类连接器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自上向下开设一插接孔 供一对接插头插接,一动端子及一定端子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动端子与所述 定端子接触,当所述对接插头插入所述插接孔内时,所述对接插头抵压所述动端子使其与 所述定端子断开接触,以及一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通常的,所述动端子通过组装 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0003] 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一收容槽,自所述绝缘本体侧壁朝向所述收容槽开设一容纳 孔用以固定所述动端子,所述容纳孔与所述收容槽连通,所述动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 所述容纳孔内,一弹性臂自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定端子延伸,所述弹性臂具有一平面显露 于所述插接孔内供所述对接插头插接,因此所述弹性臂较长,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弹性臂末 端与所述定端子接触。组装时,将所述动端子通过所述容纳孔插入所述收容槽内,由于所述 固定部通过其两侧的干涉部与所述容纳孔固定,在组装所述动端子时,所述干涉部处存在 稍微歪斜时,较长的所述弹性臂则存在较大位移,导致其自由端的所述接触部的歪斜较大, 从而造成所述动端子与所述定端子接触不良,无法传输电连接信号。
[0004]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整端子位置使其 接触良好的电连接器。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0007] -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自顶部向下凹设一插接孔,所述绝 缘本体横向设有一收容槽位于所述插接孔的下方,所述收容槽与所述插接孔连通,所述收 容槽横向延伸一凹槽,所述凹槽在坚直方向上偏离所述插接孔,自所述凹槽的边缘纵向凹 设至少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向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一定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 述定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凹槽内;一动端子具有一基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 述基部延伸一弹性臂沿所述收容槽横向延伸,所述弹性臂末端设有至少一弹性导接部进 入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且所述弹性导接部相对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容纳 槽。
[0008] 进一步,所述凹槽向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0009] 进一步,所述容纳槽提供空间供一治具进入以调整所述弹性导接部的位置。
[0010] 进一步,所述治具位于所述容纳槽,并进入所述凹槽内拨动所述弹性导接部以调 整其位置。
[0011] 进一步,所述治具与所述容纳槽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0012] 进一步,所述弹性导接部自所述弹性臂的末端分叉成两个,分别在纵向上夹持所 述接触部。
[0013] 进一步,每个所述弹性导接部远离彼此的一侧设有所述容纳槽。
[0014]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在纵向上侧向凹设至少一配合槽,所述配合槽在横向上延伸 至所述容纳槽内。
[0015]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上本体和一下本体组合形成,所述下本体凹设至少 一配合槽,所述上本体对应设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配合槽内以限制所述 上本体与所述下本体的相对移动。
[0016]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上本体和一下本体组合形成,所述插接孔自所述上 本体顶部向下贯设,所述收容槽自所述下本体的表面向下凹设形成,所述动端子位于所述 收容槽内且被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夹持。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 所述绝缘本体横向设有所述收容槽,自所述收容槽横向延伸所述凹槽,所述凹槽 纵向凹设至少一所述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向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定端子具有所述接 触部,所述动端子具有所述基部,所述基部延伸所述弹性臂沿所述收容槽横向延伸,所述弹 性臂末端设有所述弹性导接部进入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且所述弹性导接部 相对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容纳槽,使得所述容纳槽提供空间供治具进入,并于纵向上远 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拨动所述弹性导接部,即使在所述动端子组装过程中,所述弹性导接 部存在歪斜,也可通过所述治具调整使其到达正确位置,进而保证所述动端子与所述定端 子的良好接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中定端子与动端子固定于下本体的立体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动端子未插设于下本体的剖视图;
[0023]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动端子插设于下本体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的附图标号说明:
[0025]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上本体11 插接孔111
[0026] 凸出部112 压制部113 下本体12 收容槽121
[0027] 固定槽122 凹槽123 容纳槽124 配合槽125
[0028] 导引面1251 防呆部126 定端子2 固定部21
[0029] 第一焊接部22 第一接触部23 导入面24 动端子3
[0030] 基部31 第二焊接部32 弹性臂33 弹性导接部34
[0031] 第二接触部341 壳体4 主体部41 环状部42
