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5867发布日期:2019-04-05 21:4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相关现有技术请参考中国发明专利第cn201410658030.1号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至一基板,该电连接器具有壳体及保持在所述壳体内的若干端子。所述壳体具有:底壁,该底壁与安装对象面对置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突壁部,该突壁部从该底壁向上方突出,以及侧壁,该侧壁从上述底壁向上方竖起。所述突壁部与所述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为收容配套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收容凹部。所述端子通过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而保持于所述壳体。所述端子具有:被保持于所述壳体的被保持部;以及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位于所述突壁部侧且形成有接触部。所述弹性臂部形成为,从基部经由被弯曲而成的过渡部沿上述突壁部向上方延伸,且能够在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位。上述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靠上述底壁的位置将上述被保持部与弹性臂部连结,在该弹性臂部的上端侧形成有用于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上述接触部,

上述壳体的上述突壁部具有:多个条壁部,该多个条壁部形成为在上述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变位容许凹部,该变位容许凹部形成为,在相邻的条壁部彼此之间,沿上述长度方向并且从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该条壁部的侧面的位置凹陷,能够容许上述端子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上述被保持部具有内侧脚部和外侧脚部,上述外侧脚部通过与上述壳体一体成型而保持于上述壳体,上述基部以无法变位的状态位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外。上述底壁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端子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上述变位容许凹部与上述孔部连通。

与上述电连接器配对的配套连接器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以及在该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被排列保持于壳体的多个金属制的端子,所述配套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均为固定结构而无法发生弹性变形。

现有技术中的此类基板用连接器,也是业界习惯的设计结构,也就是将电连接器端(母端)的端子设计成弹性结构,配套连接器(公端)的端子设计成无法变形的固定结构。然而,由于电连接器端(母端)的端子结构相对复杂,在与壳体一体成型时需要做很多的成型工艺考量,例如由于电连接器端(母端)的端子的弹性臂部自由端向上呈直立悬臂状,为了防止与配套连接器对接时的弹性臂部自由端被撞变形,一般会在突壁部的上方对应位置形成防护结构。如此则进一步增加了成型工艺难度。即便如此,再公母端对接时,弹性臂部仍然有被撞坏的可能。

此外,为了保证两排弹性臂部具有足够的弹性变形空间,就要设置足够宽的变位容许凹部;同时为了保证相对两个弹性臂部不会相互搭接,又要在相对两个弹性臂部之间设置足够厚的隔壁部,如此使得整个电连接器端(母端)宽度尺寸变得不好控制。无法做的更加小型化。

因此,确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所述基板用连接器及其组合制程简单,且对接稳定。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连接器,用于与对接电路基板固定,包括公绝缘体及固定在公绝缘体内的若干个公端子,所述公绝缘体包括与对接电路基板的面对置的底墙及由所述底墙垂直向下凸伸形成的侧墙,所述若干公端子沿着侧墙的长度方向成排设置且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固定在侧墙上,所述各公端子包括端子部及由端子部延伸出公绝缘体外的焊接部,所述端子部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对应埋设在侧墙内的固定段、与固定段一端连接的连接段及与连接段一端连接的弹性段,所述公绝缘体沿上下方向于弹性段所在位置贯穿形成让位孔,所述弹性段呈悬臂状悬空于让位孔内,所述弹性段沿侧墙宽度方向可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弹性段由连接段一端向着对接电路基板面延伸形成。

进一步,所述弹性段上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凸伸出侧墙表面外。

进一步,所述让位孔的一部分形成于侧墙上,让位孔的另一部分形成于底墙相邻侧墙的位置,所述固定段的一部分埋设在侧墙内,固定段的另一部分凸伸至让位孔内。

进一步,所述侧墙形成有两个且平行设置,所述公绝缘体还包括于底墙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墙,所述底墙、两个侧墙及两个端墙共同围设形成向下方开口的用于对插一母连接器的长方体收容凹部,所述若干公端子沿侧墙长度方向排列呈两排且分别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固定在两个侧墙上,所述让位孔至少部分形成在收容凹部内。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母连接器,包括母绝缘体、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固定在母绝缘体内的若干个母端子,所述母绝缘体包括与一对接电路基板的面对置的且大致为长方体板状的底壁、由底壁的两个相对长边缘垂直向上凸伸形成的两个侧壁及由底壁的两个相对长短边缘垂直向上凸伸形成的两个端壁,所述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的端部相互连接,所述底壁、两个侧壁及两个端壁共同围设形成向上方开口的用于对插一公连接器的对接凹部,所述若干个母端子沿侧壁长度方向成排设置,各母端子包括用于与一公连接器信号传输的接触臂及与接触臂直接或者间接连接且凸伸处母绝缘体外的对接臂,对接臂对应与对接电路基板接触,所述接触臂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接触片及连接两个接触片的连接片,所述两个接触片分别固定在两个侧壁内且对应从侧壁的内侧表面露出,所述连接片固定在底壁内,所述接触臂为固定结构而无法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母绝缘体还包括由底壁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垂直向上凸伸形成的岛壁,所述岛壁位于两个侧壁中间位置且两端不与端壁接触,所述底壁、两个侧壁、两个端壁及岛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对接凹部,所述若干母端子呈两排设置,各母端子的两个接触片分别固定在其中一个侧壁及岛壁内且对应露出至对接凹部。

