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混凝土搅拌多角度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4903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混凝土搅拌多角度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建筑行业的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新型混凝土搅拌多角度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接踵而至,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其中,混凝土是建筑行业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混凝土搅拌机是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作业的设备,但是现有混凝土搅拌装置对工作过程的控制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很难实现在搅拌过程中对物料粒度的把控,需要人为的进行监控,工作强度大,成本投入高,工作效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

而且现有的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出料机构一般采用固定方式,每次只能从固定的位置进行出料,出料方向或高度均较为单一,难以实现多个方向或不同高度的出料,灵活性较差,使用不方便,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新型混凝土搅拌多角度出料装置,采用出料辊实现旋转出料,能够实现多个方向或不同高度的出料,而且通过控制盘实现全程自动监控,工作效率高。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混凝土搅拌多角度出料装置,包括筒体、底座、出料板、控制盘和出料辊,所述筒体通过安装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筒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筒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端口处设置有一出料板,所述出料板通过底端的滑块连接底座上的滑动导轨,所述出料板的顶端连接有控制盘,所述底座的一端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一支座,所述支座上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连接出料辊,所述出料辊上设置有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连接筒体上的出料口,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一用于驱动筒体的驱动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盘的边缘上设置有粒度刻度线,所述控制盘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一指示针,所述指示针连接旋钮。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机构包括出料滑坡和出料斗,所述出料滑坡与出料斗之间的夹角为110-130°。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辊的旋转角度为0-180°。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口上还设置有自动感应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采用出料辊进行旋转出料,能够实现不同方向(或者不同高度)的集中出料,相对于传统出料方式而言,灵活性大大提高,使用方便,而且通过控制盘实现全程自动监控,能够在过程中实现对物料粒度的把控,有效的减少了搅拌前后期的处理时间,成本投入小,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出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筒体,2、安装架,3、底座,4、进料口,5、出料口,6、出料板,7、滑块,8、滑动导轨,9、控制盘,10、支架,11、支座,12、轴承,13、出料辊,14、出料机构,15、驱动气缸,91、粒度刻度线,92、指示针,93、旋钮,141、出料滑坡,142、出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搅拌多角度出料装置,包括筒体1、底座3、出料板6、控制盘9和出料辊13,筒体1通过安装架2安装在底座3上,筒体1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4,筒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料口5,出料口5的端口处设置有一出料板6,出料板6通过底端的滑块7连接底座3上的滑动导轨8,出料板6的顶端连接有控制盘9,底座3的一端安装有支架10,支架10上设置有一支座11,支座11上安装有轴承12,轴承12连接出料辊13,出料辊13上设置有出料机构14,出料机构14连接筒体1上的出料口5,底座3上还设置有一用于驱动筒体1的驱动气缸15。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盘9的边缘上设置有粒度刻度线91,控制盘9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一指示针92,指示针92连接旋钮93,采用控制盘9实现全程自动监控,能够在过程中实现对物料粒度的把控,自动化程度高。

在本实施例中,出料机构包括出料滑坡141和出料斗142,为了提高出料的效率,出料滑坡141与出料斗142之间的夹角为110-130°,便于物料在保证出料速度的同时实现在出料滑坡141和出料斗142接缝处的顺利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出料辊13的旋转角度为0-180°,采用出料辊13在0-18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出料,能够实现不同方向(或者不同高度)的集中出料,相对于传统出料方式而言,灵活性大大提高,使用方便,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显著。

在本实施例中,出料口5上还设置有自动感应器,能够自动感应出料口处的物料的粒度并传信于控制盘9,控制盘9上的指示针92自动显示物料粒度,若物料的粒度达到预设值,控制盘9就会驱动滑块7在滑动导轨8上滑动,从而实现出料板6的移动,实现物料的出料;反之控制盘9就会控制驱动气缸15驱动筒体1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