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65087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原稿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用于读取原稿的规定的处理位置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装置,具 体而言,涉及一种为了读取原稿的两面而使一面已经被读取了的原稿的正反面翻转并再次 输送到读取位置,然后整理两面都已经读取了的原稿并排纸的原稿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搭载在图像读取装置上的原稿输送装置,为了缩短读取原稿两面时 的读取时间而提出了各种路径结构和原稿的输送步骤。作为其中的一种原稿输送装置,在 具有用于读取原稿的读取位置的接触玻璃的下游侧设有多个转向路径。在这种装置中,存在如下装置,即,利用第1转向路径使正面已在读取位置被读取 了的第1张原稿转向,另外,利用第2转向路径使第2张原稿转向,将转向后的原稿再次供 给到读取位置并读取背面,在利用排出用转向路径使两面都被读取了的原稿转向后使其翻 转,从兼用作第2转向路径的排出路径排纸(例如,日本特开2005-289565号公报)。还已知有如下装置,S卩,在通过再供纸用转向路径使正面已在读取位置被读取了 的原稿转向之后翻转,再次供给到读取位置并读取背面,在由排出用转向路径使两面都被 读取了的原稿转向之后使其翻转,从兼用作再供纸用转向路径的排出路径排纸(例如,日 本特开2006-327728号公报)。另外,在这些装置中,在读取双面原稿时,以按照第1张原稿的正面、第2张原稿的 正面、第1张原稿的背面、第2张原稿的背面、第3张原稿的正面、第4张原稿的正面、第3
张原稿的背面、第4张原稿的背面......的顺序向读取位置输送的方式进行输送控制,从
而提高了双面原稿的读取效率。但是,前者的装置由第1转向路径、第2转向路径和排出用转向路径构成,因此结 构复杂,并且导致装置大型化。另外,在兼用作排出路径的第2转向路径中,如果转向的第 2张原稿未从路径内输出时,第1张原稿无法排纸。在排出用转向路径中,如果第1张原稿 未排出,则第2张原稿无法输送到路径中。在后者的装置中,在再供纸用转向路径和排出用转向路径中的任何一个中,如果 第1张原稿未从路径中输出,则第2张原稿无法输送到路径中。另外,在再供纸用转向路径 中,由于还兼用作排出路径,因此,如果第2张原稿未排纸,则第3张原稿无法输送到路径 中。而且,在读取大尺寸的原稿时,由于以按照第1张原稿的正面、第1张原稿的背面、第2
张原稿的正面、第2张原稿的背面.......的顺序读取的方式进行输送控制,因此,当读取
大尺寸原稿时,大幅度地增加了处理时间。S卩,在前者的装置中,存在导致装置复杂化和大型化的问题,在后者的装置中,存 在当读取大尺寸原稿时大幅度地增加处理时间的问题。而且,前者、后者都以在多个转向路 径内仅存在1张原稿的方式构成且以该种方式控制原稿的输送动作,因此限制了进一步缩 短原稿的读取处理时间、提高生产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用于读取原稿两面的处理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并 提高双面原稿的生产率的原稿输送装置。本发明是一种向用于读取原稿的规定位置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装置,包括输送 机构,其向原稿读取部输送供纸盘上的原稿;第1转向部,其用于使已在原稿读取部读取了 正面的原稿转向并再次向原稿读取部输送;第2转向部,其用于使已在原稿读取部读取了 两面的原稿转向并向排纸盘排纸;第1、第2转向机构,它们在第1、第2转向部的每一个中 沿互不相同的方向输送原稿。


图1是表示具有原稿输送装置的原稿读取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原稿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3是表示第2转向路径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第2转向路径的端部的构造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用于分离 压接第1、第2转向辊对的分离压接切换机构的结构的立体 图。图6是表示分离压接切换机构的第1、第2凸轮的凸轮形状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第1、第2凸轮与第1、第2臂的抵接状态的状态图。图8是表示第1、第2凸轮的旋转角度与第1、第2转向辊对的压接、分离状态的关 系的图。图9是表示原稿输送装置和原稿读取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10是表示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继图10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继图11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继图12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继图13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继图14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继图15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继图16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8是表示继图17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继图18之后的双面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具有剥离用弹性膜构件的第1转向部的结构的截面图。图21是表示具有剥离用弹性膜构件的第1转向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2是表示具有剥离用弹性膜构件的第1转向部的原稿的粘连状态的状态图。