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拆装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842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拆装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拆装工具,尤其涉及具有棘轮装置的拆装工具。



背景技术:

普通拆装工具在把手前端固设金属主杆,主杆自由端设有扳动部。使用时握持把手并持续旋转,即可通过把手带动扳动部转动来松、紧工件。这种拆装工具使用时需不断松、紧手掌动作来进行操作,因而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带棘轮装置的拆装工具,其棘轮开关、棘轮盘套装于棘轮轴上,棘轮轴尾部安装与棘轮盘内齿啮合的棘齿。转动棘轮开关时,使得棘齿驱动棘轮盘转动,到达特定位置时再进行定位。这种棘轮装置采用单齿啮合,其棘轮盘扭力较小,操作起来较为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一种拆装工具,以便提高操作便捷性。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拆装工具,包括棘轮装置,棘轮装置包括旋转体、固定轴、调节圈、横担、弹簧一、弹簧二、压簧及钢珠,其中:旋转体、调节圈依次套装并轴向定位于固定轴尾部来进行转动;旋转体的内腔设置齿盘,齿盘上均布多个内齿;调节圈设置有外凸的调节拨片,且调节圈内腔壁面设置若干定位槽;固定轴尾部的一侧安装横担及弹簧一、弹簧二,横担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至少两个横档棘齿,弹簧一、弹簧二分别与固定轴及横担两端内侧的弹簧承载面抵持来使横担至少有一端的横档棘齿与齿盘内齿啮合;固定轴尾部的另一侧安装压簧,钢珠置于压簧与调节圈内腔壁面之间来使钢珠进入相应定位槽进行定位;调节拨片伸入旋转体内腔,且调节拨片位于横担两端外侧的拨片挡面之间来拨动横担。

进一步地,旋转体包括旋转体小径端和旋转体大径端,其中旋转体小径端的外侧端安装工具头,旋转体小径端的内侧端连接固定轴,旋转体大径端旋转体大径端的内腔设置齿盘。

进一步地,旋转体小径端开设有与旋转体大径端内腔连通的旋转体小径端内腔,旋转体小径端内腔自外而内分别设置工具头安装部、磁钢安装部及螺纹连接部。

进一步地,包括磁钢体及磁钢套,磁钢体装于磁钢套来构成磁钢套件,磁钢套件容纳于磁钢安装部来吸附工具头。

进一步地,固定轴尾部沿固定轴周向开设横担槽来安装横担,横担槽两端分别沿固定轴径向开设弹簧孔来对应安装弹簧一、弹簧二,横担槽的顶部开设供横担通过的横担槽缺口,且固定轴尾部在横担槽的对侧设置压簧孔来装入压簧。

进一步地,固定轴内腔中穿设长螺杆,长螺杆的头部定位于固定轴内腔台阶部,长螺杆的尾部螺纹与旋转体螺纹连接部螺纹连接,且固定轴中部凸盖嵌于调节圈内腔的底部内台阶,旋转体的底部嵌于调节圈内腔的顶部内台阶。

进一步地,调节圈内腔底部设置限位缺口,且调节拨片底部延伸至调节圈内腔之中;固定轴中部凸盖设置有与限位缺口配合的限位凸块,且固定轴尾部设置有两限位凸条,其中两限位凸条夹设于调节拨片底部两侧。

进一步地,调节圈内腔壁面开设有形状与横担棘齿对应的两棘齿槽,其中两棘齿槽夹设于调节拨片的两侧。

进一步地,调节圈内腔壁面设置三个定位槽,且三个定位槽位于调节拨片相对的一侧。

进一步地,横担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两个横档棘齿,与两个横档棘齿配合的齿盘内齿为72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拆装工具由旋转体、固定轴、调节圈、横担、弹簧一、弹簧二、压簧及钢珠等构成棘轮装置,其中横担两端外侧设置至少两个横担棘齿,由此横担与旋转体内腔的齿盘之间至少有两个齿啮合,因而旋转体转动时扭矩较大,调节圈力度较轻,操作比较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拆装工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旋转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旋转体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固定轴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固定轴的后视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固定轴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4的a-a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横担的主视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横担左视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调节圈的主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调节圈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调节圈的左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拆装工具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15为图1所示拆装工具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16为图1所示拆装工具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一步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同时参见图1~图1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拆装工具及其部件的结构。该实施例由磁钢套1、磁钢体2、旋转体3、调节圈4、压簧5、钢珠6、固定轴7、长螺杆8、弹簧一9、横担10、弹簧二11等部件构成棘轮式拆装工具,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地进行描述。

