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环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4939发布日期:2020-11-10 17:5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索环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索环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于车辆的现有索环,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索环,其安装于在插通有电线的车身面板上形成的贯通孔。该索环具备小径筒部、扩径筒部、封闭面部以及辅助筒部。小径筒部形成供线束插通的插通孔。扩径筒部形成为从小径筒部向外侧扩张并在小径筒部的轴向上延伸,在其外周部形成有能够供贯通孔的周缘部嵌入的环状槽。封闭面部从扩径筒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封闭扩径筒部。辅助筒部从封闭面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形成供线束插通的插通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106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索环例如在不导致安装性变差的前提下确保适当的隔音性能的方面存在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确保隔音性能的索环以及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索环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沿着轴线方向贯通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并对所述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插通布线材料,所述主体部具有隔音壁部,所述隔音壁部构成为包括:板状部,所述板状部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并至少封闭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隔音凸部,所述隔音凸部从所述板状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突出,并且围绕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或弧状。

另外,在上述索环中,可如下设置,所述隔音凸部构成为包括:在所述板状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的面形成的第一隔音凸部;和在所述板状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形成的第二隔音凸部,所述第一隔音凸部和所述第二隔音凸部分别位于在所述交叉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索环中,可如下设置,所述第一隔音凸部和所述第二隔音凸部分别在所述交叉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同心状地设置有多个,所述隔音壁部中,多个所述第一隔音凸部分别位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着所述板状部与邻接于所述第二隔音凸部的空隙部对置的位置,多个所述第二隔音凸部分别位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着所述板状部与邻接于所述第一隔音凸部的空隙部对置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索环中,可如下设置,具备筒状部,所述筒状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而形成为筒状,并且在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被所述布线材料插通,所述板状部从所述筒状部沿着所述交叉方向向外侧延伸,并且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所述隔音壁部能够与所述筒状部一同沿着所述交叉方向向外侧扩张变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线材料,所述布线材料具有导电性;以及索环,所述索环设置于所述布线材料,所述索环具备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嵌合于沿着轴线方向贯通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并对所述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插通所述布线材料,所述主体部具有隔音壁部,所述隔音壁部构成为包括:板状部,所述板状部沿着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并至少封闭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隔音凸部,所述隔音凸部从所述板状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突出,并且围绕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或弧状。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索环以及线束通过使主体部与形成于安装对象的贯通孔嵌合而对该贯通孔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在该结构中,索环利用通过在将贯通孔的一部分封闭的主体部的板状部形成环状或弧状的隔音凸部而构成的隔音壁部来提高隔音性能。在该情况下,由于索环能够在隔音壁部处利用隔音凸部使沿着轴线方向的厚度局部地变厚,因此既能够提高隔音性能,又使得为了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而使主体部扩张变形时的变形容易度不会变差。其结果,起到索环以及线束能够适当地确保隔音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的线束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应用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的线束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应用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的线束的概略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的隔音壁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的第一隔音凸部的主视图。

图6是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的第二隔音凸部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索环

10主体部

10a外周部

11第一隔壁部

12第二隔壁部

13嵌合槽部

14、20a唇部

20、30筒状部

40插通空间部

50隔音壁部

51板状部

52隔音凸部

52a第一隔音凸部

52b第二隔音凸部

53a、53b空隙部

100安装面板(安装对象)

101贯通孔

c中心轴线

w布线材料

wh线束

x轴线方向

y宽度方向(交叉方向)

z高度方向(交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替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装配于车辆等所布设的线束wh。在此,线束wh例如是这样的部件:为了搭载于车辆的各设备间的连接,将用于电源供给、信号通信的多个布线材料w束合而形成集合部件,并利用连接器等将多个布线材料w与各设备连接。线束wh具备具有导电性的布线材料w以及设置于布线材料w且被该布线材料w插通的索环1。线束wh可以构成为此外还包括波纹管、树脂带、保护器等外装部件、电气连接箱、固定件等各种结构部件。布线材料w例如由金属棒、电线、电线束等构成。金属棒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来覆盖具有导电性的棒状部件的外侧而成。电线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来覆盖由多个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基线构成的导体部(芯线)的外侧而成。电线束是将该电线捆扎而成。线束wh将多个布线材料w捆扎并汇集,并且经由在被捆扎的布线材料w的末端设置的连接器等而与各种设备电连接。

