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3170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电路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呆作用的电路板。
背景技术
:电路板又称线路板,PCB板,铝基板,高频板,厚铜板,阻抗板,超薄线路板,超薄电路板,印刷电路板等,电路板主要由焊盘、过孔、安装孔、导线、元器件、接插件、电气边界等组成,电路板以其成本低、体积小、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电器、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航天等领域。现有电路板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在母板上设插孔,子板上设金针,采用针插孔的方式进行连接。现有电路板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容易导致针和孔插错位,且当电路板与电路板错位时用户还难以检测到,以使当电路板通电时,容易导致电路板上的芯片损坏,且现有的电路板与电路板的连接过程中当针和孔的位置没有对准时,容易导致金针的弯折,以使金针损坏降低了电路板的使用寿命。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呆作用的电路板。一种电路板,包括母板和子板,所述母板上设有第一插孔部和第一引脚端,所述子板上设有第二插孔部和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插孔部包括第一本体和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引脚孔,所述第一引脚孔内设有第一固定引脚,所述第二插孔部包括第二本体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引脚孔,所述第二引脚孔内设有第二固定引脚;当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组合时,所述第一引脚端插合在所述第二引脚孔内,并与所述第二固定引脚相抵靠,所述第二引脚端插合在所述第一引脚孔内,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引脚相抵靠,以使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连接。上述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插孔部、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插孔部和所述第二引脚端的设计,当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在插合的过程中发生错位时,所述第一插孔部和所述第二插孔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引脚端和所述第二引脚端之间会发生抵靠,以使所述第一引脚端不能插合到所述第二引脚孔内、所述第二引脚端不能插合到所述第一引脚孔内,以使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不能连接,进而起到了防呆的作用,可提醒操作人员发生了错位,进而防止了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上的芯片受损,提高了所述电路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上均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上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引脚端和所述第二引脚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孔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脚端和所述第二引脚端均包括多个引脚组,所述引脚组包括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以保证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之间的电流传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脚孔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侧并朝向所述子板,所述第二引脚孔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侧并朝向所述母板,以使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采用横向插合的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均采用“L”形结构,且所述母板上的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的引脚末端超出所述母板的侧边,所述子板上的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的引脚末端超出所述子板的侧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孔部、所述第二插孔部、所述第一引脚孔和所述第二引脚孔的水平高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插孔部和所述第二插孔部的半径等于所述第一引脚孔和所述第二引脚孔的半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脚孔设于所述第一插孔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引脚孔设于所述第二插孔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引脚端和所述第二引脚端均采用“I”形结构,以使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采用上下插合的方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脚端和所述第一固定引脚的脚跟均焊接所述母板上,且与所述母板上的印刷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引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引脚的脚跟均焊接在所述子板上,且与所述子板上的印刷电路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脚端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插孔部的长度,所述第二引脚端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插孔部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母板和所述子板的顶角上均设有定位孔,用于将所述电路板固定在电子器件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母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子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第一插孔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第二插孔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第一插孔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素符号说明电路板100,100a母板10第一引脚端11第一插孔部12,12a第一本体13固定套14第一固定引脚15定位孔16第一引脚孔17子板20第二插孔部21第二引脚端22第二本体23第二固定引脚24第二引脚孔2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相关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解释。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的优选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面更加得充分。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1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母板10和子板20,所述母板10上设有第一插孔部12和第一引脚端11,所述子板20上设有第二插孔部21和第二引脚端22,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均采用扁平的长方体结构,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上均设有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当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通电时,通过所述电路以使所述电子元器件工作,可以理解的所述母板10上可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插孔部12和多个所述第一引脚端11,所述子板20上可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插孔部21和多个所述第二引脚端22。请参阅图2至图5,所述第一插孔部12包括第一本体13和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3上的第一引脚孔17,所述第一引脚孔17内设有第一固定引脚15,所述第二插孔部21包括第二本体23和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3上的第二引脚孔25,所述第二引脚孔25内设有第二固定引脚24;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23均采用长方体绝缘材料制成,进而防止了所述电路板100工作状态时发生漏电,进而提高了所述电路板100的安全性能,且所述第一本体13内的所述第一引脚孔17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固定引脚15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本体23内的所述第二引脚孔25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固定引脚24的数量相同,以使每个所述第一引脚孔17和所述第二引脚孔25内均设有固定引脚,进而保障了所述电路板100的电流传输功能。当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组合时,所述第一引脚端11插合在所述第二引脚孔25内,并与所述第二固定引脚24相抵靠,所述第二引脚端22插合在所述第一引脚孔17内,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引脚15相抵靠,以使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连接,保障了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之间的电流传输,以使当所述电路板100通电时,为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上的所述电子元器件提供工作电流。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上均设有固定套14,所述固定套14上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固定套14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且所述固定套14的边缘不超出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的边缘,所述固定孔的半径、所述第一引脚端11的半径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的半径均相等,且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分别贯穿所述固定孔,以使所述固定孔对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起到固定的作用,防止了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插合过程中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的弯折和折断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了所述电路板100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均包括多个引脚组,所述引脚组包括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以保证了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之间的电流传输,所述正极引脚分别连接所述子板20和所述母板10上的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正极,所述负极引脚分别连接所述子板20和所述母板10上的所述电子元器件的负极,以使所述电子元器件能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脚孔17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3的外侧并朝向所述子板20,所述第二引脚孔25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3的外侧并朝向所述母板10,以使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采用横向插合的方式连接。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均采用“L”形结构,且所述母板10上的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的引脚末端超出所述母板10的侧边,所述子板20上的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的引脚末端超出所述子板20的侧边,以使保障了所述第一引脚端11能与所述第二固定引脚24发生抵靠、所述第二引脚端22能与所述第一固定引脚15发生抵靠。所述第一插孔部12、所述第二插孔部21、所述第一引脚孔17和所述第二引脚孔25的水平高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插孔部12和所述第二插孔部21的半径等于所述第一引脚孔17和所述第二引脚孔25的半径,进而使得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能正常的插合且插合后不存在高度差,以使提高了所述电路板100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一固定引脚15的脚跟均焊接所述母板10上,且与所述母板10上的印刷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引脚端22和所述第二固定引脚24的脚跟均焊接在所述子板20上,且与所述子板20上的印刷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引脚端1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插孔部21的长度,所述第二引脚端2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插孔部12的长度,进而使得了所述第一引脚端11能完全的插合在所述第二插孔部21内,所述第二引脚端22能完全插合在所述第一插孔部12内,进而提高了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的顶角上均设有定位孔16,用于将所述电路板100固定在电子器件内,提高了所述电路板100结构的稳定性,所述定位孔16内用于固定螺母、支架等结构。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插孔部12、所述第一引脚端11、所述第二插孔部2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的设计,当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在插合的过程中发生错位时,所述第一插孔部12和所述第二插孔部21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之间会发生抵靠,以使所述第一引脚端11不能插合到所述第二引脚孔内25、所述第二引脚端22不能插合到所述第一引脚孔17内,以使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不能连接,进而起到了防呆的作用,可提醒操作人员发生了错位,进而防止了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上的芯片受损,提高了所述电路板100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6至7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100a的结构示意图和第一插孔部12a的结构视图,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抵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孔部12a和所述第二插孔部21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一引脚孔17设于所述第一插孔部12a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引脚孔25设于所述第二插孔部2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引脚端11和所述第二引脚端22均采用“I”形结构,以使所述母板10和所述子板20采用上下插合的方式连接。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