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1741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通过电子照片方式形成的显影剂图像经由无接头带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了承载不同的色调的显影剂图像的多个图像承载体的串联方式的全色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将图像经由无接头带转印至记录介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无接头带以外周面的规定区域与多个图像承载体对置的方式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转印装置具备多个转印部件,它们隔着无接头带与多个图像承载体对置。
在这样的转印装置中,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使单色用转印部件接近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但使彩色用转印部件与其各自对应的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分离。由此,无接头带与单色用图像承载体接触,但不与彩色用图像承载体接触。另外,在全色图像形成时,使单色用转印部件以及彩色用转印部件接近各自对应的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由此,无接头带与所有的图像承载体接触。通过对与接触无接头带的图像承载体对应的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流,从而从图像承载体的各个向无接头带转印显影剂图像。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5-234229公报但是,彩色用转印部件在全色图像形成时接近彩色用图像承载体,与此相对,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与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分离。因此,对于单色图像形成时而言,与全色图像形成时相比,相对于单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无接头带的进入角度增大。因此,在现有的转印装置中,对于单色图像形成时而言,与彩色图像形成时相比,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与无接头带的压合宽度变小。若压合宽度不同,则单色图像的画质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和全色图像形成时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与全色图像形成时能够形成相同画质的单色图像。本发明的转印装置以在规定的环状的移动路径中移动的无接头带的外周面与承载相互不同的色调的显影剂图像的并列设置的多个图像承载体对置的方式配置,多个图像承载体包含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转印装置具备无接头带、多个转印部件以及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多个转印部件在无接头带的移动方向中的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的下游侧、以隔着无接头带与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对置的方式配置,该多个转印部件将承载于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的显影剂图像依次地转印至无接头带。转印部件移动机构使使多个转印部件在相对于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按压无接头带的按压位置与使无接头带相对于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对于转印部件移动机构而言,在全色图像形成时使与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对应的单色用转印部件以及与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对应的彩色用转印部件配置于各自的按压位置,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使单色用转印部件配置于按压位置,而使彩色用转印部件配置于分离位置。对于转印部件移动机构而言,以与全色图像形成时相比、单色图像形成时基于单色用转印部件对无接头带的按压量增大的方式,使全色图像形成时的单色用转印部件的第一按压位置与单色图像形成时的单色用转印部件的第二按压位置不同。在该结构中,彩色用转印部件在全色图像形成时配置于按压位置,与此相对,在单色图像形成时配置于分离位置。因此,与全色图像形成时相比,在单色图像形成时,相对于单色用图像承载体的无接头带的进入角度增大。另外,由于转印部件配置于无接头带的移动方向中的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的下游侧,因此即使转印部件隔着无接头带与图像承载体压接也能够将无接头带按压于图像承载体。因此,以与全色图像形成时相比,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基于单色用转印部件对无接头带的按压量增大的方式使全色图像形成时的单色用转印部件的第一按压位置与单色图 像形成时的单色用转印部件的第二按压位置不同,由此,能够使单色图像形成时的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与无接头带的压合宽度增大。因此,在全色图像形成时与单色图像形成时能够使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与无接头带的压合宽度相同。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与全色图像形成时形成相同画质的单色图像。


图I是具备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表示感光鼓与中间转印辊的配置关系的图,图2 (A)表示非图像形成时的配置关系,图2 (B)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配置关系,图2 (C)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的配置关系。图3是表示最上游侧以外的感光鼓与中间转印辊的配置关系的图。图4是表示最上游侧的感光鼓与中间转印辊的配置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关于偏置值与各色调的画质的关系的实验数据的图。图6是表示转印部件移动机构的结构的图,图6 (A)表示非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6 (B)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6 (C)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7是转印部件移动机构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7 (A)表示中间转印辊处于分离位置的状态,图7 (B)表示中间转印辊处于按压位置的状态。