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64307发布日期:2019-10-14 17:1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定子铁心,该定子铁心具有环状的轭以及从轭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另外,定子具备配置于定子铁心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的绝缘体。各绝缘体具有在定子铁心的轴线方向上与轭抵接的环状的绝缘体基部以及从绝缘体基部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并且与多个齿抵接的多个绝缘体延伸部。另外,定子具备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这些线圈例如通过将导线以集中绕组的方式卷绕于多个齿以及多个绝缘体延伸部而形成。将分别形成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的导线称作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以在定子铁心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相同相的线圈在定子铁心的周向上每隔两个而配置。

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平4-172955号公报中,将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相对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三个齿同时开始卷绕,将各相的导线相对于每隔两个配置的齿依次卷绕,三个相的导线同时结束卷绕,由此分别形成三个相的线圈。由此,能高效地进行各相的导线的卷绕作业。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公报所公开那样的卷绕方法中,存在各相的导线、导线供给嘴与其他相的导线干涉的担忧,有时难以顺畅地卷绕各相的导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顺畅地卷绕各相的导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定子铁心,其具有环状的轭以及从所述轭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分别配置于所述定子铁心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的两个绝缘体;以及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各绝缘体具有与所述轭抵接的环状的绝缘体基部以及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齿分别抵接的多个绝缘体延伸部。所述绝缘体基部具有与所述轭抵接的第一端面以及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反侧的第二端面。各相的导线以集中绕组方式卷绕于多个齿以及多个绝缘体延伸部而形成多个线圈。所述绝缘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外周面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引导槽;以及沿与所述u相、v相以及w相的引导槽交叉的方向延伸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相的多个贯通槽。所述u相、v相以及w相的引导槽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按照u相、v相以及w相的顺序排列。所述u相、v相以及w相的引导槽中的、所述u相的引导槽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最靠近所述定子铁心。各相的引导槽沿周向引导对应的所述导线。各贯通槽沿径向贯通所述绝缘体基部并且在所述绝缘体基部的所述第二端面开口。各相的多个贯通槽沿径向引导对应的所述导线。各相的所述导线还形成多个跨接线,该多个跨接线将在周向上相邻的相同相的所述线圈彼此相连,并且通过对应的所述引导槽以及对应的所述贯通槽。各相的多个所述线圈通过串联绕组而形成,包括作为串联绕组中的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线圈的端部线圈以及所述端部线圈以外的中部线圈。各相的所述贯通槽包括对从所述端部线圈的一端延伸的所述跨接线进行引导的端部槽以及对从所述中部线圈的两端分别延伸的所述跨接线进行引导的中部槽。三个相的所述端部槽在周向上以v相的端部槽位于u相的端部槽与w相的端部槽之间的方式排列。

所述端部线圈也可以是作为串联绕组中的第一个线圈的始端线圈,所述端部槽也可以是对从所述始端线圈的一端延伸的第一个跨接线进行引导的始端槽。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个跨接线从三个相的所述始端槽通过分别对应的所述引导槽而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个跨接线从所述始端槽延伸的所述方向上,三个相的所述始端槽中的u相的始端槽位于最前方侧,w相的始端槽位于最后方侧。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三个相的所述导线分别使用导线供给嘴卷绕于对应的所述齿以及所述绝缘体延伸部,由此同时形成三个相的所述始端线圈;将从所述始端线圈分别延伸的三个相的所述导线通过分别对应的所述始端槽而向比所述绝缘体基部靠径向外侧引出;以及对所述始端槽分别引出的三个相的所述导线,使用分别对应的所述导线供给嘴向从w相的始端槽越过v相的始端槽而朝向u相的始端槽的方向沿着对应的所述引导槽同时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铁心以及绝缘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导线供给嘴与定子铁心的关系的图。

图5是示意性示出绝缘体与齿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绝缘体、齿以及导线的关系的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比较例中的绝缘体、齿以及导线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7对将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0具备环状的定子11以及配置于定子11的内侧的转子12。定子11包围转子12。转子12在被旋转轴13贯穿的状态下固定于旋转轴13并与旋转轴13一体地旋转。转子12具有固接于旋转轴13的转子铁心12a。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定子11具备环状的定子铁心21。定子铁心21具有环状的轭22以及从轭22的内周面22a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23。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轭22的内周面22a延伸出15根齿23。多个齿23沿定子铁心21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从轭22的内周面22a朝向定子铁心21的轴线延伸。各齿23的前端面、即与轭22相反侧的端部的面23a为沿着转子铁心12a的外周面的圆弧状。

