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2303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更具体地,涉及可具有任意形状如薄型的高性能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现在迫切需要减小手提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大小和重量,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池性能的提高。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已广泛地进行了提高电池性能的研究。所要的电池的性能包括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自由的形状设计。在常规电池中,从高电压和高能量密度上看锂离子电池是最有前途的二次电池,且仍在对其研究以提高其性能。
目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通过向集电体施加氧化锂钴等的粉末制备的正极板、类似地通过向集电体施加碳材料的粉末而制备的负极板。为了使这些电极(即正极和负极)用在锂离子电池上,必须有不具有电子传导性的离子传导层,通过该层锂离子可在两电极之间移动。通常,由聚乙烯等多孔膜制成的、填充有无水电解液的隔片嵌在电极之间用作离子传导层。
如图7所示,由金属等制成的刚性外壳1用来盛装正极3、负极5和含有电解液等的隔片4。没有外壳1,将难以把正极3、负极5和隔片结合在一体。若分离则会使电池的性能劣化。但是,外壳1使电池沉重且不能自由设计其外形。因此,现在正研制不需要外壳1的电池。开发这种不需外壳1的电池的问题之一在于如何把电极3和5与夹在它们之间的隔片4结合起来,并能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保持这种结合状态。
关于这种连接,美国专利No.5,460,904公开了一种形成夹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离子传导层的方法,其中教导了采用一种其中混合有塑化剂的聚合物,该塑化剂至少有一部分迁移到电解液中。但是,美国专利No.5,460,904公开的方法并不是优选的制造方法,因为在形成离子传导层时涉及有机溶剂的处理,必须除去有机溶剂的步骤和设备。
因此,为了实现实用的薄型锂离子电池,需要开发一种电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该结构可保证高效地结合正极和负极,并可保证作为电池的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该电池包括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并将它们浸入电解液中,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正极和负极之间部分地叠放至少包含一部分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的工序;以及使上述粘接性树脂变形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在上述第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施加可使塑性树脂变形的压力或更大的压力使粘接性树脂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由于粘接性树脂至少部分地包含塑性树脂,(i)连接正极和负极时不需要每次都干燥处理,(ii)不需要保持连接状态的盛装工具,(iii)不需要逐一进行使粘接性树脂变形的步骤,一次即可完成,(iv)可简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率,(v)通过使塑性树脂变形可增加粘接性树脂和正、负极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粘合力,使得到的电池具有实用中足够的高电池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在上述第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塑性树脂是热塑性树脂。根据该方法,由于粘接性树脂至少部分地包含热塑性树脂,可简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率。在不正常情况如短路造成的发热的情况下,热塑性树脂熔化,使电流截断。因此可获得安全性高的锂离子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在上述第三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加热使所述粘接性树脂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在上述第四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加热的温度在使热塑性树脂开始发生流动的温度以上。