图8是转印部件移动机构的另一部分的放大图,图8 (A)表示非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7 (B)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8 (C)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9是表示配置于最下游侧的单色用的感光鼓与中间转印辊的配置关系的图,图9 (A)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配置关系,图9 (B)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的配置关系。图10是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以及单色图像形成时的、配置于最下游侧的单色用的感光鼓与中间转印辊的配置关系的比较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装置1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从原稿读取的图像数据在规定的纸张(记录介质)形成多色或者单色的图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主体的上部具备图像读取装置120,并在主体内部具备图像形成部110以及供纸部130。图像读取装置120具备扫描单元70、原稿台71以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2。扫描单元70在复制动作时从配置于原稿台71的上表面 的原稿的图像面读取图像数据。原稿台71由硬质玻璃板构成,且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上表面。原稿台71的上表面被设为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2而自由开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2将配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一张一张地输送至排纸托盘。在该途中,扫描单元70从原稿的图像面读取图像数据。图像形成部110具备中间转印带单元40、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二次转印单元50、曝光单元60、定影单元80。中间转印带单元40具备作为无接头带的中间转印带41、驱动辊42以及从动辊43。驱动辊42以及从动辊43将中间转印带41张挂为能够自由旋转。中间转印带41使用厚度60 μ πΓ 50 μ m左右的胶片而形成。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具有承载相互不同色调的调色剂像(显影剂图像)的多个感光鼓,该多个感光鼓(图像承载体)包括承载黑色的显影剂的一个单色用的感光鼓(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承载彩色的显影剂的一个或者多个彩色用的感光鼓(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在该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分别使用黑色、青色、深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显影剂进行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位置30B 30D与图像形成位置30A同样地构成。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并列设置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副扫描方向)。例如,对于图像形成位置30A而言,在感光鼓31A的周围具有带电器32A、显影器33A、中间转印辊34A以及除垢装置35A。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的各个的中间转印辊构成转印部件。中间转印带单元40以及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的各个的中间转印辊包含于转印装置10。转印装置10以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与感光鼓31A11D的各个对置的方式配置。中间转印辊34A以下述方式构成利用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对以直径flO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为材料的轴的表面进行覆盖。中间转印辊34A以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对应的感光鼓31A对置的方式配置。中间转印辊34A通过导电性的弹性材料对中间转印带41均匀地施加高电压。中间转印辊34A构成为相对于感光鼓31A在感光鼓31A的周面的法线方向即与径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曝光单元60根据由图像读取装置120读取的黑色、青色、深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图像数据驱动半导体激光,从而将各色调的激光配光于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曝光单元60也可以是使用根据图像数据而被驱动的LED阵列等的半导体激光以外的光源的装置。例如,在图像形成位置30A中,感光鼓31A的周面通过带电器32A而被均匀地带电后,被以基于从曝光单元60配光的黑色的图像数据的激光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鼓31A的周面形成有基于黑色的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接下来,从显影器33A对感光鼓31A的周面供给黑色的显影剂,从而静电潜像被可视图像化而成为黑色的调色剂像。形成于感光鼓31A的周面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辊34A而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对中间转印辊34A施加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例如,负)反极性(例如,正)的一次转印偏流。残存于感光鼓31A的外周面的调色剂被除垢装置35A除去。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仅在单色用的图像形成位置30A进行上述的图像形成处理。另外,在全色图像形成时,不仅在图像形成位置30A而且还在图像形成位置30B 30D对青色、深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进行与图像形成位置30A相同的图像形成处理。