而且,对于索环1,在经由在安装对象即安装面板100形成的贯通孔101,而跨越以该安装面板100为边界而划分的两个空间将布线材料w布线时,将索环1应用于该贯通孔101。安装面板100例如是构成车辆的车身等的金属板,贯通孔101沿着板厚方向贯通该安装面板100。以安装面板100为边界而划分的两个空间典型而言是车内空间(例如车室)和车外空间(例如发动机舱)。而且,索环1在被该线束wh的布线材料w插通并外装在该布线材料w的周围的状态下组装于贯通孔101,从而保护通过贯通孔101的布线材料w,并且对该贯通孔101进行止水(防水)。索环1除了具有对贯通孔101的防水功能以外,还具有防尘、隔音等功能。以下,参照各图对索环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图1、图2、图3以双点划线省略地图示布线材料w、安装面板100,其他图中则省略了布线材料w、安装面板100的图示本身。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相互交叉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中,将第一方向称为“轴线方向x”,将第二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将第三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典型而言,轴线方向x、宽度方向y和高度方向z相互正交。在此,轴线方向x相当于上述的安装面板100的板厚方向,并且相当于布线材料w、索环1对贯通孔101的插通方向。换言之,轴线方向x是沿着插通于索环1的布线材料w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相当于安装面板100的延伸方向。在此,为了使说明易于理解而暂且说明布线材料w沿着轴线方向x直线状地布线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索环1安装于安装面板100的状态下,轴线方向x为弯曲的方向,该索环1以及布线材料w以一部分弯曲的方式设置。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是以索环1组装于安装面板100的状态下的方向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是在内部沿轴线方向x插通布线材料w并且能够对自身与安装面板100的贯通孔101之间进行止水的密封部件。索环1具备主体部10、筒状部20以及筒状部30,它们一体形成为弹性体。索环1例如由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等刚性低且具有高挠性的绝缘性的弹性树脂材料(例如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等)形成。

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并对该贯通孔101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沿着轴线方向x插通布线材料w。主体部10构成为包括第一隔壁部11、第二隔壁部12、嵌合槽部13以及唇部14。

第一隔壁部11、第二隔壁部12分别形成为中心轴线c沿着轴线方向x的圆环板状。第一隔壁部11与第二隔壁部12沿着轴线方向x隔开空间对置且利用外周部10a一体化。在此,外周部10a是指在第一隔壁部11、第二隔壁部12中位于径向(与中心轴线c正交的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第一隔壁部11和第二隔壁部12形成为至少一者(在此为第二隔壁部12)沿着轴线方向x向外侧鼓出的形状。第一隔壁部11和第二隔壁部12在利用外周部10a而一体化的状态下,整体形成为内部中空的圆顶状。第一隔壁部11在轴线方向x上的与第二隔壁部12侧相反侧的面连接有筒状部20。第二隔壁部12在轴线方向x上的与第一隔壁部11侧相反侧的面连接有筒状部30。另外,第一隔壁部11、第二隔壁部12也形成有各种肋、突起部、孔部等。

嵌合槽部13是在第一隔壁部11与第二隔壁部12一体化而成的外周部10a形成的槽。嵌合槽部13在该外周部10a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槽部。嵌合槽部13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的状态下,与安装面板100中形成贯通孔101的缘部嵌合。

唇部14是沿着嵌合槽部13形成的褶皱状的止水部。在此,唇部14在嵌合槽部13中的第一隔壁部11侧的端部沿着嵌合槽部13形成为圆环状。即,唇部14在嵌合槽部13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唇部14在贯通孔101的缘部嵌合于嵌合槽部13的状态下与该缘部的表面(在此为第一隔壁部11侧的面)接触并对唇部14与该表面之间进行止水。唇部14构成为通过弹性变形紧贴在形成该贯通孔101的缘部的表面,对贯通孔101的整个周缘进行密封。