定子铁心21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两个端面21e。轭22在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两个端面22e,该端面22e为平坦面。各齿23在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两个端面23e,该端面23e为平坦面。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轭22的长度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各齿23的长度相同。因而,轭22的端面22e以及各齿23的端面23e位于同一平面上。轭22的两端面22e以及齿23的两端面23e形成定子铁心21的两端面21e。

各齿23具有:齿延伸部24,其从轭22的内周面22a延伸;以及一对齿凸缘部25,其从齿延伸部24的前端部、即与轭22相反侧的端部向定子铁心21的周向两侧突出。定子铁心21具有槽28,该槽28是在定子铁心21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齿23之间形成的空间。隔着各槽28而彼此相对的两个齿凸缘部25之间的间隙是槽开口30。

如图1所示,定子11具备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27u、27v、27w。各线圈27u、27v、27w的一部分通过槽28。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1的槽数为“15”。

定子11具备插入各槽28的槽绝缘片29。槽绝缘片29将各线圈27u、27v、27w的通过各槽28的部分与定子铁心21绝缘。槽绝缘片29呈将细长带状的片沿着槽28的内表面而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形状。

槽绝缘片29沿着形成槽28的轭22以及齿23延伸。另外,槽绝缘片29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槽绝缘片29的两端以形成开口29a的方式在与槽开口30对应的位置隔开间隙地相对。在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开口29a从槽绝缘片29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因而,开口29a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定子11具备分别配置于定子铁心21的两端面21e的环状的绝缘体31。各绝缘体31在各绝缘体31的轴线方向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一致的状态下配置于定子铁心21的端面21e。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轴线方向”、“径向”以及“周向”表示与定子铁心21或者绝缘体31相关的方向。

各绝缘体31具有:环状的绝缘体基部32;多个绝缘体延伸部33,其从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沿径向延伸;以及一对绝缘体凸缘部34,其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中的前端部、即与绝缘体基部32相反侧的端部向周向两侧突出。

绝缘体基部32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与轭22对置的位置。绝缘体基部32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32e为平坦面。作为绝缘体基部32的两端面32e中的一方的第一端面32e与轭22的端面22e面接触。因而,绝缘体基部32与轭22抵接。绝缘体基部32的外径比轭22的外径小。绝缘体基部32的内径与轭22的内径相同。

各绝缘体31的绝缘体延伸部33的个数与齿延伸部24的个数相同。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周向上的宽度与各齿延伸部24的周向上的宽度相同。多个绝缘体延伸部33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从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朝向绝缘体基部32的轴线延伸。

各绝缘体延伸部33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与各齿延伸部24对置的位置。各绝缘体延伸部33是从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中的、靠近绝缘体基部32的第一端面32e的部位突出的柱状体。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33e为平坦面。并且,作为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两端面33e中的一方的第一端面33e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一端面32e位于同一平面上。

各绝缘体凸缘部34具有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一端面33e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的端面34e。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一端面33e以及各绝缘体凸缘部34的端面34e与各齿23的端面23e面接触。因而,各绝缘体延伸部33与各齿23抵接。

另外,各绝缘体31具有伸出壁35,该伸出壁35沿着轴线方向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前端部向与该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一端面33e相反的一侧伸出。各伸出壁35与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前端部向周向两侧突出的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连续。各伸出壁35的周向上的宽度与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前端部向周向两侧突出的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的周向上的总宽度相同。因而,各伸出壁35的周向两侧的缘部与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的缘部连续。各绝缘体凸缘部34以及各伸出壁35分别具有朝向绝缘体基部32的面、即朝向径向外侧的面34a、35a,这些面34a、35a位于同一面上。

各绝缘体31具有开口36,该开口36是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之间的间隙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伸出壁35之间的间隙。各绝缘体31的开口36配置于在周向上与定子铁心21的槽开口30相同的位置。