图23是表示用于说明剥离用的弹性膜构件的剥离作用的示意图。图M是表示剥离用的弹性膜构件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图25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沈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两张原稿的交错状态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3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在该原稿输送装置 3上部的图像读取装置2的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原稿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 图。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稿输送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原稿读取装置1包括读取装置主体2,其具有图像读取部 4 ;原稿输送装置3,其安装在上述原稿读取装置主体2的上方。为了将原稿载置到接触玻 璃7上,原稿输送装置3借助铰链装置(未图示)以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主体2的上表面 自由开闭的方式安装。图像读取部4在固定光学部5的状态下,读取通过第1接触玻璃6的上表面的原 稿。另外,在原稿读取装置主体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具有用于载置原稿的平面空间的第2 接触玻璃7,能够通过移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4的光学部5,对放置在该接触玻璃7上的原 稿进行读取。图像读取部4包括灯等光源10、多个反射镜11、透镜16、(XD等光电转换元件17 等。从光源10发出的光经由第1接触玻璃6或第2接触玻璃7照射到被输送或被载置的 原稿上。然后,照射到原稿表面上并反射的光经由多个反射镜11多次反射后,经由透镜16 由光电转换元件17进行光电转换,从而读取到原稿的图像。接下来,对原稿输送装置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该原稿输送装置 3包括能够载置多张原稿的供纸盘20和收纳读取处理结束后的原稿的排纸盘22。另外,在该原稿输送装置3中具有原稿输送路径,该原稿输送路径由供纸路径23、 读取路径M和排纸路径25构成,上述供纸路径23从堆叠在供纸盘20上的多张原稿中一 张一张地供纸,上述读取路径M从该供纸路径23经由第1接触玻璃6延伸,上述排纸路径 25从该读取路径M连接到排纸盘22的排纸口。在供纸盘20的下游侧具有抽出辊27,该抽出辊27用于抵接并抽出供纸盘上的 原稿;供纸辊观,该供纸辊观输送被抽出的原稿;分离垫四,该分离垫四压接于该供纸辊 28并使原稿一张一张地分离;阻挡辊对30,该阻挡辊对30在与一张一张地分离并供给的原 稿的前端接触而对其进行调整之后,向第1接触玻璃6输送阻挡辊。在上述读取输送路径 24中设置有配置在第1接触玻璃6上游侧的第1读取辊对32和配置在下游侧的第2读取 辊对33。另外,阻挡辊对30由驱动辊30a和从动辊30b构成。此外,第1读取辊对32由驱 动辊3 和从动辊32b构成,第2读取辊对33由驱动辊33a和从动辊3 构成。另外,在读取路径M的下游侧具有第1转向部37,其用于使一面(正面)图像 已被读取了的原稿转向,再次向第1接触玻璃6供纸;第2转向部38,用于使正反两面图像 都被读取了的原稿转向并翻转,将其收纳到排纸盘22中。第1转向部37具有与排纸路径 25兼用的第1转向路径45和从该第1转向路径45的上游侧向着阻挡辊对30汇合的再输 送路径47。在第1转向路径45的端部设有第1转向辊对43,在再输送路径47上设有由驱动 辊48a和从动辊48b构成的待机辊对48。第1转向辊对43具有在使原稿转向并从第1转 向路径45向再输送路径47输送的同时向排纸盘22排出原稿的功能。即,还兼具用于向排 纸盘22排出原稿的排纸辊对的功能。另外,第1转向辊对43的一方由能够正反转的驱动 辊43a构成,另一方由自由旋转的从动辊4 构成,双方能够相互压接和分离地设置。
对于第1转向辊对43的压接和分离,从动辊4 能够相对驱动辊43a摆动,借助 后述的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能够实现分离、弱夹持、强夹持。弱夹持是指驱动辊43a和从 动辊4 之间的压接力较小的状态,强夹持是指驱动辊43a和从动辊4 之间的压接力比 弱夹持的压接力大的状态。第2转向部38设有从第2读取辊对33开始在第2接触玻璃7与排纸盘22之 间延伸的第2转向路径46、使原稿翻转并从该第2转向路径46向排纸路径25汇合的翻转 排纸路径49、在该第2转向路径46中使原稿转向而送至翻转排纸路径49的第2转向辊对 44。该第2转向辊对44的一方由能够正反转的驱动辊4 构成,另一侧由自由旋转的 从动辊44b构成,借助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驱动辊4 能够相对于从动辊44b分离和压 接。另外,第2转向辊对44的压接力设定成与第1转向辊对43的弱夹持大致相同的压接 力。在第2读取辊对33的下游侧设有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用于与原稿的读取过程相 应地向第1转向路径45和第2转向路径46中的任意一个交替切换原稿的流向。该切换机 构具有3个方向的通过面,该3个方向的通过面由能够通过旋转轴36转动的切换挡板34 构成。该切换挡板34的各通过面能够在原稿的厚度的范围内转动。第1通过面3 是为 了向第1转向部41引导原稿而设置的,第2通过面34b是为了向第2转向部42引导原稿 而设置的,第3通过面3 是为了向排纸盘22引导原稿而设置的。在此,对第2转向路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第2转向路径46由设在排纸盘 22的下方的上引导板61和下引导板62形成。为了除去在第2转向路径46内卡住的原稿, 下引导板62以打开第2转向路径46的方式构成。