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硬涂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743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眩硬涂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用于以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为代表的各种显示器的表面的、适于防止识别性降低的防眩硬涂膜。
背景技术
就笔记本电脑、液晶监视器等的显示器来说,为了防止外部事物在显示面的反射, 通常通过在基材上涂布有机或无机微粒与粘合剂树脂或固化性树脂的混合物而在表面形成凹凸,由此表现出防眩性。为了提高防眩性,需要增大上述凹凸形状或增加凹凸的频率。 但是,当凹凸增大或频率增加时,防眩层的雾度值(浊度)上升,尽管能获得防眩性,但由于外部光线的反射而使画面泛白、伴随雾度值的上升而使图像清晰度降低,因而存在使显示图像的识别性变差的问题。而且,降低作为现有的防眩硬涂膜的一般评价的表面的雾度值时,尽管能够抑制由外部光线的反射引起的画面泛白的程度,但在膜表面,被称为闪烁(眩光、闪光)的闪耀光变强,作为消除闪烁的方法,使用增高防眩层内部的雾度值的方法,但由于微粒与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引起的内部雾度,导致透射率降低,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降低,同时由于内部雾度导致涂膜发白,因此对比度显著降低。例如日本特开平11-32660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混合了平均粒径为0. 5 5 μ m、且与透射性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 02 0. 2的透光性微粒的防眩性膜。通过使构成防眩层的透光性树脂与其中含有的透光性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 02 0. 2,图像清晰度提高而并不会使扩散性和防眩性降低,并且,尽管在此情况下通过提高雾度值而减少眩光,但仍能维持高图像清晰度。但是,具体得到的膜的雾度为10%以上时,一方面具有高防眩性,但另一方面涂膜发白,透射率和对比度显著降低。此外,就日本特开2008-286878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的防眩性膜来说,由于将粘合剂的固化物与透光性微粒的折射率之差抑制在0 0. 05的较小范围内,因而能够提高防眩性硬涂层内部的光的透射性,由于将根据JIS B 0601-1994测定的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抑制在0.01 0. 30μπι的较小范围内、并且将凹凸的平均间隔 (Sm)抑制在10 300 μ m的较小范围内,因而能够使防眩性硬涂层表面(外表面)的光扩散,同时能够维持光的透射性,因此,该防眩性膜能够均衡地实现抑制眩光和提高透射清晰性。但是,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1 0. 30 μ m、且凹凸的平均间隔(Sm)为10 300 μ m 的范围并不小,目前市场上制品化的防眩膜大体上都在该范围内。此外,具体得到的膜的算术平均粗度(Ra)为0. 1 μ m以上、通过具有2mm的宽度的光学梳测定的图像清晰度的值小于70%、并且60°反射下测定的图像清晰度的值为60%以下时,一方面具有防眩性,但另一方面,高分辨率面板的眩光防止不充分,未考虑到涂膜的发白,仍存在透射率和对比度显著降低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326608号公报
3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868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现有技术而言,因过分考虑防眩性,从防止眩光的观点出发,会导致雾度值增高、而且不能充分提高图像清晰度,因此,存在不能解决透射率低和涂膜发白而显示图像时画面泛白、特别是在暗黑显示时图像品质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保护用防眩硬涂膜,该防眩硬涂膜与上述现有的防眩膜相比,不会赋予必要以上的防眩性,透射率高、雾度值低而透明性优良,图像清晰性高,抑制了图像的眩光,降低了涂膜的发白(泛白)而抑制了对比度降低,从而提高了显示器的识别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发明人为了完成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一种防眩硬涂膜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该防眩硬涂膜通过在透明膜上设置含有有机微粒和树脂的防眩硬涂层而形成,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防眩硬涂膜表面的评价区域内的高度的平均值设为零时,由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大值与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小值之差表示的最大截面高度为0.6μπι以下。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雾度值低、透射率高、透明性优良的防眩硬涂膜,因此能够抑制图像的眩光,从而提高显示器的识别性。此外,本发明的防眩硬涂膜中,优选的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 6 μ m,并且上述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为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 2倍。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上述有机微粒与上述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 001 0. 020的范围内。此外,本发明中,优选上述有机微粒的混合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重量份为3 35