如图3所示,各线圈27u、27v、27w具有从定子铁心21的两端面21e分别沿轴线方向突出的两个线圈端部27e。各绝缘体31具有线圈贯穿空间37(参照图2),该线圈贯穿空间37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绝缘体延伸部33之间。各线圈端部27e通过线圈贯穿空间37。另外,各绝缘体31具有由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各伸出壁35以及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二端面33e划分的空间,各线圈端部27e通过该空间。

各线圈端部27e通过与绝缘体基部32接触从而被限制向径向外侧移动。另外,各线圈端部27e通过与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的面34a以及伸出壁35的面35a接触从而被限制向径向内侧移动。各线圈端部27e通过绝缘体延伸部33而被与齿23绝缘。

如图4所示,各线圈27u、27v、27w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使导线供给嘴n1通过绝缘体31的开口36、定子铁心21的槽开口30以及槽绝缘片29的开口29a的状态下,将导线26以集中绕组的方式卷绕于一个齿延伸部24以及位于该齿延伸部24的轴线方向两侧的两个绝缘体延伸部33。将分别形成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27u、27v、27w的导线26称作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26。

导线供给嘴n1能够相对于定子铁心21沿轴线方向(图4中用箭头z1所示的方向)以及周向(图4中用箭头θ1所示的方向)相对移动。

如图3所示,各相的线圈27u、27v、27w分别在周向上每隔两个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相的线圈27u、27v、27w各具有5个。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27u、27v、27w彼此是相互不同的相。

如图2所示,两个绝缘体31中的一方具有进行导线26的引出以及插入的至少一方的多个贯通槽(或者凹部)、即第一贯通槽(或者第一凹部)41u、第二贯通槽(或者第二凹部)41v以及第三贯通槽(或者第三凹部)41w。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各形成有5个。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的合计个数与齿23的个数一致。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并且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

另外,在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形成有分别独立地沿周向引导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26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引导槽、即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在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上沿周向延伸,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的整周上延伸。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沿轴线方向排列地设置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不贯通绝缘体基部32。

在从侧面观察绝缘体基部32时、即从径向观察绝缘体基部32时,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彼此平行地延伸。在轴线方向上,第一引导槽51u配置于比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远离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第二引导槽51v配置于比第三引导槽51w远离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位置。因而,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将三个相的导线26按照u相的导线26、v相的导线26以及w相的导线26的顺序从最靠近定子铁心21的u相的导线26开始沿轴线方向排列。

如图5所示,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的距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长度(深度)l1、l2、l3彼此不同。第一贯通槽41u的长度l1比第二贯通槽41v的长度l2以及第三贯通槽41w的长度l3长。第二贯通槽41v的长度l2比第三贯通槽41w的长度l3长。第一贯通槽41u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二贯通槽41v与第三贯通槽41w之间。第二贯通槽41v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三贯通槽41w之间。第三贯通槽41w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二贯通槽41v之间。

各第一贯通槽41u以在周向上将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开口,用于沿径向单独地引导u相的导线26。各第二贯通槽41v以在周向上将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开口,用于沿径向单独地引导v相的导线26。各第三贯通槽41w以在周向上将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开口,用于沿径向单独地引导w相的导线26。

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全部连通。第二贯通槽41v与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连通。第三贯通槽41w第三引导槽51w连通。

如图2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二贯通槽41v之间的间隔、和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体延伸部33彼此之间的间隔相同。另外,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贯通槽41v与第三贯通槽41w之间的间隔、和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体延伸部33彼此之间的间隔相同。此外,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三贯通槽41w之间的间隔、和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体延伸部33彼此之间的间隔相同。

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在周向上配置于与绝缘体延伸部33相同的位置。因而,在从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分别观察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时,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位于对应的齿23的轴线l10(参照图5)上。齿23的轴线l10是与定子铁心21的轴线平行地延伸且通过齿23的周向中心的线。

参照图6,对将三个相的导线26卷绕于对应的齿23以及绝缘体延伸部33的方法进行说明。例如,使用三个导线供给嘴n1,将三个相的导线26相对于对应的齿23以及绝缘体延伸部33同时开始卷绕。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意性图示了齿23,省略了位于各齿23的轴线方向两侧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图示。之后,“将导线26卷绕于齿23”是指,将导线26卷绕于齿23以及位于该齿的轴线方向两侧的绝缘体延伸部33。然后,在各相中,每隔两个配置的齿23卷绕导线26,三个相的导线26相对于对应的齿23同时卷绕结束。由此,各相的线圈27u、27v、27w分别在定子铁心21的周向上每隔两个而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27u、27v、27w以串联绕组的方式形成。导线26的收纳于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的部分是将在定子铁心21的周向上每隔两个配置的相同相的线圈27u、27v、27w彼此连接的跨接线271u、271v、271w。