[0032] 第三焊接部43 防呆槽44 治具5 间隙A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4] 如图1及图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一定端子2及一动端 子3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以及一壳体4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
[0035] 如图1,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上本体11和一下本体12,所述上本体11呈柱状, 置于所述下本体12上。所述上本体11自顶部向下开设一插接孔111供一对接插头(未图 示)插接,所述插接孔111贯穿所述上本体11,所述上本体11底部向下凸设至少一凸出部 112, 所述凸出部112位于所述插接孔111的两侧。所述上本体11底部侧向延伸一压制部 113, 所述压制部113向下凸设。
[0036] 如图1、图2及图5,所述下本体12横向设有一收容槽121,所述收容槽121自所 述下本体12的顶面向下凹设形成,使得所述插接孔111与所述收容槽121连通。以所述绝 缘本体1的前后方向为横向,则左右方向为纵向,上下方向为坚直方向。所述收容槽121沿 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收容槽121的后端设有一固定槽122,所述固定槽122自所述下本体12 的顶部向下凹设,用以固定所述动端子3。所述收容槽121横向延伸一凹槽123,所述凹槽 123在坚直方向上与所述插接孔111偏离,即所述凹槽123偏离所述插接孔111的中心。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23贯穿所述下本体12,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23的底部可与 所述收容槽121的底部平齐,或者所述凹槽123的底部稍低于所述收容槽121的底部。所 述收容槽121的底面朝向所述凹槽123向下倾斜延伸,自所述凹槽123沿纵向侧向凹设至 少一容纳槽124,所述容纳槽124与所述凹槽123及所述收容槽121均连通,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容纳槽124分别设于所述凹槽123的两侧,且对称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 124也可仅设于所述凹槽123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124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 述下本体12,可供一治具5从上方或下方方便的进入,以调整所述动端子3的位置。在其它 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124也可仅向下贯穿所述下本体12,使得所述治具5可从下方进入所 述容纳槽123以调整所述动端子3的位置。如图5,所述治具5与所述容纳槽124的侧壁之 间具有一间隙A,使得所述治具5在进入所述容纳槽124内后不会碰撞到所述下本体12,造 成所述下本体12的损坏。所述收容槽121的侧壁沿纵向侧向凹设至少一配合槽125,所述 配合槽125沿横向延伸超过所述容纳槽124的边缘,且与所述容纳槽124直接连通,也就是 说,所述配合槽125横向延伸至所述容纳槽124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配合槽125 也可不延伸至所述容纳槽124内,为了保证所述下本体12成型时不会出现毛边的问题,在 横向上所述配合槽125的边缘与所述容纳槽124的边缘不平齐。当所述上本体11与所述 下本体12组合时,所述凸出部112进入所述配合槽125内配合定位,以限制所述上本体11 与所述下本体12之间的相对移动。所述配合槽125内壁具有导引面1251,用以导引所述凸 出部112进入。所述下本体12的顶部还设有一防呆部126。
[0037] 如图1,所述定端子2设于所述下本体12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端子2与所述 下本体12 -体成型。所述定端子2具有一固定部21 -体成型的固定于所述下本体12内, 一第一焊接部22自所述固定部21向前且向下弯折延伸,所述第一焊接部22显露于所述下 本体12的底面,以及一第一接触部23自所述固定部21向后延伸出所述下本体12,位于所 述凹槽123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两侧面设有倾斜的导入面24。
[0038] 如图1及图5,所述动端子3自后向前插设于所述下本体12内,所述动端子3具 有一基部31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22内,所述基部31的两侧设有突刺(未标号),用以与所 述固定槽122的两侧壁干涉定位。所述基部31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二焊接部32,所 述基部31的前端自朝向所述定端子2延伸一弹性臂33,所述弹性臂33于所述收容槽121 内横向延伸,所述弹性臂33上设有一平面(未标号)供所述对接插头插接,所述平面位于 所述插接孔111的正下方。所述弹性臂33的末端延伸至少一弹性导接部34,所述弹性导 接部34具有一第二接触部34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3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导接部 34自所述弹性臂33的末端分叉形成两个,每一所述弹性导接部34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接 触部341,所述第二接触部341分别沿所述导入面24滑动,使得所述弹性导接部34夹持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23的两侧,所述弹性导接部34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3更靠近所述容纳槽 124,使得位于所述容纳槽124内的治具5可进入所述凹槽123内拨动所述弹性导接部34 以调整其位置,若所述动端子3在插入组装时存在歪斜,可通过所述治具5调整所述弹性导 接部34的位置,保证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定端子2的电性接触。每个所述弹性导接部34 远离彼此的一侧设有所述容纳槽124,所述治具5可进入任一所述容纳槽124内拨动所述弹 性导接部34。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导接部34也可仅设有一个,初始状态时,所述弹 性导接部34侧向接触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3,或者所述弹性导接部34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 23的上方。
[0039] 如图1,所述壳体4具有一主体部41置于所述下本体12上,一环状部42自所述主 体部41中间向上延伸,所述环状部42环设于所述上本体11的外围,所述主体部41两侧分 别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三焊接部43,所述第三焊接部43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2、所述第二焊接 部32分别设于所述下本体12的底部的四周。所述主体部41的一侧还设有一防呆槽44,当 所述壳体4组设于所述下本体12时,所述防呆部126进入所述防呆槽44内进行防呆。
