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压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2005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端子压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端子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将端子链的各压接端子压接到电线上,并且从端子链割断压接端子的端子压接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的技术:将以相对于带状的连结架在宽度方向突出的状态连结于该带状的连结架并在该连结架的长度方向并列排列的各压接端子1个1个地供给到端子接受部件上,利用剪断单元来剪断将该连结架和压接端子连结的连结部,从连结架将压接端子分离,并且利用端子压接部件与该端子接受部件协同工作将已被供给至端子接受部件上的压接端子的筒部凿紧,将该压接端子压接连接在电线的端部。

根据专利文献1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使得将连结架与压接端子的连结部切除为期望长度的作业、以及将压接端子压接连接在电线的端部的作业能够准确且稳定地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49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此处,在切断端子链的相连部并从端子链割断压接端子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能够使留在压接端子上的切掉部的长度最小化。作为缩短切掉部的方法,有效的是将支承压接端子的第一模具缩短。如果缩短第一模具而使相连部的尽可能多的部分从第一模具向端子切断体侧突出,那么能够缩短切掉部。

此处,在缩短了第一模具的情况下,与第一模具协同工作以将压接端子压接的第二模具与第一模具一起靠近端子切断体侧。然而,由于第二模具靠近端子切断体侧,第二模具有可能干扰端子切断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部件彼此的干扰并缩短切掉部的端子压接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端子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端子供给装置,供给端子链,所述端子链具有并列排列的多个压接端子、沿着所述多个压接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的连结片、以及将所述压接端子的一端与所述连结片相连的相连部;第一模具,具有对由所述端子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压接端子进行支承的支承面、以及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面的一端的第一边缘部;第二模具,被与所述支承面对置地配置,且一边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相对移动,一边在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夹入所述压接端子及电线,使所述压接端子压接于所述电线;以及端子切断体,被与所述第一模具相邻地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对应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端子切断体一边在与所述第二模具的移动相同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具相对移动,一边利用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协同工作,切断所述相连部处的与所述压接端子的边界,所述第二模具具有主体和一对壁部,所述一对壁部从所述主体向所述第一模具侧突出,且在所述压接端子的排列方向互相对置,与所述压接端子接触而使所述压接端子弯曲,所述一对壁部具有所述主体侧的部分即基端部、以及与所述基端部相比靠末端侧的部分即下缘部,所述主体及所述基端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相比向所述端子切断体侧突出,所述下缘部与所述第一边缘部相比位于所述第一模具侧。

在上述端子压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下缘部被设置在与对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时所述第二模具相对于所述端子切断体相对移动的移动距离相应的范围。

在上述端子压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切断体具有被插入到所述连结片所具有的孔部并将所述压接端子定位的突出部。

在上述端子压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切断体的所述第一模具侧的面包括作为所述连结片的通路的沟部,在所述沟部的所述第一模具侧的开口部设置有引导所述连结片以调节所述压接端子的位置的引导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包括:端子供给装置,供给端子链,该端子链具有并列排列的多个压接端子、沿着多个压接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的连结片、以将压接端子的一端与连结片相连的相连部;第一模具,具有对由端子供给装置供给的压接端子进行支承支承面、以及被设置在支承面的一端的第一边缘部;第二模具,被与支承面对置地配置,且一边相对于支承面相对移动一边在与支承面之间夹入压接端子及电线并使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以及端子切断体,被与第一模具相邻地配置,具有与第一边缘部对应的第二边缘部。

端子切断体一边在与第二模具的移动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模具相对移动,一边利用第二边缘部与第一边缘部协同工作,切断相连部处的与压接端子的边界。第二模具具有主体和一对壁部,该一对壁部从主体向第一模具侧突出,且在压接端子的排列方向互相对置,与压接端子接触而将压接端子弯曲。一对壁部具有:主体侧的部分即基端部;以及与基端部相比靠末端侧的部分即下缘部。主体及基端部与第一边缘部相比向端子切断体侧突出,下缘部与第一边缘部相比位于第一模具侧。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中,由于端子切断体切断相连部处的与压接端子的边界,从而能够缩短切掉部。另外,由于第二模具的下缘部与第一边缘部相比位于第一模具侧,从而抑制第二模具与端子切断体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后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压接后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中,执行粘贴工序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中粘贴有防水部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端子链的平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和第二模具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后视图。

图13是示出电线和压接端子被放置在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留在压接端子上的切掉部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从端子链割断了的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侧视图。

图1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模具的主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后视图。

图22是示出压接端子供给到压接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第二模具开始与电线连接部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突出部从端子传送孔拔出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开始端子切断工序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端子切断工序完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侧视图。

图28是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后视图。

图29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引导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0是示出电线连接部的变形的图。

图31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32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平面图。

图33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剖视图。

图34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其他压接端子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接端子

10:端子金属件

11:端子连接部

11a:侧壁

12:电线连接部

12a:芯线压接部

12b:覆皮压接部

12c:连结压接部

12e:切断部

12f:弯折部

12g、12h:突起

13:连接部

13a:侧壁

14:底部

15:第一筒片部

15a:末端

16:第二筒片部

16a:末端

17:细齿区域

17a:凹部

20:防水部件

21:第一防水部

22:第二防水部

23:第三防水部

30:端子链

31:连结片

31a:端子传送孔

31b:侧面

31c:孔部

32:相连部

32a:切掉部

32b:边界

50:电线

51:芯线

52:覆皮

100:端子压接装置

101:端子供给装置

101a:端子传送部件

101b:动力传递机构

102:压接装置

103:驱动装置

110:压接机

111:框架

111a:基座

111b:砧支承体

111c:传递部支承体

111c1:竖直设置部

111c2:压头支承部

111d:支承台

112:第一模具

112a:上表面边缘(第一边缘部)

112a:第一砧

112a1:凹状面

112b:第二砧

112b1:凹状面(支承面)