因而,u相的导线26形成多个u相的线圈27u以及将分别相邻的u相的线圈27u彼此相连的多个u相的跨接线271u。跨接线271u通过被第一引导槽51u以及第一贯通槽41u引导,从而钩挂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v相的导线26形成多个v相的线圈27v以及将分别相邻的v相的线圈27v彼此相连的多个v相的跨接线271v。跨接线271v通过被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二贯通槽41v引导,从而钩挂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w相的导线26形成多个w相的线圈27w以及将分别相邻的w相的线圈27w彼此相连的多个w相的跨接线271w。跨接线271w通过被第三引导槽51w以及第三贯通槽41w引导,从而钩挂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

关于u相,首先,将u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一个对应的齿23,形成串联绕组中的第一个线圈(始端线圈)、即线圈27u。之后,导线26经由第一个第一贯通槽41u而向比绝缘体基部32靠径向外侧引出。从第一贯通槽41u引出的导线26、即跨接线271u朝向第一引导槽51u弯折,并收纳于第一引导槽51u。收纳于第一引导槽51u的跨接线271u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插入下一个的第二个第一贯通槽41u而朝向绝缘体延伸部33延伸。然后,将u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二个齿23u而形成第二个线圈27u。通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形成每隔两个配置的u相的线圈27u。然后,将u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五个齿23,由此形成串联绕组中的最后一个线圈、即终端线圈。始端线圈以及终端线圈以外的线圈为中部线圈。因此,合计5个的第一贯通槽41u包括三个对从中部线圈的两端延伸的两个跨接线271u进行引导的中部槽411u、以及位于三个中部槽411u的周向两侧的两个端部槽412u。并且,端部槽412u包括对从始端线圈的一端延伸的第一个跨接线271u进行引导的始端槽、以及对从终端线圈的一端延伸的最后一个跨接线271u进行引导的终端槽。端部槽412u(尤其是始端槽)是第一槽的一例,中部槽411u是第二槽的一例。

关于v相,首先,将v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一个对应的齿23,形成串联绕组中的第一个线圈(始端线圈)、即线圈27v。之后,导线26经由第一个第二贯通槽41v而向比绝缘体基部32靠径向外侧引出。从第二贯通槽41v引出的导线26、即跨接线271v朝向第二引导槽51v弯折,并收纳于第二引导槽51v。收纳于第二引导槽51v的跨接线271v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插入下一个的第二个第二贯通槽41v而朝向绝缘体延伸部33延伸。然后,将v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二个齿23而形成第二个线圈27v。通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形成每隔两个配置的v相的线圈27v。然后,将v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五个齿23,由此形成串联绕组中的最后一个线圈、即终端线圈。始端线圈以及终端线圈以外的线圈为中部线圈。因此,合计5个的第二贯通槽41v包括三个对从中部线圈的两端延伸的两个跨接线271v进行引导的中部槽411v、以及位于三个中部槽411v的周向两侧的两个端部槽412v。并且,端部槽412v包括对从始端线圈的一端延伸的第一个跨接线271v进行引导的始端槽、以及对从终端线圈的一端延伸的最后一个跨接线271v进行引导的终端槽。端部槽412v(尤其是始端槽)是第一槽的一例,中部槽411v是第二槽的一例。

