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744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能同时传输数位讯号及模拟讯号交互式数位视频界面(Digital Visual Interface,DVI)型电连接器。
随着电讯产业的发展,一种能同时传输数位讯号及模拟讯号的交互式数位视频界面型电连接器应运而生。相关的现有专利申请如美国专利第5,558,542、5,387,114、5,580,283及第5,344,372号等案。请参阅

图1为第5,558,542号专利案,其所揭示的电连接器8的导电端子81与绝缘部82一体射出成型,绝缘部82相互层叠卡固于电连接器8的组接槽内。其中导电端子81的对接端811与绝缘部82的端面821间设置有悬臂部812,该对接端811与悬臂部812容设在电连接器8的纵长形收容孔83内,由于对接端811与悬臂部812的长度总和较长,而相应的收容孔83内缺少有效固持定位该悬臂部812的构造,如是极易造成端子对接端811在收容孔83内不能精确定位而偏离原定位,且导电端子81与对接电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未图示)的对接力较大,在对接过程中也容易造成导电端子81在悬臂部812处因受力不当而发生弯折,变形现象,致使对接端子不能与导电端子81的对接端811沿中心线准确对接,而影响电讯的有效传输。另外,现有电连接器8的绝缘部82一排排单独组入电连接器8的组接槽内,而后通过其上的扣持部相互卡扣固定。但是,此种将若干个绝缘部单独组入的方式较为繁琐,不适宜自动化组装。再者,该种传输模拟讯号的端子,由于相互间较易发生电磁干扰,故需要设置接地元件而将传输模拟讯号的端子间产生的电磁干扰导引接地,从而确保电讯的稳定传输。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有效防止端子组装时的位置偏移及对接时受力不当而弯折、变形等现象,且可有效防止端子发生弹起及偏离原定位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端子模组、固定座、遮蔽壳体、卡扣件及接地片体等构件,其中,绝缘本体为纵长形,设有对接面与插接面,且贯穿对接面与插接面开设有若干排呈阶梯状布置的端子收容孔,收容孔具有两交错设置的夹持部,可借与绝缘部一体射出成型的端子的对接端收容于收容孔内,且端子连接于对接端的固持部恰可夹持固定于收容孔内交错设置的夹持部之间,而使端子对接端能够沿收容孔的中心线固持于端子收容孔内。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容设在第二区域内的端子模组分为上、下两排,上排端子的绝缘部较下排端子的绝缘部长,从而将较长的端子悬臂包覆固定,以防止上排端子较长的悬臂弹起。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电连接器第二区域的传输模拟讯号的端子间设置有接地片体,可组入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内,以与对接电连接器的地片相抵接,从而将电磁杂讯干扰传导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电连接器的端子可在绝缘本体之收容孔内精确定位,且可有效将杂讯接地。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电连接器另一方向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电连接器第一区域组装有一排端子的前视图。
图5为图4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电连接器第二端子模组及接地片体组装在绝缘本体内的后视图。
图8为图7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电连接器的后视立体组合图。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1、第一端子模组2、第二端子模组6、固定座3、遮蔽壳体4、卡扣件5及接地片体7等构件。其中绝缘本体1呈纵长形体,其一表面设为对接面10,与的相对的另一表面设为插接面11,该绝缘本体1包括有两个区域,其中第一区域12位于对接面10的纵长向一端,其上贯穿对接面10与插接面11设置有三排并排布置的收容孔13,可分别收容第一端子模组2上第一端子24的对接端241,收容孔13靠近对接面10之一侧为矩形,而靠近插接面11之一侧为阶梯状布置,且该阶梯状由交错设置的块状夹持部131构成,连接于第一端子24对接端241的固持部244可沿收容孔中心线固持于该收容孔13二块状夹持部131之间,而确保端子对接端241在收容孔13内的准确定位。