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上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9370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起重机上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后倾装置,尤其是一种起重机上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起重机。
背景技术
履带式起重机臂架防后倾装置是起重机安全可靠工作的重要保障,它能防止起重机高空作业受较大风载或者吊装过程中出现意外时起重机臂架后翻,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现有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主要有油缸、撑杆等;油缸结构形式的防后倾装置费用较高,不够经济;撑杆形式的防后倾装置存在就位后不易脱槽,起重机趴臂时需要操作人员爬上离地数米高的臂架进行人工操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当起重机的臂架很长时安全隐患尤其严重。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的起重机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济实用,且能够自动入脱槽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的起重机。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起重机上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包括主臂、固定副臂和防后倾杆,所述主臂与所述固定副臂于铰接位置铰接,其中,所述防后倾杆包括拉杆,所述拉杆一端设有定位部件,另一端设有固定副臂连接孔;所述防后倾杆包括一重锤,所述重锤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重锤使所述防后倾杆的重心高于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的连线且位于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处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的连线的垂线远离所述定位部件一侧;所述防后倾杆包括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及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防后倾杆包括一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一端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固定副臂上设有防后倾杆连接座,所述防后倾杆通过所述拉杆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与所述固定副臂的防后倾杆连接座铰接,并使所述拉杆上的定位部件朝向所述主臂;所述固定副臂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以所述固定副臂在左,所述主臂在右的观测面为正面,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防后倾杆的第一限位部件配合,限制所述防后倾杆以所述拉杆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为轴,逆时针摆动的幅度,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防后倾杆的第二限位部件配合,限制所述防后倾杆以所述拉杆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为轴,顺时针转动的幅度;所述主臂上设有与所述防后倾装置的拉杆上的所述定位部件相匹配的定位结构,所述防后倾杆连接座与所述定位装置以及所述主臂与所述固定副臂铰接的所述铰接位置形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述主臂上设有牵引装置连接点,所述防后倾杆上的牵引装置不与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点连接。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上的所述定位部件为销轴。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主臂上的定位装置为定位槽。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防后倾杆上的第一限位部件为重锤连接臂, 所述重锤连接臂一端与所述重锤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防后倾杆上的第二限位部件为限位臂,所述限位臂与所述拉杆连接。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副臂上的第一限位结构是固定副臂的腹管。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副臂上的第二限位结构是限位码。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牵引装置为滑动拉板,所述滑动拉板与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连接的一端设有长腰形孔,所述滑动拉板通过长腰形孔与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连接,所述滑动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臂上的牵引装置连接点铰接。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拉杆、重锤连接臂和所述限位臂在同一平面内。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拉杆以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为轴旋转形成的平面与所述主臂纵向中心线夹角为0°。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防后倾杆由左侧板和右侧板包覆中间加固层制成。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重锤表面包覆保护层。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中,所述防后倾杆为钢制。