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25662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钢构件海上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需求随之增长,修建的港口、码头种类和个数也越来越多。插入式大直径钢筒体在岸壁工程中可以直接插入软土地基,避免了地基土体的大开挖或采用特殊的地基加固处理,而且能充分发挥地基土对结构的稳定作用。在圆筒沉设完毕后结构自身即可满足稳定的要求,从而可作为后方陆域形成的围堰而不需专门修建临时围堰或接岸结构。因此,在某些特定的地质条件下,该钢筒体结构在工期及造价上相比其它传统结构型式具有较大的优势。
[0003]为了减少运输航次与运输成本,钢筒体采用直立、叠放形式进行发运。在制造时,钢筒体分别制造,然后在工厂内完成上、下钢筒体的组合。与之相比,传统大型钢构件海上运输效率低下,运输航次多,增加了运输成本与耗费成本。因此,上下钢筒体能否顺利连接与拆卸将成为钢圆筒海上运输与施工的关键环节。为此,有必要设计制造一种上下钢筒体连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缺陷,并提供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5]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有效的连接上下钢筒体的连接装置。
[0006]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中,上、下钢筒体均呈中空的圆柱形,所述上、下钢筒体内沿其圆周均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所述加劲肋沿其相对应的钢筒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装置包括:
[0007]卡槽,其包括左卡槽和右卡槽,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以一定间隙相对设置,使下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分别与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固定,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的相对面的上端形成一 U型容纳腔;
[0008]第一传力板,其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的底部,与穿过所述间隙的加劲肋固定;
[0009]第二传力板,其可分离的置于所述第一传力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传力板与上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固定。
[0010]优选的是,所述卡槽为钢材质。
[0011 ] 优选的是,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呈倾斜状,使所述U型容纳腔开口面积大于底面面积。
[0012]优选的是,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的底面呈120° -135°角。
[0013]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传力板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中时,所述第一传力板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二传力板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中第一传力板的上表面时,所述第二传力板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侧壁紧密接触。
[0014]优选的是,所述U型容纳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传力板和所述第二传力板的叠加高度。
[0015]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传力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固定。
[0016]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连接装置实现了上下钢筒体的快速连接、结构简单,可取代传统大体积钢筒体多次运输施工方案,装卸方便快捷,优化了施工流程,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钢筒体海上运输航次与运输成本,具有很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001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装置与上、下钢筒体连接后的剖视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1]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形式,一种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3,其中,上、下钢筒体均呈中空的圆柱形,所述上、下钢筒体内沿其圆周均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所述加劲肋沿其相对应的钢筒体的长度方向延伸,钢筒体上的加劲肋是为了加强钢筒体的强度,制作的钢筒体均会在内部设置一些加劲肋。
[0022]连接装置3包括:
[0023]卡槽,其包括左卡槽34和右卡槽33,左右卡槽是呈镜面对称的,所述左卡槽34和所述右卡槽33以一定间隙相对设置,使下钢筒体22中的一根加劲肋21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分别与所述左卡槽34和所述右卡槽33固定,所述左卡槽34和所述右卡槽33的相对面的上端形成一U型容纳腔。
[0024]第一传力板32,其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的底部,与穿过所述间隙的加劲肋21固定。
[0025]第二传力板31,其可分离的置于所述第一传力板3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传力板31与上钢筒体12中的一根加劲肋11固定。
[00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对上下钢筒体内部对应设有若干根加劲肋,连接装置3是用于连接上、下钢筒体相对的一根的加劲肋,要固定一对上、下钢筒体,需要多个连接装置3分别连接上、下钢筒体上的多个加劲肋,可以沿圆周间隔几个加劲肋设置一个连接装置3。
[00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槽为钢材质。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呈倾斜状,使所述U型容纳腔开口面积大于底面面积。
[0029]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的底面呈120。-135。角。
[003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传力板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中时,所述第一传力板32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二传力板31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中第一传力板32的上表面时,所述第二传力板31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侧壁紧密接触。[0031 ]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U型容纳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传力板32和所述第二传力板31的叠加高度。
[003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传力板31的上表面与所述上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11固定。
[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传力板31和U型容纳腔的侧壁紧密接触,第一传力板32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紧密接触,由此可知第二传力板31的底面积大于第一传力板32的底面积,倾斜的U型容纳腔使第一传力板32和第二传力板31接触更紧密。在固定上下钢筒体时,先将下钢筒体固定于运输设备上,再将上钢筒体通过连接装置3竖直固定在下钢筒体上。
[0034]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主权项】
1.一种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中,上、下钢筒体均呈中空的圆柱形,所述上、下钢筒体内沿其圆周均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所述加劲肋沿其相对应的钢筒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包括: 卡槽,其包括左卡槽和右卡槽,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以一定间隙相对设置,使下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分别与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固定,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的相对面的上端形成一 U型容纳腔; 第一传力板,其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的底部,与穿过所述间隙的加劲肋固定; 第二传力板,其可分离的置于所述第一传力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传力板与上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为钢材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呈倾斜状,使所述U型容纳腔开口面积大于底面面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的底面呈120° -135°角。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板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中时,所述第一传力板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的侧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二传力板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中第一传力板的上表面时,所述第二传力板的侧壁与所述U型容纳腔侧壁紧密接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容纳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传力板和所述第二传力板的叠加高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力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上下钢筒体间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卡槽,其包括左卡槽和右卡槽,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以一定间隙相对设置,使下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分别与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固定,所述左卡槽和所述右卡槽的相对面的上端形成一U型容纳腔;第一传力板,其置于所述U型容纳腔的底部,与穿过所述间隙的加劲肋固定;第二传力板,其可分离的置于所述第一传力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传力板与上钢筒体中的一根加劲肋固定。本实用新型减少了钢筒体海上运输航次与运输成本,具有很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IPC分类】E02D19/04, E02B3/06
【公开号】CN205035760
【申请号】CN201520710336
【发明人】翟世鸿, 仇正中, 彭晟, 吴启和, 刘建波, 万猛, 张磊, 赵东梁
【申请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