如图1~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旋转体3、调节圈4依次套装于固定轴7尾部并进行轴向定位,由此可使得旋转体3、调节圈4能够分别绕固定轴7进行转动。旋转体3的内腔设置齿盘34,齿盘34的内齿341优选为72齿;调节圈4设置有外凸的调节拨片44,且调节圈4的内腔壁面设置若干定位槽(优选地设置三个定位槽,即定位槽431、定位槽432及定位槽433),其中定位槽与调节拨片44优选地位于调节圈4的不同侧;固定轴7尾部的一侧安装横担10及弹簧一9、弹簧二11,其中横担10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至少两个横档棘齿(横担10优选地为每端设置双棘齿,即横档棘齿1021、横档棘齿1022),弹簧一9、弹簧二11分别与固定轴9及横担10两端内侧的弹簧承载面103抵持,以便使得横担10至少有一端的横档棘齿102与齿盘34的内齿341啮合;固定轴7尾部的另一侧安装压簧5及钢珠6,其中钢珠6置于压簧5上,且钢珠6与调节圈4的内腔壁面贴合并可进入调节圈4内腔壁面的相应定位槽中;调节拨片44伸入旋转体3的内腔,且调节拨片44位于横担10两端外侧的拨片挡面之间,以便可以通过调节拨片44来拨动横担10。

本发明实施例由上述部件构成了棘轮装置:当左右转动调节圈4时,调节拨片44与横担10一端外侧的拨片挡面抵持时可施力于横担10,并进而在弹簧一9、弹簧二11的作用下,使得横担10一端上挑,另一端下压,上挑一端的横档棘齿与内齿341啮合,下压一端的的横档棘齿与内齿341分离。这样在棘轮装置作用下,旋转体3仅可朝一个方向转动;转动到特定位置时,钢珠6在压簧5作用下进入调节圈4的相应定位槽中进行定位。

本发明拆装工具中,在横担10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至少两个横担棘齿,由此横担10与旋转体内腔的齿盘341之间至少有两个齿啮合,因而旋转体3转动时扭矩较大,调节圈4的力度较轻,操作比较便捷。

根据以上所述拆装工具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对以下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1)旋转体及其与其它部件的安装结构

请参见图1~图3,旋转体3具有倒t形截面,其包括旋转体小径端31和旋转体大径端33,旋转体小径端31和旋转体大径端33的连接部形成旋转体台阶面32,其中旋转体小径端31的外侧端安装工具头,旋转体小径端31的内侧端通过长螺杆8来与固定轴7定位,旋转体大径端设置齿盘34来与横担10形成棘轮机构,具体如下所述。

旋转体小径端31开设有与旋转体大径端内腔连通的旋转体小径端内腔,该旋转体小径端内腔自外而内分别设置有工具头安装部37、磁钢安装部36及螺纹连接部35,其中:工具头安装部37中安装工具头(如螺丝批头等,图未示出)来进行作业;磁钢安装腔36中容纳磁钢(套件)来吸附工具头;螺纹连接部35设置内螺纹351,其与长螺杆8的尾部螺纹81配合连接。

磁钢体2装于磁钢套1中以构成磁钢套件,该磁钢套件装于磁钢安装腔36中,工具头安装部37插入工具头后,磁钢套件可以将工具头牢牢地吸附住,由此就将可以简便地将工具头固设于旋转体3上。当旋转体3绕固定轴7转动时,工具头随旋转体3一起转动来对工件(如螺钉等,图未示出)进行作业。拆装时用力拔出工具头即可,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本实施例中,旋转体小径端31的内侧设置螺纹连接部35,其通过螺纹连接长螺杆8的尾部螺纹81来与固定轴7实现轴向定位;长螺杆8穿设于固定轴内腔72,且长螺杆8的头部定位于固定轴内腔台阶部721,长螺杆8的尾部螺纹81与螺纹连接部35螺纹连接,这样旋转体3与固定轴7结合为一体,由此两者之间实现了轴向定位,且旋转体3可绕固定轴7转动。此处,长螺杆8的头部设置内六角孔82,以便通过插入内六角螺丝批来进行拆装。

旋转体大径端33内腔设置齿盘34,该齿盘34均布多个内齿341,这些内齿341与横担10的棘齿配合,可以驱动旋转体3进行旋转。这些齿盘内齿31优选为72齿,便于在横担10上布置合适数量的棘齿。此处,该旋转体大径端33的底部嵌于调节圈内腔42顶部内台阶423,可以实现旋转体3与调节圈4的两者之间的轴向定位。