113:第二模具

113a:第一卷缩机

113a1:凹状部

113b:第二卷缩机

113b1:凹状部

113c:第一壁部

113c1:基端部

113c2:下缘部

113c3:中间部

113c4:倾斜面

113d:第二壁部

113d1:基端部

113d2:下缘部

113d3:中间部

113d4:倾斜面

113m:主体

113s:前表面

114:动力传递机构

114a:压头

114b:压头螺栓

114b1:螺栓头部

114c:柄

114c1:外螺纹部

114d:螺母

115:第一壁面

116:第二壁面

117:第三壁面

118:电线按压件

118a:电线保持空间

119:支承止动件

120:端子切断机构

121:端子切断体

121a:滑动接触面

121b:槽

121c:开口边缘(第二边缘部)

121d:上表面

121e:贯通孔

121f:凹部

121g:螺纹孔

121h:贯通孔

121k:引导部

121m:上侧的壁面

121n:外侧面

121p:引导面

122:按下部件

123:弹性部件

124:销

124a:突出部

124b:基部

125:定位螺钉

l:第一方向

w:第二方向

h: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9,说明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端子压接装置。此外,图13示出图9的xiii-xiii截面。另外,图16是与图13相同的截面位置的详细剖视图。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端子1。图1等所示的压接端子1是对于电线50压接的端子。压接端子1以与电线50成为一体的状态,与对侧端子(未图示)电连接。压接对象的电线50被去除了端部的覆皮52,芯线51以预定的长度露出。芯线51可以是多条线材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同轴缆线那样的单线。压接端子1通过被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与露出的芯线51电连接。

压接端子1具有端子金属件10和防水部件20。端子金属件10是压接端子1的主体部分。端子金属件10由作为母材的导电性的金属板(例如铜板、铜合金板)形成。端子金属件10利用对母材的冲裁加工、弯曲加工等,被形成为能与对侧端子、电线50连接的预定形状。端子金属件10具有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端子连接部11是与对侧端子电连接的部分。电线连接部12是对电线50压接的部分,与芯线51电连接。在端子连接部1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设置有连结部13。换言之,端子连接部11与电线连接部12经由连结部13连结。连结部13具有:将端子连接部11的侧壁11a、11a与电线连接部12的侧壁即筒片部15、16相连的侧壁13a、13a。一个侧壁13a将一个侧壁11a与第一筒片部15相连,另一侧壁13a将另一侧壁11a与第二筒片部16相连。侧壁13a的高度比筒片部15、16、侧壁11a的高度低。更详细而言,侧壁13a的高度随着从端子连接部11朝向电线连接部12而变低。

端子金属件10可以是阳端子,也可以是阴端子。端子连接部11在端子金属件10是阳端子的情况下被成型为阳型,在端子金属件10是阴端子的情况下被成型为阴型。

在压接端子1的说明中,将与对侧端子的连接方向,即与对侧端子的插入方向称为第一方向l。第一方向l是压接端子1的长边方向。将压接端子1的并列配置方向称为第二方向w。并列配置方向是如后所述压接端子1在端子链30中被并列配置的方向,是压接端子1的宽度方向。在压接端子1中,将与第一方向l及第二方向w都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h。第三方向h是压接端子1的高度方向。

在成型工序中,压接端子1被成型为平板的板状,从该状态起,在端子连接部成型工序中,端子连接部11被形成为图1所示的筒状。在端子连接部成型工序中,对端子连接部11进行弯曲加工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部11被形成为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筒形。电线连接部12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中被成型为截面形状为u形。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中,对电线连接部12进行弯曲加工等。另外,在粘贴工序中,在电线连接部12粘贴防水部件20。粘贴工序可以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前被执行,也可以在电线连接部成型工序后被执行。

如图1和图6所示,电线连接部12具有底部14、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底部14是被形成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成为底壁的部位。在底部14,在压接加工时载放电线50的端部。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是被形成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成为侧壁的部位。第一筒片部15及第二筒片部16与底部14的第二方向w的端部相连。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从底部14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向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在被形成为u形的电线连接部12,若在底部14载放电线50的端部,则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从第二方向w的两侧将电线50包围。

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从底部14侧的根部到末端15a、16a的端面的长度可以互相相等,也可以一个长度比另一个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第二筒片部16的从根部到末端16a的长度比第一筒片部15的从根部到末端15a的长度长。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例如一边互相重合一边被缠绕于电线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筒片部15的外侧重叠第二筒片部16。此外,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可以被进行称作所谓b卷曲的凿紧。在b卷曲的情况下,以将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分别向底部14侧弯曲并将末端15a、16a向电线50按压的方式进行凿紧。由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设置后述的防水部件20,因此采用前者的凿紧处理。

电线50的端部从电线连接部12的u形的开口部即末端15a、16a的间隙,插入到u形的内侧的空间。电线连接部12被形成为电线50的端部易于插入。具体而言,电线连接部12随着从底部14侧朝向末端15a、16a的端面,第一筒片部15与第二筒片部16在第二方向w的间隔拓宽。

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如图2至图6所示,在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之间存在连结压接部12c。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分别是压接部12a、12c、12b以该顺序沿着第一方向l连续的一个片部。

芯线压接部12a是被压接到电线50的末端的芯线51的部位。芯线压接部12a是各筒片部15、16的最靠近连结部13的部位。覆皮压接部12b是被压接到覆皮52的端部的部位。覆皮压接部12b是各筒片部15、16的位于距连结部13侧最远侧的部位。连结压接部12c是将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相连的部位。连结压接部12c被压接到电线50的芯线51与覆皮52的边界部分。电线连接部12通过被压接到电线50,从而将芯线51和覆皮52一体地覆盖。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即覆盖电线50这一侧的壁面设置有细齿区域17。细齿区域17是保持芯线51的芯线保持区域。细齿区域17是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中包含被缠绕于芯线51的部分的区域。在细齿区域17配置有多个凹部、多个凸部、或者凹部和凸部的组合。凹部、凸部增加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的接触面积,提高两者的紧贴强度。本实施方式的细齿区域17是矩形的区域,在第一方向l的互不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凹部17a。

