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60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肟化合物,其羟亚胺基的碳原子连接在不饱和碳架的碳原子上,尤其是关于一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农用杀菌剂的应用。
式中R1、R2、R3、R4=H,F、Cl、Br,C1-C5直链和支链烷基,C1-C5直链和支链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芳氧基等;R5=H,C1-C5直链和支链烷基,烯丙基,炔丙基,环烷基,N-亚甲基邻苯二甲酰亚氨基,取代乙酰苯胺基(取代基是F、Cl、Br,C1-C5烷基等);Het=含1-3个选自N、O或S的杂原子的杂芳基。
本发明苯乙酮肟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合成反应式示意如下 式中X=Br,Cl等卤素;R1、R2、R3、R4、R5及Het的含义同前所述。1、化合物B的制备以市售商品取代的苯乙酮(化合物A)为原料,与带有Het杂芳基的杂环化合物(摩尔比=1∶2-3.5),在溶剂中(80-150ml/0.1mol化合物A),例如丙酮、苯、乙醇、氯仿、二氯甲烷、乙腈、四氢呋喃等,在室温下反应5-16小时,然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析出固体,将固体滤出,干燥,得化合物B。2、化合物C的制备将化合物B,盐酸羟胺和碱(摩尔比=1∶1.2-2∶2-3)在溶剂中(100-150ml/0.1mol化合物B),例如甲醇、乙醇等,在15-80℃下反应5-20小时,然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析出固体,将固体滤出,干燥,得化合物C。3、化合物D的制备将化合物C,卤代烃R5X和碱(摩尔比=1∶1.2-1.8∶1.5-2.5)在溶剂中(30-80ml/0.01mol化合物C),例如苯、甲苯、丙酮、DMSO、DMF、氯仿、二氯甲烷、乙醚、乙腈、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等,在25-80℃下反应4-20小时,反应结束后,有机层用水洗至中性,并干燥,蒸去有机溶剂,残余物经柱层析分离提纯或重结晶,得化合物D,收率约为37-81%。
化合物C和D制备中所用的碱,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化钠、碳酸钠、碳酸钾、三乙胺、吡啶等。
制备得到的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及其物化常数见表1。
本发明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经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包括离体杀菌活性和盆栽杀菌活性的测定,证实一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离体杀菌活性测定表明,某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真菌效果。盆栽杀菌活性测定表明,某些化合物对稻瘟病、纹枯病、炭疽病、白粉病、菌核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白粉病具有更佳的防治效果。
离体杀菌活性测定(1)试验用药物的配制称取一定量作为药物的被测化合物,加入2%DMF使药物溶解(必要时再加少量丙酮),用无菌水稀释成1000mg/L母液。然后再用无菌水稀释成500、250、……10mg/L系列浓度稀释药液备用。
(2)测定用菌的准备真菌用马铃薯蔗糖(PSA)培养基,分别于各测定菌生长最适宜条件下培养。
(3)试验平板的制备用移液器分别吸取前述系列浓度稀释药液各1ml加入9公分平皿中,然后再加入9ml熔融的PSA培养基,充分混合后制成含100、50、……1mg/L系列浓度试验平板备用。
(4)接种方法在真菌中,除Gz、Bc、Ss、Als、Phy、Pha等用打孔器在菌落边缘切取5mm菌丝圆块及R5用小菌核进行点接菌外,其余能产生孢子的真菌及细菌和酵母均制成孢子或菌悬浮液,用微量移液器点接5ul菌悬液于平板中。待液滴固定后,倒置平皿,分别置各适宜温度下培养2-3天,观察菌生长情况,测定抑制率(%)及最低抑制浓度。结果见表2-表11。
表2显示一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离体杀菌效果(作用对象主要是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病害)。表3-11显示一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真菌效果,且抗菌谱较广。
对常见的多种植物病害盆栽杀菌活性测定(1)试验用药物的配制称取一定量作为药物的被测化合物,加入2%DMF使药物溶解,并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然后再用自来水稀释成1000、500、250、200、……10mg/L药液备用。
(2)试验用菌的准备真菌用马铃薯蔗糖(PSA)培养基,分别于各测定菌生长最适宜条件下培养。
(3)主要测定对象病菌稻瘟病、纹枯病、瓜炭疽病、瓜白粉病、菌核病。
(4)盆栽测定方法瓜白粉病于喷药前一天,在一片真叶期瓜苗叶正面喷雾接种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24小时后喷药,一周后调查病斑数,测定抑制率;其余稻瘟病、纹枯病、瓜炭疽病、菌核病均于当天上午喷药,下午接种病原菌,然后保湿诱发5天左右,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定抑制率,结果见表12。
表12显示盆栽测试结果一些化合物对稻瘟病、纹枯病、炭疽病、白粉病、菌核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更佳。
并通过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防治白粉病常用药剂“粉锈宁”的对照试验,证实本发明一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对蔬菜与瓜果类主要病害——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粉锈宁”。
本发明的化合物可按常规方法加工成5-25%的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乳剂等各种制剂。也可与各种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