该第一区域12于插接面11一侧为向内凹设的空间,该空间左、右两端沿插接方向凸设有卡固凸缘111,而其上、下两端的适当位置处则开设有开孔112,以与第一端子模组2卡固固定。第二区域16位于绝缘本体1的另一端,其在对接面10一侧由十字形孔缝19分隔成四个对称设置且贯穿对接面10与插接面11的收容孔14,可容置第二端子模组6上第二端子62的对接端621,该第二区域16于插接面11一侧亦为一内凹的空间,在该空间的四个侧壁对应于对接面10一侧的孔缝19亦呈十字形各延伸出一分隔板体114,从而将该空间分隔成四个对称布置的容纳室115。其中,在左、右两侧的两分隔板体间保留有间隙,可容置接地片体7,且容纳室115侧壁的适当位置处凹设有凹陷113,以使第二端子模组6卡固固定在其内。再者,在插接面11上位于所述二空间的外侧处垂直该插接面11设有二固持壁17,且该二固持壁17间的距离恰等于固定座3的纵长长度,以恰将其收容其中,并在该固持壁17的内侧壁面底端附近凹设有固接凹槽171及固接凹口172,以与固定座3相配接。另外,绝缘本体1于上表面181上两侧对称向内凹设有一对凹槽183,及相应的底表面182两纵长侧凸设有两凸起185,以与遮蔽壳体4卡接固定。再者,绝缘本体1于其底表面纵长向两侧开设有卡槽184,以将扣持件5插入其中。
第一端子模组2则由三个端子模块相互层叠嵌固而成,而每一端子模块均包括绝缘部25及与其一体射出成型的若干导电端子24。其中,位于上方的模块的绝缘部25在与绝缘本体1相配合的表面上均设有一对卡扣块26,而在该三个端子模块纵长端面上各向外设有凸部27,以卡固于绝缘本体1上。
第二端子模组6由四个对称分布的端子模块构成,端子模块的第二端子62与绝缘部64一体射出成型,其中位于上方的二模块的端子的悬臂部622长于位于下方的二模块端子的悬臂部,从而与上方第二端子62一体射出成型的绝缘部64的长度L1长于与下方第二端子62一体射出成型的绝缘部64的长度L2,从而使位于上方的端子第二62的较长的悬臂部622不会发生偏离于原定位的各方的偏移及弹性翘起,确保第二端子62的这些插接端623能够准确穿过电路板上相应的孔洞。另外,模块的绝缘部64的两侧壁各凸设有凸体641,可将第二端子模组6组固在第二区域16的容纳室115内。
固定座3一端呈阶梯状设置,其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311,其高度恰好可配合端子模组2上的端子24的插接端246穿过,而该固定座3的另一端凸体上也开设有四个定位孔311,以使第二端子模组的第二端子62的插接端623穿过。固定座3底部侧的两端一体凸设有固接肋321及固接凸块322,以将其组固于绝缘本体1上。
遮蔽壳体4的上、下两侧的两端则各一体向后延伸有延伸臂45,借延伸臂45可将其组固在绝缘本体1上。
扣持件5一端垂直于其主体部分垂直延伸有一对卡脚状卡扣部52,在这些卡脚的另一端进一步延伸设有接触片53。接地片体7为L状的片体,其一端部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开口71,该开口71将该端部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而其另一端部则为向电路板(未图示)凸伸的二接脚73,以与电路板上的接地线路焊接固定。
组装时,先将第一端子模组2自插接面11组入绝缘本体1的第一区域12内,请配合参阅图4、图5及图6,为表达清晰,其仅显示出第一端子模组2的位于最上方的端子模块组于绝缘本体内的情形,其中,第一端子24的对接端241容置在绝缘本体1的收容孔13内,并使其纵长两端的凸部27固接在绝缘本体1第一区域12两侧的两卡固凸缘111之间,使第一端子模组2的绝缘部25上所设的卡扣块26与第一区域12上、下两侧对应的开孔112相固接。再请配合参阅图7及图8,将第二端子模组6借绝缘部64两侧的凸起641凸伸卡固于第二区域16的容纳室115的相应凹陷113内而使第二端子模组6能够容置固定在绝缘本体1内。再将接地片体7由左、右两侧的第二端子模组6间之间隙组入,其端部凸伸入对接面10一侧第二区域16的十字形孔缝19内。再请配合参阅第图9,再将固定座由第一端子24及第二端子62的插接端246、623组入,使端子的插接端均收容定位于固定座的定位孔311内,再借固定座3两端的固接肋321及固接凸块322分别与绝缘本体1上所设的固接凹槽171及固接凹口172相配接,而将该固定座3稳固固接在绝缘本体1上。随后再将遮蔽壳体4借延伸臂45分别弯折扣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位置所设的凹槽183及凸起185上,而将该遮蔽壳体4稳固固接在绝缘本体1上。最后,将卡扣件5组入绝缘本体的两侧开设的卡槽184,以将扣持件5插入其中,其卡扣部52伸出绝缘本体1的底表面182,而可扣合在电路板上,接触片53与遮蔽壳体4的延伸片45相抵接而可将遮蔽壳体4与接地线路相导通。