此处,不期望水浸入到芯线51与被压接在芯线51上的电线连接部12之间。例如,在芯线51的金属材料与电线连接部12的金属材料的离子化倾向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有可能腐蚀。作为一个例子,在芯线51的材料是铝,电线连接部12的材料是铜的情况下,芯线51有可能腐蚀。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设置有防水部件20。防水部件20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之间。

防水部件20例如是以丙烯酸类黏着剂等黏着剂为主的被形成为片状的部件。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防水部件20,是使黏着剂渗入到片状的无纺布中而形成的黏着片,使用在两面具有黏着效果的类型。

防水部件20例如被粘贴在图5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防水部件20如图6所示,被形成为预定形状,具有第一防水部21、第二防水部22和第三防水部23。第一防水部21在压接完成后对第一筒片部15与第二筒片部16互相重合的部分进行防水。即,第一防水部21被夹入到互相重合的第一筒片部15与第二筒片部16之间,在筒片部15、16之间形成防水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水部21被配置在第二筒片部16,沿着第一方向l延伸。

第二防水部22对与芯线51的末端相比靠端子连接部11侧的部分进行防水。第二防水部22被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端部,沿着第二方向w延伸。优选的是第二防水部22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载放芯线51的区域。第二防水部22例如被夹入到互相重合的筒片部15、16之间,从而在筒片部15、16的间隙形成防水区域。第二防水部22在压接工序中互相重合,从而也能够塞住与芯线51的末端相比靠端子连接部11侧的间隙。第二防水部22抑制从端子连接部11侧向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之间的浸水。

第三防水部23抑制水从电线连接部12与覆皮52的间隙浸入。第三防水部23被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沿着第二方向w延伸。第三防水部23被夹入到覆皮52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从而在覆皮52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形成防水区域。

以上所示的端子金属件10经过对作为母材的一片金属板的加压工序,被加工为具有图5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形态。在之后的粘贴工序中,在该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粘贴防水部件20。之后,该端子金属件10在弯曲工序中形成端子连接部11,且形成u形的电线连接部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加压工序、弯曲工序,形成图7所示的端子链30。端子链30连锁有多个压接端子1,由一片金属板形成。向端子压接装置100供给端子链30。端子压接装置100对端子链30执行压接工序和端子切断工序。压接工序是使端子链30的压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50凿紧并压接的工序。端子切断工序是将已被凿紧于电线50的压接端子1从端子链30割断的工序。

端子链30是压接端子1的集合体。端子链30具有连结片31、多个压接端子1和多个相连部32。连结片31、压接端子1和相连部32由同一母材形成,是一体的。在端子链30中,各压接端子1朝向同一个方向,且被以等间隔并列配置。在端子链30中,各压接端子1的一端部由连结片31互相相连。连结片31的形状例如是矩形的细长的板状。连结片31沿着第二方向w延伸。电线连接部12经由相连部32与连结片31相连。更详细而言,相连部32将底部14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连结片31相连。

在连结片31上形成有多个端子传送孔31a。端子传送孔31a被沿着端子链30的传送方向以等间隔配置。端子传送孔31a是将连结片31在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利用端子传送孔31a,将压接端子1相对于后述的压接装置102进行定位。端子链30在被卷绕为卷筒状的状态下,被放置在端子压接装置100上。

如图8所示,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端子供给装置101、压接装置102和驱动装置103。端子压接装置100在该技术领域中是被称为施加器(applicator)的装置。端子供给装置101是向预定的压接位置供给压接端子1的装置。压接装置102是在预定的压接位置将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上的装置。驱动装置103是使端子供给装置101和压接装置102动作的装置。

端子供给装置101将被卷绕为卷筒状的端子链30从外周侧起依次拉出。端子供给装置101将拉出的端子链30的压接端子1从起始侧起依次供给至压接位置。若起始的压接端子1被压接于电线50,且被从连结片31割断,则端子供给装置101将重新成为起始的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端子供给装置101在每当1个压接端子1的压接工序和端子切断工序完成时进行供给动作,将接下来的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

端子供给装置101具有端子传送部件101a和动力传递机构101b。端子传送部件101a具有被插入到连结片31的端子传送孔31a中的突起部。端子传送部件101a在突起部被插入到端子传送孔31a中的状态下,使端子链30在传送方向移动。动力传递机构101b与压接装置102所进行的压接动作(后述压头114a等的上下移动)联动,使端子传送部件101a动作。端子供给装置101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联动,使端子传送部件101a在上下方向和传送方向移动,从而将压接端子1供给至压接位置。

压接装置102执行:将被供给的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上的压接工序;以及从连结片31割断该压接端子1的切断工序。压接装置102具有压接机110和端子切断机构120。

压接机110是通过将压接端子1凿紧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使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上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压接机110将压接端子1的第一筒片部15和第二筒片部16以缠绕于电线50的芯线51和覆皮52的方式凿紧,从而使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上。压接机110具有框架111、第一模具112、第二模具113和动力传递机构114。

框架111具有基座111a、砧支承体111b、传递部支承体111c和支承台111d。基座111a是构成端子压接装置100的基础的部件。基座111a被固定于载放端子压接装置100的载放台。砧支承体111b、传递部支承体111c和支承台111d被固定在基座111a之上。