进一步,所述固定在岛壁内的接触片的上端缘的四周位置由岛壁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功能槽,所述接触片端缘形成有露出至功能槽内的功能面,所述固定在岛壁内的接触片的上端缘与岛壁上表面齐平设置。

进一步,所述母连接器还包括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沿母连接器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屏蔽片体、固定在至少一个端壁内的固定体及分别连接屏蔽片体与固定体的连接体,所述屏蔽片体埋设在岛壁内且分别位于两排母端子之间的位置,所述固定体埋设在底壁内,所述固定体及屏蔽片体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延伸出母绝缘体外形成有对应与对接电路基板接触的接触脚。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板用连接器组合,包括如上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公连接器及如上第6项所述的母连接器,或者包括如上第5项所述的公连接器及如上7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母连接器,所述公端子的端子部及母端子的接触臂均大致呈u形,当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公端子的端子部及母端子的接触臂的开口方向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公端子设计成弹性结构,母端子设计成固定结构,使得整体制程简单,且对接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基板用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组合图,其展示了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对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基板用母端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两根母端子从母端绝缘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基板用母端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基板用母端连接器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屏蔽件从母端绝缘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基板用母端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基板用公端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两根公端子从公端绝缘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基板用公端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是基板用公端连接器自图7中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基板用母端连接器自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基板用连接器组合自图1中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申请,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形态,而省略了与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具有”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结构、模块、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有这种结构、模块、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另外,为了全文描述准确,凡是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准,其中x轴所在方向为宽度方向,y轴所在方向为长度方向,z轴所在方向为上下方向,其中z轴正向上。

请参考图1至图10所示,本设计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组合100包括相互对接的一个母连接器1和公连接器2。所述母连接器1和公连接器2可分别对应焊接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未图示),通过母连接器1和公连接器2的相互对接实现两块电路基板的信号传递。

请参考1至图5所示,所述母连接器1包括有母绝缘体11、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固定在母绝缘体11内的若干个母端子12及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固定在母绝缘体11内的屏蔽件13。当然所述屏蔽件13亦可设计成组装式。

所述母绝缘体11具有与对接电路基板的面对置的且大致为长方体板状的底壁111、由底壁111的两个相对长边缘垂直向上凸伸形成的两个侧壁112、由底壁111的两个相对长短边缘垂直向上凸伸形成的两个端壁113及由底壁11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垂直向上凸伸形成的岛壁114。所述两个侧壁112及两个端壁113的端部相互连接,所述岛壁114位于连个侧壁112中间位置且两端不与端壁113接触。由所述底壁111、两个侧壁112、两个端壁113及岛壁114共同围设形成向上方开口的长方形环状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收容公连接器2的对接凹部10。

所述若干个母端子12沿母绝缘体11长度方向排列呈两排且分别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固定在两个侧壁112上。各母端子12均由导电材料制成,包括大致呈“u”形的接触臂120、与接触臂120一端缘一体连接的弧形连接臂121、由连接臂121一端向下延伸形成的固定臂122及由固定臂122一端向母绝缘体11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的对接臂123。所述对接臂123用于与对接电路基板焊接固定。

所述“u”形的接触臂120包括直立状(与对接电路基板垂直)的两个接触片1201及连接两个接触片的连接片1202。所述其中一个接触片1201被埋设固定在岛壁114内,另一个接触片1201被埋设固定在侧壁112内,连接片1202被埋设固定在底壁111内。所述“u”形的接触臂120的u形内表面与对接凹部10内壁面齐平,u形内表面露出至对接凹部10内对应与公连接器2接触。本设计中,所述接触臂120为固定结构,在与公连接器2对接时不会发生弹性变形。

请参考图4所示,所述弧形连接臂121被埋设固定在侧壁112的顶端位置,排列有母端子12的侧壁112位置上表面与弧形连接臂121的上表面齐平。所述固定臂122被埋设固定在侧壁112的内部。

请参考图2及图9所示,本设计中,各母端子12埋设固定在岛壁114内的接触片1201的上端缘被设计成与岛壁114上表面齐平。所述岛壁114的上表面低于端壁113的上表面。所述弧形连接臂121的顶缘与埋设固定在岛壁114内的接触片1201的上端缘齐平。所述各母端子12埋设固定在岛壁114内的接触片1201的上端缘的四周位置由岛壁114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功能槽1140,所述各母端子12上形成有露出至功能槽1140内的功能面1203。当母端子12注塑成型至母绝缘体11内时,通过模仁对应抵持于功能面1203实现对母端子12的接触片1201自由端的定位。本设计中,所述各母端子12的接触片1201为长方体状,各母端子12上的功能面1203包括有三个,分别为长度方向的两端面部分a及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部分b(具体可参图2及图4标号)。

