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引导元件的保持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668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具有引导元件的保持架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机的牵伸机构的保持架组件,其具有用于引导环绕双压力辊的两个引导带的保持架,具有被可释放地附接至保持架的中心附接点并具有彼此背离的两个侧面的保持架支承件,并且具有相应端部伸出保持架支承件的两个侧面的引导元件,其中保持架具有偏转边缘,在每个情况下,均用于偏转引导带。

这种类型的保持架组件从de102009018125a1和cn201756611是公知的。在这些文献中,呈圆杆形式的引导元件通过保持架支承件可释放地附接至保持架。在这点上,保持架支承件(其在cn201756611u中被称为“隔距块”)独立于引导元件通过卡合连接方式附接至保持架。为此目的,保持架具有呈轴颈状突部形式的中心附接点。反之,保持架支承件具有与轴颈状突部相关的凹部。由此,具有引导元件的保持架支承件能被非常轻松地夹持到保持架上,并再次顺利地从保持架被释放。此外,保持架支承件在其下侧具有用于与保持架直接接触的支承表面。支承表面(保持架支承件通过它直接抵靠保持架)与卡合连接方式一起确保了保持架支承件和引导元件在安装期间在保持架上的精确定位。在牵伸机构的牵伸区域中进行牵伸期间,两个相邻牵伸机构单元的在保持架组件上被引导的两根纤维束移动经过引导元件。关于这点,引导元件通过保持架支承件定位在牵伸区域中,使得纤维束略微偏离它们的实际牵伸方向。关于这点,引导元件在牵伸区域中在纤维束上施加引导作用力。反之,纤维束各自在引导元件上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由两根纤维束与引导元件之间的摩擦引起。实际上,现在已经表明的是,在每个情况下作用于引导元件的作用力有所不同,即作用于引导元件的彼此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作用力为不同水平。这具有负面影响,即在纤维束的牵伸期间,有扭矩作用于引导元件14。由于保持架支承件可释放附接至保持架的轴颈状突部,作用于引导元件的扭矩不能得到补偿。作为结果,保持架支承件与引导元件一起在牵伸处理期间围绕保持架的轴颈状突部旋转。这样,引导元件在牵伸期间相对于保持架发生不精确定位。这对彼此相邻地被牵伸的纤维束的质量具有负面影响。

因此,本发明基于的任务是改善所述类型的保持架组件,以达到在牵伸期间防止引导元件围绕保持架的中心附接点旋转的效果。

该任务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保持架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支承元件,用于在相应偏转边缘与引导元件之间,在距保持架的中心附接点一定距离处,支承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支承元件防止保持架支承件和引导元件在牵伸期间围绕保持架的中心附接点旋转。这样,确保了引导元件在牵伸期间精确地定位在保持架上。关于这点,支承元件与中心附接点的距离有利地达到20-50mm。距中心附接点的距离是从支承元件的面向中心附接点的内侧开始计算的。

同样有利的是,支承元件在相应偏转边缘的方向上具有2-10mm的宽度。这样,实现了引导元件被支承元件充分地支承。由此防止了引导元件在牵伸期间发生旋转。

此外,已被证明有利的是,支承元件在相应偏转边缘处与保持架连接。关于这点,支承元件在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的方向上从相应偏转边缘伸出。例如,支承元件被注射成型到保持架的相应偏转边缘上。由此能以成本有利的方式生产具有支承元件的保持架组件。此外,可能的是,支承元件在相应偏转边缘处与保持架可释放地连接,例如通过卡合连接方式或螺纹连接方式。这样,存在改装具有支承元件的现有保持架组件的可能性。

此外,有利的是,支承元件具有支承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的支承表面。关于这点,支承表面位于支承元件的指向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的一侧上。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能将自身通过支承表面充分地支承在支承元件上。由此防止了引导元件在牵伸期间发生旋转。此外,支承表面确保了在保持架支承件的几何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引导元件横向于纤维束的输送方向发生相应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继续被充分地支承在支承元件上。

此外,有利的是,支承元件例如通过卡合连接方式或螺纹连接方式可释放地附接至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由此,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能将自身通过支承元件支承在保持架的偏转边缘上。防止了引导元件发生旋转。此外,这样,存在改装具有支承元件的现有保持架组件的可能性。此外,已被证明有利的是,支承元件被设置到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上。这样,同样,存在改装具有支承元件的现有保持架组件的可能性。