筒状部20、30是与主体部10一体地形成为筒状且在内部沿轴线方向x插通布线材料w的部分。

筒状部20形成为从第一隔壁部11沿着轴线方向x向一侧(与第二隔壁部12相反侧)突出。筒状部20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且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筒状部20形成为直径小于第一隔壁部11的圆筒状。筒状部20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开口,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一隔壁部11连接。筒状部20在宽度方向y和高度方向z上与第一隔壁部11的大致中央位置连接。在此,筒状部20形成为轴线方向x的第一隔壁部11侧的端部越接近该第一隔壁部11则直径越大。筒状部20在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唇部20a。多个唇部20a分别是沿着周向(围绕中心轴线c的方向)形成为圆环状的褶皱状的止水部,且位于沿着轴线方向x隔开间隔的位置。各唇部20a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w的状态下与该布线材料w的外表面接触并对各唇部20a与该外表面之间进行止水。各唇部20a构成为通过弹性变形紧贴在该布线材料w的外表面,对布线材料w的整个外周进行密封。

筒状部30形成为从第二隔壁部12沿轴线方向x向一侧(与第一隔壁部11相反侧)突出。筒状部30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且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筒状部30形成为直径小于第二隔壁部12的圆筒状。筒状部30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开口,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二隔壁部12连接。筒状部30在宽度方向y和高度方向z上与第二隔壁部12的大致中央位置连接。在此,筒状部30形成为轴线方向x的第二隔壁部12侧的端部越接近该第二隔壁部12则直径越大。筒状部30形成有多个狭缝部30a。多个狭缝部30a分别沿着轴线方向x形成为直线状,并沿着周向(围绕中心轴线c的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索环1的主体部10、筒状部20以及筒状部30的内部空间部作为插通空间部40发挥功能。插通空间部40是插通布线材料w插通的空间部,沿着轴线方向x在筒状部20、主体部10以及筒状部30中连续。索环1中,对于在筒状部20、主体部10以及筒状部30中连通形成的插通空间部40,沿着轴线方向x插通布线材料w。

索环1以在插通空间部40插通布线材料w的方式安装于该布线材料w之后,筒状部20或筒状部30与布线材料w的末端一同被插通于贯通孔101。而且,索环1以贯通孔101的缘部嵌合于主体部10的嵌合槽部13的方式使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从而组装于安装面板100。在该状态下,索环1的唇部14弹性变形而紧贴在贯通孔101的周缘的表面,对贯通孔101的整个周缘进行密封。另外,对于索环1,也可以跨插通于插通空间部40的布线材料w与筒状部20、30缠绕绑带等,从而对筒状部20、30的开口进行止水。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中,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一隔壁部11构成隔音壁部50,从而实现例如能够在不会导致安装性变差的前提下确保适当的隔音性能的结构。

由第一隔壁部11构成的隔音壁部50(以下,有时简称为“隔音壁部50”)如上所述,形成为中心轴线c沿着轴线方向x的圆环板状。更具体而言,如图1、图3、图4所示,隔音壁部50(第一隔壁部11)构成为包括板状部51和隔音凸部52。

板状部51是沿着与轴线方向x交叉的交叉方向即宽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而延伸并且至少封闭贯通孔101的一部分的板状的部分。板状部51形成为中心轴线c沿着轴线方向x的圆环板状。板状部51形成为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板厚)t1(参照图4)恒定的平板状。板状部51构成对插通空间部40与该插通空间部40的外部的空间部进行划分的隔壁的一部分。板状部51在径向(与中心轴线c正交的方向)的外侧的端部连接有与第二隔壁部12一体化的外周部10a。板状部51在径向的内侧的端部连接有筒状部20的端部。换言之,板状部51从筒状部20的轴线方向x的端部沿着宽度方向y和高度方向z向外侧延伸,并围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圆环板状。板状部51在主体部10嵌合于贯通孔101的状态下堵塞该贯通孔101的一部分。