通过对图像形成位置30A 30D的各个的中间转印辊34A施加一次转印偏流,从而黑色、青色、深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调色剂像依次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并重合成一个。供纸部130具备供纸盒81、手动供纸盘82、纸张主输送路径83、纸张副输送路径84。在供纸盒81收纳有多张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尺寸及种类的纸张。在手动供纸盘82载置有使用频率比较低的尺寸及种类的纸张。·纸张主输送路径83形成于从供纸盒81以及手动供纸盘82经由中间转印带41与二次转印单元50之间、以及定影单元80直至排纸部90的区间。二次转印单元50具有二次转印辊50A,通过被施加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一)反极性(+ )的二次转印偏流的二次转印辊50A,将承载于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至纸张。二次转印单元50包含于转印装置10。定影单元80对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此外,为了将二次转印单元50的二次转印辊50A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压力维持在规定值,而通过硬质材料(金属等)构成二次转印辊50A或者驱动辊42的任一方,并通过具有弹性的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者发泡性树脂辊等)构成剩下的另一方。纸张副输送路径84形成于从纸张主输送路径83中的定影单元80与排纸辊91之间直至二次转印单元50的上游侧的区间。对于纸张副输送路径84而言,当在纸张的两面形成图像时,在第一面形成图像并通过定影单元80后将利用排纸辊91而前后端反转的纸张导入中间转印带41与二次转印辊50A之间。接下来,参照图r图4,对图像形成部110中的感光鼓31A 31D与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41张挂在驱动辊42与从动辊43之间,在规定的环状的移动路径中移动。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的上游侧按顺序配置有感光鼓31D、感光鼓31C、感光鼓31B以及感光鼓31A。作为一个例子,驱动棍42配置于靠近感光鼓31A的一侧,且从动棍43配置于靠近感光鼓31D的一侧。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 31D的各个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中间转印辊34A 34D。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41配置于感光鼓31A 31D的上方。如图2(A)所示,若将非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设为水平方向,则在非图像形成时,驱动辊42以及从动辊43的最下部与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最下部配置在相同直线上。驱动辊42以及从动辊43的最下部与感光鼓31A 31D的最上部相比配置于上方O中间转印辊34A 34D构成为能够通过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 (参照图8)而在将中间转印带41对多个感光鼓31A 31D的各个按压的按压位置与使中间转印带41相对于多个感光鼓31A 31D的各个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关于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的详细的结构在下文中说明。作为一个例子,中间转印辊34A14D构成为能够沿与非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正交的垂直方向移动,从而相对于各自对置的感光鼓31A 31D接近或者分离。即,中间转印辊34A 34D通过接近感光鼓31A 3 ID而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 3 ID压接,通过与感光鼓31A 31D分离而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 31D分离。中间转印辊34A 34D配置为在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中的多个感光鼓31A^31D的各个的下游侧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多个感光鼓31A 31D的各个对置。更详细地说,中间转印辊34A14D的旋转轴在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上,配置于各自对置的感光鼓31A11D的旋转轴的下游侧。如图2 (A)所示,在非图像形成时,所有的中间转印辊34A14D配置于各自的分离位置,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 31D分离。在该非图像形成时,感光鼓31A 31D的旋转轴排列成一列,且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旋转轴也排列成一列,感光鼓31A 31D的旋转轴的排列方向以及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旋转轴的排列方向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平行。如图2 (B)所示,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单色用转印部件)34A配置于按压位置,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压接。另一方面,彩色用的中间转印辊(彩色用转印部件)34B 34D配置于各自的分离位置,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B 31D分离。在该情况下,虽然在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上中间转印带41相对于感光鼓31A从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下倾斜的方向接触,但由于在移动方向C的上游侧张挂中间转印带41的从动辊43与感光鼓31A的水平方向的距离比该从动辊43与其他的感光鼓31B 3ID的水平方向的距离长,所以中间转印带41的向感光鼓3IA的进入角度变小。因此,能够使感光鼓3IA与中间转印带41之间的压合压力稳定,并且能够在感光鼓3IA与中间转印带41之间的压合压力较低的状态下进行转印。因此,能够抑制由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凝结所导致的文字遗漏等转印不良的产生,从而能够抑制二次转印工序中的画质的降低。此处,中间转印带41的进入角度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的从中间转印辊34A直至中间转印辊34D的区间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的角度。