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582121阅读:来源:国知局
空间313上下连通,并位于接触部31底部远离固定部32 —侧的位置处,即位于所述开口 311侧并与所述开口 311连通,从而使接触部31的底部部分未被遮蔽,这样导电端子30与对接同轴连接器的接触区域无塑胶填充,注塑时模仁可在缺口 217处实现对插封胶,进而实现注塑模具一体成型。
[003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触部31在开口 311两侧的区域朝向对接空间313内弯折延伸,由此可增加与对接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抵持接触效果。所述直立部321、水平部322及接线部33的两侧缘在镶埋成型后均被绝缘体20包覆。接线部33其余部分包括刺破部331则暴露在空间235内。其中,接线部33具有与水平部322连接的扩大部(未标号),所述刺破部311自扩大部的后端中间部位向上弯折延伸而成,在镶埋于绝缘体20中后,所述扩大部的上表面与承载部23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凹陷部236位于接线部33远离接触部31的一端两侧,并延伸至刺破部311两侧,且其内底面低于扩大部的上表面,主要用以使模仁通过该位置抵持扩大部后端,从而对导电端子30进行进一步定位。所述导正突起237位于刺破部331与接触部31之间,即位于扩大部两侧。
[0032]请参照图6至图8所示,金属壳体10包括分离设置的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其中上壳体11固持在绝缘体20上,其具有中间断开的环形部110及自环形部110的断开处弯折并平行延伸的一对竖直板部111。环形部110的上缘设有若干向内及向下突伸的弹片112。环形部110的下部设有若干扣持片113用于卡持在头部21两侧的凹口 215内。组装时,环形部110环绕绝缘体20的头部21,竖直板部111贴靠在绝缘体20的竖直部232的外侦牝其底部设有一缺口 114卡持在支撑块2321上。绝缘体20的耳部214穿过环形部110设有的缺口 115。环形部110与绝缘体20的头部21之间沿周向上都留有间隙116,从而可使导电端子30及绝缘体20在金属壳体10内有前后及左右移动的位移量,当与对接同轴连接器对插时,可以自动导正,增加对插时的包容量。
[0033]请参照图1、图2及图6,下壳体12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包合部121、第二包合部122、第一包线部123和第二包线部124。第一包合部121用以包覆环形部110。第二包合部122同上壳体11的竖直板部111及绝缘体20的按压部233配合包扎线缆400,其包括底壁1221、由底壁1221的两侧向上延伸有侧壁1222以及由侧壁1222延伸的盖部1223,此底壁1221盖合于绝缘体20的承载部231,侧壁1222包覆竖直板部111,该盖部1223弯折盖合在按压部233上,增强包扎强度。
[0034]第一包线部123夹持线缆400编织层402,防止线缆400脱落出第一包线部123。第二包线部124用来配合扎紧线缆400绝缘外壳401。第一包线部123和第二包线部124的底面均设有肋条125,以抵紧固定线缆400并加强第一包线部123和第二包线部124的平面度和强度。
[0035]绝缘体20与导电端子30先通过注塑模具形成一个一体的组件。导电端子30的接触部31高于头部21及舌部211。接触部31位于镂空部212的正上方并环绕舌部211,舌部211与接触部31形成一收容对接的同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未图示)的对接空间313。固定部32及接线部33两侧缘均被绝缘体20包覆。接线部33部分暴露在凹陷部236内。
[0036]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组装时,首先将绝缘体20与导电端子30组件与金属壳体10的上壳体11组装在一起,此时环形部110环绕绝缘体20的头部21,环形部110下部的扣持片113收容在头部21两侧的凹口 215内。竖直板部111贴靠在绝缘体竖直部232的外侧,缺口 114卡持在绝缘体20底部的支撑块2321上。
[0037]组装线缆400时,其与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100接触的一端剥成三段阶梯,绝缘隔离层403露出编织层402的一段伸入空间235内,并且线芯404与导电端子13的刺破部331接触,然后将按压部233压合固定在线缆400的第一段外侧。下壳体12的第一包合部121包覆在环形部110外侧。第二包合部122与竖直板部111及按压部233配合包扎线缆400的第一段。编织层402露出绝缘外壳401的一段置于金属壳体10的第一包线部123之间但不露出第一包线部123。线缆400的部分绝缘外壳401收容在第二包线部124内。
[0038]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在接合部23中两竖直部232朝收容线缆的空间235内突设导正突起237,可用来导正不同的线缆400,而且不影响线缆400的绝缘层受压。
[0039]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40]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在金属壳体内的绝缘体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绝缘体包括头部、自头部延伸的接合部;导电端子包括设在绝缘体头部上的接触部、与绝缘体结合的固定部及位于绝缘体接合部内的接线部;接合部设有用于承载所述导电端子的接线部的承载部、自承载部两侧竖直延伸的竖直部以及形成于承载部和竖直部之间以收容一线缆的空间,所述竖直部上朝空间内突伸有用以导正线缆的导正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线部末端设有一对竖直向上延伸入空间内的刺破部,所述导正突起位于刺破部与接触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镶埋固定于绝缘体中,所述接线部具有连接固定部的扩大部,所述刺破部自扩大部后端中间部位向上弯折延伸而成,所述承载部具有位于接线部远离接触部的一端两侧的一对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延伸至扩大部两侧,并且凹陷部的内底面低于扩大部顶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还设有自竖直部顶端相向弯折延伸的按压部以及自承载部靠近头部的一端向上延伸的限位部,所述按压部用以抵压固定线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呈圆板状,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自头部的上表面向上突伸进而位于头部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呈环形,所述头部将接触部的底部部分遮蔽,并在接触部底部远离固定部一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缺口,所述头部与接触部形成一个对接空间,所述缺口与对接空间上下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在接触部的外周形成有镂空部,使得所述头部遮蔽接触部底部的部分形成为一舌部,所述镂空部环绕舌部,所述头部的上表面还设有向上凸起并环绕镂空部及导电端子接触部下端的环形台阶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一端与接触部连接,另一端与接线部连接,所述接触部远离固定部一端的局部区域高度变低,进而形成一让位空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具有中间断开并环绕绝缘体头部的环形部及自环形部断开处弯折并平行延伸的一对竖直板部,竖直板部贴靠在绝缘体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包合部、第二包合部、第一包线部和第二包线部,第一包合部用以包覆环形部,第二包合部与竖直板部及绝缘体配合包扎线缆,第一包线部及第二包线部用来配合扎紧线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收容在金属壳体内的绝缘体和导电端子。绝缘体包括头部、自头部延伸的接合部。导电端子包括设在绝缘体头部上的接触部、与绝缘体结合的固定部及位于绝缘体接合部内的接线部。接合部设有用于承载所述导电端子的接线部的承载部、自承载部两侧竖直延伸的竖直部以及形成于承载部和竖直部之间以收容一线缆的空间,所述竖直部上朝空间内突伸有用以导正线缆的导正突起,其能够在与线缆组装时导正线缆保证线缆的准确定位。
【IPC分类】H01R9-05, H01R9-22
【公开号】CN204289745
【申请号】CN201420782208
【发明人】王团伟
【申请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