本发明是以在农用杀菌剂中没有发现的苯乙酮肟结构为基础,设计并合成了结构新颖的一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通过室内杀菌活性测试,证实了本发明化合物对一些例如白粉病、炭疽病、菌核病等蔬菜瓜果类作物常见的病害有很好的杀菌活性与防治效果,特别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更佳。用药剂量少、效果好,制备方便,可以降低农本,改善环境保护,因此本发明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有望成为一类新颖有效的农用杀菌剂,用来取代目前市场上已产生严重抗性的,并使用量是原有用量数倍的传统的农用杀菌剂。表1苯乙酮肟衍生物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表2离体杀菌活性

表3化合物2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4化合物14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5化合物15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6化合物16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7化合物17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8化合物19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9化合物20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10化合物22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表11化合物23抗各种真菌测定结果

注1.最低抑制浓度是指抑制率为100%的最低浓度。
2.测定用菌名录

表12盆栽杀菌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2-咪唑基-3′,4′-二氯苯乙酮的制备12.6g2-溴-3’,4’-二氯苯乙酮,7.99g咪唑,50ml丙酮在室温下搅拌5小时,然后向反应液中加入200ml水,有固体析出,将固体滤出,干燥,得9.3g固体产物。收率77.60%。实施例2 2-咪唑基-3′,4′-二氯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13)8.25g2-咪唑基-3′,4′-二氯苯乙酮,3.37g盐酸羟胺,2.5g氢氧化钠及40ml甲醇在室温下搅拌5小时,然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有固体析出,将固体滤出,干燥,得7.5g固体产物。收率76.99%。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3 O-烯丙基-2-咪唑基-2′,4′-二氯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2)2.7g2-咪唑基-2′,4′-二氯苯乙酮肟,1.15g氯丙烯,0.6g氢氧化钾及50ml苯加热回流6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苯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苯,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2.0g油状产物。收率64.52%。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4 O-烯丙基-2-咪唑基-4′-三氟甲基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17)1.09g2-咪唑基-4′-三氟甲基苯乙酮肟,0.37g氯丙烯,0.24g氢氧化钠及30ml二氯甲烷在室温下搅拌20小时,然后二氯甲烷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二氯甲烷,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0.55g油状产物。收率43.76%。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5 O-亚甲基环丙基-2-咪唑基-2′,4′-二氯-5′-氟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23)0.56g(60%)氢化钠,2.02g2-咪唑基-2′,4′-二氯-5′-氟苯乙酮肟,1.42g环丙基溴甲烷及30mlDMF在室温下搅拌5小时,然后向反应液中加入80ml水,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二氯甲烷,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0.89g油状产物。收率37.29%。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6 O-亚甲基环己基-2-吗啡啉基-4′-甲基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25)0.25g(60%)氢化钠,1.25g2-吗啡啉基-4′-甲基苯乙酮肟,1.42g环己基溴甲烷及20mlDMF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然后向反应液中加入80ml水,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二氯甲烷,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1.37g固体产物。收率77.74%。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7 O-(4-甲基乙酰苯胺基)-2-(1,2,4-三氮唑基)-2′,4′-二氯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8)2.69g2-(1,2,4-三氮唑基)-2′,4′-二氯苯乙酮肟、1.685g氯乙酰对甲苯胺、0.6g氢氧化钠及50ml苯在室温下搅拌10小时,苯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苯,残余物经乙醇重结晶,得2.25g固体产物。收率56.11%。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8 O-异丙基-2-咪唑基-3′,4′-二氯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14)1.89g2-咪唑基-3′,4′-二氯苯乙酮肟,1.29g溴代异丙烷,0.56g氢氧化钠及50ml苯加热回流6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苯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苯,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1.7g固体产物。