传递部支承体111c相对于砧支承体111b被配置在后方(图8的纸面右方)且上方(图8的纸面上方)。更具体而言,传递部支承体111c具有竖直设置部111c1和压头支承部111c2。竖直设置部111c1被配置在砧支承体111b的后方,从基座111a向上方竖直设置。压头支承部111c2被保持在竖直设置部111c1的上部。压头支承部111c2是支承后述的压头114a的支承部。压头支承部111c2在与砧支承体111b之间隔开预定间隔地被配置在砧支承体111b的上方。支承台111d是支承压接端子1的端子连接部11的台。支承台111d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是与第一模具112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成对。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被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模具112和第二模具113通过如图10所示将压接端子1和电线50夹入在其间,从而使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第一模具112是从下方支承压接端子1的模具。第一模具112形成有2个下模,具有作为第一下模的第一砧112a和作为第二下模的第二砧112b。第一砧112a与第二砧112b例如被成型为一体。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2被配置在上方。第二模具113形成有2个上模,具有作为第一上模的第一卷缩机113a和作为第二上模的第二卷缩机113b。

第一砧112a与第一卷缩机113a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第一砧112a和第一卷缩机113a对芯线压接部12a进行压接。即,第一砧112a和第一卷缩机113a通过缩窄其相互间的间隔,从而将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缠绕到电线50的芯线51,使其压接在芯线51上。

第二砧112b与第二卷缩机113b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第二砧112b和第二卷缩机113b对覆皮压接部12b进行压接。即,第二砧112b和第二卷缩机113b通过缩窄其相互间的间隔,从而将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缠绕到覆皮52,并使其压接在覆皮52上。

驱动装置103通过将动力传递至动力传递机构114,从而在压接工序中缩窄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的间隔,使电线连接部12压接于电线50。另一方面,驱动装置103在压接工序完成时,将第一模具112与第二模具113的间隔拓宽。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装置102中,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2上下移动,从而一对模具112、113的间隔变化。

此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模具112中,使第一砧112a与第二砧112b分开,在第二模具113中,使第一卷缩机113a与第二卷缩机113b分开。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103和动力传递机构114也可以被构成为使第一卷缩机113a与第二卷缩机113b分开地上下移动。

动力传递机构114将从驱动装置103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如图8所示,动力传递机构114具有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和柄114c。

压头114a是可动部件,上下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压头支承部111c2。在压头114a上固定有第二模具113。因此,第一卷缩机113a及第二卷缩机113b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压头114a的形状例如是长方体状。在压头114a上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该内螺纹部被形成于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该上下方向的孔被从压头114a的内侧向上端面形成。

压头螺栓114b具有外螺纹部(未图示),该外螺纹部被拧合在压头114a的内螺纹部。因此,压头螺栓114b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另外,压头螺栓114b具有被配置在其外螺纹部的上方的螺栓头部114b1。在螺栓头部114b1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被形成于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该上下方向的孔被从螺栓头部114b1的内侧向上端面形成。

柄114c是圆柱状的中空部件,在各端部具有外螺纹部114c1和连接部(未图示)。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被形成于中空部件的下侧,被拧合在压头螺栓114b的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因此,柄114c与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柄114c的连接部与驱动装置103连接。

驱动装置103具有:驱动源(未图示);以及将驱动源的驱动力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动力的动力转换机构(未图示)。柄114c的连接部与该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轴连结。因此,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利用驱动装置103的输出(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与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及柄114c成为一体地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移动。作为驱动装置103的驱动源,能够适用电动机等电动驱动器、液压缸等液压驱动器、气缸等空气压驱动器等。

能够通过调整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和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的拧入量,从而使第一卷缩机113a相对于第一砧112a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和第二卷缩机113b相对于第二砧112b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化。螺母114d在压头螺栓114b的上方被拧合在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因此,螺母114d与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一起形成所谓的锁定螺母的功能。螺母114d在上述相对位置的调整完成后,被紧固到压头螺栓114b侧,从而能够将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固定在该相对位置。

如图10所示,在第一砧112a和第二砧112b上,在各自的上侧的末端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状面112a1、112b1。各凹状面112a1、112b1与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和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各自的底部14的形状匹配地,被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弧状。在该压接机110中,各凹状面112a1、112b1成为压接位置。使底部14在下侧地被供给的压接端子1中,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被载放在第一砧112a的凹状面112a1,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被载放在第二砧112b的凹状面112b1。第一模具112在使凹状面112a1、112b1向上方露出的状态下由砧支承体111b支承。

如图10所示,在第一卷缩机113a和第二卷缩机113b上分别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状部113a1、113b1。各凹状部113a1、113b1被与第一砧112a及第二砧112b的各自的凹状面112a1、112b1在上下方向对置地配置。各凹状部113a1、113b1具有:第一和第二壁面115、116;以及第三壁面117。第一壁面115与第二壁面116在第二方向w互相对置。第三壁面117将第一和第二壁面115、116的上端相连。各凹状部113a1、113b1在使第一至第三壁面115、116、117与第一筒片部15及第二筒片部16接触的同时,一边将第一筒片部15及第二筒片部16缠绕在电线50的端部一边进行凿紧。各凹状部113a1、113b1被形成为能进行这样的凿紧动作。

被压接机110压接加工的压接端子1由端子切断机构120从连结片31割断。端子切断机构120用两个端子切断部将被供给到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的相连部32夹入并切断,该割断与压接工序的进展联动地进行。如图8所示,端子切断机构120被配置在第二砧112b的前侧(图8的纸面左侧)。端子切断机构120包括端子切断体121、按下部件122和弹性部件123。

端子切断体121被成型为长方体状,被配置为能沿着第二砧112b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滑动。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端子切断体121上从与第二砧112b的滑动接触面121a向内侧地形成有槽121b。槽121b是端子链30的连结片31的通路。在压接对象的压接端子1被供给到压接位置时,该压接端子1从槽121b突出。被供给至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由第一模具112从下方支承。

端子切断体121一边相对于第一模具112及压接端子1相对地上下移动,一边将相连部32切断。此处,将连结片31等能向槽121b插入的位置作为端子切断体121的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如图13所示,相连部32的电线连接部12侧的端部位于槽121b的滑动接触面121a侧(即压接端子1侧)的开口。在端子切断体121中,其开口的上侧的边缘部(以下记作“开口边缘”)121c被用作一个端子切断部。另一个端子切断部是第二砧112b的上表面边缘112a。

