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传输装置以及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567808阅读:来源:国知局
线的剖视图,图7中,图(a)、图(b)是表示冷却第二通信用LSI的第二散热器的详细结构的图,图8中,图(a)、图(b)是表示冷却第三通信用LSI的第三散热器的详细结构的图。
[0058]第二通信用LSI35以及第三通信用LSI36在基板31上相互邻接地设置。由此,也为了提高线路卡30的组装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二、第三通信用LSI35、36安装一个散热器单元50。
[0059]如图4以及图6所示,散热器单元50具备固定板51。固定板51由导热性优异的铝板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经由长度尺寸Η的多个固定螺母52固定于基板31。由此,固定板51固定在离基板31的表面高度尺寸Η的位置。
[0060]在将固定板51固定于基板31的状态(参照图4)下,在固定板51的底壁侧边部31d侧与第二通信用LSI35对应地设有第二散热器固定部51a。另一方面,在固定板51的顶壁侧边部31c侧与第三通信用LSI36对应地设有第三散热器固定部51b。也就是说,在第二散热器固定部51a以及第三散热器固定部51b中,也在图3所示的冷却风流路FC的延伸方向上并列设置,且在与冷却风流路FC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
[0061]在第二散热器固定部51a上经由多个阻尼机构60安装有吸收第二通信用LSI35的热的第二散热器70。另一方面,在第三散热器固定部51b经由多个阻尼机构60安装有吸收第三通信用LSI36的热的第三散热器80。
[0062]此处,阻尼机构60由如下部件构成:由固定螺纹件61固定于固定板51的螺母部件62 ;固定于该螺母部件62、且将第二、第三散热器70、80支承为滑动自如的支承螺纹件63 ;以及以压缩状态安装于螺母部件62与第二、第三散热器70、80之间的螺旋弹簧64。
[0063]而且,这些阻尼机构60将第二、第三散热器70、80支承为沿图中箭头Μ的方向移动自如。由此,对第二、第三通信用LSI35、36的厚度尺寸加上传热片ST的厚度尺寸后的尺寸L的误差进行吸收。因此,经由传热片ST将散热器单元50载置在第二、第三通信用LSI35、36上,并施加螺旋弹簧64的按压力,第二、第三通信用LSI35、36的整个面经由传热片ST与第二、第三散热器70、80分别接触。
[0064]如图7所示,作为一方散热器的第二散热器70安装于第二散热器固定部51a,并与第二通信用LSI35对应地配置于冷却风流路FC的上游侧。在第二散热器70 —体地设有多个散热片71。这些散热片71在将散热器单元50固定于基板31的状态(参照图4)下以沿着冷却风流路FC的上游侧的延伸方向(参照图3)的方式从箱体11的底壁16朝向顶壁15直线状地延伸。也就是说,上游侧的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成为散热片71的延伸方向,由此冷却风W容易被导入散热片71之间。此处,散热片71的高度尺寸H2设定为约13_,散热片71的间隔尺寸L2设定为约5_。
[0065]在第二散热器70的周围,为了避开固定螺母52 (参照图6)而设有合计3个螺母避开部72。在这些螺母避开部72的内侧经由规定的间隙配置固定螺母52。由此,第二散热器70能够在图6的箭头Μ的方向上顺畅地移动。
[0066]并且,在第二散热器70的靠近顶壁15的部分(图中上侧),设有4个阻尼器安装孔73。在这些阻尼器安装孔73分别滑动自如地安装阻尼机构60的支承螺纹件63(参照图6)。连接阻尼器安装孔73的线段(未图示)呈大致正方形,由此在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第二通信用LSI35的整个面均等地施加螺旋弹簧64的弹力。因而,能够使传热片ST(参照图6)可靠地紧贴于第二通信用LSI35以及第二散热器70双方。
[0067]如图8所示,作为另一方散热器的第三散热器80安装于第三散热器固定部51b,并与第三通信用LSI36对应地配置于冷却风流路FC的下游侧。在第三散热器80 —体地设有多个散热片81。这些散热片81在将散热器单元50固定于基板31的状态(参照图4)下,以沿着冷却风流路FC的下游侧的延伸方向(参照图3)的方式从箱体11的正面壁12朝向背面壁13(排气口 20)直线状地延伸。也就是说,下游侧的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成为散热片81的延伸方向,由此冷却风W容易被导入散热片81之间。此处,散热片81的高度尺寸H3设定为约14mm,散热片81的间隔尺寸L3设定为约10mm。也就是说,第二散热器70的散热片71的间隔比第三散热器80的散热片81的间隔窄(L2〈L3)。