其中,对于从中间转印辊34A直至中间转印辊34D的区间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而言,在全色图像形成时与非图像形成时为平行。在单色图像形成时,通过将一次转印偏流施加于中间转印辊34A,而对向移动方向C移动的中间转印带41从感光鼓31A—次转印调色剂像。而且,在纸张通过驱动辊42与二次转印棍50A之间时,通过将二次转印偏流施加于二次转印棍50A,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41向纸张二次转印。如图2 (C)所示,在全色图像形成时,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以及彩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B 34D配置于各自的按压位置,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 31D压接。此外,、关于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的按压位置的详细情况在下文中说明。在全色图像形成时,通过将一次转印偏流施加于中间转印辊34A14D,由此,调色剂像从感光鼓31A 31D的各个以重合成一个的方式依次一次转印于向移动方向C移动的中间转印带41。而且,在纸张通过驱动辊42与二次转印辊50A之间时,通过将二次转印偏流施加于二次转印辊50A,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41向纸张二次转印。
如图3所示,在中间转印辊34A 34D配置于各自的按压位置的状态下,除配置于移动方向C的最上游侧的中间转印辊34D (最上游侧转印部件)以外的中间转印辊34A 34C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与对应于中间转印辊34A 34C的各个的感光鼓31A 31C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分别不共通。因此,在感光鼓31A11C处,在与中间转印带41之间的压合压力较低的状态下进行转印,因此能够抑制由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凝结所导致的文字遗漏等转印不良的产生,从而能够抑制二次转印工序中的画质的降低。此外,在图3中,作为一个例子表不了感光鼓31A。如图4所示,在中间转印辊34A 34D配置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移动方向C中的最上游侧的中间转印辊34D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与配置于移动方向C中的最上游侧的感光鼓31D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至少一部分共通。在移动方向C中,相对于配置于最上游侧的感光鼓31D,中间转印带41从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向下倾斜的方向与其接触,与从动辊43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较近,所以相对于感光鼓31D的中间转印带41的进入角度增大,但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1的中间转印辊34D以及感光鼓31D的各自的压合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共通,因此能够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D的压合压力稳定,从而能够抑制由调色剂的转印遗漏所导致的文字遗漏等转印不良。此处,由于对感光鼓31D供给转印不良不显眼的色调(黄色)的显影剂,所以即便在中间转印辊34D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D压接由此产生了由调色剂凝结所导致的转印不良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工序中的转印不良也不显眼。如以上那样,转印装置10具备与中间转印辊34D不同的、用于将中间转印带41按压于配置于最上游侧的感光鼓31D的辊,这不会导致部件件数的增加而能够抑制画质的降低,因此能够防止成本的上升。另外,虽然为了减小相对于感光鼓31D的中间转印带41的进入角度可以考虑扩大感光鼓31D与从动辊43的距离的方式,但是对于转印装置10而言,不扩大部件间的距离便能够抑制画质的降低,因此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接下来,参照图5对相对于感光鼓31A 31D的按压位置中的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各个的偏置值F与各色调的画质的关系进行说明。图5示出了感光鼓31A11D的外径为30mm、中间转印棍34A 34D的外径为12mm、中间转印棍34A 34D的轴径为8mm的情况的上述关系的实验结果。图5示出了全色图像形成时的实验结果。在图5中,◎表示画质特别良好的意思,〇表不画质良好的意思,X表不画质不良的意思。另外,在图5中,将在中间转印辊34A 34D配置于各自的按压位置的状态下,移动方向C中的中间转印辊34A 34D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不与感光鼓31A 31D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共通的状态表示为“非接触”。并且,将在中间转印辊34A14D配置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移动方向C中的中间转印辊34A 34D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与移动方向C中的感光鼓31A 31D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至少一部分共通的状态表示为“接触”。首先,列举感光鼓31A与中间转印棍34A为例,对相对于移动方向C中的最上游侧的感光鼓31D以外的感光鼓31A 31C的、按压位置中的中间转印辊34A 34C的偏置值F与画质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全色图像形成时的按压位置中,中间转印辊34A配置于以按压值Gl向将中间转印带41按压在感光鼓31A上的方向(例如,下方向)按压的位置。按压值Gl表示垂直方向上的感光鼓31A的最上部与对置的中间转印辊34A的最下部的距离,表示按压量。按压值Gl例如为1mm。此时,中间转印辊34A通过使自身的轴承部(未图示)与保持感光鼓31A的支架部件(未图示)接触,从而配置于准确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各色调的画质根据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上的感光鼓31A的旋转轴与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的距离亦即偏置值F来决定。对于中间转印辊34A而言,在偏置值F为2. Omm以上4. Omm以下时,在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上,其相对于中间 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不与感光鼓31A共通。