最后,有利的是,支承元件具有用于附接至引导元件的支座。关于这点,该支座构造成匹配引导元件的截面形状。由此能通过支座将支承元件简单地推压到引导元件的相应端部上。该支座延伸通过支承元件的整个宽度或只延伸通过支承元件的宽度的一部分。有利的是,该支座构造成圆状或泪滴形状。

本发明的再一些优点和特点将从以下对两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是属于现有技术的用于纺机的牵伸机构的保持架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具有图1所示保持架组件的纺机的牵伸机构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纺机的牵伸机构的保持架组件的透视图,

图4是图3所示保持架组件的局部侧视图x,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纺机的牵伸机构的再一保持架组件的透视图。

图1和图2中示出的保持架组件1基本上由双压力辊2、保持架3和两个引导带4a和4b构成。双压力辊2由两个上辊5a和5b形成,所述两个上辊5a和5b设置成在固定轴6上自由地旋转。保持架3具有用于轴6的支座7。保持架3进一步具有两个偏转边缘8a和8b,用于偏转引导带4a和4b。另外,在保持架3上设置有用于引导带4a和4b的侧向引导件9。

保持架组件1可用于纺机的优选是环锭纺纱机中的牵伸机构的两个相邻牵伸机构单元10a和10b。保持架组件1被保持在轴6上处于应力支承件(未示出)中。借助于应力支承件,上辊5a和5b压靠着可被驱动的下辊12(图2)。

图1和图2中示出的保持架组件1进一步包含保持架支承件13和用于引导两根纤维束15的引导元件14。关于这点,引导元件14以其相应的端部14a、14b伸出保持架支承件13的两个彼此背离的侧面35a、35b。保持架支承件13独立于引导元件14通过卡合连接方式附接至保持架3。为此目的,保持架3具有呈轴颈状突部23形式的中心附接点23。反之,保持架支承件13具有与轴颈状突部23相关的凹部29。因此,保持架支承件13能与引导元件14一起非常轻松地夹持到保持架3上,并再次从保持架3释放。此外,保持架支承件13具有槽形支座31。通过支座31,保持架支承件13被推压到保持架3的前边缘32上,并定位在保持架3上。将使用图2来说明保持架支承件13的以及引导元件14的功能。

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牵伸机构单元10a。保持架组件1以其上辊5a、保持架3和引导带4a分配至下辊12。待牵伸的纤维束15沿输送方向a运行通过辊对12、5a。引导带16被分配至下辊12,该带还通过下带引导件17。下辊12和下带引导件17延伸通过多个相邻的牵伸机构单元10a、10b。辊对12、5a之后是辊对18、19,其能以更高的周向速度受到驱动。纤维束15在辊对12、5a与辊对18、19之间被牵伸,使得在辊对18、19之后,得到细纤维束。牵伸机构可包含另外的辊对(未示出)。

在辊对之间的牵伸区域20中进行牵伸期间,纤维束15通过引导带16、4a。为了使纤维束15在牵伸区域20中不被引导带16和4a过度地压缩,规定了用于上带4a的偏转边缘8a与下带引导件17的偏转边缘21具有所定距离。偏转边缘21和8a之间的该距离被称为嘴部宽度。嘴部宽度可通过使用具有不同几何结构的不同保持架支承件13而得到改变。为了改善在牵伸区域20中对纤维束15的引导,在引导带16和4a下游设置引导元件14的引导表面22。引导表面22由延伸通过整个保持架组件1的杆的外周缘形成。引导表面22优选定位成使得纤维束15从一虚拟连接线轻松地偏转,所述虚拟连接线由引导带16、4a的出口与辊对18、19的夹持线之间的最短连接部形成。引导元件14在牵伸区域20中在偏转期间在纤维束15上施加引导作用力。反之,纤维束15在引导元件14上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由纤维束15与引导元件14之间的摩擦引起。

实际上,现在已经表明的是,在相邻牵伸机构单元10a和10b处作用于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的作用力有所不同,即彼此隔着一定距离被引导的两根纤维束15在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上施加不同大小的作用力。这具有负面影响,即在牵伸期间,有扭矩作用于引导元件14。关于这点,作用于引导元件14的扭矩不能得到补偿,因为保持架支承件13与轴颈状突部23为松动连接。作为结果,保持架支承件13与引导元件14一起在牵伸期间围绕轴颈状突部23旋转(见图1中的箭头30)。作为结果,在牵伸期间发生引导元件14相对于保持架3的位置不精确性。这对彼此相邻地被牵伸的纤维束15的质量具有负面影响。

