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禽舍用自动投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826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禽舍用自动投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禽舍用饲养用具,尤其涉及一种禽舍用自动投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家禽养殖多采用集约化模式,现有大规模集中养殖仍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尤其禽舍投喂饲料主要依靠人工投喂,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禽舍短期内也不能离开饲料投喂人员。此外,尤其采取平养的方式禽舍环境较为恶劣,饲料盘容易被家禽排泄物等污染,由于大规模养殖场饲料盘数量多,饲养人员很难实现及时清理饲料盘中被污染的剩余饲料,这样很容易导致家禽因食用被污染的饲料而患细菌性疾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投料且能够及时清理剩余饲料、省时省力的禽舍用自动投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一种禽舍用自动投料装置,包括支撑架、若干个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储料斗和驱动所述储料斗倾斜的出料驱动机构;所述储料斗的横截面为梯形且前端开口为出料口,所述储料斗包括底面、与所述底面固定连接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储料斗的后端向下倾斜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储料斗底面中间部位与所述支撑架铰接,所述储料斗底面前端与所述出料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投料装置还包括漏粪地板和设置在所述漏粪地板上的饲料盘;所述饲料盘正好位于所述储料斗出料口下方。

所述支撑架包括四个立柱、两个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端的长横梁和若干个设置在所述立柱之间的短横梁;其中一所述长横梁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长横梁平行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靠近两端的部位均向上突出形成凸台,所述凸台开设有向下开口的腔体,位于两个所述凸台之间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所述储料斗的储料斗缺口,所述储料斗放置在所述储料斗缺口内,所述储料斗中间部位与所述储料斗缺口端部铰接。

所述出料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凸台腔体顶面的电磁铁和与所述电磁铁拉杆铰接的中间连杆,所述中间连杆另一端通过一连杆与所述储料斗底面前端连接,所述中间连杆中部与一固定在所述凸台腔体顶面的吊杆铰接。

所述储料斗底面前端设置有固定套筒,位于同一所述支撑板上的所述储料斗的固定套筒均与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与所述连杆铰接。

所述储料斗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由前向后逐渐增高,所述储料斗缺口底面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储料斗缺口底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储料斗左侧壁上端面与下端面的夹角;这样能够保证在不需要投料时,储料斗内的饲料不会从出口排出。

所述漏粪地板包括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内的漏粪板和无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底部的支腿;所述支撑框架四角处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支撑架的四个立柱穿过所述通孔与地面接触;所述无孔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盛放饲料盘的通孔,所述饲料盘位于所述储料斗出口的正下方。

所述饲料盘包括盘体和设置在所述盘体下方的底座;所述盘体由侧壁和圆形底板组成,所述底板由半圆形的活动底板和半圆形的固定底板组成,所述活动底板的下端面与所述固定底板的直侧壁铰接,所述固定底板与所述盘体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底板的圆弧侧壁为阶梯型且纵向截面为弧面;所述固定底板下端面低于所述活动底板的下端面,位于所述活动底板下方所述固定底板内水平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中间部位位于所述固定底板内,且与一竖直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两端能够抵在所述活动底板下端面;所述转轴下端与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固定底板内部;

所述底座包括上端敞开的筒体,所述筒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筒体侧壁的下端设置均匀设置有栏杆;所述筒体侧壁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盘体侧壁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使用的外螺纹。

所述底板上端面为斜面,且所述固定底板上端面高于所述活动底板上端面。

所述支撑杆两端上端面对称设置有两个滚轮,所述底板下端面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滚轮配合使用的环形凹槽。

所述活动底板与所述固定底板的接触面为斜面,且所述固定底板上端面面积大于所述活动底板上端面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各个饲料盘自动投料,无需人工投料,省时省力,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能够自动清除饲料盘内剩余的饲料,降低了家禽因食用剩余被污染的饲料而产生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漏粪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饲料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 为图5中B部放大图。

图7 为图5中盘体的俯视图。

图8 为图5中盘体底板的仰视图。

图9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 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漏粪地板;11、支腿;12、支撑框架;13、漏粪板;14、无孔板;15、通孔;16、连接柱;17、拼接凹槽;18、通孔;19、限位槽;

2、支撑架;21、立柱;22、长横梁;23、短横梁;24、支撑板;25、凸台;26、腔体;27、储料斗缺口;28、固定套筒;

3、底座;31、栏杆;32、环形挡板;33、筒体;