关于w相,首先,将w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一个对应的齿23,形成串联绕组中的第一个线圈(始端线圈)、即线圈27w。之后,导线26经由第一个第三贯通槽41w而向比绝缘体基部32靠径向外侧引出。从第三贯通槽41w引出的导线26、即跨接线271w朝向第三引导槽51w弯折,并收纳于第三引导槽51w。收纳于第三引导槽51w的跨接线271w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插入下一个的第二个第三贯通槽41w而朝向绝缘体延伸部33延伸。然后,将w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二个齿23而形成第二个线圈27w。通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形成每隔两个配置的w相的线圈27w。然后,将w相的导线26卷绕于第五个齿23,由此形成串联绕组中的最后一个线圈即终端线圈。始端线圈以及终端线圈以外的线圈为中部线圈。因此,合计5个的第三贯通槽41w包括三个对从中部线圈的两端延伸的两个跨接线271w进行引导的中部槽411w、以及位于三个中部槽411w的周向两侧的两个端部槽412w。并且,端部槽412w包括对从始端线圈的一端延伸的第一个跨接线271w进行引导的始端槽、以及对从终端线圈的一端延伸的最后一个跨接线271w进行引导的终端槽。端部槽412w(尤其是始端槽)是第一槽的一例,中部槽411w是第二槽的一例。

u相的各跨接线271u具有:第一端部e1,其是导线26的相对于齿23结束卷绕而从第一贯通槽41u引出的部分;以及第二端部e2,其是导线26的插入下一个第一贯通槽41u而相对于齿23开始卷绕的部分。v相的各跨接线271v具有:第一端部e11,其是导线26的相对于齿23结束卷绕而从第二贯通槽41v引出的部分;以及第二端部e22,其是导线26的插入下一个第二贯通槽41v而相对于齿23开始卷绕的部分。w相的各跨接线271w具有:第一端部e111,其是导线26的相对于齿23结束卷绕而从第三贯通槽41w引出的部分;以及第二端部e222,其是导线26的插入下一个第三贯通槽41w而相对于齿23开始卷绕的部分。

从三个相的跨接线271u、271v、271w的第一端部e1、e11、e111朝向第二端部e2、e22、e222的方向是彼此相同的方向(图6中用箭头t1所示的方向)。换句话说,在将三个相的导线26分别相对于对应的齿23卷绕时所使用的三个导线供给嘴n1的行进方向是彼此相同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导线供给嘴n1的行进方向是指,在将跨接线271u、271v、271w收容于对应的引导槽51u、51v、51w的过程中的、导线供给嘴n1相对于定子铁心21的移动方向。图6中用箭头t1表示的方向相对于导线供给嘴n1相对于定子铁心21的行进方向。

在此,着眼于从第n(n=1~4)个第一贯通槽41u、第n个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n个第三贯通槽41w分别引出的三个相的跨接线271u、271v、271w的第一端部e1、e11、e111的位置关系。从第n个第一贯通槽41u引出的u相的跨接线271u的第一端部e1位于比从第n个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n个第三贯通槽41w分别引出的v相以及w相的跨接线271v、271w的第一端部e11、e111靠近这些v相以及w相的跨接线271v、271w的第二端部e22、e222的位置。另外,从第n个第二贯通槽41v引出的v相的跨接线271v的第一端部e11位于比从第n个第三引导槽51w引出的w相的跨接线271w的第一端部e111靠近该w相的跨接线271w的第二端部e222的位置。换言之,在导线供给嘴n1的行进方向(跨接线的引导方向)t1上,从第n个第一贯通槽41u引出的u相的跨接线271u的第一端部e1位于最前方侧,从第n个第二贯通槽41v引出的v相的跨接线271v的第一端部e11位于第二位,从第n个第三贯通槽41w引出的w相的跨接线271w的第一端部e111位于最后方侧。即,在导线供给嘴n1的行进方向(跨接线的引导方向)t1上,第n个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中的、第一贯通槽41u位于最前方侧,第二贯通槽41v位于第二位,第三贯通槽41w位于最后方侧。

三个相的端部槽(始端槽或者终端槽)412u、412v、412w以在周向上v相的端部槽412v位于u相的端部槽412u与w相的端部槽412w之间的方式排列。将三个相的导线26分别卷绕于齿23的导线供给嘴n1在从w相的始端槽即端部槽412w越过v相的始端槽即端部槽412v而朝向u相的始端槽即端部槽412u的周向上沿着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同时对从始端槽即端部槽412u、412v、412w分别引出的对应的导线26进行引导。

三个相的导线26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即始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未图示的供电端子电连接。另外,三个相的导线26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即终端部在未图示的中性点连结部处彼此电连接。并且,通过在各相的线圈27u、27v、27w中流动电流,从而转子12与旋转轴13一体地旋转。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三个相的跨接线271u、271v、271w分别收纳于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因此,能防止三个相的跨接线271u、271v、271w彼此接触。因而,三个相的跨接线271u、271v、271w以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彼此不接触的方式而彼此绝缘。