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端子模组,其中绝缘本体呈纵长状,其一表面设为对接面而相对的另一表面设为插接面,该绝缘本体设有若干贯穿对接面与插接面的收容孔,端子模组由导电端子与绝缘部一体射出成型,而组固在绝缘本体上,导电端子一端延伸出绝缘部而形成对接端,而另一端延伸出绝缘部形成插接端,端子在对接端与绝缘部之间设置有固持部,其特征在于至少有部分收容孔在靠近插接面一侧设有交错布置的夹持部,当端子模组组固于绝缘本体内时,端子的固持部可夹持定位于容孔的二交错设置的夹持部之间,而使端子对接端沿收容孔的中心线定位于绝缘本体的收容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至少包括有第一、第二区域,所述收容孔开设在该二区域内,而设置有交错布置的夹持部的收容孔开设于第一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组固在第一区域的端子模组上、下叠置组固一体后直接组装在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第一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组固在第二区域的端子模组分为上、下两排,上排端子模组的绝缘部长于下排端子的绝缘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区域插接面一侧为向内凹设的空间,该空间的纵长两端沿插接方向凸设有卡固凸缘,而与其相对应的第一端子模组的纵长两端凸设有凸块,凸块可组固于卡固凸缘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区域凹设的空间的上、下两端的适当位置处开设有开孔,第一端子模组上、下两模块的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卡扣块,卡扣块可卡扣固定在所述开孔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区域在对接面一侧开设有十字形孔缝,收容孔对称设置在该孔缝的周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区域于插接面一侧为一内凹的空间,在该空间的四个侧壁各延伸出一分隔板体,从而将该空间分隔成四个对称布置的容纳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第二区域的容纳室侧壁的适当位置处凹设有凹陷,而在第二端子模组绝缘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凸体,凸体可凸伸固定在容纳室的凹陷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进一步设有一固定座而组固在绝缘本体插接面之一侧,该固定座的两端对应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的插接端开设有同数目的定位孔而结合于电路板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进一步设置有一接地片体可组接于绝缘本体容纳室左、右两分隔板之间,其一端部开设有一开孔,而另一端侧设置有接脚,以接合于电路板的接地线路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进一步设置有一组装在绝缘本体一侧的遮蔽壳体,其四个周边各凸设有延伸臂。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设有一对卡扣件可组固于绝缘本体上,该卡扣件设有一对卡扣部可穿过绝缘本体而组固于电路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其设有绝缘本体、端子模组及接地片体等。绝缘本体包括第一、二区域,其上设有相对的对接面与插接面,贯穿该二面设有数排呈阶梯状的收容孔,收容孔具有两交错设置的夹持部,与绝缘部一体射出成型的端子的对接端可收容在收容孔内,端子模组之固持部可固定在收容孔的夹持部之间而使端子对接端能够中心固持在收容孔内,容设在第二区域内的端子模组分为上、下两排,上排端子的绝缘部较下排端子的绝缘部长。
文档编号H01R12/00GK2402002SQ99240270
公开日2000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11日
发明者张耀豪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