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756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照中国台湾新型第twm499669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仅包括两排平板讯号端子。所述个平板讯号端子包含平板型接触端、焊接段及连接接触端与焊接段的中段连接部。所述中段连接部的宽度不同于平板型接触端的宽度。在该类参照中国实用新型第cn204809520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正反插的插头电连接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二端子组、一屏蔽接地片及一屏蔽外壳。各端子组分别具有多个导电端子与至少一对高速讯号端子。各高速讯号端子具有一固定段、一接触段及一焊接段。各高速讯号端子的固定端上朝侧向向外凸伸形成一加宽片,且该对高速讯号端子的两加宽片朝彼此延伸一减少该两高速讯号端子之间的间距。但是,在该类产品要求快速充电的要求下,上述电连接器并不能实现大电流快速充电的需求。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大电流快速充电的电连接器。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一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分别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下的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呈左右相反配置以与对接连接器正向或反向对接,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包括位于两侧的一接地端子,所述一侧接地端子内侧空缺一个导电端子的位置后随即排布有两个相邻设置的电源端子,所述另一侧接地端子内侧空缺相邻两个导电端子的位置后随即排布有一个电源端子。进一步地,位于最左侧的电源端子与位于最右侧的电源端子间隔五个导电端子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具有一接触部、一固持部及一尾部,所述位于两侧的接地端子的固持部较其接触部和尾部宽。进一步地,与所述接地端子空缺两个导电端子的位置的电源端子的固持部较其接触部和尾部宽。进一步地,所述位于两侧的接地端子及与所述接地端子空缺两个导电端子的位置的电源端子的固持部较其他导电端子的固持部宽。进一步地,所述与所述接地端子空缺两个导电端子的位置的电源端子内侧的导电端子依次为拓展端子、负信号端子、正信号端子及侦测端子。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固持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上绝缘基座和固持所述下派导电端子的下绝缘基座及设于所述上绝缘基座和下绝缘基座之间的金属锁扣件,所述上绝缘基座和下绝缘基座相对面上设置有相互卡持配合的若干凹槽和凸柱,所述金属锁扣件上设有若干容纳孔以容纳所述上绝缘基座和下绝缘基座的凸柱穿过而与对应凹槽卡合,令所述上绝缘基座和下绝缘基座上下扣持。进一步地,所述金属锁扣件具有沿横断方向延伸的支撑部及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对锁扣臂,所述一对锁扣臂设有位于后端的夹持部,所述一对夹持部其中之一向上延伸而高出所述支撑部而另一向下延伸而低于所述支撑部从而能够上下夹持对应元件。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二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分别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所述每排导电端子具有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所述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导接的一接触部、设于后端的一尾部及连接在所述接触部和尾部之间的一固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与接地端子的固持部较自身的接触部和尾部宽。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的固持部较其他导电端子的固持部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将原先usbtypec标准规格中的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替换成电源端子,同时加宽电源端子与接地端子固持部宽度从而令所述导电端子能够通过大电流,且降低导电端子工作温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一排导电端子的俯视图。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信号排布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收容空间10前开口101前部102后开口103后部104端子穿孔105顶壁11第一凹槽110贯通孔111、121底壁12第二凹槽120侧壁13第三凹槽130端子模组2上端子模组21上排导电端子211第一接触部2111第一固持部2112第一尾部2113上绝缘基座212第一突出部2121第一凸柱2122第一收容槽2123第一定位部2124下端子模组22下排导电端子221第二接触部2211第二固持部2212第二尾部2213下绝缘基座222第二突出部2221第二凸柱2222第二收容槽2223第二定位部2224金属锁扣件23支承部231容纳孔2311锁扣臂232夹持部2322扣持部2321金属壳体3开口31接地件4框体部41安装部42接地弹臂4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6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对接方向、横断方向及与对接方向和横断方向均垂直的竖直方向,所述对接方向与横断方向所在面构成水平面。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正向或者反向插入对接连接器配合。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上的端子模组2、套设于外的金属壳体3及设置在绝缘本体1上并与金属壳体3电性连接的接地件4。参阅图3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大致成椭圆套管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壁11和底壁12、连接所述顶壁11与所述底壁12的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侧壁13。所述顶壁11、底壁12及一对侧壁13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0。所述绝缘本体1还包括将所述收容空间10分成具有向前开口101的前部102及具有向后开口103的后部104。所述顶壁11的前端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贯通的第一凹槽110。所述底壁12的前端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贯通的第二凹槽120。所述一对侧壁13上均设有自绝缘本体1的后末端向前延伸的第三凹槽130,所述第三凹槽130未延伸贯穿绝缘本体1的前末端。所述第三凹槽130与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及后部104均贯通。所述顶壁11和底壁12前端均开设有对应所述接地件4的三个贯通孔111、121。所述一对侧壁13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出所述顶壁11和底壁12。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上设有上下两排端子穿孔105。所述端子模组2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包括上端子模组21、下端子模组22及设于所述上端子模组21和下端子模组22之间的金属锁扣件23。