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769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外设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智能型移动设备(例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已经越来越普及,使用者已经习惯用这些移动终端观看视频或进行其他娱乐,因此,市面上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多用于保护或用于将移动终端支撑在桌面上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产品为保护装置,其可以对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保护,但无法起到支撑作用;第二类产品为支撑架,其可以对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支撑但无法起到保护作用;第三类产品在保护装置背后添加了支撑架,以同时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但是,这类产品的外形比较笨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保护装置,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对移动终端的保护和支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保护装置,包括粘结件和多个弹性件,所述粘结件用于粘附在移动终端的背板上,多个所述弹性件均与所述粘结件相连,所述弹性件包括形变部和保护部,所述形变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粘结件相连,所述形变部的第二端与所述保护部相连,所述形变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于平直状态和卷曲状态之间转换;

当所述形变部于平直状态时,多个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粘结件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移动终端的容纳空间,并至少使所述移动终端的每个角部均对应一个保护部。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弹性件的四个保护部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四个角部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包括弹片和套设在所述弹片外的第一柔性材料层,所述保护部与所述第一柔性材料层形成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为条形,所述条形的宽度在8mm~10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和所述粘结件的厚度相同,均在3mm~4mm之间。

优选地,其中一个所述形变部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对应的通孔。

优选地,当所述形变部处于平直状态时,任意相邻两个保护部之间存在间隔,以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的移动终端侧面的按键和插孔裸露出。

优选地,所述粘结件包括连接部和设置在所述连接部表面上的粘性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环状结构,每个所述形变部与首尾两个环状结构中的一者相连。

优选地,所述环状结构包括固定片和套设在所述固定片外的第二柔性材料层,首尾两个环状结构的固定片与相应的形变部的弹片固定相连,所述第一柔性材料层与所述第二柔性材料层形成一体结构。

在本发明中,所述移动终端保护装置中的弹性件具有平直状态和卷曲状态,当其处于平直状态时,可以起到对移动终端的保护作用;当其中两个弹性件处于卷曲状态时,可以起到对移动终端的支撑作用,因此,以同一个结构同时实现对移动终端的保护和支撑,简化了移动终端保护装置的结构。并且,所述移动终端保护装置对移动终端的覆盖面积较小,有利于移动终端的散热,且各部分的厚度较小,使得使用该保护装置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整体较轻薄。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应用于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保护装置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保护装置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形变部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粘结件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粘结件;11、连接部;111、固定片;112、第二柔性材料层;12、粘结材料层;20、弹性件;21、形变部;21a、通孔;211、弹片;212、第一柔性材料层;22、保护部;30、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保护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移动终端保护装置包括粘结件10和多个弹性件20,粘结件10用于粘附在移动终端30的背板上,多个弹性件20均与粘结件10相连,弹性件20包括形变部21和保护部22,形变部21的第一端与粘结件10相连,形变部21的第二端与保护部22相连,形变部2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于平直状态和卷曲状态之间转换。当形变部21处于平直状态时,如图2所示,多个弹性件20与粘结件10限定出用于容纳移动终端30的容纳空间,并至少使移动终端30的每个角部均对应一个保护部22,此时,角部的保护部22起到对移动终端角部的保护作用。由于移动终端30从高处掉落时,角部是很容易受损并极易影响移动终端整体性能的位置,因此,对角部的保护能够大大降低移动终端30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当弹性件20处于卷曲状态时,如图3所示,形变部21的第二端翘起,需要说明的是,各形变部21从平直状态向卷曲状态转换时,卷曲方向是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从而使得当两个形变部21同时处于卷曲状态时,可以将移动终端30支撑在桌面上。

其中,形变部21具体为具有一定刚性且可弹性变形的长条,如图4所示,形变部21处于平直状态时,其朝向移动终端的表面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中部远离移动终端而形成凹面,相应地,形变部21的另一表面形成为凸面。所述“形变部2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于平直状态和卷曲状态之间转换”即,使用者向平直状态下的形变部21的凸面施压时,形变部21能够转换为卷曲状态,且在外力解除后能够稳定地保持于该卷曲状态;当然,还可以对卷曲状态的形变部21施加外力使其由卷曲状态转换为平直状态,且在外力解除后能够稳定地保持于该平直状态。具体地,形变部21包括弹片211和套设在弹片211外的第一柔性材料层212,弹片211可以为金属弹片。保护部22可以为形成有一定的弧度的柔性结构,以使得形变部21处于平直状态时,保护部22可以包裹住移动终端的角部。