一种起重机,其中,所述起重机包含上述任一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装拆卸便捷,机械实现自动入槽和出槽, 不需要外部动力源,防后倾杆入槽和出槽均有保护装置,避免发生磕碰的现象。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的防后倾杆结构简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的防后倾杆仰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的结构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的防后倾杆上的牵引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包括固定副臂1、防后倾杆2和主臂3,固定副臂1与主臂3于铰接位置13铰接,其中,防后倾杆2包括拉杆21,拉杆21 —端设有定位部件211,另一端设有固定副臂连接孔212 ;防后倾杆包括一重锤221,重锤221与拉杆21连接,重锤221使防后倾杆2的重心高于定位部件211与固定副臂连接孔212的连线,且位于固定副臂连接孔212处定位部件 211与固定副臂连接孔212的连线的垂线远离定位部件211 —侧;防后倾杆2包括第一限位部件222和第二限位部件231,第一限位部件222及第二限位部件231分别与拉杆21连接;防后倾杆2包括一牵引装置27,牵引装置27 —端与拉杆21上的牵引装置连接座 24连接;固定副臂1上设有防后倾杆连接座11,防后倾杆2通过拉杆21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212与固定副臂1的防后倾杆连接座11铰接,并使拉杆21上的定位部件211朝向主臂3 ;固定副臂1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121和第二限位结构122,以固定副臂1在左,主臂3在右的观测面为正面,第一限位结构121与防后倾杆2的第一限位部件222配合,限制防后倾杆2以拉杆21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212为轴,逆时针摆动的幅度,第二限位结构 122与防后倾杆2的第二限位部件231配合,限制防后倾杆2以拉杆21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212为轴,顺时针转动的幅度;主臂3上设有与防后倾装置2的拉杆21上的定位部件211相匹配的定位结构31, 防后倾杆连接座11与定位装置31以及主臂3与固定副臂1铰接的铰接位置13形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主臂3上设有牵引装置连接点32,防后倾杆2上的牵引装置27不与防后倾杆2的拉杆21连接的一端与牵引装置连接点32连接;本实用新型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的实现过程如下以固定副臂1在左,主臂3在右的观测面为正面,起臂前,防后倾杆2的第一限位装置222被固定副臂1的第一限位结构121限制加之重锤221的作用,使防后倾杆2紧贴固定副臂1 ;随着起臂,主臂3连同固定副臂1顺时针旋转,牵引装置27开始起作用,拉住防后倾杆2,使防后倾杆2处于相对静止;继续起臂,当主臂3起至某一设定角度时,防后倾杆2重心处于铰接13正上方,使防后倾杆2处于顺时针转动和静止的临界位置;继续起臂,防后倾杆2重心由铰接位置13左侧移至铰接位置13右侧,在重锤221 作用下防后倾杆2以固定副臂1上的防后倾杆连接座11为轴顺时针转动直至固定副臂1 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22限制防后倾杆2上的第二限位部件231,使防后倾杆2的顺时针转动停止,此时防后倾杆2的定位部件211与主臂3上的定位结构31结合,使防后倾杆2就位; 由于防后倾杆连接座11与定位装置31以及主臂3与固定副臂1铰接的铰接位置13形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防后倾杆2就位后固定副臂1、防后倾杆2和主臂3形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使整个装置成为一个稳定结构,以防止固定副臂1以铰接位置13为轴顺时针旋转,起到防固定副臂1后倾的作用。趴臂时,主臂3连同固定副臂1逆时针旋转,由于重锤221的作用,防后倾杆2在就位位置随着主臂3和固定副臂1 一同旋转,且与主臂3和固定副臂1保持相对静止,防后倾杆2重心不断向铰接位置13左方移动;[0047]当趴臂至某一设定角度时,防后倾杆2重心处于铰接位置13正上方,也就是防后倾杆2处于静止和逆时针转动的临界位置;继续趴臂,防后倾杆2的重心由铰接位置13右侧移至左侧时,在重锤221作用下, 防后倾杆2以固定副臂1上的防后倾杆连接座11为轴,逆时针转动,并使定位部件211脱离就主臂3上的定位结构31,实现自动出槽;同时,牵引装置27起作用,使防后倾杆2的转动速度放缓防止防后倾杆2因转动速度过快磕碰到固定副臂1上,直至防后倾杆2上的第一限位部件222为固定副臂1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21限制,防后倾杆2不再继续逆时针转动,自动出槽过程完成。进一步的,防后倾杆2的拉杆21上的定位部件211为销轴,主臂3上的定位装置 31为定位槽,该种结构能承载比较大的力,且便于出槽、入槽,适合本实用新型的功能需求。进一步的,防后倾杆2上的第一限位部件222为重锤连接臂,重锤连接臂一端与重锤221连接,另一端与拉杆21连接,防后倾杆2上的第二限位部件231为限位臂,限位臂与拉杆21连接,设置重锤连接臂方便调整防后倾杆2的中心位置,以重锤连接臂作为第一限位部件222使结构更简单,还能节省材料。进一步的,固定副臂1上的第一限位结构121是固定副臂1的腹管,以固定副臂1 的腹管作为第一限位结构121使结构更简单,节省材料。进一步的,固定副臂1上的第二限位结构122是限位码,采用限位码的形式可以灵活配合各种不同的防后倾杆上的限位部件231。进一步的,如图3、图4所示,牵引装置27为滑动拉板,滑动拉板与防后倾杆2的拉杆21上的牵引装置连接座M连接的一端设有长腰形孔271,滑动拉板通过长腰形孔271 与防后倾杆2的拉杆21上的牵引装置连接座M连接,滑动拉杆的另一端设有主臂连接孔 272与主臂3上的牵引装置连接点32铰接,滑动拉板结构简单,能承受较大的力,且由于其刚性牵引能实现引导防后倾杆2转动轨迹的作用。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拉杆21、重锤221连接臂和所述限位臂在同一平面内,拉杆 21以固定副臂连接孔11为轴旋转形成的平面与主臂3纵向中心线夹角为0°,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防后倾杆2支撑力的力矩作用。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防后倾杆2由左侧板251和右侧板252包覆中间加固层沈制成,这样的结构使加工更简单,且节省材料。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重锤221表面包覆保护层2211,包覆保护层能在重锤221 与其他装置碰撞时起到保护接触面的作用。进一步的,防后倾杆2为钢制,钢材强度高,力学性能好,适应本实用新型的功能需要。