隔音凸部52是从板状部51沿轴线方向x突出并围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环状或弧状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隔音凸部52构成为包括在板状部51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的面形成的第一隔音凸部52a以及在板状部51的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的面形成的第二隔音凸部52b。在此,第一隔音凸部52a形成在板状部51的轴线方向x上的与第二隔壁部12侧相反侧的面(换言之,插通空间部40的外部的空间部侧的面)。而第二隔音凸部52b形成在板状部51的轴线方向x上的第二隔壁部12侧的面(换言之,插通空间部40侧的面)。而且,第一隔音凸部52a和第二隔音凸部52b分别位于在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上错开的位置。换言之,第一隔音凸部52a和第二隔音凸部52b分别形成于在轴线方向x上不重叠的位置(不对置的位置)。

更详细而言,第一隔音凸部52a在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上隔开间隔且同心状地设置有多个。换言之,第一隔音凸部52a在径向上隔着空隙部53a同心状地设置有多个。在此,如图5所示,第一隔音凸部52a同心圆状地设置有2个。各第一隔音凸部52a大致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并且在各第一隔音凸起52上被其他突起部分、孔部等切除一部分,从而分割形成为多个圆弧状的部分。换言之,各第一隔音凸部52a由多个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的凸部组合,整体形成为大致1个圆环状的凸部。2个同心圆的第一隔音凸部52a形成为中心相同且直径不同,由此在其中一个第一隔音凸部52a的径向的内侧隔着空隙部53a设置另一个第一隔音凸部52a。而且,各第一隔音凸部52a分别在径向上在两侧邻接设置有空隙部53a。即,各第一隔音凸部52a在径向上被空隙部53a夹持而形成。另外,形成在索环1的各种孔部设置有不同于布线材料w的布线材料或实施了止水手段,从而不会影响索环1整体的止水性。

同样地,第二隔音凸部52b在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上隔开间隔且同心状设置有多个。换言之,第二隔音凸部52b在径向上隔着空隙部53b同心状地设置有多个。在此,如图6所示,第二隔音凸部52b同心圆状地设置有2个。各第二隔音凸部52b大致形成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并且在各第二隔音凸部52b上被其他突起部分、孔部等处切除一部分,从而分割形成为多个圆弧状的部分。换言之,各第二隔音凸部52b由多个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的凸部组合,整体形成为大致1个圆环状的凸部。2个同心圆相应量的第二隔音凸部52b形成为中心相同且直径不同,由此在其中一个第二隔音凸部52b的径向的内侧隔着空隙部53b设置另一个第二隔音凸部52b。而且,各第二隔音凸部52b分别在径向上在两侧邻接设置有空隙部53b。即,各第二隔音凸部52b在径向上被空隙部53b夹持而形成。

而且,隔音壁部50的多个第一隔音凸部52a分别位于在轴线方向x上隔着板状部51与邻接于第二隔音凸部52b的空隙部53b对置的位置。同样地,隔音壁部50的多个第二隔音凸部52b分别位于在轴线方向x上隔着板状部51与邻接于第一隔音凸部52a的空隙部53a对置的位置。即,在沿轴线方向x观察时,隔音壁部50中的第一隔音凸部52a与第二隔音凸部52b以在径向上相互不重叠的方式交替地配置有多个(参照图4、图5、图6)。根据该结构,隔音壁部50能够构成为:多个第一隔音凸部52a以及多个第二隔音凸部52b分别位于在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上错开的位置,并且彼此在轴线方向x上不重叠。

此外,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均形成为沿着径向的截面形状(参照图4)是具有曲面状的角部的大致矩形状。另外,在此,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以第一隔音凸部52a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t2(参照图4)与第二隔音凸部52b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t3大致相等的方式形成。在此,厚度t2、t3分别相当于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相对于板状部51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突出量。