请参考图4、图5及图9所示,本设计中,所述底壁111于“u”形接触臂120的连接片1202两端与接触片1201、1202连接的位置处凹陷形成定位槽1110,所述“u”形接触臂120的连接片1202两端与接触片1201、1202连接的位置露出至定位槽1110内。所述定位槽1110由定位模仁形成。本设计于“u”形接触臂120的两个接触片1201、1202的下方位置均形成定位槽1110,母端子12在注塑成型至母绝缘体11内时于上下方向对接触片1201、1202均有模仁定位,可防止母端子12发生变形。

请参考图2、图4及图5所示,所述屏蔽件13设置有两个,各屏蔽件13均有金属板制成,包括沿母连接器1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屏蔽片体131、固定在对应端壁113内的固定体132及分别连接屏蔽片体131与固定体132的连接体133。所述屏蔽片体131被埋设在岛壁114内且分别位于两排母端子12之间位置,屏蔽片体131用于屏蔽两排母端子12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固定体132埋设在底壁111内。所述两个屏蔽件13的屏蔽片体131端部相邻。当然,也可将两个屏蔽件13设计成一件式,也就说将两个屏蔽片体131一体连接。所述固定体132及屏蔽片体131上均延伸出母绝缘体11外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电路基板接触的接触脚130。所述屏蔽片体131上的接触脚130由屏蔽片体131下侧缘直接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屏蔽片体131上设置有多个接触脚130。用于实现更好的接地屏蔽功能。

请参考图1、图6至图8所示,所述公连接器2包括公绝缘体21及固定在公绝缘体21内的若干个公端子22。所述公绝缘体21由绝缘性材料制成,包括与对接电路基板的面对置的且大致成长方体板状的底墙211、由底墙211的两个相对长边缘垂直向下凸伸形成的两个侧墙212及由底墙211的两个相对长短边缘垂直向下凸伸形成的两个端墙213。所述两个侧墙212及两个端墙213的端部相互连接。由所述底墙211、两个侧墙212及两个端墙213共同围设形成向下方开口的长方体空间,形成为用于收容母连接器1的岛壁114的收容凹部20。

请参考图6及图8所示,所述若干公端子22沿公绝缘体21长度方向排列呈两排且分别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固定在两个侧墙212上。各公端子22均由导电材料制成,包括大致呈u形的端子部220及由端子部220一端缘沿着对接电路基板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的焊接部221。所述焊接部221用于于对接电路基板焊接固定实现信号传递。所述端子部220包括有一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段2201、与固定段2201一端连接且部分埋设在侧墙212下表面(即侧墙212远离对接电路基板表面的边缘面)内的连接段2202及与所述连接段2202一端相连且向着对接电路基板面延伸形成的悬臂状弹性段2203。

请参考图6至图8所示,所述公绝缘体21沿上下方向上于各弹性段2203所在位置贯穿形成有让位孔210。所述让位孔210部分形成于侧墙212内表面上,部分形成于底墙211相邻侧墙212的位置。所述固定段2201一部分埋设在侧墙212内,一部分凸伸至让位孔210内。所述弹性段2203悬空于所述让位孔210内。当公连接器2与母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弹性段2203可以于让位孔210内沿宽度方向弹性变形而不会与母绝缘体21接触(结合图6、7、8、10所示)。本设计中,所述弹性段2203上通过折弯形成有接触部2204,所述接触部2204凸伸出侧墙212的表面外用于与母端子12有效接触。当然所述接触部2204可以是凸包结构。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母连接器1可以设计成单排母端子12形态,即去除岛壁114结构,同时去除屏蔽件13,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各母端子12的两个接触片1201分别固定在对应两个侧壁112内且对应从侧壁112的内侧表面露出,所述底壁111、两个侧壁112及两个端壁113共同围设形成向上方开口的用于对插公连接器2的对接凹部10。当然与本实施例中母连接器1对接的公连接器2同样需要做相应调整,即将公连接器2亦设计成单排公端子22,单个侧墙212结构。亦可实现设计目的。

请参考图8至图10所示,当公连接器2与母连接器1对接时。公连接器2的u形端子部220对应插入母连接器1的u形接触臂120内。如此可保证公端子22和母端子12均不会被插变形(指不可逆的形变)。此外,将结构较为复杂的母端子12设计成固定结构,将结构较为简单的公端子22设计成弹性结构更有利于注塑成型。公端子22的弹性段2203对应公绝缘体21位置仅需设计一个让位孔210就能满足制程和功能需要。设计简单,制程简单,对接性能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