[0040] 如图2、图4及图5,组装时,首先将所述上本体11与所述壳体4 一体成型 (insert-mol ding),将所述定端子2与所述下本体12 -体成型(insert-molding),然后将 所述动端子3自后向前插入所述下本体12内,所述弹性臂33进入所述收容槽121内,所述 弹性导接部34沿所述导入面24滑动至夹持于所述定端子2的两侧,所述弹性导接部34朝 向所述容纳槽124弹性变形被撑开。然后将所述上本体11与所述壳体4 一起组装于所述 下本体12上,所述防呆部126进入所述防呆槽44内,所述凸出部112沿所述导引面1251 进入所述配合槽125内,使所述上本体11与所述下本体12之间限位。组装后,所述基部31 被夹持于所述上本体11与所述下本体12之间,限制其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所述压制部 113向下凸设,压制于所述第二焊接部32,更加保证所述动端子3的定位稳固。
[0041] 如图4及图5,由于所述弹性臂33及所述弹性导接部34延伸较长,所述动端子3 在插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设备或精度等问题产生歪斜,若所述弹性导接部34向上或向下 歪斜,所述治具5可从上方或下方方便的进入所述容纳槽124内拨动所述弹性导接部34使 所述弹性导接部34回到正确位置。若所述弹性导接部34侧向歪斜,所述治具5进入所述 容纳槽124内侧向抵顶所述弹性导接部34使其回到正确位置,保证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定 端子2之间的电性接触。且所述容纳槽124的侧壁与所述治具5之间存在间隙A,使得所述 治具5不会碰到所述下本体12,导致所述下本体12损坏。
[0042] 如图2,初始状态下,两个所述弹性导接部34夹持于所述定端子2的两侧,所述弹 性导接部34侧向被撑开,当所述对接插头第一次插入所述插接孔111内时,所述对接插头 向下抵压所述平面,使所述弹性臂33向下位移,所述弹性导接部34离开所述定端子2,所述 弹性导接部34向下越过所述定端子2,从而回复变形。所述动端子3被所述对接插头继续 抵压时,所述动端子3向下位移至抵持于所述收容槽121的底面,防止其产生弹性疲乏。当 所述对接插头离开所述插接孔111时,所述弹性臂33向上移动,所述弹性导接部34抵持于 所述定端子2的下方,因此在初始状态为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定端子2的接触提供预应力, 保证两者之间的稳定的接触。
[004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
[0044] (1)所述弹性导接部34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3更靠近所述容纳槽124,使得位 于所述容纳槽124内的治具5可进入所述凹槽123内拨动所述弹性导接部34以调整其位 置,若所述动端子3在插入组装时存在歪斜,可通过所述治具5调整所述弹性导接部34的 位置,保证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定端子2的电性接触。
[0045] (2)所述治具5与所述容纳槽124的侧壁之间具有所述间隙A,使得所述治具5在 进入所述容纳槽124内后不会碰撞到所述下本体12,造成所述下本体12的损坏。
[0046] (3)若所述弹性导接部34向上或向下歪斜,所述治具5可从上方或下方方便的进 入所述容纳槽124内拨动所述弹性导接部34,若所述弹性导接部34侧向歪斜,所述治具5 进入所述容纳槽124内侧向抵顶所述弹性导接部34使其回到正确位置,进而保证所述动端 子3与所述定端子2之间的电性接触。
[0047] 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 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 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自顶部向下凹设一插接孔,所述绝缘本体横向设有一收容 槽位于所述插接孔的下方,所述收容槽与所述插接孔连通,所述收容槽横向延伸一凹槽,所 述凹槽在坚直方向上偏离所述插接孔,自所述凹槽的边缘纵向凹设至少一容纳槽,所述容 纳槽向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一定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定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凹槽内; 一动端子具有一基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基部延伸一弹性臂沿所述收容槽横 向延伸,所述弹性臂末端设有至少一弹性导接部进入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且 所述弹性导接部相对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容纳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向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提供空间供一治具进入以 调整所述弹性导接部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位于所述容纳槽,并进入所述 凹槽内拨动所述弹性导接部以调整其位置。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与所述容纳槽的侧壁之间具 有间隙。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接部自所述弹性臂的末端 分叉成两个,分别在纵向上夹持所述接触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性导接部远离彼此的一侧 设有所述容纳槽。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在纵向上侧向凹设至少一 配合槽,所述配合槽在横向上延伸至所述容纳槽内。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上本体和一下本 体组合形成,所述下本体凹设至少一配合槽,所述上本体对应设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凸出 部进入所述配合槽内以限制所述上本体与所述下本体的相对移动。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上本体和一下本 体组合形成,所述插接孔自所述上本体顶部向下贯设,所述收容槽自所述下本体的表面向 下凹设形成,所述动端子位于所述收容槽内,且被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夹持。
【文档编号】H01R13/703GK203871540SQ201420244838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6日
【发明者】龙双柏, 彭春雨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