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引导板61的外 周端部,至少在两个位置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垫片67,该垫片67与下引导板62的上表面抵 接,从而确保第2转向路径46。另外,在上引导板61的下表面设有多个上输送肋63,该多 个上输送肋63与原稿的上表面接触并引导原稿的输送,且向原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 在上引导板6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设有比上输送肋63的突出高度低的矩形的上突起部65。 另一方面,下引导板62设有多个下输送肋64,该多个下输送肋64与原稿的下表面接触并引 导原稿的输送且平行延伸,在下引导板62的中央部设有比上述下输送肋64的突出高度低 的矩形的下突起部66。图3(a)是表示在输送从供纸盘20自动供纸来的原稿的状态下的第2转向路径46 的剖面的图。突出到第2转向路径46内的上输送肋63和下输送肋64以不在上下方向上 相对的方式相互错开地配置,在各自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用于使一张原稿通过的空间。另外, 上输送肋63和下输送肋64由树脂材料与上引导板61和下引导板62 —体成型。图3(b)是表示在第2台板7上载置并读取书本那样厚的原稿P时的第2转向路 径46的剖面的图。像这样,在利用原稿输送装置2按压具有书本等的较厚的原稿P的情况 下,第2转向路径46的下引导板62有时会由于原稿P的厚度而弯曲变形。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上述上突起部65和下突起部66的各自的顶部65a、66a抵接,能够以下引导板62的中 央部分的弯曲变形不变得更大的方式将变形量抑制在一定范围内。由此,能够防止下引导 板62老化变形而不能确保第2转向路径46的足够的输送空间。如图3(b)所示,上述上突起部65和下突起部66相对地设置在上下引导板61、62的大致中央部,从而能够抑制下引导板62的变形量,并且,由于上述上突起部65和下突起 部66的各自的顶部65a、66a为平坦面,因此能够使由于接触而引起的冲击分散。另外,由 于双方的顶部65a、66a位于比输送肋63、64的前端靠内侧的位置,从而不从上述上下的输 送肋63、64的前端突出,因此,在进行读取输送时,不妨碍通过原稿路径空间68的原稿的输 送。为了吸收下引导板62的变形所引起的碰撞,优选上下突起部65、66由具有适度的柔性 且具有形状不发生变化的程度的硬度的树脂材料形成。但是,即使上下双方的突起部不是 同一硬度,只要一方为硬质材料另一方具有柔性即可。另外,也可以在上述顶部65a、66a中 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上覆盖并形成吸收冲击的较薄的保护片。另外,上述上下的突起部65、66 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贴与上下的引导板61、62的大小和上下输送肋63、64的高度相应地形 成的构件而形成,也可以与上下引导板61、62 —体地形成。另外,上述上输送肋63和下输送肋64以在上下方向上不相对的方式相互错开地 配置,从而能够防止下引导板62变形时的碰撞,防止破损等。因此,不会妨碍通过上述原稿 路径空间68的原稿的输送。图4是表示第2转向路径46的端部的剖面结构的图。通常,在第2转向路径46 的下引导板62的内表面侧,经由海绵构件72设有用于按压载置在台板7上的固定原稿的 原稿按压板73。原稿按压板73采用与下引导板62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大小的较薄的白色 系的树脂板。海绵构件72用于使原稿按压板73具有缓冲性地粘贴于下引导板62,至少设 置于下引导板62的四角。以往的下引导板的内表面为平坦面,在该平坦面上经由海绵构件 72配设原稿按压板73,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下引导板62的内表面,至少在四角设有向下突 出的突起片71。通过设置该突起片71,能够使原稿按压板73不偏移地在稳定的状态下载 置在台板7上,并且不会损伤台板7的表面。另外,在与为了确保第2转向路径46的空间 而设置的垫片67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上述突起片71,从而使上引导板61的重量直接作用于 该突起片71上,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原稿按压板73稳定。另外,海绵构件72形成为以设有 突起片71的部分为中心的面积稍大的四边形或圆形,能够提高与原稿按压板73的紧密附 着性。另外,在此对上述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分离压接切换机构 81的结构的立体图。该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由如下各部分构成用于进行第1转向辊对 43和第2转向辊对44的分离和压接的第1分离压接机构82a、第2分离压接机构82b ;用 于使第1分离压接机构82a、第2分离压接机构82b工作的分离电动机M4 ;用于控制第1分 离压接机构82a、第2分离压接机构82b的工作的旋转控制板83。第1分离压接机构82a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凸轮86,其具有用于使第1转向辊 对43分离和压接的凸轮面;第1臂88,其用于使该第1凸轮86与第1转向辊对43联接。 第2分离压接机构82b由以下部分构成第2凸轮87,其具有用于使第2转向辊对44分离 和压接的凸轮面;第2臂89,其用于使该第2凸轮87与第2转向辊对43联接。另外,在上 述旋转控制板83的附近配置有检测旋转的旋转检测传感器85。第1臂88上设有销88a,该销88a沿第1凸轮86的凸轮面移动,从而使第1臂88 摆动。另一方的第2臂89在呈直线状延伸的内侧面沿上述第2凸轮87的凸轮面滑动的同 时摆动。另外,在第1转向辊对43中,驱动辊43a固定,从动辊4 通过第1臂88向分离 位置、弱夹持位置、强夹持位置移动,在第2转向辊对44中,从动辊44b固定,驱动辊4 通过第2臂89向分离位置或各夹持位置移动。