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1108发布日期:2019-05-17 19:5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现有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USB Type-C连接器包括塑胶座体、设置于塑胶座体上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及夹置于上、下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片。其中塑胶座体包括上、下本体及注塑成型于上、下本体外的绝缘本体,且上、下本体分别注塑成型在两排导电端子外,如此需要三次注塑成型才能完成插座连接器的制作。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制程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金属屏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位于基部前侧的舌板部以及位于所述基部后侧的安装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且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相对设置且反向排布,所述金属屏蔽片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的中间位置,所述金属屏蔽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分别自后向前插入所述绝缘本体对应的端子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并暴露于所述舌板部外侧的对接部和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焊脚,所述固定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前侧的第一干涉部及位于所述第一干涉部后侧的第二干涉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一干涉部及第二干涉部与其相邻的导电端子的第一干涉部和第二干涉部均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端子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第一干涉部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且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端子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第二干涉部也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于前后方向上,部分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一干涉部位于其相邻的导电端子的第一干涉部和第二干涉部之间,剩余部分的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二干涉部位于其相邻的导电端子的第一干涉部和第二干涉部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焊脚包括自所述固定部向上或向下弯折并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弯折段、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及将所述弯折段与所述末端部相连的衔接段,所述衔接段沿与高度方向呈一角度的方向倾斜延伸,于前后方向上,所述末端部位于所述弯折段的后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具有若干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设置的定位槽及将相邻两定位槽隔开的隔栏,所述定位槽沿高度方向排成两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通过其两侧设置的第一、第二干涉部干涉定位于对应的端子槽内,所述焊脚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侧,且所述弯折段沿横向方向限位于对应的所述定位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的上、下壁均具有向着远离所述电连接器的水平中心面的方向突伸形成的突出部及位于所述突出部横向两侧的收容区,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后侧设置的纵向臂插入对应的收容区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于自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对接部的外表面逐渐朝向其内表面靠拢设置,以使所述对接部的前端呈现朝向电连接器的水平中心面靠拢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屏蔽片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内,两排导电端子自后向前组装入绝缘本体内,如此以简化制程,降低制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组装图。

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沿线A-A的剖视图。

图9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沿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装设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且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两排导电端子2、设置于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金属屏蔽片3及遮盖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

所述导电端子2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且包括设置于一排的若干第一端子21和设置于另一排的若干第二端子22,所述金属屏蔽片3通常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具有导电性。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屏蔽片3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内。

请参图1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金属屏蔽片3注塑成型为一体,且包括基部11、位于基部11前侧的舌板部12以及位于所述基部11后侧的安装部13,所述舌板部12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表面,两排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4分别设置在所述舌板部12的两表面。

所述基部11具有自其上、下壁朝向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凹陷设置的一对收容槽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112对称分布于所述基部11的两侧,且自上壁或下壁朝向所述水平中心面凹陷,但并未将所述基部贯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部11与舌板部12中间还设有中间部14,于横向方向及高度方向上,所述中间部14均向外延伸突出于所述基部11设置,以使所述基部11整体上突出于所述中间部14设置。

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15,所述端子槽15凹设于所述舌板部12的上、下表面,且向后延伸并将所述绝缘本体1贯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槽15具有凹设于所述舌板部12上的第一槽段151及位于所述第一槽段151前侧的第二槽段152,其中所述第二槽段152沿高度方向上的深度比所述第一槽段151沿高度方向上的深度大。

所述安装部13沿竖直方向上的截面呈H形,且其上、下壁均具有向着远离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的方向突伸形成的突出部131及位于所述突出部131横向两侧的收容区132。两个所述突出部131对称设置于所述安装部131,所述安装部13还具有若干自其后端面130向前凹陷设置的定位槽134及将相邻两定位槽134隔开的隔栏135,所述定位槽134沿高度方向排成两排,且每排中的定位槽134均沿高度方向将对应的突出部131贯穿,所述突出部131的前表面1310位于所述安装部13的前端面后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槽15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两排,且于高度方向上,两排所述端子槽15位于两排所述定位槽134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槽15向后延伸至槽端面150,且所述槽端面150位于所述安装部13的后端面130前侧,如此以在所述槽端面150与所述后端面130之间形成凹陷空间136,于前后方向上,所述槽端面150位于所述安装部13的前端面后侧,如此以使其位于所述安装部13内部。

请参图3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且均与标准的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中导电端子的排布相同,且以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为轴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均为十二根,且均包括一对接地端子g、一对电源端子p、分别位于相邻的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之间的两对高速信号端子、位于所述一对电源端子p之间的四根低速信号端子,所述一对接地端子g分别位于第一端子21或第二端子22的两侧,所述电源端子p位于邻近的所述接地端子g的内侧。四根所述低速信号端子包括依次排布的CC端子、D+端子、D-端子和SBU端子;其中D+端子和D-端子主要用于传输USB 2.0信号。