重量份。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突出于上述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的上述有机微粒数为100个/ mm2以下。此外,通过使上述防眩硬涂膜的雾度值为0. 1 5.0%,60度镜面光泽度为60% 以上且90%以下,并且20度镜面光泽度为15%以上且50%以下,进而使光透射率(透射Y 值)为92. 00以上,能更进一步显示出本发明的效果。此外,就本发明的防眩硬涂膜而言,通过使基于JIS K 7105-1981、使用透射清晰度测定装置通过4个光学梳(宽度2mm、lmm、0. 5mm、0. 125mm)测定的透射清晰度的总值为 280%以上、且使通过各光学梳测定的透射清晰度的值各自在70%以上,图像清晰度高,并且能降低涂膜的发白(泛白)而抑制对比度降低,从而能够提高显示器的识别性。此外,作为防眩硬涂层中含有的上述树脂,在大量且廉价地进行制造方面,优选使用通用性高的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此外,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透明膜,例如从识别性高、价格的观点出发,优选三醋酸纤维素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降冰片烯膜等。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防眩硬涂膜,能降低涂膜的发白而不降低对比度,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中不存在问题的程度的防眩性和高透射率、高图像清晰度,能抑制图像的眩光,从而能够提高显示器的识别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防眩硬涂膜,通过在透明膜上设置含有有机微粒和树脂的防眩硬涂层而形成,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防眩硬涂膜表面的评价区域内的高度的平均值设为零时,由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大值与评价区域内高度最小值之差表示的最大截面高度为0. 6 μ m以下,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对于上述防眩硬涂膜的雾度值低、透射率高以及透明性优良的原因可作如下推测。防眩硬涂膜的雾度值,包括由防眩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引起光折射、散射而产生的表面雾度、以及由防眩硬涂层中有机微粒的存在引起光折射、散射而产生的内部雾度,在将防眩硬涂膜表面的评价区域内的高度的平均值设为零时,由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大值与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小值之差表示的最大截面高度为0. 6μπι以下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由表面的凹凸引起的光的折射、散射,因此表面雾度变得难以产生,并且由于能够抑制由光的折射、散射导致的光损失,因此能够抑制透射率的降低,同时,由于能够抑制由防眩硬涂层表面的散射光引起的防眩硬涂膜泛白而发浑的现象,因此透明性优良。另外,当防眩硬涂膜表面的上述最大截面高度大于0. 6 μ m时,由于表面的凹凸所引起的光的折射、散射增强,因而表面雾度变得容易产生,并且由于光的折射、散射所导致的光损失,因而透射率可能降低,同时,尽管变得容易得到由防眩硬涂层表面的散射光带来的防眩性,但由于变得难以抑制防眩硬涂膜泛白而发浑的现象,因此透明性、透射清晰度容易降低。此外,对于上述最大截面高度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制,但在最大截面高度小于 0.2μπι时,由于膜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小,因此难以得到由防眩硬涂层表面的散射光带来的防眩性。因此,在本发明中,优选防眩硬涂膜表面的上述最大截面高度为0.2μπι以上且 0. 6 μ m以下,更优选上述最大截面高度为0. 25 μ m以上且0. 55 μ m以下,进一步优选上述最大截面高度为0. 3 μ m以上且0. 5 μ 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评价区域”是指测定区域。此外,本发明的防眩硬涂膜,优选突出于该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的上述有机微粒数为100个/mm2以下,根据这样的防眩硬涂膜,雾度值低、透射率高且透明性优良,其原因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可作如下推测。防眩硬涂膜的雾度值,包括由防眩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引起光折射、散射而产生的表面雾度、以及由防眩硬涂层中有机微粒的存在引起光折射、散射而产生的内部雾度,在突出于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的上述有机微粒数为100个/mm2以下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由表面的凹凸引起的光的折射、散射,因此表面雾度变得难以产生,并且由于能够抑制由光的折射、散射导致的光损失,因此能够抑制透射率的降低,同时,由于能够抑制由防眩硬涂层表面的散射光弓I起的防眩硬涂膜泛白而发浑的现象,因此透明性优良。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突出于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的上述有机微粒数,是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倍率为2000倍)得到的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照片(图像)中,防眩硬涂膜ImmX Imm的范围内从表面的树脂层突出的有机微粒的面积为0. 75 μ m2以上的个数。本发明中能够使用的透明膜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PET ;折射率为1. 665)、聚碳酸酯膜(PC ;折射率为1. 582)、三醋酸纤维素膜(TAC ;折射率为1. 48 、降冰片烯膜(NB ;折射率为1. 525)等,膜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使用的厚度为约25 μ m 约250 μ m。一般而言,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折射率约为1. 52,因此为了提高识别性,优选与上述树脂的折射率接近的TAC膜、NB膜,此外,从价格上考虑优选PET膜。本发明中使用的树脂,只要是形成覆膜的树脂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但特别是在赋予防眩硬涂层表面坚硬性(铅笔硬度,耐擦伤性)、以及防眩硬涂层形成时不需要大量的热的方面,优选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此外,在不改变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防眩硬涂层也可以根据需要含有流平剂、消泡剂、润滑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阻聚剂、湿润分散剂、粘性赋予剂、抗氧化剂、防污剂、抗静电剂、导电剂等。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只要是通过照射电子射线或紫外线等而固化的透明树脂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在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树脂、聚酯丙烯酸酯类树脂以及环氧丙烯酸酯类树脂中适当选择。