第1转向辊对43的从动辊43b的旋转轴43d经由第1连接臂43f被第1支承轴 43e支承,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连接臂43f上。另外,第1支承轴43e的一端与第1臂 88连接。另一方面,上述第2转向辊对44的驱动辊44a的旋转轴Mc经由第2连接臂44f 被第2支承轴Me支承。另外,第2支承轴44e的一端与第2臂89连接。图6是用于说明第1凸轮86、第2凸轮87的凸轮形状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在 第1凸轮86的外周形成有用于使第1转向辊对43分离的第1凸轮面86a、用于减小第1转 向辊对43的压接力的两处的第2凸轮面86b、以及用于加大压接力的第3凸轮面86c。另 外,在第2凸轮的外周上形成有用于使第1转向辊对43分离的第4凸轮面87a和用于压接 的第5凸轮面87b。图7是表示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的第1凸轮86及第2凸轮87与第1臂88、第2 臂89抵接的状态的状态图,图8是表示凸轮的旋转角度与第1、第2转向辊对的压接、分离 状态的关系的图。根据图7、图8,说明由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引起的第1、第2转向辊对的 压接、分离动作。图7 (a)是使第1凸轮86、第2凸轮87的角度在0度 30度的范围内移动的状 态。这时,第1臂88与第1凸轮86的第1凸轮面86a抵接,第2臂89与第2凸轮87的第 4凸轮面87a抵接。然后,由此,第1转向辊对43和第2转向辊对44都分离。图7 (b)是使第1凸轮86、第2凸轮87的角度在90度 120度的范围内移动的状 态。这时,第1臂88与两处的第2凸轮面86b中的一个抵接,第2臂89与第2凸轮87的 第5凸轮面87b抵接。然后,由此,第1转向辊对43分离,第2转向辊对44压接。图7 (c)是使第1凸轮86、第2凸轮87的角度在150度 180度的范围内移动的 状态。这时,第1臂88与第1凸轮86的第2凸轮面86b抵接,第2臂89与第2凸轮87的 第5凸轮面87b抵接。然后,由此,第1转向辊对43以压接力小的弱夹持状态压接,第2转 向辊对44压接。图7 (d)是使第1凸轮86、第2凸轮87的角度在205度 235度的范围内移动的 状态。这时,第1臂88与第1凸轮86的第3凸轮面86c抵接,第2臂89与第2凸轮87的 第5凸轮面87b抵接。然后,由此,第1转向辊对43以压接力大的强夹持状态压接,第2转 向辊对44压接。图7 (e)是使第1凸轮86、第2凸轮87的角度在300度 330度的范围内移动的 状态。这时,第1臂88与第1凸轮86的两处的第2凸轮面86b中的另一个抵接,第2臂89 与第2凸轮87的第4凸轮面87a抵接。然后,由此,第1转向辊对43以压接力小的弱夹持 状态压接,第2转向辊对44分离。接下来,根据图1和图9的控制框图对各种传感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原稿 通过的路径上设有各种传感器。在抽出辊27的附近设有用于检测从支承盘21供给来的原 稿的空传感器51,在供纸辊观的前面设有用于检测分离成一张的原稿的分离传感器52。另 外,在第1接触玻璃6的上游侧的输送路径中设有阻挡传感器53、读取传感器M,在下游侧 的输送路径中分别配置有排出传感器55、翻转排出传感器56。上述的各传感器检测原稿的 有无及原稿的前端、后端。而且,根据各传感器的原稿检测信号,利用具有CPU的控制部100控制将在下文记述的各驱动器,进行原稿的输送动作。驱动系统包括进行用于输送原稿的旋转驱动的供纸电动机Ml、翻转排纸电动机 M2、待机电动机M3、以及分离电动机M4,该分离电动机M4用于使第1转向辊对43和第2转 向辊对44分离·压接。如图2所示,供纸电动机Ml驱动供纸辊28、阻挡辊对30的驱动辊30a、第1读取 辊对32的驱动辊32a、第2读取辊对33的读取辊33a。另外,供纸辊28与阻挡辊对30的 驱动辊30a经由电磁离合器CL1、CL2连接。为了将原稿向着第1接触玻璃6输送,该电动 机Ml驱动各辊旋转,能够利用电磁离合器CLl、CL2控制供纸辊28、阻挡辊对30的驱动辊 30a在规定的时间停止、驱动。电动机M2使第1转向辊对43的驱动辊43a和第2转向辊对 44的驱动辊4 正转、逆转、停止。另外,电动机M3驱动待机辊对48的驱动辊48a。另外,分离电动机M4经由传动装置与第1凸轮86、第2凸轮87以及旋转控制板 83连接。通过控制该电动机M4的驱动、停止,使第1凸轮86和第2凸轮87移动到规定位 置。另外,切换螺线管SOLl以使切换挡板34的旋转轴36旋转,向第1转向路径45和第2 转向路径中的任意一方引导原稿的方式切换并控制切换挡板34的位置。图10 图19是表示读取双面原稿时的原稿输送动作的示意图。根据该示意图说 明双面原稿的输送动作。如图IO(SOO)所示,在空传感器51检测出在供纸盘20上载置有 原稿的状态时,驱动供纸电动机Ml,接通电磁离合器CLl。由此,驱动抽出辊27和供纸辊28 旋转,抽出供纸盘20上载置的最上方位置的原稿P1,利用分离垫四分离出一张原稿P1。另 外,当在原稿的供纸开始时的初始动作中选择了读取双面原稿模式时,第1转向辊对43分 离,第2转向辊对44压接(参照图7(b))。另外,切换挡板34切换到如下位置,即,以向第 1转向路径45引导的方式打开排纸路径25,遮挡朝向第2转向路径46的路径。在阻挡传感器53检测出经过上述分离垫四的原稿Pl的前端时,若从该检测时点 开始输送规定量的原稿P1,则断开电磁离合器CL1,停止抽出辊27和供纸辊观。由此,如图 IO(SOl)所示,原稿Pl的前端抵接到阻挡辊对30的压接部分上而被调整,从而消除偏斜。之后,电磁离合器CL2接通,驱动阻挡辊对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如图 10 (S02)所示,原稿Pl通过被驱动的第1读取辊32、第2读取辊33沿呈U字状延伸的读取 路径M被输送,以正面和背面翻转的状态通过第1接触玻璃6上方。在通过该第1接触玻 璃6的上方时,原稿Pl的正面被读取。通过了第1接触玻璃6的原稿Pl经由切换挡板34被引导向第1转向路径45。之 后,在由排出传感器55检测出原稿Pl的前端部时,驱动翻转排出电动机M2正转。在该第1 张原稿Pl的前端部被向第1转向路径45引导期间,当分离传感器52检测出后端部时,电 磁离合器CLl接通,如图11 (S03)所示,通过抽出辊27、供纸辊28开始第2张原稿P2的输 送。另外,当阻挡传感器53检测出原稿Pl的后端部时,电磁离合器CL2断开,阻挡辊对30 被停止,原稿P2抵接到该停止的阻挡辊对30的压接部分上被调整。