根据第四和第五种方法,热塑性树脂的流动产生粘合力。不仅树脂的正、负极之间接触面积增加,而且树脂渗入表面上的微孔中产生阻止作用。因此可获得粘接强度高的实用的锂离子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在上述第三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在加压的情况下施加超声波使所述粘接性树脂变形。根据该方法,由于通过施加超声波使树脂有效地变形,即使在低压或低温下也可实现粘接。而且,由于只有热塑性树脂的表面被选择性地加热,可有效地实现粘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叠层电极体,该叠层电极体包括具有与正极集电体相连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具有与负极集电体相连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以及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配置的至少含有一部分可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该粘接性树脂连通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的空隙。由于粘接性树脂至少部分地包含塑性树脂,可简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率;通过使塑性树脂变形可增加粘接性树脂和正、负极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粘合力,使得到的电池具有实用中足够的高电池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锂离子电池,在上述第一种锂离子电池中,所述塑性树脂是热塑性树脂。由于粘接性树脂至少部分地包含热塑性树脂,可简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率。在不正常情况如短路造成的发热的情况下,热塑性树脂熔化,使电流截断。因此可获得安全性高的锂离子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锂离子电池,在上述第一种锂离子电池中,空隙部分的面积占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对置的表面的整个面积的30~90%。由于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空隙中填有电解液,大大降低了正、负极之间的离子传导的阻力。由此可以在高充电状态下使用,并保证在实用中的足够的粘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锂离子电池,在上述第一种锂离子电池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距离为100μm以下。由于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空隙中填有电解液,大大降低了正、负极之间的离子传导的阻力,由此可以在高充电状态下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种锂离子电池,在上述第一种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多个叠层电极体。可提供一种体积小但稳定且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结构的示意剖面图;图2示意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用涂敷机施加粘接性树脂的方法;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的示意剖面图;图4、5和6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结构的示意剖面图;图7是常规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结构的示意剖面图。
本发明适用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夹在其间的离子传导电层的电池结构中,虽然下面描述的实施本发明的方案主要涉及单电极体型的电池,即具有一个包括正极、负极和离子传导层的叠层电极体,但也可应用于具有多个这种叠层电极体的层叠电池体中。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结构,即叠层电极体的剖视图。图中,标号3表示正极活性材料层32与正极集电体31结合而成的正极,标号5表示负极活性材料层52与负极集电体51结合而成的负极,标号6表示至少包括一部分塑性树脂的粘合剂,将该粘合剂部分地,例如以点状、条带状或网格状图案施加于正极和负极之间,以结合正和负极活性材料层32和35。在连通正极活性材料层32和负极活性材料层52的空间7中盛装有含有锂离子的非水电解液,该粘合剂用作离子传导层。塑性树脂是在室温下为固体,具有自粘性,且在加热或加压时发生变形的树脂。
具有上述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可由例如下述方法形成。
本发明的电池形成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粘接性树脂6部分地施加在正极3和负极5之间,然后用下述的加热或加压等方法使粘接性树脂6变形,减小正极3和负极5之间的空间7,并将空隙7的深度L减小到某一预定值。
本发明中的粘接性树脂6采用不溶于电解液的粘接性树脂。对粘接性树脂6中的塑性树脂不做具体限定,可用聚烯烃、聚二醇或硅树脂。粘接性树脂6可进一步包含有机或无机的粉末或纤维等。
由于部分地设置粘接性树脂6而产生的空隙7的面积,应占活性材料层32和35之间的界面面积的30~90%,优选为60%。如果该面积小于30%,则活性材料层32和35之间的电连接不充分,增加离子传导的阻力从而难以获得足够的电池特性。如果该面积大于90%,正极3和负极5之间的粘合剂不够,造成分层。
在极活性材料层32和35之间产生的空隙7的深度,即极活性材料层32和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距离L,因电解液的离子传导性而异。在通常采用的电解液离子传导率为10-2S/cm的情况下,L为100μm或更小。但优选≥10μm,因为此时,在发生短路等异常现象而发热时,塑性树脂熔化可发挥截断电流的作用。