作为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可以优选列举由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的、可被紫外线固化的多官能丙烯酸酯构成的树脂。作为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的可被紫外线固化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聚丙烯酸酯多元醇;双酚A 二缩水甘油醚的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二丙烯酸酯、1,6_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等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能够通过将多元醇和多元羧酸和/或其酸酐与丙烯酸酯化而得到的聚酯(甲基)丙烯酸酯;通过使多元醇、多元异氰酸酯及含羟基(甲基)丙烯酸酯反应而得到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上述的可被紫外线固化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其含量相对于防眩硬涂层用涂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优选为50 95重量%。此外,除上述多官能 (甲基)丙烯酸酯以外,还可以添加相对于防眩硬涂层用涂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为10重量% 以下的2-羟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单官能丙烯酸酯。此外,可以向防眩硬涂层中添加用于调节硬度的聚合性低聚物。作为这种低聚物, 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酯封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基封端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封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封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封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封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大分子单体,其含量相对于防眩硬涂敷用涂料中的树脂固体成分优选为5 50重量%。作为形成本发明中使用的有机微粒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例如氯乙烯树脂(折射率1. 53)、丙烯酸树脂(折射率1. 49)、(甲基)丙烯酸树脂(折射率1. 52 1. 53)、聚苯乙烯树脂(折射率1. 59)、三聚氰胺树脂(折射率1. 57)、聚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苯乙烯共聚树脂(折射率1. 49 1. 59)等。此外,本发明中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必须为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 2倍,优选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 6 μ m,更优选为2. 5 5. 5 μ m。当涂膜厚度小于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倍时,微粒突出于涂膜表面,赋予必要以上的防眩性,因而涂膜表面的外部光线的散射变大,由光的散射引起表面泛白,从而导致显示器的识别性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当涂膜厚度超过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2倍时,完全不能得到防眩性,并且透射率降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可以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进行测定。此外,当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小于2 μ m时,在将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设定为所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 2倍的情况下,完全不能得到防眩性。另一方面,当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大于6 μ m时,由于必须增厚涂膜厚度,透射率降低。本发明中使用的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使用相对于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树脂的折射率 (固化后的折射率)的折射率之差为0. 001 0. 020的有机微粒,特别是,更优选使用折射率之差为0. 001 0. 010的有机微粒。S卩,由于一般的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的折射率为约 1. 52,因此优选使用折射率为1. 50 1. 54的有机微粒。例如,当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树脂为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中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折射率=1.52)时, 上述防眩硬涂层中使用的有机微粒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树脂(折射率1. 52 1. 53)、 或者通过丙烯酸-苯乙烯共聚树脂将折射率调整至1. 51 1. 53的微粒。当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有机微粒与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小于0. 001时,在将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设定为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 2倍的情况下,完全不能得到防眩性。此外,当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有机微粒与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大于0. 