所述上端子模组21包括上排导电端子211及与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一体成型的上绝缘基座212。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包括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的第一接触部2111、向后延伸且穿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端子穿孔105的第一尾部2113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11与所述第一尾部2113之间的第一固持部2112。所述第一接触部211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尾部2113可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固持部2112固定在所述上绝缘基座212上。所述上绝缘基座212上表面向上凸设有第一突出部2121,下表面设有向内凸出的若干第一凸柱2122及若干第一收容槽2123。所述上绝缘基座212后端两侧向外凸设有第一定位部2124。所述下端子模组22包括下排导电端子221及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1一体成型的下绝缘基座222。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1包括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的第二接触部2211、向后延伸且穿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端子穿孔105的第二尾部2213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部2211与所述第二尾部2213之间的第二固持部2212。所述第二接触部221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尾部2213可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固持部2212固定在所述下绝缘基座222上。所述下绝缘基座222下表面向上凸设有第二突出部2221,上表面设有向内凸出的若干第二凸柱2222及若干第二收容槽2223。所述下绝缘基座222后端两侧向外凸设有第二定位部2224。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的第一接触部2111与下排导电端子221的第二接触部2211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面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2111和第二接触部2211为上下对应设置,从而,不管对接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时,均能够保证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触部2111和第二接触部2211与对接连接器的对应接触部正确且对位的电性连接。参阅图5和图6所示,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1均设置为完全一样的九根,自左向右依次为一个接地端子、两个电源端子、一个侦测端子、一个正信号端子、一个负信号端子、一个拓展端子、一个电源端子及一个接地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在标准usbtypec插头连接器规格的十二个端子的基础上取消左侧第二个与第三个端子以及右侧第二个端子,同时将右侧第三个高速差分端子替换为电源端子。即位于最左侧的接地端子空缺一个导电端子的位置后随即排布两个相邻设置的电源端子,所述另一最右侧的接地端子内侧空缺相邻两个导电端子的位置后随即排布一个电源端子。所述电连接器100可匹配标准usbtypec插座连接器。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1均设有三个电源端子从而能够通过8a通电电流,满足电连接器100快速充电的需求,同时与标准usbtypec插头连接器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将一个高速差分对端子替换成一个电源端子,从而可以减少每一个电源端子承载的通电电流。在横断方向上,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位于最左侧的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2111与位于次左侧的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2211之间的间距定义为l1,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位于最右侧的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2111与位于次右侧的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2211之间的间距定义为l2,次左侧与次右侧之间的相邻上排导电端子211的第一接触部2111之间的间距相同且定义为l3,l1>l2>l3。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1中最左侧、次左侧及最右侧端子的第一固持部2112的宽度较上排导电端子211中其他端子的第一固持部2112的宽度大,且较同一上排导电端子211的第一接触部2111和第一尾部2113的宽度大。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2亦具有上述特性。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2和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2均可称为导电端子。所述金属锁扣件23包括沿横断方向延伸的支承部231及自支承部231的两端分别前后延伸的锁扣臂232。所述金属锁扣件23通过收容空间10的后部104的后开口103自后向前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一对锁扣臂232分别收容于相应的第三凹槽130。所述支承部231上设有若干容纳孔2311,所述容纳孔2311亦可设置为缺口形状。所述上绝缘基座212上的第一凸柱2122透过容纳孔2311收容抵持于所述下绝缘基座212上的第二收容槽2223,所述下绝缘基座222上的第二凸柱2222透过所述容纳孔2311收容抵持于所述上绝缘基座212的第一收容槽2123,以令所述上绝缘基座212、下绝缘基座222和所述金属锁扣件23稳定固持。所述一对锁扣臂232分别设有位于前端向内突出的扣持部2321及位于后端的夹持部2322。所述扣持部2321相对设置,扣持对接连接器以形成稳定固持。所述一对夹持部2322其中之一向上延伸而高出所述支承部231而另一向下延伸而低于所述支承部231从而能够上下夹持对应元件,如电路板等。所述金属壳体3是椭圆形套管结构,所述金属壳体3上下表面均设有一开口31,所述上绝缘基座212的第一突出部2121和下绝缘基座222的第二突出部2221分别自所述开口31露出而令所述端子模组2与所述金属壳体3稳定固持。所述接地件4设置为一对,分别沿上下方向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11和底壁12上。所述接地件4包括平板状的框体部41、自框体部41两侧向外侧延伸并用以安装到绝缘本体1上的安装部42及自框体部41前端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0的接地弹臂43。所述接地弹臂43固持在绝缘本体1上并穿过所述绝缘本体1的贯通孔111、121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一对接地件16的接地弹臂43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一对接地件4的接地弹臂43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大于上排导电端子211的第一接触部2111与下排导电端子221的第二接触部2211在上下方向的间距。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