在把粘接性树脂6部分地设置在正极3和负极5之间的方法中,在正极3和负极的相面对的表面中的一个或两者上,以不完全覆盖方式分布粉末状、条状、网格状、连通孔状的树脂。具体而言,可用例如涂敷机法,如图2(a)的透视图和图2(b)的侧视图所示,用其上具有点状凸坑21a的旋转辊21提取熔融的树脂6,然后进行转印。但不仅限于这种方法,也可以喷涂法或从旋转辊的细孔中注出熔融树脂的涂敷法。通过以不完全覆盖的方式分布树脂,在正极3和负极5之间形成可盛存液体电解质的空隙7。通过用空隙7盛存电解液,可以把正极3和负极5之间的离子传导的阻力降低到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外壳的情形相当。而且由于用粘接性树脂6粘合正极3和负极5,可以无需外壳即把正极3和负极5紧密结合起来。
在正极3和负极5之间部分地涂敷粘接性树脂6使其结合之后,进行施加压力使粘接性树脂6变形的步骤,该加压步骤可在上述夹入并结合之后的任何时间进行,该步骤具有增加粘接性树脂6与正极3、负极5的接触面积和增强与粘接性树脂6的结合力的效果,从而可获得最终得到的电池在实用时十分耐用的效果。优选地,结合强度决定于粘接性树脂6渗入正极3和负极5表面上的微孔而产生的阻止作用。但即使在结合强度仅依赖于粘接性树脂6的自粘性的情况下,如果粘接性树脂6与正极3和负极5的表面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也可确保形成电池时的足够的结合强度。该步骤对于使其在正极3和负极5之间的粘接性树脂6的厚度平整均匀也是必要的。如果粘接性树脂6的厚度太大,电池的充电容量就会下降。
在上述粘合方法中由于塑性树脂具有自粘性,故具有以下优点,即,无须在每次粘合正极3和负极5后都进行干燥;无需保持结合状态的夹具;无须顺次进行施加压力以使粘接性树脂变形的步骤,而可一次性地完成诸步骤;减少了溶剂的使用,从而使设备简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加压粘合之后,进行干燥,并用点焊等方法将集电片33和53连接到获得的电极体上。将叠层电极体嵌入由铝叠层膜22制成的圆筒中。向该圆筒注入电解液,进行封口处理,由此完成了具有单一叠层电极体的锂离子电池(见图3)。
现有电池中使用的含锂离子的非水电解液都可用作本发明中的电解液的液体电解质(离子传导体)。具体地,作为液体电解质的溶剂,可采用碳酸乙酯、碳酸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等酯类溶剂;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乙烷、二乙醚、二甲醚等醚类熔剂;以及从同类或不同类的上述物质中选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作为电解液中的电解质盐,如LiPF6、LiAsF6、LiClO4、LiBF4、LiCF3SO3、LiN(CF3SO2)2、LiC(CF3SO2)3、LiN(C2F5SO2)2等。
通过把粉末状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和负极活性材料层分别混入粘接剂中形成浆料,分别施加到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上,然后干燥,形成活性材料层32和35。
用来把活性材料粘到电极层上去的粘接树脂包括既不溶于电解液也不在电池内部发生反应的物质,例如,偏二氟乙烯、氟乙烯、丙烯腈、环氧乙烷(或叫乙烯化氧)等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以及乙烯-丙烯双胺橡胶。
可用于正极3的活性材料包括锂和过渡族金属如钴、镍或锰的复合氧化物;含锂的硫族化合物;或这些化合物的复合氧化物;以及包含多种微量掺杂元素的上述复合氧化物、含锂的硫族化合物或其复合氧化物。向这些物质中加入石墨以用作电子传导体。可用于负极5的优选活性材料包括含碳的化合物,如石墨、石墨化碳、非石墨化碳、聚并苯、聚乙炔、以及具有并苯结构的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如嵌二苯(或叫芘)、二萘嵌苯。负极活性材料并不限于这些,任何可以嵌加和去掉锂离子(这是电池工作所必需的)的物质都可采用。这些活性材料以颗粒形式使用。可使用大小为0.3~20μm的颗粒,优选大小为0.3~5μm的颗粒。负极活性材料层52也可使用碳纤维。如果颗粒太小,在粘合时,粘接剂覆盖的活性材料的面积太大,在充电时锂离子不能有效地嵌入和去除,造成电池性能的下降。如果颗粒太大,不容易形成薄膜,而且充填密度也下降。
在电池内部稳定的任何金属都可用作集电体31或51。正极3优选用铝,负极5优选用铜。极集电体31和51可以是箔、网、延展金属等。考虑到电极的光洁度,优选用箔。
虽然在上述方法中,通过使粘接性树脂塑性变形实现粘合,也可通过采用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6,并在使该热塑性树脂易于变形的温度或更高的温度下加热来实现。作为加热装置,可选用热板、烤箱或红外线加热器。
可以在使热塑性树脂流动的温度或更高的温度下加热。此时,粘接性树脂和正极3和负极5的表面接触面积增加,而且,树脂渗入这些表面的微孔中产生阻止作用。如果粘接性树脂非常粘稠(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利的,但不必非要这样),可在加热时加压。
粘接性树脂6采用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不仅易于形成电池结构,还具有在发生短路等异常情况而造成温度上升时树脂熔化以截断电流的效果。
只要其熔点≤200℃,且不溶于电解液,任何热塑性树脂都可在此使用。只要不损害其加热时的流动性,该热塑性树脂还可包含高熔点成分、无机物等。