按下部件122被固定在压头114a上,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上下移动。按下部件122被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下降并将端子切断体121按下。按下部件122被成型为长方体状。弹性部件123对端子切断体121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由弹簧部件等构成。该弹性部件123在来自按下部件122的按下力被解除了时,使端子切断体121返回到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

在该端子切断机构120中,按下部件122随着压接加工时的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而一起下降,按下端子切断体121。通过端子切断体121下降,从而在槽121b的开口边缘121c与第二砧112b的上表面边缘112a(图13)之间夹入相连部32。在该端子切断机构120中,开口边缘121c和上表面边缘112a起到如同剪子那样的作用,对相连部32施加剪断力。通过进一步按下端子切断体121,从而开口边缘121c和上表面边缘112a将相连部32切断,将压接端子1从连结片31割断。此外,为了提高切断性,开口边缘121c在滑动接触面121a上相对于上表面边缘112a倾斜。

如图13所示,作为压接对象的电线50被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与按下部件122之间的预定位置。具体而言,电线50被载放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因此,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和按下部件122的下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电线50的避让用的空间,使得电线50在其间不会被压塌。

此处,所谓预定位置是指使压接加工前的电线50的端部存在于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的上方的位置。另外,预定位置是指能以使得随着压接加工的开始而被按下的芯线51的末端不会从芯线压接部12a露出的方式,将该芯线51载放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位置。芯线51会随着压接加工而在轴向伸长,有时芯线51的末端位置会沿着轴向移动。优选的是将该伸长也考虑在内而决定预定位置。

另一方面,电线50的端部(末端的芯线51、覆皮52)由第二模具113按下到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侧。因此,若不进行任何保持,则电线50会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浮起,末端的芯线51、覆皮52有可能在未被载放在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的状态下被压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中设置有电线保持机构,该电线保持机构将电线50在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之间保持在预定位置,抑制压接加工中电线50的端部相对于电线连接部12的位置偏离。

电线保持机构包括电线按压件118,该电线按压件118将被载放在作为电线载放部的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的电线50向该上表面121d按压并保持(图13)。电线按压件118被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且在第二模具113与按下部件122之间。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与电线按压件118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对电线50的覆皮52进行保持的空间(以下记作“电线保持空间”)118a。电线保持空间118a抑制在压接工序中电线50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浮起,抑制末端的芯线51、覆皮52相对于电线连接部12的位置偏离。电线按压件118能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121d上下移动,通过下降,从而在与端子切断体121的上部之间形成电线保持空间118a。电线按压件118例如被固定在压头114a上,与该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上下移动。电线50被保持在随着电线按压件118的下降而形成的电线保持空间118a。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支承止动件119。支承止动件119在压接工序中支承压接端子1的端子连接部11。支承止动件119在第三方向h被配置在与端子连接部11对置的位置。支承止动件119由压头114a支承,是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移动的部件。支承止动件119与压头114a的下降联动地下降,对于端子连接部11从上方覆盖。覆盖在端子连接部11的支承止动件119支承端子连接部11,抑制端子连接部11的滚动、扭转等运动。此处,滚动是指以沿着第一方向l的轴为中心的旋转的运动,扭转是相对于第一方向l倾斜的运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使电线连接部12压接于电线50,且将压接端子1从端子链30切断。此处,在被从端子链30割断后的压接端子1中,若如图14所示,相连部32的一部分即切掉部32a(日文:カットオフ)残留,则会产生下面说明的问题。在压接端子1被压接到电线50时,电线连接部12沿着第一方向l伸长。除了电线连接部12伸长外,切掉部32a会残留在电线连接部12,从而切掉部32a有可能从端子容纳部突出。端子容纳部例如是被形成于电接线箱等的腔室。在压接端子1被容纳于端子容纳部的状态下,不期望切掉部32a从端子容纳部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被构成为切断相连部32的与压接端子1的边界。端子压接装置100的端子切断机构120如图15所示,以使得切掉部32a实际上为0的方式割断压接端子1。由此,抑制切掉部32a从端子容纳部突出。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的第二模具113如下面说明的那样,被构成为能够去除电线连接部12的凿紧残余。

首先,参照图16,说明端子切断机构120。第一模具112的上表面边缘112a被设置在支承压接端子1的作为支承面的凹状面112b1。上表面边缘112a是被设置在凹状面112b1的端子切断体121侧的端部的边缘部。端子切断体121的开口边缘121c是被设置在槽121b的第一模具112侧的端部的边缘部。上表面边缘112a和开口边缘121c切断相连部32处的与压接端子1的边界32b。

端子供给装置101为了使得能够在将相连部32切断的端子切断工序中切断边界32b,而将端子链30供给到相连部32的边界32b与上表面边缘112a和开口边缘121c在第三方向h对置的位置。即,本实施方式的压接位置是边界32b处于上表面边缘112a与开口边缘121c之间的位置。此外,也可以考虑压接工序中的电线连接部12的伸长量来决定压接位置。即,也可以将压接位置决定为:使得作为电线连接部12伸长的结果,执行端子切断工序时的边界32b的位置成为与开口边缘121c对置的位置。

在端子切断工序中,若端子切断体121与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联动地下降,则开口边缘121c从上侧与边界32b抵接。开口边缘121c一边与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联动地下降,一边与上表面边缘112a一起切断边界32b。开口边缘121c与上表面边缘112a协同工作,对边界32b施加剪断力,将边界32b切断。

参照图17至图19,说明第二模具113。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二模具113具有主体113m、第一壁部113c、以及第二壁部113d。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一壁部113c和第二壁部113d统一称作“一对壁部113c、113d”。主体113m是第二模具113的主体部分,是矩形的平板状的构成部。第一壁部113c和第二壁部113d从主体113m突出。在被装载在端子压接装置100上的状态下,第一壁部113c和第二壁部113d向第一模具112即下方突出。如图19所示,第一壁部113c和第二壁部113d在第二方向w互相对置。即,一对壁部113c、113d在端子链30的压接端子1的排列方向互相对置。如参照图10说明的那样,一对壁部113c、113d在压接工序中与压接端子1的电线连接部12接触,将电线连接部12弯曲。

