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极柱不易偏移的锂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0440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电池,具体涉及一种正极柱不易偏移的锂电池,属于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因此,锂电池技术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便携式电子产品、新能源交通工具和储能等领域。

但是目前的锂电池在最后封盖时,密封盖的直接装封会影响到正极柱,不能让确保密封盖在封装时有合理的缓冲以及封盖的密封性不能保证。另外,锂电池的正极柱如果没有强力的固定措施,那么正极柱可能在受到剧烈冲击后轴向产生位移,从而导致电池容量大大下降甚至产生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盖封装时具有缓冲、封盖密封性好且正极柱不易偏移的锂电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正极柱不易偏移的锂电池包括正极柱、正极包密封盖以及外壳,所述密封盖将所述正极柱密封于所述外壳中,所述正极柱的上端外凸出所述外壳,所述正极包位于所述正极柱与外壳之间,所述正极柱和正极包与所述外壳底面之间设有底膜,还包括稳固圈,所述稳固圈包括一体连接且同轴的外圆环和内圆环,所述内圆环设置在所述外圆环的空腔结构里,所述外圆环的内直径与所述内圆环的外直径相等,所述外圆环和内圆环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外圆环的高度大于所述内圆环的高度,所述外圆环的直径与所述外壳的内直径相等,所述外圆环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壳的上端的内表面周圈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正极柱的上端套有圆环柱形的卡位环,所述卡位环的圆环厚度等于所述外圆环和内圆环)的半径差,所述卡位环的圆环高度等于所述外圆环和内圆环的高度差,所述卡位环的侧面与所述外圆环的内表面无缝接触,所述卡位环)的下表面与所述内圆环的上表面无缝接触。

所述正极柱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玻璃绝缘子。

所述底膜和所述外壳底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绝缘层的材质包括陶瓷或者玻璃。

所述绝缘层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壳的直径,所述底膜位于所述绝缘层边缘弯折形成的空腔里。

所述稳固圈的材质包括铝。

所述底膜7的材质包括聚四氟乙烯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正极柱不易偏移的锂电池,稳固圈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外壳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二者相互配合,使稳固圈固定,正极柱的上端套有圆环柱形的卡位环,卡位环被稳固圈固定,密封盖的装封不会影响到正极柱,确保密封盖在封装时有合理的缓冲,另外稳固圈和卡位环的配合相当于多了一层密封层,提高了原有封盖的密封效果,最后,锂电池的正极柱上的卡位环受到稳定圈的固定,能够保证正极柱即使在受到剧烈冲击后也能保证不产生位移,提高锂电池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正极柱不易偏移的锂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正极柱不易偏移的锂电池,包括正极柱1、正极包9、密封盖6以及外壳2,所述密封盖6将所述正极柱1密封于所述外壳2中,所述正极柱1的上端外凸出所述外壳2,所述正极包9位于所述正极柱1与外壳2之间,所述正极柱1和正极包9与所述外壳2底面之间设有底膜7,还包括稳固圈3,所述稳固圈3包括一体连接且同轴的外圆环32和内圆环31,所述内圆环31设置在所述外圆环32的空腔结构里,所述外圆环32的内直径与所述内圆环31的外直径相等,所述外圆环32和内圆环31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外圆环32的高度大于所述内圆环31的高度,所述外圆环32的直径与所述外壳2的内直径相等,所述外圆环32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壳2的上端的内表面周圈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正极柱1的上端套有圆环柱形的卡位环4,正极柱1穿过卡位环4,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所述卡位环4的圆环厚度等于所述外圆环32和内圆环31的半径差,所述卡位环4的圆环高度等于所述外圆环32和内圆环31的高度差,所述卡位环4的侧面与所述外圆环32的内表面无缝接触,所述卡位环4的下表面与所述内圆环31的上表面无缝接触。卡位环4和稳固圈3无缝隙配合,密封盖6位于稳固圈3的上表面。

所述正极柱1与所述外壳2之间设置有玻璃绝缘子5。

所述底膜7和所述外壳2底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8,避免电池外壳底面点焊时,对正极柱与负极外壳之间的玻璃纤维膜造成的电流冲击。

所述绝缘层的材质包括陶瓷或者玻璃,优选为陶瓷,陶瓷的绝缘性较好,另外导热性良好,有助于锂电池的散热。

所述绝缘层8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壳2的直径,所述底膜7位于所述绝缘层8边缘弯折形成的空腔里。

所述稳固圈3的材质优选为铝。

所述底膜7的材质优选为聚四氟乙烯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