[0068]在第三散热器80的连接器33侧(图中右侧)以及第一散热器40侧(图中左侧),为了避开固定螺母52(参照图6)而设有合计3个螺母避开部82。在这些螺母避开部82的内侧,经由规定的间隙配置固定螺母52。由此,第三散热器80能够在图6的箭头Μ的方向上顺畅地移动。
[0069]并且,在第三散热器80的靠近底壁16的部分(图中下侧)设有4个阻尼器安装孔83。在这些阻尼器安装孔83,分别滑动自如地安装阻尼机构60的支承螺纹件63 (参照图6)。连接阻尼器安装孔83的线段(未图示)呈大致正方形,由此在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第三通信用LSI36的整个面均等地施加螺旋弹簧64的弹力。因而,能够使传热片ST (参照图6)可靠地紧贴于第三通信用LSI36以及第三散热器80双方。
[0070]这样,使第二散热器70与第二通信用LSI35对应设置,且使第三散热器80与第三通信用LSI36对应设置,从而在第二散热器70以及第三散热器80中,也在图3所示的冷却风流路FC的延伸方向上并列设置,且在与冷却风流路FC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
[0071]而且,第二散热器70的散热片71的延伸方向和第三散热器80的散热片81的延伸方向沿图3所示的冷却风流路FC的延伸方向分别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90度交叉)。并且,在第二散热器70与第三散热器80之间,如图4所示形成比散热片71的间隔尺寸L2以及散热片81的间隔尺寸L3大的宽度尺寸的偏流通路0S。
[0072]另外,如图4所示,在基板31的正面侧边部31a侧、且在靠近底壁侧边部31d的部分,设有由塑料板构成的冷却风引导部件90。该冷却风引导部件90用于将从吸气口 18导入来的外部空气(冷却风W)的大部分朝向基板31的靠近搭载有第一散热器40、第二散热器70以及第三散热器80的后方(靠近背面侧边部31b)、且靠近下方(靠近底壁侧边部31d)引导。
[0073]由此,能够向散热片71之间以及散热片81之间分别容易地导入低温的冷却风W,并且能够容易向排气口 20引导在散热片71之间以及散热片81之间通过后的高温的冷却风Wo
[0074]接下来,使用附图对箱体11的内部的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详细地进行说明。
[0075]图9是说明相对于基板进行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式的图。
[0076]若旋转驱动大型风扇21,则如图9所示从吸气口 18向箱体11的内部导入低温的冷却风W(图中虚线箭头)。被导入到箱体11内的冷却风W的一部分如虚线箭头⑴所示朝向冷却风引导部件90流动。之后,与冷却风引导部件90碰撞后的冷却风W如虚线箭头(2)所示沿冷却风引导部件90流动。而且,如虚线箭头(3)所示向第一散热器40的散热片43之间流入,由此冷却第一通信用LSI34。
[0077]并且,被导入到箱体11内的冷却风W的一部分如虚线箭头(4)所示流入第二散热器70的散热片71之间。由此,冷却第二通信用LSI35。此时,由于散热片71的间隔尺寸L2(参照图7)狭小,所以相对于冷却风W的流速,散热片71作为节流器发挥功能。因而,未流入散热片71之间的冷却风W如虚线箭头(5)所示向第一散热器40与第二散热器70之间的第一间隙S1流入。
[0078]此处,第一间隙S1设定为比第二散热器70与连接器33之间的第二间隙S2宽,由此,冷却风W如虚线箭头(5)所示流动。此外,第一间隙S1是通过在与冷却风流路FC(参照图3)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第二散热器70和第三散热器80而形成。
[0079]而且,流入第一间隙S1后的冷却风W如虚线箭头(6)所示通过第二散热器70与第三散热器80之间的偏流通路0S。由此,从散热片71之间出来的高温的冷却风W被朝向排气口 20迅速地引导。并且,通过使低温的冷却风W在偏流通路0S通过,从而从散热片71之间出来的高温的冷却风W不会与第三散热器80直接接触。由此,防止第三散热器80的冷却效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