一对壁部113c、113d分别具有基端部113c1、113d1和下缘部113c2、113d2。基端部113c1、113d1是一对壁部113c、113d的主体113m侧的部分。下缘部113c2、113d2是一对壁部113c、113d的与基端部113c1、113d1相比靠末端侧的部分。下缘部113c2、113d2的板厚比基端部113c1、113d1薄。与该板厚的变化对应地,在第二模具113的前表面113s从基端部113c1、113d1到下缘部113c2、113d2形成有台阶。此外,前表面113s是端子切断体121侧的面。

更详细而言,在一对壁部113c、113d设置有将基端部113c1、113d1与下缘部113c2、113d2相连的中间部113c3、113d3。中间部113c3、113d3的板厚随着从基端部113c1、113d1朝向下缘部113c2、113d2而变薄。根据该板厚的变化,前表面113s的与中间部113c3、113d3对应的部分成为倾斜面113c4、113d4。倾斜面113c4、113d4朝向斜下方倾斜。

参照图16,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的各部位,说明在第一方向l的位置关系。如图16所示,相连部32的边界32b在第一方向l的位置与上表面边缘112a的位置相同。所以,上表面边缘112a在端子切断工序中从下方与边界32b接触。开口边缘121c在第一方向l的位置是与相连部32的边界32b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或者与边界32b相比略微偏向连结片31侧的位置。开口边缘121c在端子切断工序中从上方与边界32b接触。

说明第二模具113的各部位与第一模具112、端子切断体121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此外,图16关于一对壁部113c、113d中的第一壁部113c图示出与第一模具112、端子切断体121的位置关系,但关于第二壁部113d也具有与第一壁部113c同样的位置关系。

第二模具113的主体113m及第一壁部113c的基端部113c1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即,主体113m及基端部113c1与凹状面112b1所存在的范围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伸出。换言之,第三壁面117及基端部113c1的第一壁面115分别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伸出。

主体113m和基端部113c1例如也可以至少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到开口边缘121c的位置。或者,主体113m和基端部113c1也可以超过开口边缘121c的位置地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主体113m和基端部113c1超过开口边缘121c的位置地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

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的突出量例如根据压接工序中的压接端子1的延伸量而决定。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与压接工序并行地进行端子切断工序。端子压接装置100在端子切断工序中将相连部32切断后,也进行电线连接部12向电线50的压接。认为由于在端子切断工序完成后,电线连接部12也沿着第一方向l伸长,从而电线连接部12的端部会从凹状面112b1突出到端子切断体121侧。认为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与电线连接部12的边界32b将相连部32切断的情况下,电线连接部12容易从凹状面112b1向端子切断体121侧露出。若第二模具113不能够对电线连接部12的伸长件进行应对,则有可能产生电线连接部12的凿紧残余。

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具113中,主体113m及基端部113c1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此外,在图16中未图示,但第二壁部113d的基端部113d1也与基端部113c1同样,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因此,即使在压接工序中电线连接部12向端子切断体121侧从凹状面112b1露出,该露出的部分也被第二模具113压接于电线50。由此,能够消除电线连接部12的凿紧残余。

另外,如图16所示,第二模具113的下缘部113c2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位于第一模具112侧。换言之,下缘部113c2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不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同样,第二壁部113d的下缘部113d2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位于第一模具112侧。由于第二模具113的下缘部113c2、113d2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位于第一模具112侧,从而第二模具113与端子切断体121不会产生干扰。

设置有下缘部113c2、113d2的范围被决定为即使端子切断体121与第二模具113相对移动,两者也不会干扰。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中,在第二模具113开始下降的初期,端子切断体121保持停止,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向下方相对移动。若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距离达到预定距离以上,则端子切断体121与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联动地开始下降。下缘部113c2、113d2被设置在与下降初期的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的相对移动的距离相应的范围。即,决定下缘部113c2、113d2的设置范围,使得在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进行相对移动的期间,第二模具113不与端子切断体121碰撞。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切断相连部32的边界32b,并且能够不使第二模具113与端子切断体121干扰地消除电线连接部12的凿紧残余。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具有端子供给装置101、第一模具112、第二模具113、以及端子切断体121。端子压接装置100供给端子链30,端子链30具有:并列排列的多个压接端子1;沿着多个压接端子1的排列方向即第二方向w延伸的连结片31;以及将压接端子1的一端与连结片31相连的相连部32。第一模具112具有:支承由端子供给装置101供给的压接端子1的凹状面112b1(支承面);以及被设置在凹状面112b1的一端的上表面边缘112a(第一边缘部)。

第二模具113被与凹状面112b1对置地配置,且一边相对于凹状面112b1相对移动,一边在与凹状面112b1之间夹入压接端子1和电线50,使压接端子1压接于电线50。端子切断体121被与第一模具112相邻地配置,具有与上表面边缘112a对应的开口边缘121c(第二边缘部)。

端子切断体121一边在与第二模具113的移动相同方向相对于第一模具112相对移动,一边利用开口边缘121c与上表面边缘112a协同工作,切断相连部32处的与压接端子1的边界32b。第二模具113具有:主体113m;以及一对壁部113c、113d,该一对壁部113c、113d从主体113m向第一模具112侧突出,且在压接端子1的排列方向互相对置,与压接端子1接触而将压接端子1弯曲。一对壁部113c、113d具有:主体113m侧的部分即基端部113c1、113d1;以及与基端部113c1、113d1相比靠末端侧的部分即下缘部113c2、113d2。