当采用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6时,也可在加压下施加超声波实现粘合。超声波使树脂有效地使树脂变形,从而使得即使在低压低温下也易于粘合。而且,施加超声波可以对热塑性树脂的与电极接触的部分选择性地加热,从而可非常有效地实现粘合。
可在把所有的电极逐个叠放在一起后的任何时间实施加热步骤。该步骤对于提高完成的电池的耐热性是有效的。
虽然具体结合具有一个叠层电极体8的电池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具有多个叠层电极体的叠层型电池。采用多个叠层电极体可获得小型但稳定且具有大容量的电池。例如,层叠电极体型电池,可具有图4所示的结构,其中正极3和负极5交替排列,其间夹有片状隔离物;或图5和图6的结构,其中正极3和负极5卷成筒状,其间夹有带状隔离物;或具有另一未示出的结构,其中把正极3和负极5交替嵌入隔离物折叠带4的折叠结构中。下面将结合实施例详细描述图4~6的叠层电极体型电池。
下面给出的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1)将87wt(重量)%的LiCoO2、8wt%的石墨粉、和作为粘接剂的5wt%的聚偏氟乙烯混合以制备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浆料。用医用刀片把该浆料施加到20μm厚的铝箔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涂敷厚度为约100μm。
将95wt%的中间相微珠碳(大阪Gas(株)制)和作为粘接剂的5wt%的聚偏氟乙烯混合以制备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浆料。用医用刀片把该浆料施加到12μm厚的铜箔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涂敷厚度为约100μm。
把正极和负极切成5cm×4cm的长方形,在切割后的各正极和负极上分别固定集电用端子(片)。
将SIS型热熔型粘接剂(AK-1,Kanebo NSC(株)制,软化点为约100℃)以约20g/m2的涂敷量喷涂,部分地施加到正极和负极上。将涂敷有粘接剂的正极和负极叠放,对粘接剂层加5g/cm2的压力,使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空隙减小。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
作为由此制得的电池的性能,其重量能量密度在电流值为1C时为80Wh/kg。在电流值C/2下充电200次后,充电容量可确保为最初的90%。(实施例2)在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的其上固定有集电片的5cm×4cm的长方形正极和负极上,用涂敷机(MELTEX社制,CP3000)以点状图案涂敷丁烯-丙烯共聚物(新田Gelatin(株)制,软化点为84℃),涂敷量为约18g/m2。然后,将正极和负极叠放在一起,在80℃加压20g/cm2一分钟。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
作为由此制得的电池的性能,其重量能量密度在电流值为1C时为75Wh/kg。在电流值C/2下充电200次后,充电容量可确保为最初的80%。(实施例3)
在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的其上固定有集电片的5cm×4cm的长方形正极和负极上,用涂敷机(MELTEX社制,CP3000)以点状图案涂敷丁烯-丙烯共聚物(新田Gelatin(株)制,软化点为84℃),涂敷量为约15g/m2。然后,将正极和负极叠放在一起,保持此形状在100℃加热一分钟后冷却。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
作为由此制得的电池的性能,其重量能量密度在电流值为1C时为70Wh/kg。在电流值C/2下充电200次后,充电容量可确保为最初的80%。(实施例4)在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的其上固定有集电片的5cm×4cm的长方形正极和负极上,用涂敷机(MELTEX社制,CP3000)以点状图案涂敷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马来酸酐共聚物(住友化学工业(株)制,软化点为100℃),涂敷量为约18g/m2。然后,将正极和负极叠放在一起,在80℃加压20g/cm2一分钟。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
作为由此制得的电池的性能,其重量能量密度在电流值为1C时为78Wh/kg。在电流值C/2下充电200次后,充电容量可确保为最初的80%。(实施例5)在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的其上固定有集电片的5cm×4cm的长方形正极和负极上,均匀地撒布一层30g/m2的聚乙烯粉末。
然后,将负极叠放在其上,用超声波焊机结合成一体,注意减小每单位面积的超声波输出以避免破坏电极。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
