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15904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保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品抗氧化剂是能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氧化不仅会使食品中的油脂变质,而且还会使食品退色、变色和破坏维生素等,从而降低食品的感官质量和营养价值,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引起食物中毒。

但一般的食品抗氧化剂紫外光、热都能起到自由基引发剂的作用,可引起并促进氧化反应的进行。有些抗氧化剂,经过加热,特别是高温如油炸后,也容易分解或挥发而失去抗氧化作用。例如几种抗氧化剂在大豆油中经加热至170℃,其完全分解失效的时间分别是:BHT 90min,BHA 60min,PG 30min。此外,BHT在70℃以上,BHA在100℃以上加热,则会迅速升华挥发。

铜、铁等重金属离子是促进氧化的催化剂,它们能缩短诱导期,提高过氧化物的分解速度,从而提高了自由基产生的速度。它们的存在会使抗氧化剂迅速发生氧化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添加抗氧化剂时,应尽量避免这些金属离子混入食品,同时还可使用增效剂,以络合金属离子。另外,由于抗氧化剂在食品中用量较少,为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将其均匀分散在食品中,就使得很多化学合成的食品抗氧化剂随食物进入人体,过多食用这类物质仍会给人体带来安全隐患。

在国内已申请的相关专利中,专利《竹叶黄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0810195064.6,公开日:2009-03-25)公开了一种用于防衰老、抗氧化的竹叶黄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但其制取品种单一,功能简单,另一方面,由于使用了提取方式过于复杂且采用了陶瓷超滤膜进行滤提,生产成本高,适用范围小;专利《一种竹叶提取物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010176898.X,公开日:2011-11-23)公开了一种含竹叶多糖和竹叶黄酮和食品添加剂,但由于其提取过程经过了三次煮沸,而且经180℃高温干燥,其有效成份均已变质,生物活性几乎丧失,抗氧化效果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其它辅助抗氧化物质,其保鲜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纯天然的、适用于食品、含多种互补有效成份、生物活性良好、制取成本低廉、制备方式详细完整的竹叶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由以下重量份的成份组成:天然多酚类化合物10-15份、竹叶黄酮15-25份、竹叶多糖5-10份、超氧化物歧化酶8-15份、竹叶氨基酸3-5份。

上述的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其中:所述竹叶提取物来源于淡竹或毛竹,优选为毛竹。

上述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超声波乙酸乙脂提取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体包括:

①选取9月-11月的老竹叶,去除枯叶、霉叶后洗净、晒干待用;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干净老竹叶采用机械方式切碎至颗粒度1-2mm;

③以干竹叶∶乙酸乙脂按重量比1∶8.5-10的比例加入乙酸乙脂,并搅拌均匀;

④将步骤③获得的混合液置于50-70℃环境下,并采用100-200W功率的超声波发生器对所述混合液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时间为5-8h,获得含固量20%-40%的浓缩提取液及待用叶渣,所述浓缩提取液即为提取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

2)采用微波提取竹叶多糖,具体包括:

①将1)中步骤④获得的待用叶渣放入按重量比为叶渣50-60倍的纯净水中;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纯净水叶渣混合物搅拌均匀后放入800-1000W的微波环境中,进行提取,提取时间5-8min;

③步骤②所获得的水溶液即为竹叶多糖水溶液,将剩余竹叶残渣留作待用;

3)采用无水乙醇提取竹叶黄酮及氨基酸,具体包括:

①将2)中步骤③获得的竹叶残渣置于无水乙醇中,加温至50-70℃并进行超声波提取;

②在步骤①无水乙醇体积剩余40-50%时将混合液取出并进行过滤,将固体碎渣收集待用,在乙醇溶液中植入AB-8或X-5大孔树脂进行吸附提取,提取出的即为所需竹叶黄酮提取物,剩余乙醇溶液待用;

③在步骤②获得的剩余乙醇溶液中加入少量碱至PH值10.5-11.5,放入温度10-15℃的环境内,保温1-1.5h,即可获得所需竹叶氨基酸;

4)采用微生物方法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具体包括:

①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RT-3少孢根霉菌丝,捣碎后与一定量赋型剂混匀;

②在3)中步骤②获得的固体碎渣内按重量比1-1.5%的比例加入步骤①制取的RT-3少孢根霉菌丝,然后在35-40℃的环境内发酵40-48h;

③在步骤②获得的发酵产物内按重量比加入4-5倍的磷酸缓冲液,所述磷酸缓冲液PH值为8.0-8.5,搅拌均匀,保持5-10min;