主体113m及基端部113c1、113d1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突出。另一方面,下缘部113c2、113d2在第一方向l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位于第一模具112侧。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由于端子切断体121的开口边缘121c切断相连部32处的与压接端子1的边界32b,从而能够缩短切掉部32a。另外,由于第二模具113的下缘部113c2、113d2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位于第一模具112侧、即端子切断体121侧的相反侧,从而抑制第二模具113与端子切断体121的干扰。

另外,第二模具113的下缘部113c2、113d2被设置在与对压接端子1进行压接时第二模具113相对于端子切断体121相对移动的移动距离相应的范围。由此,在压接工序中更可靠地抑制第二模具113与端子切断体121干扰。

此外,电线50的芯线51的材料不限于铝。芯线51例如也可以是铜、铜合金,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压接端子1的材料不限于铜、铜合金,可以是其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

[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图20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剖视图;图21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后视图。图20示出图21的xx-xx截面。在第1变形例的端子切断体12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具有销124。销124是被插入到端子链30的端子传送孔31a中以将压接端子1定位的凸部。

如图20所示,在端子切断体121上设置有贯通孔121e、凹部121f、螺纹孔121g和贯通孔121h。凹部121f是被设置在滑动接触面121a的凹部。凹部121f的形状例如是长方体形状。贯通孔121e将凹部121f与槽121b连通。贯通孔121e沿着第三方向h延伸。螺纹孔121g将凹部121f、与配置有弹性部件123的空间部连通。螺纹孔121g与贯通孔121e被设置在同轴上,沿着第三方向h延伸。在螺纹孔121g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部。贯通孔121h将槽121b的内部与端子切断体121的外部空间连通。如图21所示,贯通孔121h设置在与销124的突出部124a对置的位置。

销124具有:基部124b;以及从基部124b突出的柱状的突出部124a。突出部124a的形状例如是圆柱形。销124的基部124b被配置在凹部121f,突出部124a被从下方插通在贯通孔121e中。突出部124a的末端突出到槽121b中。

在螺纹孔121g中拧合有定位螺钉(setscrew)125。在定位螺钉125的外周面设置有与螺纹孔121g的螺纹部对应的螺纹部。定位螺钉125的上端与销124的基部124b抵接。定位螺钉125被向上方拧入,将基部124b向凹部121f的上侧壁面按压。销124由定位螺钉125支承,被维持为突出部124a突出到槽121b中的状态。

图22示出压接端子1被供给到压接位置的状态。电线50由端子切断体121的上表面和电线按压件118保持。在压接端子1被供给至压接位置时,销124的突出部124a进入到连结片31的端子传送孔31a中。通过将突出部124a插入到端子传送孔31a中,从而定位压接端子1。另外,被插入到端子传送孔31a中的突出部124a限制压接端子1的姿势的变化。突出部124a例如限制绕沿着第一方向l的轴的旋转、扭转、向第二方向w的振动等压接端子1的运动。由于压接端子1的一端由支承止动件119支承,另一端由销124支承,从而压接端子1的姿势的变化被适当抑制。

操作端子压接装置100的操作者能够利用被设置在端子切断体121中的贯通孔121h,目视确认突出部124a是否正确插入到端子传送孔31a中。如图21所示,贯通孔121h被形成在能够目视到突出部124a的位置。操作者例如在端子链30的起始的压接端子1被供给至压接位置时,目视来确认突出部124a是否适当进入到端子传送孔31a中。

图23示出第二模具113开始与电线连接部12接触的状态。即,图23示出开始了第二模具113所进行的电线连接部12的压接的形态。此时,销124的突出部124a保持被插入在端子传送孔31a中的状态。因此,在压接开始时抑制电线连接部12倾斜。

图24示出突出部124a已从端子传送孔31a拔出的状态。从图23所示的状态起,端子切断体121与第二模具113的下降联动地下降。通过端子切断体121下降,销124的突出部124a从端子传送孔31a拔出。第二模具113继续进行电线连接部12向电线50的缠绕。

图25示出开始端子切断工序的状态。若端子切断体121从图24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下降,则开口边缘121c与相连部32接触。图25示出开口边缘121c与相连部32接触的状态。

图26示出端子切断工序完成的状态。若端子切断体121从图25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下降,则开口边缘121c与上表面边缘112a协同工作,切断相连部32。图26示出相连部32的切断完成的状态。

这样,第1变形例的端子切断体121具有销124,该销124被插入到连结片31所具有的端子传送孔31a中并将压接端子1定位。销124至少在第二模具113开始电线连接部12的压接之前,处于被插入在端子传送孔31a中的状态。由此,限制压接开始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姿势的变化,电线连接部12的姿势稳定。

在利用端子切断体121的下降来切断相连部32时,销124的突出部124a从端子传送孔31a拔出。因此,不妨碍已被割断的相连部32、连结片31的排出。

若电线连接部12的压接完成,则随着端子切断体121的上升,销124也上升。销124的突出部124a选取由端子供给装置101传送来的连结片31的端子传送孔31a,进入到端子传送孔31a中。这样,本变形例的端子切断体121利用用于切断相连部32的上下移动,利用销124对压接端子1进行定位,进一步能够在直到开始压接之前的期间进行压接端子1的姿势保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121具有突出部124a,该突出部124a被插入到连结片31所具有的端子传送孔31a中而将压接端子1定位。端子切断体121通过利用突出部124a来定位压接端子1,从而能够抑制端子切断工序中的切断位置的偏差。另外,突出部124a通过对压接端子1进行姿势保持,从而能够使压接工序中的压接动作稳定。

此外,供突出部124a插入的对象不限于端子传送孔31a。突出部124a也可以被插入到被设置在连结片31上的其他孔部。例如,也可以在图7所示的孔部31c中插入突出部124a。孔部31c被设置在1个端子传送孔31a和与其连续的端子传送孔31a之间。孔部31c被设置在相连部32的延长线上的位置。孔部31c的形状是圆形。被插入到孔部31c中的突出部124a的形状也可以是方柱形。另外,被设置在端子切断体121上的突出部不限于例举的销124的突出部124a。例如,突出部124a也可以与端子切断体121一体地被形成。突出部124a也可以具有外螺纹部,并直接被拧入到被设置在端子切断体121上的内螺纹部。

