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围翻转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2235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围翻转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生产线上的吊具设备,具体地将,涉及一种侧围翻转吊具。
背景技术
汽车侧围生产时,为便于焊接一般是平放在生产线上,逐工位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再用吊具将侧围吊到总拼工位,吊具吊装过程中,侧围仍处于平放状态;还有一种情况是生产KD件(也称套件)时,焊接好的侧围总成在最后一个工位不吊到总拼工位,而是下线后用盛具转运到其他地方。目前常用的模式部是人工将侧围在最后一个工位抬下翻转成立放状态再装入盛具,由于侧围的总重大,由人工将侧围抬下翻转成立放状态,劳动强大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自动翻转侧围的吊具,除能对侧围逆行吊装外,还能将侧围由平放状态翻转成立放状态,从而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围翻转吊具,包括吊具骨架(I)、吊具悬臂(2)、吊具托块(3)、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所述吊具托块(3)固设在吊具骨架(I)的下方,所述吊具悬臂(2)位于吊具骨架(I)的上方,且吊具悬臂(2)的下端与吊具骨架(I)的前端中部通过销轴(7)铰接在一起,在吊具悬臂(2)的上端设置有吊环¢),所述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平行地布设在吊具悬臂(2)的左右两侧,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的上端装在吊具悬臂(2)上,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的下端通过安装点(A)铰接在吊具骨架(I)的前部,且所述销轴(7)位于安装点(A)的正前方。由吊具骨架、吊具悬臂和液压缓冲器构成了一个三连杆机构。吊具悬臂的上端设置有吊环,吊具通过吊环与葫芦吊链相连,通用葫芦作为起吊动力的动力源。因焊好的侧围为平放状态,吊具的初始状态也为平吊状态。吊具通过吊具托块将侧围托起,当吊具将侧围吊起后,吊具受侧围的重力作用,吊具骨架开始绕销轴转动,但因有液压缓冲器作用,侧围的翻转速度是受控的,直至侧围由平放状态翻转到立放状态为止,吊具吊起侧围后就要离开焊接工位运行到盛具位置;再将侧围挂到盛具后,将吊具取出,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一定时间后吊具又会恢复到初始状态。所述吊具骨架(I)由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接杆(Ia)和前后延伸的第二连接杆(Ib)构成,第二连接杆(Ib)的前端与第一连接杆(Ia)的中部相连,第二连接杆(Ib)的后端相对前端朝左侧倾斜,所述吊具托块(3)共三个,其中一个位于第一连接杆(Ia)的左端,一个位于第一连接杆(Ia)的右端,还有一个位于第二连接杆(Ib)的后端;所述吊具托块(3)由托起部(3a)和连接部(3b)构成,整体近似L形。通过优化吊具骨架结构和吊具托块的数量、布置方式,使整体结构更为合理、紧凑、简单。三个所述吊具托块(3)中,位于前端的两个吊具托块(3)的连接部(3b)上分别固设有U形卡块(8 ),且U形卡块(8 )的开口端朝向前方。当吊具将侧围由平放状态翻转到立放状态时,侧围的一边卡入U形卡块中,以防止侧围晃动。所述液压缓冲器(4)包括缸体(41)、活塞(42)和活塞杆(43),所述缸体(41)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三个与内腔相通的连通管道(44),所述连通管道(44)沿着缸体(41)轴线延伸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每个连通管道(44)上设置有节流阀(45),且位于两端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比位于中间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小。通过调节节流阀的流量控制液压缓冲器的伸缩速度,为保证侧围在吊具上翻转的平稳性,将位于两端的连通管道设置成比位于中间的连通管道的长度小。有益效果:通过该吊具实现了侧围的吊装和自动翻转,不需要人工将侧围在最后一个工位抬下翻转成立放状态后,再用吊具吊装到盛具位置,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力成本。


图1为本发明初始状态的示意。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本发明吊装状态的示意。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液压缓冲器的结构形式。图6为本发明与侧围在平吊状态下的示意。图7为图6的俯视图。图8为本发明与侧围在立吊状态下的示意。图9为图8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的侧围翻转吊具,主要由吊具骨架1、吊具悬臂2、吊具托块3、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组成。吊具托块3位于吊具骨架I的下方,吊具悬臂2位于吊具骨架I的上方,两者均与吊具骨架I相连。吊具托块3与吊具骨架I固连在一起,吊具悬臂2的下端与吊具骨架I的前端中部通过销轴7铰接在一起。在吊具悬臂2的上端设置有吊环6,用于连接葫芦吊链,作为吊具的动力源。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平行地布设在吊具悬臂2的左右两侧,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的上端装在吊具悬臂2上,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的下端通过安装点A铰接在吊具骨架I的前部,且销轴7位于安装点A的正前方。吊具骨架I作为吊具托块3及吊具悬臂2的安装架,其结构形式不限。可以是,吊具骨架I由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接杆Ia和前后延伸的第二连接杆Ib构成,第二连接杆Ib的前端与第一连接杆Ia的中部相连,第二连接杆Ib的后端相对前端朝左侧倾斜。