以上说明的索环1、线束wh通过使主体部10嵌合于在安装面板100形成的贯通孔101,从而对该贯通孔101进行止水并且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w。在该结构中,索环1能够利用通过在将贯通孔101的一部分封闭的主体部10的板状部51形成环状或弧状的隔音凸部52从而构成的隔音壁部50来提高隔音性能。

例如,通常而言,这样的索环具有在与轴线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壁部的轴线方向x上的厚度有助于隔音性能的倾向,该厚度相对越厚,则越能够确保更高的隔音性能。另一方面,对于这样的索环,如果使该壁部的厚度过厚,则在利用开闭器等使主体部扩张变形以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w时不容易变形,使主体部扩张所需的力相对变大,其结果,存在作业性变差的矛盾。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在隔音壁部50中例如不是使沿着板状部51的轴线方向x的厚度t1一律加厚,而是能够利用隔音凸部52使隔音壁部50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局部变厚。即,索环1能够在使板状部51的厚度t1恒定的基础上,利用隔音凸部52(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t2、t3而在隔音壁部50整体中使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局部变厚。根据该结构,索环1既能够提高隔音性能,又能够使得利用开闭器等使主体部10扩张变形以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w时的变形容易度不会变差。即,索环1能够消除上述那样的矛盾,确保高隔音性能并确保使主体部10扩张变形以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w时的良好的作业性。其结果是,索环1、线束wh能够适当地确保隔音性能。

在此,以上说明的索环1、线束wh的隔音壁部50能够与筒状部20一同沿着径向向外侧扩张变形。在这样的结构中,索环1、线束wh能够利用上述结构来抑制使隔音壁部50与筒状部20一同扩张所需的力的增加,能够抑制在内部插通布线材料w时的作业性变差。

另外,在此,以上说明的索环1、线束wh形成为沿着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与轴线方向x正交的截面的端面形状)是具有曲面状的角部的大致矩形状。根据该结构,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能够形成为容易确保截面面积相对较大的形状。其结果是,索环1、线束wh能够高效地实现隔音性能的提高。

更具体而言,以上说明的索环1、线束wh构成为隔音凸部52包括:分别在板状部51的轴线方向x的两面形成的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b。这些第一隔音凸部52a和第二隔音凸部52b分别位于在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z上相互错开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索环1能够使得隔音壁部50整体上不存在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为厚度t1、t2、t3的合计的部分,能够使隔音壁部50整体的厚度不会变得过厚。其结果是,索环1、线束wh能够如上所述确保高隔音性能并确保良好的作业性。

在此,以上说明的索环1、线束wh中,同心状地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并且,该多个第一隔音凸部52a、该多个第二隔音凸部52b分别位于在轴线方向x上隔着板状部51与空隙部53a、53b对置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索环1的隔音壁部50中,第一隔音凸部52a与第二隔音凸部52b能够以在径向上相互不重叠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多个。其结果是,索环1能够使隔音壁部50整体的沿着轴线方向x的厚度相互不同地增加,因此能够构成更容易变形且隔音性能更优异的隔音壁部50。因此,索环1、线束wh能够更适当地确保隔音性能。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以及线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索环1的第一隔壁部11构成隔音壁部50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索环1的第二隔壁部12构成隔音壁部50,还可以是第一隔壁部11、第二隔壁部12两者构成隔音壁部50。隔音壁部50构成为在轴线方向x上交叉的壁部即可。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隔音凸部52构成为包括第一隔音凸部52a和第二隔音凸部52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由任意一者构成。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均形成为沿着径向的剖面形状是具有曲面状的角部的大致矩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的沿着径向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大致梯形状、大致三角形状、大致半圆形状等。另外,说明了第一隔音凸部52a、第二隔音凸部52b形成为厚度t2(参照图4)与厚度t3大致相等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厚度t2与厚度t3也可以相互不同。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隔音壁部50沿轴线方向x观察时第一隔音凸部52a与第二隔音凸部52b以在径向相互不重叠的方式交替地配置多个的情况,但不限于此。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索环以及线束也可以通过适当组合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结构要素而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