之后,电磁离合器CLl 断开,如图11 (S04)所示,在该原稿P2抵接到阻挡辊对30的压接部分的状态下,原稿P2停 止。之后,在从断开电磁离合器CLl的时点开始经过规定的时间之后,接通电磁离合 器CL2。由此,如图1160 所示,驱动阻挡辊对30,朝向第1接触玻璃6输送原稿P2。另 外,上述的规定时间是为了使先供纸的原稿Pl和原稿P2保持一定的间隔而预先设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由读取传感器M检测出原稿Pl的后端时,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换成 图8 (c)的状态,使第1转向辊对43弱夹持。由此,第1转向辊对43的驱动辊43a和从动 辊4 在抵接的状态下被旋转驱动,原稿Pl朝向排纸盘22侧被进一步输送。如图12(S06)所示,在原稿P2朝向上述第1接触玻璃6被输送的期间,在由排出 传感器55检测出通过第1接触玻璃6的原稿Pl的后端部开始,在经过了一定的时间的时 点,停止翻转排出电动机M2。由此,如图12(S07)所示,原稿Pl在由第1转向辊对43夹持 的状态下停止。之后,翻转排出电动机M2被驱动而逆转,驱动第1转向辊对43逆转。由此, 原稿Pl被向与排纸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向输送,被引导向再输送路径47。在驱动翻转排出电动机M2逆转的同时驱动待机电动机M3,驱动待机辊对48旋转。 之后,如图12(S08)所示,在原稿Pl的前端部由旋转驱动的待机辊对48夹持之后,停止待 机电动机M3,从而,原稿Pl暂时成为停止状态。在原稿Pl被待机辊对48夹持保持而停止 时,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换成图7的(b)的状态而使从动辊4 从驱动辊43a分离。另 外,将翻转排出电动机M2从逆转驱动切换成正转驱动,使驱动辊43a向排纸方向旋转。在该 状态下,如图13(S09)所示,通过第1接触玻璃6的原稿P2被引导到第1转向路径45内, 在与停止的原稿Pl的下表面接触的同时被向排纸方向输送。另外,这时,由于第1转向辊 对43分离,因此,原稿P2的前端部在第1转向路径45内没有障碍地向排纸方向输送。另 外,由于驱动分离的第1转向辊对43的驱动辊43a正转,因此,原稿P2在与驱动辊43a接 触时被赋予输送力而顺畅地被输送。在原稿P2通过阻挡传感器53时,断开电磁离合器CL2,在从由阻挡传感器53检测 到原稿P2的后端部的时点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之后驱动待机电动机M3。由此,如图13 (SlO) 所示,在再输送路径47上停止的原稿Pl的前端以与阻挡辊对30抵接的方式被输送。在此 期间,通过第1读取辊对32、第2读取辊对33、第1转向辊对43的正转驱动,原稿P2在第1 转向路径45上以与原稿Pl错开的方式被输送。这时,在第1转向辊对43分离的状态下,原 稿Pl与原稿P2在第1转向路径45上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被输送。而且,原稿P2的后端部 由读取传感器M检测,经过了原稿P2的后端部到达第1接触玻璃6的读取位置的时间之 后,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换成图7(c)的状态,从动辊4 被驱动辊43a弱夹持。由此, 如图13 (Sll)所示,原稿Pl和原稿P2重叠且被第1转向辊对43压接,在该状态下,原稿Pl 和原稿P2在第1转向路径45上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输送。这时,驱动辊43a的摩擦系数设 定为比原稿间的摩擦系数大,因此,被从动辊4 和原稿P2夹持的原稿Pl被待机辊48、阻 挡辊对30、第1读取辊对43朝向接触玻璃6输送,被驱动辊43a和原稿Pl夹持的原稿P2 通过驱动辊4 抵抗原稿Pl的输送力而向排纸方向输送。之后,如图14(S12)、(S13)、图15(S14)所示,在从原稿P2的后端部被排出传感器 55检测出开始,经一定时间后,将翻转排出电动机M2从正转驱动切换成逆转驱动。由此, 第1转向辊对43从正转驱动切换成逆转驱动,原稿P2被转向。这时,原稿Pl的后端部通 过第1转向辊对43的夹持位置,不影响原稿P2的转向动作。被转向的原稿P2沿再输送路 径输送,在被待机辊对48夹持时,停止待机电动机M3而使原稿P2待机。另一方面,在图14(S11)中,在由读取传感器M检测出原稿Pl的前端部时,切换 挡板46切换到遮挡排纸路径25并打开第2转向路径46的位置。之后,如图15(S14)所示, 在第1张的原稿Pl的背面被读取之后,其前端部被引导向第2转向路径46。
另外,在原稿Pl的前端部被读取传感器M检测出时,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换 成图7(e)的状态,使第2转向辊对44分离。此外,在原稿P2的前端部被待机辊对48夹持 时,切换成图7的(a)的状态,使第1转向辊对43、第2转向辊对44分离。在由阻挡传感器53检测出原稿Pl的后端部之后,驱动待机电动机M3,如图 15 (S15)所示,被待机辊对48夹持而待机的原稿P2与停止的阻挡辊对30抵接,前端被调 整。之后,通过接通电磁离合器CL2来驱动阻挡辊对30旋转,朝向接触玻璃6再次输送原 稿。在原稿Pl的后端被读取传感器M检测出并且原稿Pl的后端通过接触玻璃6的 读取位置的时点,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换成图7(b)的状态,压接第2转向辊对44。之 后,在由排出传感器55检测出原稿Pl的后端部时,在上述规定时间之后,翻转排出电动机 M2从逆转驱动切换成暂时停止。由此,如图15(S16)所示,原稿Pl在第2转向路径44停 止。之后,驱动翻转排出电动机M2正转,使第2转向辊对44正转。由此,原稿Pl被转向, 如图16(S17)所示,经由翻转排纸路径49引导到第1转向路径45。之后,由第1转向辊对 43输送到排纸盘22上。另一方面,继原稿Pl之后,将原稿P2输送到接触玻璃6而读取其背面,并朝向第 2转向路径46输送。然后,如图16(S18)所示,排出传感器55检测出原稿P2的前端部,在 经过规定的时间之后,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换成图7 (e)的状态,第2转向辊对44分离。 