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作为离子通道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9527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作为离子通道的应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作为离子通道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液界面微电极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它有增加传输通量,降低未补偿溶液电阻的特性,如拉制的玻璃微管、在聚合物膜上用激光钻孔形成的微洞、微孔。

著名的电分析化学家bard等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microscope,stm)和超微电极发展起来了一种新的电化学现场检测技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canningelectrochemicalmicroscopy,secm)。它具有高的化学灵敏性和空间分辨率,不但可以研究探头和基底之间溶液层中的均相反应动力学,还可以探究探头、基底上的异相反应动力学,分辨电极表面微区的电化学不均匀性,对材料进行微加工。secm研究液/液界面过程的优点:

1、可以克服液/液界面间的ir降

2、可以区分电子转移(et)和离子转移(it)

3、充电电流较小

4、电位窗较宽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作为离子通道,可用于检测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作为离子通道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由ito导电玻璃以及孔道垂直于ito导电玻璃表面的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组成。

优选地,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作为离子通道在检测液/液界面离子转移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离子通道为钾离子和/或钠离子的离子通道。所述离子通道为受ph控制的离子通道。

与现有液/液界面微电极相比,本发明中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腔阵列电极是一种新型的液/液界面电极,除了具有现有液/液界面微电极的优点外,其制作方法简单、便宜,实验中所需要的液体体积更小,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更好,并且能够利用其表面的电荷特性对电荷转移进行调控,能更好的模拟生物膜上的电荷转移过程。

本发明利用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模拟生物膜离子通道,在不同ph值条件下,介孔sio2表面荷电性质的差异调控离子在限域环境中的转移。运用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作为离子通道,能更好的研究离子转移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液/液界面离子转移机理,认识生命过程中钾离子和钠离子膜转移机理,对揭示生命奥秘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0.5mkcl在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中液/液界面的k+转移循环伏安图。

图2为0.5mnacl在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中液/液界面的na+转移循环伏安图。

图3为离子强度对k+转移的secm反馈曲线,水相溶液的离子强度变化分别从0.1~0.5m,ph为6.0,有机相中18-冠-6-醚(db18c6)的浓度是1mm,扫速为50mv/s。

图4为离子强度对na+转移的secm反馈曲线,水相溶液的离子强度变化分别从0.1~0.5m,ph为6.0,有机相中db18c6的浓度是1mm,扫速为50mv/s。

图5为ph对k+转移的secm反馈曲线,水相溶液ph从上到下分别是6.0,5.0,3.5,3.0,2.0,离子强度为0.5m,有机相中db18c6的浓度是1mm,扫速为50mv/s。

图6为ph对na+转移的secm反馈曲线,水相溶液ph从上到下分别是6.0,5.0,3.5,3.0,1.9,离子强度为0.5m,有机相中db18c6的浓度是1mm,扫速为50mv/s。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水均为二次蒸馏水(简称二次水),实验所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均在室温(20±2)℃下进行。

(1)、本实施例所使用的仪器与试剂

a、微米管的制备

以玻璃毛细管(o.d.=2.0mm,i.d.=1.16mm,l=10cm)为原料,使用微电极拉制仪拉制。适当控制拉制仪的参数,拉出管口较平且针尖半径为几到几十微米的玻璃管。针尖的半径与管壁的厚度用光学显微镜估算,使用微量进样器从玻璃管尾部注入水相溶液。

b、微管支撑的电极的制备

用微量进样器从微米管尾端注入氯化钾或者氯化钠液体,在实验之前,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探针的针尖,检查里面是否有气泡。

c、循环伏安法(cv)的检测

该实验使用三电极系统,以表面覆盖着氯化四苯硼银(agtpbcl)的银丝作为参比电极,pt丝作为对电极,微管支撑的电极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均插入油相。在电化学工作站chi900上完成实验。

d、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的检测

该实验使用三电极系统,表面覆盖着agtpbcl的银丝电极作为参比电极,pt丝作为对电极,微管支撑的电极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均插入油相。在电化学工作站chi900上完成实验。

e、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的制备

采用stober-solution生长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具有垂直有序孔道的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将ito导电玻璃用饱和naoh浸泡过夜,再依次用水,丙酮,水,乙醇,水各超声15min清洗,氮气吹干。再放入前驱液(0.16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70mlh2o+30ml乙醇+10μl氨水+80μl正硅酸四乙酯(teos))中,于60℃反应24h,冲洗、干燥之后于100℃过夜。最后用0.1m的盐酸乙醇溶液去除sio2纳米腔阵列孔中的模板ctab。

f、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

将制备好的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固定在电解池上;先加入水相,用循环伏安法表征,直到水相注入sio2纳米腔阵列孔道中,再弃去电解池中的水相,将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轻轻吹干,之后加入有机相,使sio2纳米腔阵列的上端恰好处于两互不相溶的水油界面处,构筑离子通道;用三电极系统,以表面覆盖着agtpbcl的银丝作为参比电极,pt丝作为对电极,微管支撑的电极为工作电极。在电化学工作站chi900上完成循环伏安曲线和反馈曲线的扫描,电势扫描范围为1.4v到0.4v。

图1、图2分别为0.5mkcl和0.3mnacl在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中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cv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离子从水相中以线性扩散的方式进入有机相,电流响应为负,有电流峰出现,之后又从有机相以球形扩散的方式回到水相,电流为正,显示为平带电流。扩散的不对称性导致cv图的不对称。

图3、图4为sio2纳米腔阵列电极中液/液界面的离子强度对离子转移的反馈曲线图。离子在通道中的整体扩散速率随受限扩散区域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离子强度从0.1m增加到0.5m时,离子转移越来越明显。

图5、图6为ph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离子转移的反馈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孔道的表面电荷特性受ph影响很大。ph越大,孔道表面的硅羟基去质子化程度越大,即表面的负电荷密度就越大,离子与孔道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就越大,相反,当ph越小,孔道表面的硅羟基去质子化程度越小,即表面的负电荷密度就越小,所以,离子与孔道表面的静电吸引作用就越小。渐进曲线得到的结果与理论一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ph达到调节离子转移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