020时,在为了不使透射率降低而将雾度值调整至0. 1 5. 0 %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上述树脂100重量份的添加份数减少,因此不能得到充分的防眩性,此外,在能够得到防眩性的添加份数的情况下,雾度值大于5. 0%,透射率、对比度降低。此外,优选上述有机微粒比防眩硬涂层中使用的树脂的折射率高0. 001 0. 020。 虽然在使用与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低于0. 001 0. 020的微粒的情况下所得效果也没有显著差别,但从大量且廉价地进行制造方面出发,优选使用通用性高的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中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折射率=1.52)作为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树脂,考虑到微粒的获得性,优选比上述树脂的折射率高0. 001 0. 020的微粒。此外,有机微粒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另外,在并用有机微粒的情况下,优选并用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 6 μ m,并且与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在0. 001 0. 020的范围内。此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混合无机微粒、或者与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小于0. 001或大于0. 020的无机微粒或有机微粒。就本发明中的有机微粒来说,优选相对于防眩硬涂层中的上述树脂100重量份混合3 35重量份,更优选混合5 25重量份。当有机微粒的混合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重量份小于3重量份时,在将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设定为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 2倍的情况下,完全不能得到防眩性。此外,当有机微粒的混合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重量份大于35重量份时,雾度值增高,透射率、对比度降低。
防眩硬涂层可以通过将在溶剂中溶解、分散上述树脂和微粒等而得到的涂料涂布到透明膜上并使其干燥而形成。作为溶剂,可以根据上述树脂的溶解性适当选择,只要是至少能够使固体成分(树脂、微粒、催化剂、固化剂、其他添加剂)均勻溶解或分散的溶剂即可。作为这种溶剂,例如可以例示酮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
(二》恶烷、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代烃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 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酰胺类等。此外,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对于涂布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凹版式涂布、微凹版式涂布、棒式涂布、滑动模涂布、狭缝模涂布、浸渍涂布等容易调节涂膜厚度的方式进行涂布。需要说明的是,防眩硬涂层的膜厚可以用显微镜等观察防眩膜截面照片、并实际测量从涂膜界面至表面的距离而进行测定。此外,本发明的防眩膜,优选60度镜面光泽度为60%以上且90%以下,并且20度镜面光泽度为15%以上且50%以下,进而优选光透射率(透射Y值)为92. 00以上。而且,就本发明的防眩膜来说,优选基于JIS K 7105-1981、使用透射清晰度测定装置通过4个光学梳(宽度2mm、1mm、0. 5mm、0. 125mm)测定的透射清晰度的总值为观0%以上,且通过各光学梳测定的透射清晰度的值各自在70%以上。另外,就本发明的防眩膜来说,透明膜上除含有有机微粒及树脂的防眩硬涂层以外,还可以设置如防反射层、抗静电层这样的功能层。但是,由于设置这种功能层,表面的起伏消失,可能不能得到所期望的防眩性,因此,当在含有有机微粒的防眩硬涂层上设置功能层时,优选使功能层的膜厚为0. 5 μ m以下。此外,也可以在防眩硬涂层的下面设置功能层。作为该功能层,例如有用于提高防反射功能的折射率控制层、用于得到基材与防眩硬涂层的密合性的易粘接层、抗静电层等。此外,就本发明的防眩膜来说,在透明膜上除含有有机微粒及树脂的防眩硬涂层以外、还在含有有机微粒的防眩硬涂层上设置了如防反射层、抗静电层这样的功能层的情况下,当将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设定为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以下时, 防眩硬涂层与功能层的总涂膜厚度必须为构成防眩硬涂层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 2 倍。另外,就本发明的防眩膜来说,在透明膜上的含有有机微粒及树脂的防眩硬涂层之上设置有如防反射层、抗静电层这样的功能层的情况下,将防眩膜的表面、即功能层的表面的评价区域内的高度的平均值设为零时,由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大值与评价区域内高度最小值之差表示的最大截面高度必须为0. 6 μ m以下。
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例证,但其并不限定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微粒的平均粒径通过激光衍射粒度测定仪SALD2200 (岛津制作所制)进行测定。涂膜厚度通过*一工> 7株式会社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截面并进行测量。此外,除非特别说明,以下记载的“份”和“ %,,分别表示“重量份”和“重量% ”。[实施例1]