吊具托块3的数量及布置方式也不唯一,根据吊具在侧围上的着力点设计。可以是,吊具托块3共三个,其中一个位于第一连接杆Ia的左端,一个位于第一连接杆Ia的右端,还有一个位于第二连接杆Ib的后端,吊具托块3由托起部3a和连接部3b构成,整体近似L形。最好是,如图2所示,三个吊具托块3中,位于前端的两个吊具托块3的连接部3b的上方分别固设有U形卡块8,且U形卡块8的开口端朝向前方。如图5所示,液压缓冲器4主要由缸体41、活塞42、活塞杆43组成。活塞42位于缸体41内,活塞杆43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坏,活塞杆43的另一端伸入缸体41内与活塞42相连。缸体41远离活塞杆43的一端也设置有安装环。缸体41的侧壁上设置有四个与内腔相通的连通管道44,四个连通管道44沿着缸体41轴线延伸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每个连通管道44上均设置有节流阀45,且位于两端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比位于中间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小;连通管道44的数量不限于四个,但至少为三个。当活塞42运动到连通管道44对应的缸体41内腔段时,该连通管道44将活塞42分割成的两腔相连通,并通过该连通管道44上设置的节流阀45调节流量,从而控制液压缓冲器4的伸缩速度.由于侧围在翻转的初始阶段和末尾阶段,翻转的速度不宜过快,在设计时,通常将位于两端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设计得比位于中间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小,以保证翻转的稳定性。如图6、图7所示,侧围9与吊具处于平吊状态下,三个吊具托块3分别勾挂在侧围9上,此时,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均处于初始状态。吊环6的位置位于侧围9重心的正上方,销轴7位于侧围9重心的正前方。当吊具将侧围9吊起后,吊具受侧围9的重力作用,吊具骨架I连同侧围9 一起开始绕销轴7转动,吊具悬臂2也由倾斜状态变为竖直状态,直至侧围9由平吊状态翻转到立吊状态为止。如图8、图9所示,侧围9与吊具处于立吊状态下,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均处于拉伸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围翻转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吊具骨架(I)、吊具悬臂(2)、吊具托块(3)、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所述吊具托块(3)固设在吊具骨架(I)的下方,所述吊具悬臂(2)位于吊具骨架(I)的上方,且吊具悬臂(2)的下端与吊具骨架(I)的前端中部通过销轴(7)铰接在一起,在吊具悬臂(2)的上端设置有吊环(6),所述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平行地布设在吊具悬臂(2)的左右两侧,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的上端装在吊具悬臂(2)上,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的下端通过安装点(A)铰接在吊具骨架(I)的前部,且所述销轴(7)位于安装点(A)的正前方。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翻转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骨架(I)由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接杆(Ia)和前后延伸的第二连接杆(Ib)构成,第二连接杆(Ib)的前端与第一连接杆(Ia)的中部相连,第二连接杆(Ib)的后端相对前端朝左侧倾斜,所述吊具托块(3)共三个,其中一个位于第一连接杆(Ia)的左端,一个位于第一连接杆(Ia)的右端,还有一个位于第二连接杆(Ib)的后端;所述吊具托块(3)由托起部(3a)和连接部(3b)构成,整体近似L形。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围翻转吊具,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吊具托块(3)中,位于前端的两个吊具托块(3)的连接部(3b)上分别固设有U形卡块(8),且U形卡块(8)的开口端朝向前方。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围翻转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缓冲器(4)包括缸体(41)、活塞(42)和活塞杆(43),所述缸体(41)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三个与内腔相通的连通管道(44),所述连通管道(44)沿着缸体(41)轴线延伸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每个连通管道(44)上设置有节流阀(45),且位于两端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比位于中间的连通管道(44)的长度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围翻转吊具,包括吊具骨架(1)、吊具悬臂(2)、吊具托块(3)、液压缓冲器(4)和回位弹簧(5),吊具托块固设在吊具骨架的下方,吊具悬臂位于吊具骨架的上方,且吊具悬臂的下端与吊具骨架的前端中部通过销轴(7)铰接在一起,在吊具悬臂的上端设置有吊环(6),液压缓冲器和回位弹簧平行地布设在吊具悬臂的左右两侧,液压缓冲器和回位弹簧的上端装在吊具悬臂上、下端通过安装点(A)铰接在吊具骨架的前部,且销轴位于安装点的正前方。通过该吊具实现了侧围的吊装和自动翻转,不需要人工将侧围在最后一个工位抬下翻转成立放状态后,再用吊具吊装到盛具位置,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力成本。
文档编号B66C1/10GK103145025SQ20131007152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6日
发明者那春林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