4、饲料盘;41、盘体;42、活动底板;43、固定底板;44、弧面;45、合页;

5、储料斗;51、挡板;52、右侧壁;53、底面;54、后侧壁;55、固定套筒;56、铰接轴;

6、出料驱动机构;61、电磁铁;62、拉杆;63、中间连杆;64、连杆;65、连接杆;66、吊杆;

7、活动底板支撑机构;71、电机;72、支撑杆;73、转轴;74、滚轮;75、电源;76、电源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禽舍用自动投料装置,包括支撑架2、若干个活动设置在支撑架2上的储料斗5和驱动储料斗5倾斜的出料驱动机构6;

参见图3,储料斗5的横截面为梯形且前端开口为出料口,储料斗5包括底面53、与底面53固定连接的左侧壁、右侧壁52和后侧壁54;储料斗5的后端向下倾斜的设置在支撑架2上,储料斗5底面中间部位与支撑架2铰接,储料斗5底面前端与出料驱动机构6连接。

支撑架2包括四个立柱21、两个设置在立柱21上端的长横梁22和若干个设置在立柱21之间的短横梁23;其中一长横梁22内侧设置有与长横梁22平行的支撑板24,支撑板24靠近两端的部位均向上突出形成凸台25,凸台25开设有下端和内侧敞开的腔体26(或凸台25开设有上端和内侧敞开的腔体),位于两个凸台25之间支撑板24上设置有若干个放置储料斗5的储料斗缺口27,储料斗5放置在储料斗缺口27内,储料斗5底面中间部位与储料斗缺口27端部铰接,即储料斗5底面中间部位设置有铰接轴56,储料斗缺口27开口处设置有固定套筒28,铰接轴56套接在固定套筒28内。

出料驱动机构6包括设置在凸台腔体26顶面的电磁铁61和与电磁铁61拉杆62铰接的中间连杆63,中间连杆63另一端通过一连杆64与储料斗5底面前端连接,中间连杆63中部与一固定在凸台腔体26顶面的吊杆66铰接;(或,出料驱动机构6包括设置在凸台腔体26底面的气缸和与气缸推杆铰接的中间连杆63,中间连杆63另一端通过一连杆64与储料斗5底面前端连接,中间连杆63中部与一固定在凸台腔体26底面的固定杆铰接)。

储料斗5底面53前端设置有固定套筒55,位于同一支撑板24上的储料斗5的固定套筒55均与一连接杆65固定连接,连接杆65的两端与连杆64铰接。同一连接杆65两端的出料驱动机构6同步运动。

储料斗5的左侧壁和右侧壁52由前向后逐渐增高,储料斗缺口27底面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储料斗缺口27底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储料斗5右侧壁52上端面与下端面的夹角;这样能够保证在不需要投料时,储料斗5内的饲料不会从出口排出。储料斗5出料口处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铰接一挡板51,当储料斗5倾斜出料时,挡板51下端自由端保持竖直,避免饲料呈弧形下落不能顺利进入饲料盘;若禽舍养殖密度高,可在储料斗5出口处的下端面连接一倾斜的导料槽,导料槽为上端敞开,其宽度与储料斗出口宽度相同。导料槽下端固定在饲料盘的盘体上,这样能够很好的保证饲料顺利进入饲料盘中。

其中,电磁铁61可通过一控制器与一电源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磁铁通电时间及每次通电的间隔时间来实现储料斗投料的时间及投料量;或电磁铁61通过一触发开关和延时器与电源连接,按下触发开关后,电磁铁61拉杆向上运动,储料斗5倾斜,物料下落,待延迟一定时间后电磁铁61断电,储料斗5在无外力作用下复位,物料停止下落;或在饲料盘的盘体上设置有称重传感器,电磁铁61、称重传感器均与一控制器连接,当到达预设投料时间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铁61通电,储料斗5倾斜出料,待饲料盘的称重传感器检测到饲料到达一定预设重量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磁铁断电,储料斗复位停止出料。出料驱动机构6的电气控制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连接,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4,本装置还包括漏粪地板1和设置在漏粪地板1上的饲料盘4;漏粪地板1包括支撑框架12、设置在支撑框架12内的漏粪板13和无孔板14,以及设置在支撑框架12底部的支腿11;支撑框架12四角处均设置有通孔18,支撑架2的四个立柱21穿过通孔18支撑在地面上;无孔板14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盛放饲料盘4的通孔15,饲料盘4位于储料斗5出口的正下方。其中,整个禽舍的地板可有若干个漏粪地板1组合而成,漏粪地板1的支撑框架12一个短梁上设置有连接柱16,另一个短梁上相应位置设置有连接孔,一个长梁侧面为拼接凹槽17,另一个长梁侧面为与拼接凹槽17配合使用的柱型拼接凸起。采用上述组合方式组合禽舍地板时,参见图11,可在支撑架2的两个长横梁22上同向设置两套支撑板24、储料斗5和出料驱动机构6,这样有利于整个支撑架2平衡,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

