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注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928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注液装置。



背景技术:

水分是锂离子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项目之一,也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注液工序中,注液速度的快慢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还决定了电芯暴空时间的长短。电芯的暴空时间越长,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的量就会越大,从而直接影响到电芯的质量,因此快速注液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

目前消费类电子设备对锂离子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填充尽可能多的活性物质,因此,电芯的内部空间的体系利用率越来越高,内部孔隙率越来越低,电芯注液困难。

常规的注液装置是首先对电芯腔体抽真空,然后向电芯上方注入电解液,如此反复多次,需要多次注液、静止渗液、补液。该方法带来的问题是电解液很难向电芯底部渗透,导致注液效率底,电芯底部极板吸液少,导致电池容量发挥低,内阻大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注液装置,可实现高效注液,且有效避免电芯内部的极板在上下方向电解液分布不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注液装置,包括:

真空腔体,所述真空腔体包括一端相互连接的开口段及渐变段,所述开口段的另一端外接有真空泵,所述渐变段的另一端连接电池壳体;

电解液储存罐,位于所述真空腔体的开口段内,且所述电解液储存罐的一端外接有海霸泵;

导流管,一端与所述电解液储存罐的另一端连接;

多孔挡板,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内底部的上方,与电池壳体内底部形成空腔,所述多孔挡板上均布有小孔;

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空腔内。

其中,所述电池壳体呈圆柱形。

其中,在所述电池壳体内设有电池卷芯,且所述电池卷芯位于所述导流管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真空腔体上外接真空泵,在电解液储存罐上外接海霸泵,并通过导流管延伸到壳体内底部的空腔里,并用多孔挡板隔开。通过上述方式,可实现向储存罐定量加注电解液,并通过真空泵向腔体施加真空,则电解液沿着导流管流进空腔后,又从小孔向上住满电解液,形成一次性倒吸注液,提升注液效率,且可有效避免电芯内部的极板在上下方向电解液分布不均,提升注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注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注液装置,包括:

真空腔体1,所述真空腔体1包括一端相互连接的开口段11及渐变段12,所述开口段11的另一端外接有真空泵,所述渐变段12的另一端连接电池壳体2;

电解液储存罐3,位于所述真空腔体1的开口段11内,且所述电解液储存罐3的一端外接有海霸泵;

导流管4,一端与所述电解液储存罐3的另一端连接;

多孔挡板5,设于所述电池壳体2内底部的上方,与电池壳体2内底部形成空腔6,所述多孔挡板5上均布有小孔;

所述导流管4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空腔6内。

其中,所述电池壳体2呈圆柱形。

其中,在所述电池壳体2内设有电池卷芯7,且所述电池卷芯7位于所述导流管4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真空腔体上外接真空泵,在电解液储存罐上外接海霸泵,并通过导流管延伸到壳体内底部的空腔里,并用多孔挡板隔开。通过上述方式,可实现向储存罐定量加注电解液,并通过真空泵向腔体施加真空,则电解液沿着导流管流进空腔后,又从小孔向上住满电解液,形成一次性倒吸注液,提升注液效率,且可有效避免电芯内部的极板在上下方向电解液分布不均,提升注液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在该注液装置的真空腔体内部内置一个电解液储存罐,储存罐与海霸泵相连,用于定量加注电解液,内部处于常压状态;注液装置的真空腔体与真空泵相连,用于对电池腔体施加真空;在电池壳体底部设置一个多孔挡板,多孔挡板上面设置一个导流管,导流管连通电解液存储罐;电芯卷绕后,导流管穿插于电芯中央,起缓冲作用的导流管高度与隔膜高度相近。多孔挡板用于改变电解液流向,采用一次倒吸式注液,提升注液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注液过程中,首先打开电解液储存罐相连的海霸泵,将一定量的电解液转移至该储存罐中,储存罐与常压相连。然后打开与真空腔体相连的真空泵,电池壳体内部呈真空状态。在压差的作用下,电解液通过储存罐,沿着导流管,流到电池壳体底部,然后通过多孔挡板改变方向,从卷芯底部向上流动,最终充满整个电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注液装置,仅需一次真空即可完成注液,不会引起电液在电池内部分布不均和反复注液的问题,提升了注液效率,降低了电芯周转、暴空时间,提升了产品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