在本发明中,形变部21处于平直状态时,能够起到对移动终端30保护作用;形变部21处于卷曲状态时,能够起到对移动终端30的支撑作用,可见,本发明通过同一结构件分别起到了保护和支撑两个作用,而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分别设置两个不同的结构以起到两个不同的作用,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同时起到对移动终端的保护和支撑作用,从而使得用于所述保护装置的移动终端的整体结构轻薄化,便于携带。

上述“至少使所述移动终端30的每个角部均对应一个保护部22”是指,弹性件20的数量至少为四个,移动终端30的每个角部均对应一个保护部22,或者,弹性件20的数量大于四个,例如,六个,八个等。当弹性件20的数量为八个时,每个角部对应一个保护部22,并且,每个边缘也对应一个保护部22。在本发明中,弹性件20的数量具体为四个,四个弹性件20的四个保护部22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四个角部一一对应,以对每个角部进行保护。其中,保护部22与第一柔性材料层212形成一体结构,均可以采用硅胶等材料制成。

进一步具体地,形变部21为条形,所述条形的宽度在8mm~10mm之间,以减少对移动终端的覆盖面积,有利于移动终端的散热。

形变部21和粘结件20的厚度相同,均在3mm~4mm之间,从而使得移动终端使用所述保护装置后,仍旧可以达到较轻薄的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一个形变部21上形成有用于与移动终端30的摄像头对应的通孔21a,以防止遮挡移动终端30的摄像头,从而保证使用所述保护装置的移动终端30能够保证其正常的拍照功能。

另外,当形变部21处于平直状态时,任意相邻两个保护部22之间存在间隔,以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的移动终端30侧面的按键(例如,锁屏键、音量键等)和插孔(例如,耳机孔、充电孔)裸露出,从而便于对移动终端30进行锁屏、音量调节等操作。

粘结件10包括连接部11和设置在连接部11表面上的粘性材料层12,粘性材料层12可以为双面胶等粘性膜层。

考虑到一些移动终端的背板后会设置指纹识别的结构,为了防止所述保护装置遮挡该指纹识别结构,如图2所示,连接部11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环状结构,每个形变部21与首尾两个环状结构中的一者相连。将连接部11设置为多个环状结构还可以使得形变部21处于平直状态时,保护装置可以发生更大的形变量,并且,连接部11设置为环状结构可以使移动终端30更好地进行散热。如图2中所示,本发明中的连接部11包括三个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既可以为多边形环状结构,也可以为圆环状结构;并且,所述环状结构的宽度(即,内环与外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形变部21的宽度相同。

结合图2和图5所示,所述环状结构包括固定片111和套设在所述固定片111外的第二柔性材料层112,首尾两个环状结构的固定片111与相应的形变部21的弹片211固定相连,即,首尾两个环状结构中,每个环状结构的固定片111和与该环状结构相连的形变部21的弹片211固定相连。第一柔性材料层212与第二柔性材料层112形成一体结构。当形变部21在平直状态和卷曲状态之间转换时,环状结构内的固定片111的设置可以保证粘结件10可以稳定地贴附在移动终端30上。

以上为对本发明的移动终端保护装置的描述,可以看出,所述移动终端保护装置中的弹性件20具有平直状态和卷曲状态,当其处于平直状态时,可以起到对移动终端30的保护作用;当其中两个弹性件20处于卷曲状态时,可以起到对移动终端的支撑作用,因此,以同一个结构同时实现对移动终端30的保护和支撑,简化了移动终端保护装置的结构。并且,所述移动终端保护装置对移动终端30的覆盖面积较小,有利于移动终端30的散热,且各部分的厚度较小,使得使用该保护装置的移动终端30的结构整体较轻薄。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