作为由此制得的电池的性能,其重量能量密度在电流值为1C时为60Wh/kg。在电流值C/2下充电200次后,充电容量可确保为最初的80%。(实施例6)本实施例是具有图4所示平板状叠层结构的电池体的制作方法。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5cm×4cm长方形的正极和负极(或正极)。然后,在正极的两表面上用涂敷机以点状图案涂敷作为粘接性树脂的H6825(商品名,Nitta Gelatin(株)制),然后,将负极和正极交替叠放,施加压力100g/cm2,形成由叠放的多个电极体构成的均匀薄型结构。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实施例7)本实施例是具有图5所示平板状卷绕结构的电池体的制作方法。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5cm×23cm的正极和5cm×4cm的负极(或正极),在其端部分别用点焊固定集电片。然后,在正极(或负极)的两面上都涂敷约10g/m2的AK-1(Kanebo NSC(株)制,软化点为约100℃)。之后,将负极(或正极)的一端向后折叠预定长度,同时将一个正极(或负极)插入折叠部分。将另一个正极(或负极)粘在被涂敷和被折叠部分的面对先插入的正极(或负极)的位置。通过卷绕把被粘接的正极(或负极)卷入正极中。将另一个正极(或负极)以与先卷入的正极相面对的方式置于负极(或正极)上,并在下一次卷绕中卷入负极(或正极)。重复这些步骤以把电极卷成椭圆状。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实施例8)本实施例是具有图6所示平板状卷绕结构的电池体的制作方法。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在集电片上涂敷有活性材料的正极和负极,将其切割成5cm×23cm,在其一端部固定集电片。
将SIS型热熔型粘接剂(AK-1,Kanebo NSC(株)制,软化点为约100℃)以约40g/m2的涂敷量喷涂施加到正极(或负极)上的两面上。
将正极(或负极)与负极(或正极)叠放在一起,每5cm折叠一次并卷绕以形成卷筒结构。将得到的结构在约100g/cm2的压力下加压以粘合电极,获得均匀的薄型结构。
然后,将得到的电极体完全插入由铝叠层膜制成的圆筒中,并充分干燥,之后注入电解液。此电解液以碳酸乙酯或1,2-甲氧基乙烷作溶剂,以六氟磷酸锂作电解质。注入电解液后,将铝叠层膜密封,电池的制作即告结束。
作为由此制得的电池的性能,其重量能量密度在电流值为1C时为70Wh/kg。在电流值C/2下充电200次后,充电容量可确保为最初的80%。
本发明在制造用于诸如手提式计算机、无绳电话等手提电子设备的高性能二次电池时,可实现小型轻质化、形状任意化,并可简化制造设备并由此提高生产率。
权利要求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该电池包括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并将它们浸入电解液中,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正极和负极之间部分地叠放至少包含一部分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的工序;以及使上述粘接性树脂变形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施加可使塑性树脂变形的压力或更大的压力使粘接性树脂变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树脂是热塑性树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加热使所述粘接性树脂变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热的温度在使热塑性树脂开始发生流动的温度以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加压的情况下施加超声波使所述粘接性树脂变形。
7.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叠层电极体,该叠层电极体包括具有与正极集电体相连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具有与负极集电体相连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以及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配置的至少含有一部分可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该粘接性树脂连通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空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树脂是热塑性树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空隙部分的面积占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对置的表面的整个面积的30~90%。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距离为100μm以下。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叠层电极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目的在于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进行简化并提高生产率,该电池无需坚固的外壳,可实现小型轻质化,可具有任意形状,且结构强度高,可确保高的安全性能和高性能。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正极(3)和负极(5)之间部分地叠放至少含有一部分可塑性树脂的粘接性树脂(6)的工序;以及使粘接性树脂(6)塑性变形的工序。
文档编号H01M10/40GK1256800SQ98805155
公开日2000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1998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17日
发明者吉田育弘, 村井道雄, 太冢隆之, 浜野浩司, 盐田久, 相原茂, 竹村大吾, 荒金淳, 漆畑广明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