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214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抗EMI效果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用以传输高频信号且具有抗EMI效果的电连接器已非常普及,其中一种该等电连接器包括由塑胶材料形成的外壳、设于外壳内的两个端子模组及屏蔽片。该外壳直接射出成型在端子模组上形成对接部,对接部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面,各端子模组包括接触部暴露于对接面的导电端子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上的绝缘块。屏蔽片设置于两个端子模组之间且由绝缘块间隔开而未与导电端子接触,是以此屏蔽片的设置有效防止了导电端子的电磁干扰。然而,随着高频传输的发展需求,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日趋严重。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且具有良好电磁屏蔽效果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件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侧壁、下侧壁及连接上、下侧壁两端的两端壁,所述上、下侧壁及两端壁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端子组件上下设置并收容于所述上、下侧壁内,所述端子组件包括接地端子及差分信号端子对,所述接地端子包括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间隔排列的第一接地端子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应设置的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设有凸伸入所述对接腔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有凸伸入所述对接腔的第二接触部及弹性抵接在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三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对接腔上下两侧的上第二接地端子及下第二接地端子,所述上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三接触部弹性抵靠于所述金属壳体的上壁,所述下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三接触部弹性抵靠于所述金属壳体的下壁。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有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及第三接触部的主体部,所述电连接器设有若干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若干第二接地端子的主体部彼此相连,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三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反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侧壁设有向前贯穿其前端面并与所述对接腔相贯通的收容槽,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一一对应并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上下对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向前凸伸出第一接地端子的最前端。

进一步,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下分开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位于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之间的第三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均设有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分别设有射出成型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绝缘块、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自后向前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设有电性连接所述金属壳体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遮蔽件,所述遮蔽件设有前后延伸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上弯折延伸的基部,所述基部直接向前冲设有若干凸伸入所述对接腔的侧接触部与底接触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件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侧壁、下侧壁及连接上、下侧壁两端的两端壁,所述上、下侧壁及两端壁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端子组件上下设置并收容于所述上、下侧壁内;插头连接器,其与上述插座连接器配接,该插头连接器设有与上述对接腔配合的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包括上下对接面、部分裸露于上下对接面的对接接地端子、两个屏蔽件及位于两个屏蔽件之间的中间屏蔽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接地端子及差分信号端子对,所述接地端子包括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间隔排列的第一接地端子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上下对应设置的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设有凸伸入所述对接腔以与所述对接接地端子接触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有凸伸入所述对接腔以与所述屏蔽件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及与所述金属壳体接触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三接触部均具有弹性。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有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及第三接触部的主体部,所述电连接器设有若干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若干第二接地端子的主体部彼此相连,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三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反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下分开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位于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之间的第三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均设有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分别设有射出成型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绝缘块、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三模组包括第三绝缘块、固持于第三绝缘块内的遮蔽件,所述遮蔽件设有前后延伸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上弯折延伸的基部,所述基部直接向前冲设有若干凸伸入所述对接腔的侧接触部与底接触部以与所述中间屏蔽件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具有弹性接触金属壳体的第三接触部及与对接连接器之屏蔽件弹性接触的第二接触部,接触稳定的同时可以增强对电连接器的信号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的进一步部分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对接电连接器对接时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对接电连接器对接时另一角度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纵长延伸的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100是用以安装于电子设备的机壳上,电连接器100设有三个在所述纵长方向上对齐排列的插接口。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中间的插接口较长,两边的插接口长度相同但相较中间的插接口较短。每个插接口均包括绝缘本体1、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侧的金属壳体2及组装于绝缘本体1的端子组件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上侧壁11、下侧壁12及连接于上、下侧壁两端的两端壁13,且所述上侧壁11、下侧壁12及两端壁13共同围设形成供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腔101。

请进一步参阅图3至图4所示,所述端子组件3设有导电端子30,所述导电端子30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组件3包括上下分开设置的第一端子模组31与第二端子模组32及位于第一、二端子模组之间的第三模组33。第一端子模组31包括一排所述导电端子30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30上的第一绝缘块310,且第二端子模组32包括一排所述导电端子30以及射出成型在导电端子30上的第二绝缘块320。所述第一、二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30包含差分信号端子对303及与其间隔排列的第一接地端子301。所述端子组件3在所述第一端子模组31上方及所述第三端子模组33的下方还分别设有一排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30,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30是区别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01的第二接地端子30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0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上下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02向前凸伸出第一接地端子301的最前端。