<涂料制备>向甲苯55. Og中添加丙烯酸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5. 0 μ m,折射率1. 525) 1. 2g并进行充分搅拌。向该溶液中添加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2)30. 0g、艳佳固(O- τ· ) 184(光聚合引发剂,株式会社f K 7《* \丨J歹4 一夕$力卟公司制)L 5g、以及BI325 (流平剂,匕· 7夕夕S —株式会社制)0. 5g,并进行充分搅拌,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使用线棒式离形涂布机(ι ^一)#14(RDS公司制)在FujiTAC(三醋酸纤维素膜,富士 7 ^ ^ A株式会社制)上涂布上述涂料,并在80°C下使其干燥1分钟后,照射350mJ/cm2的紫外线(光源fusionjapan公司制UV灯)进行固化。所得涂膜的厚度为 7 μ m0[实施例2]<涂料制备>除了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丙烯酸粒子变更为折射率1. 53的丙烯酸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4.0 μ m)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10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5μπι。[实施例3]<涂料制备>向甲苯38. 5g中添加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5. 0 μ m,折射率1. 525)8. 7g并进行充分搅拌。向该溶液中添加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2)25. 5g、艳佳固184(光聚合引发剂, 株式会社千”入 〉W亍]一夕这力 > 公司制)1. 5g、以及BI340 (流平剂,匕‘、” ” 一株式会社制)0. 5g,并进行充分搅拌,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18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9μπι。[实施例4]<涂料制备>除了将实施例2中使用的丙烯酸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2. 5 μ m的丙烯酸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3)之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2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8之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3. 5 μ m。[实施例5]<涂料制备>除了将实施例2中使用的丙烯酸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5. 0 μ m的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35)之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7 μ m。[实施例6]<涂料制备>除了将实施例2中使用的丙烯酸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5. 0 μ m的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05)之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7 μ m。[实施例7]<涂料制备>向甲苯50. Og中添加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3. 0 μ m,折射率1. 525) 1. 5g,并进行充分搅拌。向该溶液中添加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2)45. 5g、艳佳固184(光聚合引发剂, 株式会社千“入乂&气U于]一夕^力卟制)3. 0g、以及BI340 (流平剂,匕· 7夕> S —株式会社制)1. Og,并进行充分搅拌,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2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8之外,通过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6 μ m。[比较例1]<涂料制备>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的涂料。<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6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4μπι。[比较例2]<涂料制备>制备与实施例5相同的涂料。〈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5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36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20 μ m。[比较例3]〈涂料制备〉向甲苯观.Og中添加丙烯酸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5. 0 μ m,折射率1. 52 12. 5g,并进行充分搅拌。向该溶液中添加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2)22. 0g、艳佳固184(光聚合引发剂,株式会社+ 〃 ^《 ‘” 4 一 H力义制)1.5g、以及BI375(流平剂,H “ S—株式会社制)0. 5g,并进行充分搅拌,制备涂料。
<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18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9μπι。[比较例4]〈涂料制备〉向甲苯60. Og中添加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折射率1. 52)33. 0g、艳佳固184(光聚合引发剂,株式会社f * W f 1 —夕笑力 >制)1.5g、以及BI325(流平剂,r、J” S—株式会社制)0. 5g,并进行充分搅拌,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7μπι。[比较例5]〈涂料制备〉向甲苯38. 5g中添加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平均粒径8. 0 μ m,折射率1. 525)8. 7g,并进行充分搅拌。向该溶液中添加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 52)25. 5g、艳佳固184(光聚合引发剂, 株式会社千“入乂&气U于]一夕^力卟制)1. 5g、以及BI340 (流平剂,匕· 7夕> S —株式会社制)0. 5g,并进行充分搅拌,制备涂料。〈防眩膜制作〉除了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线棒式离形涂布机变更为#18之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防眩膜。所得涂膜的厚度为9μπι。对如上制作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各防眩硬涂膜进行以下项目的评价,将其结果总结后示于表1。(1)最大截面高度使用株式会社菱化系统制三维表面粗糙度计“Vertkan2. 0”进行测定。由测得的区域粗糙度参数、即评价区域内的高度的平均值(Ave)为零时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大值 (P)与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小值(V)之差求出最大截面高度(St)。测定条件的设定如下。〈光学条件〉照相机S0NYHR-501/3 型物镜10X (10 倍)管1XBody延迟不延迟滤光器530白色※光量调节自动实施以使Lamp值在50 95的范围内。〈测定条件〉模式波动尺寸640X 480范围(μπι)开始(5),结束(-10)(2)突出的粒子(有机微粒)数