使用图3和图4,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保持架组件1的第一实施例。与图1和图2中示出的保持架组件1相似,本发明的保持架组件1也包含具有用于引导纤维束15的引导元件14的保持架支承件13。关于这点,引导元件14以其相应的端部14a、14b伸出保持架支承件13的两个彼此背离的侧面35a、35b。保持架支承件13独立于引导元件14通过卡合连接方式附接至保持架3。为此目的,保持架3也具有呈轴颈状突部23形式的中心附接点23。反之,保持架支承件13具有与轴颈状突部23相关的凹部29。由此,保持架支承件13能与引导元件14一起被非常轻松地夹持到保持架3上,并再次从保持架3释放。此外,保持架支承件13具有用于保持架3的槽形支座31。通过支座31,保持架支承件13被推压到保持架3的前边缘32上,并定位在保持架3上。与图1和图2中示出的属于现有技术的保持架组件形成对比,在相应的偏转边缘8a、8b与引导元件14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承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的支承元件25a、25b,与保持架3的轴颈状突部23或中心附接点23相距一定距离24。支承元件25a、25b注射成型到保持架3的相应偏转边缘8a、8b上。在这点上,支承元件25a、25b与中心附接点23的距离24达到35mm。距中心附接点23的距离24是从支承元件25a、25b的面向中心附接点23的内侧33a、33b开始计算的。支承元件25a、25b防止保持架支承件13和引导元件14在牵伸期间围绕保持架3的中心附接点23旋转。这样,确保了引导元件14在牵伸期间精确地定位在保持架3上。支承元件25a、25b在偏转边缘8a、8b的方向上具有8mm的宽度16。这样,实现了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借助于支承元件25a、25b被充分地支承在保持架3上。如从图4明显看出的,支承元件25a、25b具有用于支承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的支承表面28。关于这点,支承表面28位于面向引导元件14的侧面上。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能将自身通过支承表面28充分地支承在支承元件25a、25b上。此外,支承表面28确保了在保持架支承件13的几何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引导元件14横向于纤维束15的输送方向a的位置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继续被充分地支承在支承元件25a、25b上。

使用图5,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保持架组件1的第二实施例。与图3和图4中示出的保持架组件1相似,本发明的第二保持架组件1也包含具有用于引导纤维束15的引导元件14的保持架支承件13。关于这点,引导元件14以其相应的端部14a、14b伸出保持架支承件13的两个彼此背离的侧面35a、35b。保持架支承件13独立于引导元件14通过卡合连接方式附接至保持架3。为此目的,同样,保持架3具有呈轴颈状突部23形式的中心附接点23。反之,保持架支承件13具有与轴颈状突部23相关的凹部29。由此,保持架支承件13能与引导元件14一起被非常轻松地夹持到保持架3上,并再次从保持架3释放。此外,保持架支承件13具有用于保持架3的槽形支座31。通过支座31,保持架支承件13被推压到保持架3的前边缘32上,并定位在保持架3上。

与图3和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形成对比,支承元件25a、25b被可释放地附接至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关于这点,支承元件25a、25b设置到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上。为此目的,支承元件25a、25b具有支座34,其延伸通过支承元件25a、25b的宽度26的一部分。支座34构造为圆状,即匹配引导元件14的截面形状。支承元件25a、25b能通过支座34被轻松地推压到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上。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能将自身通过支承元件25a、25b支承在保持架3的相应偏转边缘8a、8b上。这样,防止了引导元件14在牵伸期间围绕轴颈状突部23旋转。如前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支承元件25a、25b设置为与保持架3的轴颈状突部23或中心附接点23相距一定距离24。距中心附接点23的距离24是从支承元件25a、25b的面向中心附接点23的内侧33a、33b开始计算的。在改装现有保持架组件1的情况下,现在不必更换保持架3。仅仅向引导元件14的相应端部14a、14b上设置支承元件25a、25b。因此,能使用支承元件25a、25b以非常简单且成本有利的方式实施现有保持架组件的改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