突出部124a也可以被形成为使得向端子传送孔31a、孔部31c的插入顺畅。例如,突出部124a的末端部也可以为尖端较细的锥形。另外,突出部124a的末端面也可以倾斜。作为一个例子,突出部124a的末端面也可以为随着朝向连结片31的行进方向前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

[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图27是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侧视图;图28是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端子切断体的后视图;图29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引导部的动作的侧视图。在第2变形例的端子切断体12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具有引导部121k。

如图27和图28所示,引导部121k被设置在槽121b的第一模具112侧的开口部。槽121b是被设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第一模具112侧的面即滑动接触面121a的沟部。引导部121k被设置在槽121b的上侧的壁面121m。引导部121k从上侧的壁面121m向下侧突出。另外,引导部121k沿着第二方向w延伸。引导部121k如图28所示,夹着开口边缘121c被设置在第二方向w的两侧。开口边缘121c的宽度至少比相连部32的宽度大。引导部121k被设置在不会在端子切断工序中与相连部32干扰的位置。

如图27所示,引导部121k被形成为锥形,该锥形在第一方向l的宽度随着从上侧的壁面121m朝向下方而减小。更详细而言,引导部121k的外侧面121n是与滑动接触面121a连续的面。另一方面,引导部121k的引导面121p是倾斜面。引导面121p是朝向槽121b的内部空间的面。引导面121p朝向斜下方地倾斜。换言之,引导面121p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槽121b的内侧的方式倾斜。

如参照图29说明的那样,引导部121k能够调节压接端子1在第一方向l的位置。图29示出位置偏离的状态的压接端子1和连结片31。由于压接端子1的重量、在压接工序中施加在压接端子1上的负荷等,在连结片31上会施加使连结片31翘曲的力。由于该力,连结片31被向压接端子1侧牵拉,如图29所示,有时第一方向l的位置会从期望的位置偏离。

引导部121k的引导面121p与连结片31的压接端子1侧的侧面31b接触并引导连结片31。若端子切断体121下降,则引导面121p将侧面31b向槽121b的内侧按压。引导面121p使连结片31和压接端子1向槽121b的内侧移动,使得连结片31和压接端子1在第一方向l的位置达到预先决定的位置。

这样,本变形例的端子切断体121具有引导连结片31以调节压接端子1的位置的引导部121k。端子切断体121能够利用引导部121k来抑制压接时的压接端子1的位置偏离。其结果是,抑制压接端子1的扭转变形、芯线51的散开等压接不良。另外,引导部121k通过调节压接端子1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端子切断工序中的切断部位的位置偏离。引导部121k调整连结片31和压接端子1在第一方向l的位置,使得相连部32的边界32b被切断。由此,抑制切掉部32a的产生。

此外,引导部121k的配置、形状不限于例举的配置、形状。例如,引导部121k的形状也可以不是锥形。被设置在端子切断体121上的引导部121k的个数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图31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图32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平面图;图33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剖视图;图34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其他压接端子的平面图。图33示出图31的xxxiii-xxxiii截面。在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压接端子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电线连接部12设置有突起12g。

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1如图31所示,是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分别独立地被压接的类型的端子。但是,压接端子1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是芯线压接部12a和覆皮压接部12b连续而成为一个片部的端子。

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端子切断工序中以不产生切掉部32a的方式将相连部32切断的情况下,在压接工序中,在电线连接部12有时会产生弯曲。如参照图16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具113的主体113m及基端部113c1、113d1与上表面边缘112a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伸出。在压接工序中伸长的电线连接部12与凹状面112b1相比向端子切断体121侧露出的情况下,有时电线连接部12会由于从第二模具113受到的负荷而变形。例如,如图30所示,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面会产生弯折部12f,切断部12e侧有可能从覆皮52离开。若这样覆皮压接部12b与覆皮52的包裹量变少,则电线连接部12向电线50的固定力会下降。另外,在压接端子1被插入到端子容纳部时,浮起的切断部12e侧会与端子容纳部接触,端子容纳部的树脂有可能被削去。

与之相对,第3变形例的压接端子1如图32所示,具有被形成于覆皮压接部12b的突起12g。突起12g被设置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突起12g如图33所示,向载放电线50那一侧突出。突起12g例如是利用锻造加工形成的。突起12g的平面形状例如是矩形。本变形例的突起12g被形成为第二方向w是长边方向、且第一方向l是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突起12g例如被形成为与相连部32的边界32b平行延伸。突起12g在第一方向l的位置例如是边界32b的附近的位置。

通过形成有突起12g,从而与未形成有突起12g的情况相比,底部14的刚性提高。具有突起12g的覆皮压接部12b由于其形状本身和加工硬化而使得刚性提高。由于刚性的提高,抑制压接工序中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变形。突起12g能够使压接时施加的压力分散并抑制覆皮压接部12b的变形。通过抑制覆皮压接部12b的变形,从而电气性能、固定性能、气密性能提高。另外,第二方向w是长边方向的突起12g能够有效抑制压接工序中的压接端子1的伸长其自身。

突起12g如图33所示,也可以被设置在由第一模具112支承的范围。在图33中,在与第一模具112的凹状面112b1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突起12g。突起12g例如在与凹状面112b1对置的范围中被设置在切断部12e侧的端部。

也可以代替突起12g,而设置有图34所示的突起12h。突起12h与突起12g同样被设置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突起12h与突起12g同样,向载放电线50那一侧突出。突起12h被形成为第一方向l是长边方向且第二方向w是短边方向的长方形。在覆皮压接部12b并列配置有2个突起12h。突起12h例如被设置为一端位于边界32b的附近。突起12h与突起12g同样,能够抑制压接工序中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弯折。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来执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