每一导电端子2均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固定部23、自所述固定部23向前延伸并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舌板部12外侧的对接部24和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后侧的焊脚2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前侧的第一干涉部231及位于所述第一干涉部231后侧的第二干涉部232,其中所述第一干涉部231和第二干涉部232均向外突伸以与对应的端子槽15干涉配合,进而将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在端子槽15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干涉部231、232均沿横向方向向两侧突出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其也可以沿高度方向或其他方向向外突伸形成。所述固定部23还具有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以形成的加宽部233,所述加宽部233位于所述固定部23的后端。

每一导电端子2的所述第一干涉部231和第二干涉部23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导电端子2的第一干涉部231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相邻两个导电端子2的第二干涉部232也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如此,以使所述导电端子2的第一干涉部231及第二干涉部232与其相邻的导电端子2的第一干涉部231和第二干涉部232均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于前后方向上,部分所述导电端子2的第一干涉部231位于其相邻的导电端子2的第一干涉部231和第二干涉部232之间,剩余部分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第二干涉部232位于其相邻的导电端子2的第一干涉部231和第二干涉部232之间;同时,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2的第一干涉部231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且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2的第二干涉部232也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如此,以使所述导电端子2的第一、第二干涉部231、232沿前后方向排成四排,进而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能够更加平稳均衡地与所述绝缘本体1干涉配合。

于自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对接部24的外表面241逐渐朝向其内表面242靠拢设置,以使所述对接部24的前端呈现朝向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靠拢的趋势。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于自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内表面242也逐渐朝向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的方向靠拢。所述对接部24前侧的头部243正对所述第二槽段152设置,进而防止导电端子2的前端朝向背离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的方向外翘。

所述焊脚25自所述固定部23的后端向上或向下弯折延伸设置,其中第一端子21的焊脚25自对应的固定部23向上弯折延伸,第二端子22的焊脚25自对应的固定部23向下弯折延伸,如此,以使所述焊脚25的整体延伸方向与所述对接部24的延伸方向垂直,且所述焊脚25排成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两侧的两排。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焊脚25包括自所述固定部23向上或向下弯折并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弯折段251、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末端部252及将所述弯折段251与所述末端部252相连的衔接段253,所述衔接段253沿与高度方向呈一角度的方向倾斜延伸,于前后方向上,所述末端部252位于所述弯折段251的后侧,如此,以使所述焊脚25能够更好地与电路板焊接。

当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内时,所述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4突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前侧的舌板部12两侧,所述固定部23通过其两侧设置的第一、第二干涉部231、232干涉定位于对应的端子槽15内,所述焊脚25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侧,且所述弯折段251沿横向方向限位于对应的定位槽134内。

请参图3至图4并结合图6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左右对称设置的一对所述金属屏蔽片3,每一所述金属屏蔽片3呈水平设置且包括主体部31及位于所述主体部31前侧的前突部32。所述主体部31整体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第一通孔311、位于其后侧的料带连接部312及位于所述料带连接部312前侧的开口313,所述开口313侧向向外开放设置且沿高度方向将所述主体部31贯穿。

所述前突部32具有突设于其横向方向上外侧的锁扣凸部321、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第二通孔322、向前开放设置的缺口323及凹设于其横向方向上内侧的凹部324,所述凹部324位于所述前突部32与所述主体部31的衔接处,且侧向向内且向后开放设置。于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二通孔322位于所述锁扣凸部321与所述凹部324之间。

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外轮廓大致对应所述绝缘本体1的相对侧表面的形状设计,且沿高度方向位于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之间,以有效隔绝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防止两排导电端子之间产生干扰。

另外,请参照图1至图2并结合图8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整体呈椭圆型管状设置并遮盖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蔽壳体5呈直立式安装至电路板上,也即使得所述焊脚与电路板的安装面平行设置,使得电连接器100直立于该安装面上。所述遮蔽壳体4包括框体部41及自所述框体部4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延伸部42。所述框体部41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有朝向其内部弯折延伸的一对限位片411,进一步地,位于同一侧的所述一对限位片411以朝向彼此靠拢的趋势倾斜延伸。

所述一对延伸部42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其中一侧的所述延伸部42呈开口向后的U形结构,且具有第一横向臂421及自第一横向臂42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纵向臂422;另一侧的所述延伸部42为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L形子延伸部423,每一子延伸部423具有第二横向臂424及自第二横向臂424的后端向后延伸的所述纵向臂422。

当所述金属屏蔽片3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后,所述前突部32埋设于所述舌板部12的前端,所述主体部31埋设于所述舌板部12及所述中间部14内,所述料带连接部312突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中间部14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外。所述主体部31的外侧缘315突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应侧面外侧,以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件机械及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遮蔽壳体4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时,所述框体部41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基部11、中间部14及对接部12外侧,所述限位片411弯折进入对应的收容槽112内,以将遮蔽壳体4定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所述延伸部42的纵向臂422向后深入对应的收容区132内,所述突出部131夹置于同侧的一对纵向臂422之间,且所述延伸部42的抵接面420向后抵接于所述突出部131的前表面1310。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