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型二极管的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2435发布日期:2018-08-10 13:36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极管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散热型二极管的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二极管是一种只允许电流由单一方向流过的、具有两个电极的装置,为电子版的“逆止阀”。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业不断地更新换代,电子设备的功能也愈发强大,但与此同时电子设备的体积缺趋向于微型化,从而使得二极管的结构也更趋向于微型化以及集成化。

在现有技术中,高集成的二极管往往功率较大,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将二极管中芯片上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则芯片则很有可能由于温度过高而损坏,导致产品的寿命大大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散热型二极管的封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二极管散热性能不佳导致产品寿命过短的缺陷。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型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包括基底,基底上有封装外壳,封装外壳罩设于基底的上表面;

基底的上表面相对设置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相对的两端位于封装外壳内,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从基底的两侧向下延伸至基底底部;

封装外壳内表面设有散热板,散热板由若干规则排列的散热片组成。

进一步的,散热片的内部设有中空的内腔,散热片的表面开设有散热孔,散热孔向内与中空内腔连通,中空内腔内填充有吸热纤维。

进一步的,封装外壳上面设置有若干散热槽,散热槽的数量与散热片的数量相匹配,散热片与封装外壳的接触面设有导热孔,导热孔与散热槽连通。

进一步的,散热片的形状为三棱柱形。

进一步的,封装外壳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进一步的,封装外壳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型二极管的封装结构,通过在封装外壳内设置由三棱柱形的散热片组成的散热板,增大了散热面积;同时,通过散热片表面的散热孔、导热孔以及封装外壳上的散热槽,使二极管内部环境与外界连通,有利于热量的散发,以避免因二极管因内部温度过高而受损,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封装外壳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为:基底11、第一引脚12、第二引脚13、封装外壳14、散热板15、散热片151、散热孔161、导热孔162、散热槽17、芯片18。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型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包括基底11,基底11上有封装外壳14,封装外壳1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即封装外壳14为方形壳体。该封装外壳14罩设于基底11的上表面,用于保护内部芯片18,同时还具有安装、固定、密封及增强电热性能等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基底11的上表面相对设置有第一引脚12和第二引脚13,第一引脚12和第二引脚13相对的两端位于封装外壳14内,并与二极管内的芯片18电连接。此外,第一引脚12和第二引脚13分别从基底11的两侧向下延伸至基底11底部,即第一引脚12从基底11的左向下延伸至基底11底部,第二引脚13从基底11的右侧向下延伸至基底11底部,使得二极管能够通过该第一引脚12和第二引脚13与其他器件连接。

当二极管内集成有多个芯片18时,由于功率较大,因此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为了便于二极管散热,在本实施例中,封装外壳14内表面设有散热板15,散热板15由若干规则排列的散热片151组成。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散热片151的内部设有中空的内腔,散热片151的表面开设有散热孔161,散热孔161向内与中空内腔连通。封装外壳14内的热量可通过散热孔161散发至中空内腔内。同时,封装外壳14上面设置有若干散热槽17,该散热槽17的数量与散热片151的数量相匹配;散热片151与封装外壳14的接触面设有导热孔162,该导热孔162向内与散热片151内的中空内腔连通。其中,散热片151覆盖设置于该散热槽17上,且导热孔162与散热槽17连通。

因而,在散热板15与封装外壳14中形成了一个散热通道,该散热通道以散热孔161为入口通向散热片151内的中空内腔,并以导热孔162、散热槽17为出口,提高了二极管的散热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151的形状为三棱柱形。其中,散热片151的其中一条侧棱指向芯片18,若干规则排列的散热片151形成一个波浪形的散热面,增大了散热面积,而散热片151之间形成三角形的散热空间则更有利于热量的散发。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利于散热的同时确保封装外壳14内的密封性,中空内腔内填充有吸热纤维,该吸热纤维在阻断封装外壳14内外直接连通通道的同时,还能够吸收热量,对热量的散发具有引导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热量散发的效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在最节约成本的前提下使散热面的面积最大化,在本实施例中将封装外壳14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即封装外壳14呈球型,散热板15则覆盖于球型的封装外壳14内表面,球形结构的封装外壳14比方形的封装外壳14更利于热量的散发。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