(2)固定轴及其与其它部件的安装结构

请参见图4~图7,并同时参见图1,固定轴头部713的外圆周设置间断的轴向筋73,以便插入并胀紧于工具把手(图未示出)。固定轴尾部711依次套装于旋转体大径端33的内腔及调节圈内腔42,使得旋转体3及调节圈4可以绕固定轴旋转。

固定轴内腔72中穿设长螺杆8,该长螺杆8实现旋转体与固定轴7之间的轴向定位。固定轴头部713与固定轴尾部711之间的结合部位设置固定轴中部凸盖712,该固定轴中部凸盖712可作为封盖嵌入到调节圈内腔42底部内台阶421之中,由此可以封堵固定轴上的零部件,也可以实现调节圈4与固定轴7的轴向定位。

为限制调节圈4的转动范围,固定轴中部凸盖712上形成限位凸块78,其位于调节圈内腔42底部限位缺口422中,两者配合来对调节圈4进行第一限位。同时,固定轴尾部711上形成两限位凸条70,这两限位凸条70位于固定轴尾部711的横档槽74下方两侧,且使得结合于调节圈内腔42中的调节拨片44底部夹设于两限位凸条70之间,通过调节拨片44与限位凸条70的配合,实现对调节圈4的第二限位。这样通过多点限位,可以较好地控制调节圈4的转动范围,并保证调节圈转动的平稳性。

本实施例中,固定轴尾部711上安装棘齿元件来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啮合。这样形成了棘轮装置,可使得旋转体3朝一个方向转动。一旦调节圈4停止转动,旋转体3也不再旋转。此处,固定轴尾部713的外圆周局部形成轴向平面79,该轴向平面79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可以形成间歇式啮合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棘齿元件选取为为横担10,该横担10的两端分别设置棘齿,并可通过弹性元件来控制这些棘齿与内齿341啮合/分离。对应于这种结构:固定轴尾部711沿固定轴7周向开设横担槽74,其中安装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棘齿的横担10;同时,横担槽74的两端分别沿固定轴7径向开设弹簧孔一761、弹簧孔二762,其中对应装入弹簧一9、弹簧二11,这样弹簧一9、弹簧二11对横担10施加朝向调节圈的压力;如前所述,横担10的拨动是通过调节拨片44来实现的,拨动横担10之后,横担10在弹簧一9、弹簧二11的进一步作用下上挑或下压,由此实现与旋转体3的内齿啮合或分离。

本实施例中,固定轴尾部711在横担槽74的对侧设置压簧孔77,其中装入压簧5来控制钢珠6进入定位槽431、定位槽432或定位槽433,由此来对棘轮装置的状态进行定位。当调节圈4转动一定角度后,钢珠6可以进入相应定位槽中进行定位。

如前所述,调节拨片44底部结合于调节圈内腔42之中,且调节拨片44底部由夹设于两侧的限位凸条70来实现对调节圈4的第二限位。为实现此种结构,在横担槽74的顶部开设横担槽缺口75来供横担10通过,由此横担10可从该横担槽缺口75穿过并安装于横担槽74。

(3)横担及其与其它部件的安装结构

请参见图8~图9,并同时参见图1,横担10具有枕形的横担主体101,该横担主体101两端内侧分别设置横担弹簧承载面103,横担主体101两端外侧分别至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弧形分布的横担棘齿,其中接近横担主体101中间部分的两个横担棘齿1021分别设置拨片挡面。此处优选为双棘齿:即横担棘齿1021和横担棘齿1022,弧形以保证与至少两个旋转体内齿341啮合,

本实施例中,横担10的安装方式为:弹簧一9、弹簧二11分别装于对应的弹簧孔一761和弹簧孔二762中,横担10安装于横担槽74内,且横担10两端内侧的弹簧承载面103对应抵接相应的弹簧一9、弹簧二11,横担主体101两端外侧的拨片挡面夹设于调节拨片44的两侧,横担主体101两端外侧的横担棘齿1021和横担棘齿1022与固定轴7齿盘腔34中的对应内齿341相啮合/分离。这样,通过横担10就可控制旋转体3进行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横担10控制旋转体3转动到一定位置时会进入某个定位状态。为此,在固定轴尾部711在横担槽74的对侧设置压簧孔77,压簧5装于压簧孔77,钢珠6置于压簧5并可容纳于定位槽431、定位槽432或定位槽433之一时,棘轮装置进入相应定位状态。