④将步骤③获得的制液采用10000-12000r/min的高速离心机离心10-15min,获得的上清液即为所需超氧化物歧化酶。

5)将1)、2)、3)和4)获得的提取物按配方进行组合,即获得所述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制备方法详细,层次清楚;竹叶内的有效成份通过四次不同方法的提取,合理地工艺层次使得每种提取物在采用适用方式提取后不会对其它成份进行破坏,并使得五种有效成份均能高效地提取;由于提取过程中未采用任何有毒、有害、难降解、生物亲和差性的物质或方法,使得本发明的竹叶提取物完全纯天然、无污染、生物亲和性好,可以和任何食品进行合用而不冲突,而且进入人体后不仅不会造成危害,还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五种有效成份各有用处,竹叶多糖具有强生物活性、易吸收、促生长、抗菌、抗病毒,竹叶黄酮可以防衰老、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肉质,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强抑菌杀毒效果,利于排除毒素与病害,竹叶氨基酸可以丰富食品的营养、改善口感、同时有一定抗氧化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更是公认的能高效防衰老、淬灭自由基的物质,五种有效成份功能互补,能起到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整个提取工艺流程最高温度仅到80℃,所有有效成分都未变质、生物活性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其特征在于:采用毛竹作为竹叶提取物来源,所述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由以下重量份的成份组成:天然多酚类化合物10-15份、竹叶黄酮15-25份、竹叶多糖5-10份、超氧化物歧化酶8-15份、竹叶氨基酸3-5份。

上述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超声波乙酸乙脂提取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体包括:

①选取9月-11月的老竹叶,去除枯叶、霉叶后洗净、晒干待用;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干净老竹叶采用机械方式切碎至颗粒度1-2mm;

③以干竹叶∶乙酸乙脂按重量比1∶8.5-10的比例加入乙酸乙脂,并搅拌均匀;

④将步骤③获得的混合液置于50-70℃环境下,并采用100-200W功率的超声波发生器对所述混合液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时间为5-8h,获得含固量20%-40%的浓缩提取液及待用叶渣,所述浓缩提取液即为提取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

2)采用微波提取竹叶多糖,具体包括:

①将1)中步骤④获得的待用叶渣放入按重量比为叶渣50-60倍的纯净水中;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纯净水叶渣混合物搅拌均匀后放入800-1000W的微波环境中,进行提取,提取时间5-8min;

③步骤②所获得的水溶液即为竹叶多糖水溶液,将剩余竹叶残渣留作待用;

3)采用无水乙醇提取竹叶黄酮及氨基酸,具体包括:

①将2)中步骤③获得的竹叶残渣置于无水乙醇中,加温至50-70℃并进行超声波提取;

②在步骤①无水乙醇体积剩余40-50%时将混合液取出并进行过滤,将固体碎渣收集待用,在乙醇溶液中植入AB-8或X-5大孔树脂进行吸附提取,提取出的即为所需竹叶黄酮提取物,剩余乙醇溶液待用;

③在步骤②获得的剩余乙醇溶液中加入少量碱至PH值10.5-11.5,放入温度10-15℃的环境内,保温1-1.5h,即可获得所需竹叶氨基酸;

4)采用微生物方法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具体包括:

①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RT-3少孢根霉菌丝,捣碎后与一定量赋型剂混匀;

②在3)中步骤②获得的固体碎渣内按重量比1-1.5%的比例加入步骤①制取的RT-3少孢根霉菌丝,然后在35-40℃的环境内发酵40-48h;

③在步骤②获得的发酵产物内按重量比加入4-5倍的磷酸缓冲液,所述磷酸缓冲液PH值为8.0-8.5,搅拌均匀,保持5-10min;

④将步骤③获得的制液采用10000-12000r/min的高速离心机离心10-15min,获得的上清液即为所需超氧化物歧化酶。

5)将1)、2)、3)和4)获得的提取物按配方进行组合,即获得所述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

本发明适用于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尤其是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其在食品内的添加量按食品重量比为0.5%-1%。

实施例2:

一种竹叶提取物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由以下重量份的成份组成:天然多酚类化合物12份、竹叶黄酮20份、竹叶多糖8份、超氧化物歧化酶12份、竹叶氨基酸4份。

实测效果为:将本食品抗氧化剂以重量比0.5%的比例添加到面粉中,可延长面粉霉变时间13倍,以重量比1%的比例添加到面粉中,可延长面粉霉变时间18倍;将本食品抗氧化剂以重量比0.5%的比例添加到皇冠梨表皮上,可延长皇冠梨表皮霉变时间7倍,以重量比1%的比例添加到皇冠梨表皮上,可延长皇冠梨表皮霉变时间12倍。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仅为了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