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其中,起重机包含如上述提到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由于这种起重机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与现有技术存在区别,其他部分并未绘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现有技术掌握采用了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的起重机其他部分的结构,在此不予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起重机上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包括主臂、固定副臂和防后倾杆,所述主臂与所述固定副臂于铰接位置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后倾杆包括拉杆,所述拉杆一端设有定位部件,另一端设有固定副臂连接孔;所述防后倾杆包括一重锤,所述重锤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重锤使所述防后倾杆的重心高于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的连线且位于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处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的连线的垂线远离所述定位部件一侧;所述防后倾杆包括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及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防后倾杆包括一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一端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固定副臂上设有防后倾杆连接座,所述防后倾杆通过所述拉杆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与所述固定副臂的防后倾杆连接座铰接,并使所述拉杆上的定位部件朝向所述主臂;所述固定副臂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以所述固定副臂在左,所述主臂在右的观测面为正面,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防后倾杆的第一限位部件配合,限制所述防后倾杆以所述拉杆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为轴,逆时针摆动的幅度,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防后倾杆的第二限位部件配合,限制所述防后倾杆以所述拉杆上的固定副臂连接孔为轴,顺时针转动的幅度;所述主臂上设有与所述防后倾装置的拉杆上的所述定位部件相匹配的定位结构,所述防后倾杆连接座与所述定位装置以及所述主臂与所述固定副臂铰接的所述铰接位置形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述主臂上设有牵引装置连接点,所述防后倾杆上的牵引装置不与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点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上的所述定位部件为销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臂上的定位装置为定位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后倾杆上的第一限位部件为重锤连接臂,所述重锤连接臂一端与所述重锤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防后倾杆上的第二限位部件为限位臂,所述限位臂与所述拉杆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副臂上的第一限位结构是固定副臂的腹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副臂上的第二限位结构是限位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为滑动拉板, 所述滑动拉板与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连接的一端设有长腰形孔,所述滑动拉板通过长腰形孔与所述防后倾杆的拉杆连接,所述滑动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臂上的牵引装置连接点铰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重锤连接臂和所述限位臂在同一平面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以所述固定副臂连接孔为轴旋转形成的平面与所述主臂纵向中心线夹角为0°。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后倾杆由左侧板和右侧板包覆中间加固层制成。
11.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锤表面包覆保护层。
12.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后倾杆为钢制。
13.—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包含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所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起重机上的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包括主臂、固定副臂和防后倾杆,所述主臂与所述固定副臂于铰接位置铰接,其中,所述防后倾杆包括拉杆,所述拉杆一端设有定位部件,另一端设有固定副臂连接孔;所述防后倾杆包括一重锤,所述重锤与所述拉杆连接。以及一种起重机,其中,所述起重机包含上述固定副臂防后倾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装拆卸便捷,机械实现自动入槽和出槽,不需要外部动力源,防后倾杆入槽和出槽均有保护装置,避免发生磕碰的现象。
文档编号B66C23/88GK202098995SQ20112017647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0日
发明者孙开胜, 秦绪起, 郝以运, 马超 申请人: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