如图16(S19)所示,在第2转向路径46上被引导的原稿P2以原稿Pl与原稿P2在第2转 向路径46上错开的方式被输送。在原稿Pl被排出到排纸盘22时,翻转排出电动机M2从正转驱动切换成逆转驱 动。由此,如图17(S20)所示,第2转向辊对44正转驱动切换成逆转驱动。之后,如图 17(S21)所示,在原稿P2的后端部通过接触玻璃6的读取位置的时点,分离压接切换机构 81切换成图7(c)的状态,使第2转向辊对44压接。在此,在由阻挡传感器53检测出第2张原稿P2的后端部时,与第1张原稿P1、第 2张原稿P2同样地,供纸盘20上的第3张原稿P3被抽出辊27抽出,然后被供纸辊观和分 离垫四分离并供纸。之后,继原稿P2之后,利用阻挡辊对30、第1读取辊对32向接触玻璃 6输送原稿P3。之后,如图17(S2》所示,在由排出传感器55检测出原稿P2的后端部时,在经过 其规定时间之后,翻转排出电动机M2由逆转驱动停止。由此,如图18 (S23)所示,原稿P2在 第2转向路径44停止。另外,在翻转排出电动机M2停止的同时,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 换成图7(c)的状态,使第1转向辊对43分离。这时,在原稿P3的前端部被读取传感器54 检测出时,切换挡板34切换到打开排纸路径25且遮挡第2转向路径46的位置。之后,在驱动翻转排出电动机M2正转时,第2转向辊对44转。由此,在第2转向 路径44内停止的原稿P2被转向,经由翻转排纸路径49被引导到第1转向路径45。另一方 面,原稿P3在接触玻璃6上被读取,同时被向着第1转向路径45输送。S卩,如图IS(SM) 所示,在原稿P2被引导到第1转向路径45之后,原稿P3被引导到第1转向路径45,如图 18(S25)所示,原稿P3相对于原稿P2以错开的状态重叠并被向排纸方向输送。这时,第1转向辊对43为分离状态。之后,在原稿P3到达接触玻璃6的读取位置 时,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切换成图7 (d)的状态,使从动辊43b以强夹持状态压接到驱动辊43a上。由此,如图19(S26)所示,原稿P2与原稿P3在被第2转向辊对43夹持的状态下向 排纸方向输送。之后,如图19(S27)所示,从由排出传感器55检测出原稿P3的后端部的时点开 始,在规定时间之后,停止正转驱动的翻转排出电动机M2。由此,第1转向辊对43被暂时停 止。这时,如图19(S28)所示,原稿P2通过第1转向辊对43而向排纸盘22排出,原稿P3 被第1转向辊对43夹持而成为停滞状态。之后,通过从该状态开始驱动翻转排出电动机M2 逆转,从而驱动第1转向辊对43逆转,使原稿P3转向。之后,原稿P3进行与第1张原稿P2同样的输送动作,继原稿P3之后的第4张原 稿P4与第2张原稿P2同样地进行输送动作。即,在第1转向路径45上被转向的原稿P3在 待机辊对48停止之后被朝向接触玻璃6再次输送。这时,与正面已被读取了的原稿P4在 第1转向路径45内错开。在此,在排出路径25(第1转向路径4 的排出口 41设置有弹性膜构件90。该弹 性膜构件90的作用在于,在将以重叠状态向排纸方向输送的两张原稿中的一张排出并将 一张转向输送时,即如图19(S26)、(S27)所示那样使第2张原稿的排纸动作和第3张原稿 的转向动作同时进行时,防止在静电等的作用下通过了第1转向辊对43的第2张原稿追随 第3张原稿的转向动作而再次被拉入第1转向辊对43的夹持部中。根据图20、图21对该弹性膜构件9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用于向排纸盘 22上排出原稿的排纸部(第1转向部)的结构的截面图,图21是立体图。如图21所示, 第1转向辊对43由与旋转轴离开规定位置而设置的两个排纸驱动辊43a和分别与该排纸 驱动辊43a压接的两个排纸从动辊4 构成,其中,上述旋转轴沿与原稿排纸方向正交的原 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另外,在形成排出路径25(第1转向路径45)的下游侧的部分的下 引导构件92上形成有多个突出部92a。该突出部9 设置在排纸驱动辊43a的两外侧的每 一个和两个排纸驱动辊43a之间,突出部9 的顶部形成为比第1转向辊对43的夹持点向 上引导构件91侧突出。通过像这样在下引导构件92上设置突出部92a,如图22的状态图 所示那样,由第1转向辊对43夹持的原稿的原稿宽度方向弯曲,能够粘连原稿并排纸。在 本实施方式中,使突出部92a以从比下引导构件92的原稿输送面低的位置朝向排纸方向倾 斜到上引导构件91侧的方式形成,在突出部9 的排纸方向侧的端部上具有沿垂直方向延 伸的侧面92b。如图20、图21所示,弹性膜构件90以遮挡排纸口 41并朝向上引导构件91沿排纸 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设置,其一端部90a固定安装在下引导构件92的突出部9 上,另一 端90b为比突出部92a的端部向排纸方向侧突出的自由端。接下来,根据图23的示意图对弹性膜构件9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3(a)所示, 第2张原稿P2和第3张原稿P3在原稿P2的后端相对于原稿P3的后端在排纸方向上错开 的状态下重叠,并利用第1转向辊对43向排纸方向输送。这时,输送的两张原稿P2、P3粘 连在一起,因此,弹性膜构件90的自由端由于输送的两张原稿P2、P3而向下方弯曲。而且,在原稿P2的后端通过第1转向辊对43的夹持部并且被输送至比弹性膜构 件90的自由端更靠近排纸方向的位置上,第1转向辊对43停止。这时,如图23(b)所示, 弹性膜构件90仅在原稿P3的作用下弯曲,因此,原稿对弹性膜构件90的弹压力减小。由 此,原稿P3在弹性膜构件90的抵抗力的作用下被向上方抬起,从而使越过弹性膜构件90