(4)调节圈及其与其它部件的安装结构

请参见图10~图13,并同时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固定轴尾部711套装调节圈4,该调节圈4作为开关元件来控制横担10的棘齿与内齿341啮合/分离。具体地,调节圈4的开关作用是通过调节圈4内腔上的调节拨片44来实现的:调节圈本体41设置有外凸的调节拨片44,该调节拨片44伸入旋转体3的内腔且位于横担10两端外侧的拨片挡面之间,这样调节拨片44可以拨动横担10,并进一步在弹簧一9、弹簧二11作用下使横担10上挑或下压,由此使得相应横担棘齿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啮合或分离,最终驱动旋转体3绕固定轴转动。

此外,调节圈内腔42的壁面上设置有定位槽431、定位槽432、定位槽433(也可以是其它数量,视棘轮装置需要的状态而定),三个定位槽优选地位于调节拨片44对面的调节圈内腔42的壁面上,钢珠6在压簧5作用下可进入到相应定位槽中进行定位。转动到位时,钢珠6进入到调节圈内腔42中的相应定位槽进行定位。

本实施例中,调节圈4与旋转体3一起套装于固定轴7尾部并进行轴向定位。其中:调节圈4与旋转体3之间轴向定位通过旋转体大径端33的底部嵌于调节圈内腔42顶部内台阶423来实现;调节圈4与固定轴7的轴向定位通过该固定轴中部凸盖712嵌入调节圈内腔42底部内台阶421之中来实现,此处的固定轴中部凸盖712位于固定轴头部713和固定轴尾部711的结合部,其嵌入调节圈4内腔定位凸台421进行定位,同时还可以起到封堵内部零部件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调节圈4与固定轴7之间还需要进行周向限位,以便控制调节圈4的转动范围。这样需在调节圈4上设置一定的周向限位部件:一方面,是将调节拨片44底部延伸至调节圈内腔42中,过调节拨片43底部与固定轴限位凸条70的配合来实现调节圈4与固定轴7的第一周向限位;另一方面,调节圈内腔42的壁面底部设置限位缺口422,通过调节圈内腔底部限位缺口422和固定轴中部凸盖712上的限位凸块78进行配合,来实现调节圈4与固定轴7的第二周向限位。

本实施例中,调节圈4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例如,调节圈本体41外表面设置防滑筋(槽)411或花纹来增加摩擦,以便于旋转调节圈。再如,调节圈本体41的底部设置调节圈小径部412,以便与把手结构相适应。此外,在调节圈内腔42的壁面上开设棘齿槽451和棘齿槽452齿,它们夹设于调节拨片44的两侧,形状分别与对应的横担棘齿相应。当固定轴7组件套装于调节圈内腔42时,横担10两端的横档棘齿可进入棘齿槽451和棘齿槽452。

上述的拆装工具既可左转,也可右转,其一共具有三种状态,进一步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4~图16,示出拆装工具的不同工作状态。其中横担10在弹簧一9、弹簧二11的作用下,可控制横担10两端的横担棘齿与内齿341的啮合或分离,其工作原理类似于杠杆。当横担10两端受力相等时,弹簧一9、弹簧二11将横担10向外压出,横担10两端的横担棘齿均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啮合。左、右转动调节圈4时,弹簧一9、弹簧二11受力发生变化,横担10将一端上挑、另一端下压,上挑一端的横担棘齿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啮合,下压一端的横担棘齿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分离。

如图14所示的第一状态(右转)中:逆时针转动调节圈4,弹簧一9长度大于弹簧二11长度,横担10左端上挑、右端下压,这样横担10左端的横担棘齿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啮合,齿横担10右端的横担棘齿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分离。调节圈4的转到到右定位时,钢珠6在压簧5的作用下进入定位槽433定位。

如图15所示的第二状态(定位)中:旋转调节圈4到中间定位状态时,调节拨片44与横担10两端的拨片挡面均不接触,弹簧一9等于弹簧二11长度,由此横担10两端的横担棘齿均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啮合,此时,钢珠6在压簧5的作用下进入定位槽432定位。

如图16所示的第三状态(左转)中:顺时针转动调节圈4,弹簧一9小于弹簧二11长度,使得横担10左端下压、右端上挑,这样横担10左端的横担棘齿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分离,齿横担10右端的横担棘齿与旋转体3的内齿341啮合。调节圈4的转到到左定位时,钢珠6在压簧5的作用下进入到定位槽431进行定位。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拆装工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拆装工具由磁钢套1、磁钢体2、旋转体3、调节圈4、压簧5、钢珠6、固定轴7、长螺杆8、弹簧一9、横担10、弹簧二11等部件构成棘轮装置,其中横担10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至少两个横担棘齿,由此横担10与旋转体3内腔的齿盘34之间至少有两个齿啮合,其旋转体3的扭力较高,调节圈4转动起来时声音清晰细腻,转动力度轻,提高了拆装工具的操作便捷性。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