收率57.05%。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9 O-甲基-2-六氢吡啶基-4′-乙基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27)2.46g2-六氢吡啶基-4’-乙基苯乙酮肟,2.13g碘甲烷,1.12g氢氧化钾及50ml氯仿加热回流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氯仿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氯仿,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1.95g液体产物。收率73.08%。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10 O-丙炔基-2-四氢吡咯基-4′-叔丁基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29)2.60g 2-四氢吡咯基-4’-叔丁基苯乙酮肟、1.428g炔丙基溴、1.38g碳酸钾及50ml四氢呋喃在25℃下反应16小时,减压下蒸去四氢呋喃,残余物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二氯甲烷,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2.41g液体产物。收率80.87%。物化常数见表1。实施例11 O-正丙基-2-吡咯基-4′-苯氧基苯乙酮肟的制备(化合物39)2.92g 2-吡咯基-4’-苯氧基苯乙酮肟、1.845g溴代正丙烷、2.02g三乙胺及50ml乙睛加热回流12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减压下蒸去乙睛,残余物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层用水洗至中性并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下蒸去二氯甲烷,残余物经装有硅胶(60-100目)的色谱柱分离,以丙酮/石油醚(1:2)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提纯后得2.25g固体产物。收率67.37%。物化常数见表1。
实施例12本发明化合物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的试验称取1克重量的表13中所列各化合物,加入2%DMF使之溶解,并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然后再用自来水稀释成浓度为1000、500、250、125、……10mg/L的试验药液备用。对照用“粉锈宁”药剂的配制称取10克市售商品“粉锈宁”15%可湿性粉剂,用水稀释到100mg/L备用。瓜白粉病菌于喷药前一天,在一片真叶期瓜苗叶正面喷雾接种1ml(1.4×105个孢子/ml)孢子悬浮液,24小时后喷药,一周后测定菌的病斑,接下列计算式,计算 测定结果见表13。
表13

通过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防治白粉病的常用药剂“粉锈宁”的对照试验,证实本发明化合物对蔬菜与瓜果类主要病害——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粉锈宁”。在相同浓度(100ml/L)使用下,这些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达100%,远高于“粉锈宁”(83%),在浓度降至25mg/L时,即仅为“粉锈宁”浓度(100ml/L)的1/4时,序号2化合物抑制率84%与“粉锈宁”相当,序号20化合物抑制率90%优于“粉锈宁”。
权利要求
1.一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其特征在于这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的通式如下 式中R1、R2、R3、R4=H,F,Cl,Br,C1-C5直链和支链烷基,C1-C5直链和支链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芳氧基;R5=H,C1-C5直链和支链烷基,烯丙基,炔丙基,环烷基,N-亚甲基邻苯二甲酰亚氨基,取代乙酰苯胺基,其取代基是F,Cl,Br,C1-C5烷基;Het=含1-3个选自N,O或S的杂原子的杂芳基。
2.权利要求1所述一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化合物C ,卤代烃R5X与碱在溶剂中进行反应制得,R1、R2、R3、R4=H,F,Cl,Br,C1-C5直链和支链烷基,C1-C5直链和支链烷氧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芳氧基;Het=含1-3个选自N,O或S的杂原子的杂芳基;R5=H,C1-C5直链和支链烷基,烯丙基,炔丙基,环烷基,N-亚甲基邻苯二甲酰亚氨基,取代乙酰苯胺基,其取代基是F,Cl,Br,C1-C5烷基;X=Cl,Br化合物C,卤代烃R5X与碱的摩尔比为1∶1.2-1.8∶1.5-2.5,反应温度25-80℃,反应时间4-20小时,溶剂用量是30-80ml/0.01mol化合物C。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化钠、碳酸钠、碳酸钾、三乙胺或吡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是苯、甲苯、丙酮、DMSO、DMF、氯仿、二氯甲烷、乙醚、乙腈、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
5.权利要求1所述一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这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作为农用杀菌剂的应用。
全文摘要
一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是由式(1),卤代烃与碱在溶剂中进行反应制得。通过室内杀菌活性测试,证实这类取代苯乙酮肟衍生物对一些例如白粉病、炭疽病、菌核病等蔬菜瓜果类作物常见的病害有很好的杀菌活性与防治效果,特别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更佳。因此有望成为一类新颖有效的农用杀菌剂,用来取代目前市场上已产生严重抗性的并使用量是原有用量数倍的传统农用杀菌剂。
文档编号A01N33/00GK1465562SQ0211233
公开日2004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日
发明者袁莉萍, 陈亮, 倪长春, 曹瑾, 程瑜, 张一宾, 沈宙 申请人:上海市农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