13的原稿P2与原稿P3剥离。之后,驱动第1转向辊对43逆转,原稿P3被转向。这时,由于由静电等引起的原 稿间的吸附或排纸盘22上的原稿的积载量的增加,存在在上述弹性膜构件90的作用下也 无法使两张原稿P2、P3剥离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原稿P2未落到排纸盘22上而是追 随转向的原稿P3转向,但是,如图23 (c)所示,弹性膜构件90进入原稿P3和原稿P2之间, 可靠地将两张原稿剥离。另外,被剥离的原稿P2的转向方向的前端与形成在弹性膜构件90 的下侧的下引导构件92的突出部92a的侧面92b抵接而停止,落入排纸盘22中而被收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膜构件90的自由端的位置根据如下距离设定,即,上 述原稿P2由于第1转向辊对43所引起的惯性力和弹性膜构件90与原稿P3的夹持力而被 输送的距离,优选弹性膜构件90的自由端部90b的前端延伸设置到第1转向辊对43的驱 动辊43a的外周面的垂直位置。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张原稿P2追随第3张原稿P3而转向时,利用弹 性膜构件90而剥离的原稿P2与下引导构件92的突出部92a的侧面92b抵接,但是,如图 24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在弹性膜构件90的自由端侧90b设置向下方垂下的弯折部90c。 由此,被弹性膜构件90的自由端剥离的原稿P2与弹性膜构件90的弯折部90c抵接,之后 能够在不与排纸辊43a接触的情况下可靠地使原稿P2落到排纸盘22上。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3中,设有能够使两张原稿在沿 相互不同的方向错开的同时进行输送的第1转向路径45、第2转向路径46,因此,能够在缩 短先行的第1张原稿Pl和后继的第2张原稿P2之间的间隔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和正反两面 的读取。因此,能够实现连续读取的高速化以及原稿输送装置3的小型化。另外,由于以能 够使设置在第1转向路径45、第2转向路径46中的转向辊对43、44正转、逆转、停止以及压 接和分离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对应各种错开模式地稳定且顺畅地输送原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转向路径46中,设置在原稿路径空间68内突出的上下 突起部65、66,而且,以互相错开地配置上下输送肋63、64,从而,即使在按压具有一定厚度 的固定原稿的下引导板62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也能确保用于使原稿通过的原稿路径 空间68。因此,下引导板62没有必要由以往那样的不发生弯曲变形的硬质或具有一定厚度 的构件形成,能够使用与上引导板61相同程度的硬度和厚度的树脂板。由此,能够实现原 稿输送装置3的小型轻量化。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3中,在第1转向路径45中,在使两张原稿向相反 方向错开并进行输送时以及在两张原稿重叠的状态下向同一方向输送时,夹持原稿的力能 够变化,从而能够使原稿的输送顺畅且可靠地输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3中,利用由与一个电动机M4—体地形成的 第1凸轮86、第2凸轮87构成的分离压接切换机构81,将第1转向辊对43切换成分离、 弱夹持、强夹持三种状态并且将第2转向辊对44切换成分离、压接两种状态,因此,使对应 一系列的原稿输送状态的分离和各夹持的顺序控制或程序控制变容易,不会出现时间偏差等。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排出路径的排纸口设置了使向排纸盘22上排纸的原稿P2和 转向并向第1转向路径45输送的原稿P3剥离的弹性膜构件90,能够以简单且便宜的结构 使原稿P2和原稿P3剥离,能够防止排纸原稿追随转向原稿而被再次拉入路径内。
(第2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排纸路径25的下游侧部分和第1转向路径45兼用的 结构,但是也可以如图M所示那样分别设置排纸路径和第1转向路径。根据图M对该其 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使用同一附 图标记。如图M所示,其他实施方式包括第1转向路径120,其用于使一面已被读取了的 原稿转向,再次向接触玻璃6输送;第2转向路径121,其用于使两面都已被读取了的原稿 转向并向排纸盘22输送;翻转排纸路径122,其用于使在第2转向路径121中被转向的原 稿翻转并向排纸盘22排纸。第1转向路径120形成从第2读取辊对33到第1转向辊对110的路径。在第1 转向路径120的途中设有向再输送路径47引导被转向的原稿的第1自重挡板114。第2转 向路径121在第1转向路径120的途中岔开并向排纸盘22的下方延伸设置。在第2转向 路径121从第1转向路径120岔开的位置上,设有将原稿的输送方向切换成第1转向路径 120或第2转向路径121中的任意一个的切换挡板113。翻转排纸路径122在第2转向路 径121的途中岔开,形成从该岔开位置到排纸辊对111的弯曲的路径。在第2转向路径121 的途中的岔开位置上,设有将在第2转向路径121转向的原稿向翻转排纸路径122引导的 第2自重挡板115。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接触玻璃6被读取了一面的第1张原稿Pl被引导向第1转向 路径120,在第1转向辊对110转向并被输送到再输送路径47。这时,继原稿Pl之后,第2 张原稿P2被供给到接触玻璃6并通过。转向的原稿Pl在其前端部被待机辊对48夹持的时点停止。之后,在第2张原稿 P2通过阻挡辊对30之后,原稿Pl再次朝向接触玻璃6输送。这时,如图25(a)所示,原稿 Pl与原稿P2在第1转向路径120的下游侧的部分重叠,向互不相同的方向输送。再次朝向接触玻璃6输送的原稿Pl在其前端部通过接触玻璃6之后,由切换挡板 120向第2转向路径121引导。之后,原稿Pl被第2转向辊对112转向并向翻转排纸路径 122输送。这时,与第1张原稿Pl同样,第2张原稿P2被第1转向辊对110转向而被输送 到再输送路径47并停止,之后,继原稿Pl之后再次向接触玻璃6输送。转向的原稿Pl在 其前端部被待机辊对48夹持的时点停止。转向的原稿Pl在沿弯曲的翻转排纸路径122翻转正反面的同时被引导,由排纸辊 对111排纸到排纸盘22上。这时,原稿P2在原稿Pl的排纸过程中被输送到第2转向路径 121。S卩,如图25 (b)所示,原稿Pl和原稿P2在第2转向路径120重叠,向互不相同的方向 输送。之后,在原稿Pl排纸后,原稿P2在第2转向路径120转向,继原稿Pl之后经由翻转 排纸路径122排纸到排纸盘22中。根据该其他实施方式,在第1转向路径120、第2转向路径121,两张原稿向互不相 同的方向错开,因此能够在缩短先行的第1张原稿Pl与后继的第2张原稿P2之间的间隔 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和正反两面的读取,从而能够实现原稿的读取处理时间的缩短。