为了高效地卷绕三个相的导线26,可考虑将三个相的导线26相对于对应的齿23同时开始卷绕,并将各相的导线26相对于以等间隔每隔两个配置的齿23卷绕。

如图7所示,例如,在三个导线供给嘴n1的行进方向t1上,从第一个第一贯通槽41u引出的u相的跨接线271u的第一端部e1位于比从第一个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一个第三贯通槽41w分别引出的v相以及w相的跨接线271v、271w的第一端部e11、e111靠后方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u相的跨接线271u在轴线方向上位于比v相以及w相的跨接线271v、271w靠近定子铁心2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三个导线供给嘴n1将分别对应的跨接线271u、271v、271w朝向第二个贯通槽41u、41v、41w沿箭头t1的方向引导的过程中,在u相的跨接线271u到达第二个第一贯通槽41u之前,v相以及w相的跨接线271v、271w先横切第二个第一贯通槽41u。因此,在引导u相的跨接线271u的导线供给嘴n1沿径向通过第二个第一贯通槽41u时,与v相以及w相的跨接线271v、271w干涉,从而无法卷绕u相的导线26。

为此,如图6所示,三个相的端部槽(始端槽或者终端槽)412u、412v、412w在周向上以v相的端部槽412v位于u相的端部槽412u与w相的端部槽412w之间的方式排列。由此,通过适当地选择在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中引导各相的导线26的方向,从而不会发生在u相的跨接线271u到达第一贯通槽41u之前其他相的跨接线横切第一贯通槽41u这样的、用图7所说明那样的情况。例如,如果从端部槽412u、412v、412w引出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26在轴线方向以及周向上均按照u相、v相以及w相的顺序排列,则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26从对应的端部槽412u、412v、412w引出的位置变得倾斜地排列。在三个相的导线26之中,将最靠近定子铁心21的导线26、即从最深的端部槽引出的导线26以与其他导线26的引出位置分开的方式沿周向引导,同时将其他导线26也沿相同的方向引导。通过这样,能够防止用图7所说明那样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三个相的端部槽412u、412v、412w在周向上以v相的端部槽412v位于u相的端部槽412u与w相的端部槽412w之间的方式排列。由此,在相对于齿2同时开始卷绕三个相的导线26、并将各相的导线26相对于以等间隔每隔两个配置的齿23连续地卷绕的情况下,各相的导线26、导线供给嘴n1不与其他相的导线26干涉。因而,能够顺畅地卷绕各相的导线26。

(2)在沿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分别观察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时,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位于分别对应的齿23的轴线l10上。由此,例如,与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位于相对于分别对应的齿23的轴线l10错开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插入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的导线26卷绕于齿2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那样进行变更。

○也可以是,在沿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分别观察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时,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位于相对于分别对应的齿23的轴线l10错开的位置。

○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由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突出并且在周向以及轴线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划分形成。

○也可以是,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的距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长度(深度)l2、l3与第一贯通槽41u的距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长度(深度)l1相同。

○三个相的跨接线271u、271v、271w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以适当变更。

○也可以是,在两个绝缘体31双方形成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以及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并且,例如,首先,将分别通过了两个绝缘体31中的一方的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的三个相的导线26卷绕于对应的齿23而形成线圈27u、27v、27w。之后,也可以从两个绝缘体31中的另一方的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分别引出三个相的导线26。

○各相的线圈27u、27v、27w的极数只要为两个以上,则不受特别限定。

○第一贯通槽41u的周向上的间隔也可以不相等。关于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也是同样的。

○也可以是,在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各自的内部设置分隔件,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分别被分隔为供从线圈27u、27v、27w的一端延伸的导线26通过的空间以及供从线圈27u、27v、27w的另一端延伸的导线26通过的空间。

○定子铁心21以及绝缘体31分别既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割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哪种结构,均能够实施同样的导线卷绕方法。

○在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u相”、“v相”以及“w相”这样的用语只不过是出于为了简单地区分三相电机的彼此不同的三个相的目的而对该三个相标注的为了便于说明的名称。总之,关于与三相电机的三个相的始端线圈相连的导线26,只要向绝缘体31的径向外侧引出的位置倾斜地排列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