11
由通过* 一工株式会社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倍率2000倍)得到的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照片(图像),计算在防眩硬涂膜ImmX Imm的范围内从表面的树脂层突出的有机微粒的面积在0. 75 μ m2以上的个数。需要说明的是,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照片(图像) 中,只要突出的有机微粒的面积在约0.03μπι2以上,就能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倍率2000倍)识别出来。(3)雾度值使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的雾度仪“ΗΜ150”进行测定。(4)光透射率(透射Y值)使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的“积分球高速分光透射测定系统D0T-3”,通过依据 JISZ8722的方法实施测定。其中,光透射率是指由Y = K / S(A)y(A)T(A)dA求得的值。需要说明的是, S(A)波长400 700nm的分光分布,y ( λ )配色函数,T ( λ ):分光立体角透射率,Y 光
透射率。(5)透射清晰度使用卞式验机株式会社制的成像性测定仪“ICM-1DP”实施测定。测定使用具有 2mm、lmm、0. 5mm以及0. 125mm的宽度的光学梳来进行,计算各宽度下的测定值及其总和。(6)光泽度(20 度,60 度)使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的光泽度仪(GM-3D),在涂布相反面贴上黑色的塑料胶带(日东塑料胶带,PR0SELF No. 21 (宽度宽)),测定20度以及60度的光泽度。(7)眩光在整面绿色显示的分辨率150ppi的液晶显示体(IXD)上重叠各防眩膜,目视评价画面的闪耀光的发生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在IXD表面预先设置不发生眩光的清晰型(” ^r 9 λ V)硬涂膜。将没有眩光及眩光少的情况评价为“〇”,将眩光大、识别性变差的情况评价为“ X ”。进而,将评价为“〇”与“ X ”之间的眩光的情况评价为“Δ”。(8)泛白、发白由外部光线的反射导致的泛白如下进行测定在涂布相反面贴上黑色的塑料胶带 (日东塑料胶带,PR0SELF No. 21 (宽度宽)),使用Macbeth ( ”《”浓度计测定黑浓度。 将2. 15以上评价为“〇”,将2. 10以上且小于2. 15评价为“Δ”,将小于2. 10评价为“ X ”。 此外,由透射光导致的涂膜的发白如下进行评价使涂布面朝向观测者侧,通过防眩硬涂膜看白色荧光灯时,目视评价由内部雾度导致膜中光扩散、涂膜泛白的状态。将没有发白及发白少的情况评价为“〇”,将发白稍强的情况评价为“Δ”,将涂膜泛白的情况评价为“ X ”。
权利要求
1.一种防眩硬涂膜,通过在透明膜上设置含有有机微粒和树脂的防眩硬涂层而形成, 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防眩硬涂膜表面的评价区域内的高度的平均值设为零时,由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大值与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小值之差表示的最大截面高度为0.6μπι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 6 μ m,并且所述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为所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 2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微粒与所述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 001 0. 020。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微粒的混合量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3 35重量份。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突出于所述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的所述有机微粒数为100个/mm2以下。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硬涂膜的雾度值为0. 1 5. 0 %,60度镜面光泽度为60 %以上且90 %以下,并且20度镜面光泽度为15 % 以上且50%以下,而且光透射率即透射Y值为92. 00以上。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基于JISK 7105-1981、 使用透射清晰度测定装置通过4个光学梳测定的透射清晰度的总值为280%以上,且通过各光学梳测定的透射清晰度的值各自在70%以上,其中,所述4个光学梳的宽度为2mm、 lmm、0. 5mm、0. 125mm0
8.如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硬涂层中含有的所述树脂为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
9.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膜为三醋酸纤维素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降冰片烯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硬涂膜,该防眩硬涂膜与现有的防眩膜相比,不会赋予必要以上的防眩性,透射率高、雾度值低而透明性优良,图像清晰性高,抑制了图像的眩光,降低了涂膜的发白(泛白)而抑制了对比度降低,从而提高了显示器的识别性。该防眩硬涂膜通过在透明膜上设置含有有机微粒和树脂的防眩硬涂层而形成。使该防眩硬涂膜的表面的评价区域内的高度的平均值为零时,由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大值与评价区域内的高度最小值之差表示的最大截面高度为0.6μm以下。
文档编号B32B7/02GK102439490SQ20108001559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0日
发明者堀田武史, 杉山祐介, 福山寿秀, 铃木刚生 申请人:日本制纸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