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301、302均包括一主体部及分别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并凸伸入所述对接腔101的第一接触部3010及第二接触部3020,所述第二接触部3020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010的前端。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303也包括一主体部及自该主体部延伸并凸伸入所述对接腔101内的信号接触部3030,所述信号接触部3030向对接腔101内凸伸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010向对接腔101内凸伸的高度一致。所述上、下侧壁11、12设有收容所述端子组件3之导电端子30(第一接地端子301,第二接地端子302,差分信号端子对303)的若干收容槽,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0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02上下一一对应并收容于同一收容槽内,且该收容槽向前贯穿所述上、下侧壁11、12的前端面并与所述对接腔101相贯通。

所述第三模组33包括第三绝缘块331、固持第三绝缘块331内的遮蔽件332及组装于第三绝缘块331两外侧的两接地片333。每个接地片333都设有焊接部及与所述焊接部相连接的连接臂,所述焊接部通过焊锡或点焊等方式焊接于遮蔽件332,而所述连接臂则用于搭接前述第一接地端子301的主体部以形成完整接地端子,即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01的主体部进一步通过所述接地片333与所述遮蔽件332电性连接。所述遮蔽件332设有前后延伸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上弯折延伸的基部3320,该基部3320具有插入所述第一端子模组31之第一绝缘块310的若干凸部332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部3320垂直于所述主体部。进一步地,所述遮蔽件332的基部3320直接向前冲设有若干凸伸入所述对接腔101的侧接触部3321与底接触部3322。由于所述侧接触部3321与底接触部3322均从所述基部3320直接冲设形成,因而能节省前后方向的空间。

请参阅图2至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上下两排第二接地端子302的主体部分别彼此相连,形成两排上下平行的连接部304。所述两排连接部304分别自后向前插入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收容槽。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02还设有自所述连接部304的后端弯折延伸的第三接触部30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3020及所述第三接触部3021分别自所述连接部304的前后方向的相对两端弯折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反向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3020及所述第三接触部3021均具有弹性,且在竖直平面内上下摆动。因此,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接触稳定可靠且制造简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02包括位于所述对接腔101上方的上第二接地端子302a及位于所述对接腔101下方的第二接地端子302b。所述第二接触部3020及所述第三接触部3021摆动方向相反。所述上第二接地端子302a的第二接触部3020自所述连接部304向前延伸并向下弯折,而所述下第二接地端子302b的第二接触部3020自所述连接部304向前延伸并向上弯折,两第二接触部3020上下对称设置。所述上第二接地端子302a的第三接触部3021自所述连接部304向后向上弯折延伸至与所述金属壳体2的上壁内表面弹性接触,而所述下第二接地端子302b的第三接触部3020自所述连接部304向下向前弯折延伸至与所述金属壳体2的下壁内表面弹性接触。

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一屏蔽片4,所述屏蔽片4组设于绝缘本体1及金属壳体2的后端,且该屏蔽片4与金属壳体2、与遮蔽件332的焊接片3325分别接触,从而形成更好的屏蔽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的金属壳体2、屏蔽片4、遮蔽件332、接地片333、第一接地端子301及第二接地端子302直接/间接彼此相连,建立了互连的接地系统。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与电连接器100插接的对接连接器200,该对接连接器200设有与上述对接腔101配合的三个对接舌板210。每个对接舌板210包括上下对接面,分别裸露于上下对接面的两排对接端子201,位于所述两排对接端子201之间的一对屏蔽件202以及位于所述一对屏蔽件202之间的中间屏蔽件203。所述两个屏蔽件202位于所述对接端子201裸露部分后侧。所述屏蔽件202与所述中间屏蔽件203彼此接触。所述对接端子201包含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第一接地端子301电性接触的对接接地端子,所述对接接地端子通过接地条(未图示)与所述中间屏蔽件203建立电性连接,该接地条的作用与所述电连接器100中的接地片333相似。因此,该对接连接器200的中间屏蔽件203,屏蔽件202,接地条,对接接地端子直接/间接彼此相连,建立了互连的接地系统。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02的第二接触部3020接触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件20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01接触所述对接接地端子,所述侧接触部3321与底接触部3322接触所述中间屏蔽件203。进而,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接地系统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接地系统建立了连接,形成更为有效可靠的屏蔽体系,进一步提高电连接器100的电气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02设于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303之间,可以进一步提升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