其中,参见图5和图6,饲料盘包括盘体41和设置在盘体41下方的底座3;盘体41由侧壁和圆形底板组成,底板由半圆形的活动底板42和半圆形的固定底板43组成,活动底板42的下端面与固定底板43的直侧壁铰接,固定底板43与盘体41侧壁固定连接,具体的,活动底板42靠近直侧壁下方与固定底板43的直侧壁通过两个合页45连接,固定底板43与盘体41侧壁固定连接,活动底板42的圆弧侧壁为阶梯型且纵向截面为弧面44,这样既能保证盘体41底板的封闭性,又能使活动底板42的自由端顺利向下运动;固定底板43下端面低于活动底板42的下端面,位于活动底板42下方固定底板43内水平设置有支撑杆72,支撑杆72中间部位位于固定底板43内,且与一竖直转轴73固定连接,支撑杆72两端能够抵在活动底板42下端面;转轴73下端与一电机71的输出轴连接,电机71位于固定底板43内部;底座3包括上端敞开的筒体33,筒体3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挡板32,筒体22侧壁的下端设置均匀设置有栏杆31;筒体33侧壁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盘体41侧壁的下端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使用的外螺纹。

其中,电机71可以为小型步进电机,通过一步进电机驱动器与一电源75连接,步进电机驱动器还与一控制器(脉冲信号发生器)连接,固定底板43下端面活动设置有电源盖板76,便于取出电源75;驱动装置(包括步进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等)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底板上端面为斜面,且固定底板43上端面高于活动底板42上端面,底板上端面的倾斜角度能够使得饲料顺利下落,便于固定底板43上的饲料顺利排出。支撑杆72两端上端面对称设置有两个滚轮74,底板下端面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滚轮74配合使用的环形凹槽,其中,支撑杆72参见图9和图10,两个滚轮74成中心对称设置在支撑杆72的上端面,且滚轮74突出支撑杆72的上端面和侧面,滚轮74和环形凹槽能够减小支撑杆72初始受到的支撑阻力。活动底板42与固定底板43的接触面为斜面,且固定底板43上端面面积大于活动底板42上端面的面积,这样饲料不会下落至活动底板42与固定底板43的接触面而影响活动底板42的复位。

参见图7和图8,底座3包括上端敞开的筒体33,筒体3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挡板32,筒体33侧壁的下端设置均匀设置有栏杆31;筒体33侧壁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盘体41侧壁的下端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使用的外螺纹。漏粪地板1的无孔板14的通孔15周围设置有限位槽19,环形挡板32末端向下弯折形成与限位槽19配合使用的限位边缘。

投料时,电磁铁61通电,拉杆62向上运动,中间连杆与推杆铰接一端向上运动,中间连杆另一端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动连接杆向下运动,储料斗5出口向下倾斜物料落下且刚好落入相对应的饲料盘4内,待饲料盘4内的饲料足够时,电磁铁61断电,拉杆62被电磁铁61释放,储料斗5在重力的作用下复位落入储料斗缺口27内,投料结束。

通常漏粪地板下方为排污槽,清理饲料盘时,支撑杆72在电机71的驱动下,每隔一定时间(可根据投料时间、天气情况等设定驱动装置的间隔时间)旋转半周,每次旋转一次性旋转半周或步进式完成半周旋转。支撑杆72的初始位置与接触面垂直,支撑杆72在电机71的带动下旋转,当支撑杆72起支撑作用的一端脱离活动底板42时,活动底板42的自由端向下运动,活动底板42和固定底板43上的饲料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待支撑杆72另一端再次运动到接触面时,滚轮62在支撑杆14的带动下继续运动进入活动底板42下端面的环形凹槽内,活动底板42被顶起, 底板再次密封,当支撑杆72旋转半周停止,饲料盘内的剩余饲料被定期清除。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