1权利要求
1.一种原稿输送装置,包括供纸盘,其用于载置原稿;原稿读取部,其用于读取原稿 的两面;输送机构,其向上述原稿读取部输送上述供纸盘上的原稿;排纸盘,其用于收纳两 面都已被读取了的原稿;第1转向部,其用于使在上述原稿读取部读取了正面的原稿转向 并再次向上述原稿读取部输送;第2转向部,其用于使在上述原稿读取部读取了两面的原 稿转向并向上述排纸盘排纸,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转向机构,其设置于上述第1转向部,用于沿互不相同的方向输送两张原稿;第2转向机构,其设置于上述第2转向部,用于沿互不相同的方向输送两张原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转向机构具有将重叠的 两张原稿向互不相同的方向或同一方向引导的第1转向路径和第1转向辊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为了夹持上述第1转向辊 对的原稿而切换夹持力的夹持力切换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转向路径的下游侧端 设置有向上述排纸盘排出原稿的排纸口,上述第1转向辊对将重叠且向同一方向输送的两 张原稿中的一张原稿通过上述排纸口排出到排纸盘上,并且使另一张原稿在上述第1转向 路径的下游侧部分转向并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纸口设置有板状的剥 离构件,该剥离构件的一端侧固定在形成上述第1转向路径的一方的引导件上,另一端侧以遮 挡上述排纸口的方式朝向上述第1转向辊对的下游侧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转向机构具有输送被弓I 导到上述第1转向部的原稿的第1转向辊对;上述第2转向机构具有向上述第1转向部输 送原稿的第2转向辊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压接机构,其使上述 第1转向辊对和上述第2转向辊对各自分离·压接;以及,一个驱动器,其使该分离压接机 构工作。
8.一种原稿输送装置,包括供纸盘,其用于载置原稿;原稿读取部,其用于读取原稿 的两面;输送机构,其向上述原稿读取部输送上述供纸盘上的原稿;排纸盘,其用于收纳两 面已被读取了的原稿;第1转向部,其用于使在上述原稿读取部读取了正面的原稿转向并 再次向上述原稿读取部输送;第2转向部,其设置在上述第1转向部的下方,用于使在上述 原稿读取部读取了两面的原稿转向并向上述排纸盘输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转向路径,其设置于上述第1转向部,将从该第1转向部向上述原稿读取部输送的 原稿和从上述原稿读取部向上述第1转向部输送的原稿在重叠的状态下向互不相同的方 向引导;第2转向路径,其设置于上述第2转向部,将从上述第2转向部向上述排纸盘输送的先 行原稿和从上述原稿读取部向上述第2转向部输送的后继原稿在重叠的状态下向互不相 同的方向引导;控制机构,其以如下方式控制原稿的输送按先行原稿的表面、后继原稿的表面的顺序 向上述原稿读取部输送两张原稿,在利用上述第1转向机构使表面已被读取了的两张原稿 转向之后,按先行原稿的背面、后继原稿的背面的顺序向上述原稿读取部再次输送两张原稿,利用上述第2转向机构使两面被读取了的两张原稿顺次转向,排出到上述排纸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转向路径将从上述第2 转向部向上述第1转向部输送的原稿和从上述原稿读取部向上述第1转向部输送的原稿在 重叠的状态下向同一方向引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1转向辊对,其配置于 上述第1转向路径,使原稿转向并进行输送,并将原稿向上述排纸盘排出,上述第1转向辊对以能够将两张原稿向互不相同的方向输送的方式夹持该两张原稿, 并且在夹持状态下向同一方向输送两张原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切换第1转向辊对的压 接力的夹持力切换机构,该夹持力切换机构使夹持向同一方向输送的两张原稿时的第2压接力比夹持向互不 相同的方向输送的两张原稿时的第1压接力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1转向辊对,该第1转 向辊对在上述第1转向路径内向同一方向输送以在原稿输送方向上错开的状态重叠的两 张原稿,第1转向辊对向上述排纸盘排出向同一方向输送的两张原稿中的一张原稿,使另一张 原稿转向并进行输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上述第1转向路径的排纸口设置有剥离构件,在上述第1转向辊对的排纸方向下游,上述剥离构件将上述一张原稿从上述另一张原 稿剥离并收纳到上述排纸盘上,其中,上述一张原稿追随利用上述第1转向辊对而转向的 上述另一张原稿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转向辊对,其配置于 上述第1转向路径并输送原稿;第2转向辊对,其配置于上述第2转向路径并输送原稿;分 离压接机构,其使上述第1转向辊对和第2转向辊对各自分离·压接;一个驱动器,其使上 述分离压接机构工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向用于读取原稿的读取部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装置。该装置中设有第1转向部,其用于使其正面已在原稿读取部被读取了的原稿转向并再次向原稿读取部输送该原稿;第2转向部,其用于使两面已被读取了的原稿转向并向排纸盘排纸。而且,在读取原稿两面时,以分别在第1转向部和第2转向部中重叠并输送被连续输送来的两张原稿的方式进行原稿输送动作。由此,能够缩短用于读取原稿两面的处理时间而谋求提高生产率。
文档编号H04N1/04GK102060204SQ201010541870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2日
发明者中岛淳哉, 坂井洋一, 大森正树, 西泽圣儿 申请人:立志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