特别是,在偏置值F为3. Omm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由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凝结所导致的转印不良的产生。接着,对按压位置中的中间转印辊34D相对于配置于最上游侧的感光鼓31D的偏置值F与画质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中间转印辊34D隔着中间转印带41配置于与感光鼓抵接的位置。按压值Gl与中间转印辊34A 34C的情况比较相当小,因此能够作为O来考虑。此时,中间转印辊34D通过使自身的轴承部(未图示)与保持感光鼓31D的支架部件(未图示)接触,从而配置于准确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黄色的色调的画质根据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上的感光鼓31D的旋转轴与中间转印辊34D的旋转轴的距离亦即偏置值F来决定。对于中间转印辊34D而言,在偏置值F为O. 5mm以上I. 5mm以下时,在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上,其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与感光鼓31A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共通。特别是,在偏置值F为I. Omm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由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凝结所导致的转印不良的产生。此外,若将偏置值F设为O. 0_,则会产生由电荷过多所导致的转印不均匀,因此导致画质不良。因此,根据图5所示的实验结果能够得到以下的结论。即,对于配置于移动方向C上的最上游侧的中间转印辊34D以外的中间转印辊34A 34C而言,在配置于各自的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在其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和感光鼓31A 31C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不共通的“非接触”的状态下,画质尤其良好。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移动方向C上的最上游侧的中间转印辊34D而言,在配置于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在其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和感光鼓31D与中间转印带41的压合区域至少一部分共通的“接触”的状态下,画质尤其良好。接着,对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的结构、以及全色图像形成时及单色图像形成时的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的按压位置进行说明。图6表示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的结构,图6 (A)表示非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图6 (B)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图6 (C)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
如图6 (A) 图6 (C)、图7 (A)以及图7 (B)所示,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具备第一连杆部件21、第二连杆部件22、凸轮23以及第一 第四臂24A、24B、24C、24D。第一 第四臂24A 24D分别呈L字形。第二 第四臂24B 24D构成为与第一臂24A相同。第一臂24A的第一端部241A被中间转印带单元40的未图示的支架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第一臂24A的第二端部242A将中间转印辊34A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同样地,第二 第四臂24B 24D的第二端部将中间转印辊34B 34D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第一连杆部件21在与中间转印辊24A对应的位置具有纵长的狭缝25。第二连杆部件22在与中间转印辊24B 24D的各个对应的位置具有纵长的狭缝。第一臂24A在屈曲部具有突起部243A,该突起部243A向中间转印辊34A的旋转轴 向突起。突起部242A在第一连杆部件21的狭缝25内位移。第二 第四臂24B 24D的突起部在第二连杆部件22的各个的狭缝内位移。因此,若第一连杆部件21向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中的上游侧移动,则突起部243A在狭缝25内下降,从而中间转印辊34A下降并向按压位置移动。由此,中间转印带41被按压于感光鼓31A。另一方面,若第一连杆部件21向移动方向C中的下游侧移动,贝U突起部243A在狭缝25内上升,从而中间转印辊34A上升并向分离位置移动。由此,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分离。相同地,若第二连杆部件22向移动方向C中的上游侧移动,则中间转印辊34B 34D下降并向各自的按压位置移动,若第二连杆部件22向移动方向C中的下游侧移动,则中间转印辊34B 34D上升并向各自的分离位置移动。图8 (A)表示非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8 (B)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图8 (C)表示全色图像形成时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如图8 (A) 图8 (C)所示,凸轮23由偏心凸轮构成。对于凸轮23而言,在图8(A)所示的非图像形成时的配置状态下,以如下方式构成旋转轴与右侧端部的距离最大,旋转轴与上侧端部的距离以及旋转轴与左侧端部的距离较大,旋转轴与下侧端部的距离最小。旋转轴与上侧端部的距离和旋转轴与左侧端部的距离相同。第一连杆部件21以及第二连杆部件22被分别向凸轮23侧施力。如图8 (A)所示,在非图像形成时,凸轮23配置于第一方向。由此,第一连杆部件21以及第二连杆部件22也一同配置于移动方向C的下游侧,中间转印辊34A 34D配置于分离位置。如图8 (B)所示,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与非图像形成时比较,在图8 (B)中凸轮23配置于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第二方向。由此,第一连杆部件21配置于移动方向C中的上游侧,如在图9 (A)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中间转印辊34A配置于第二按压位置。第二连杆部件22保持配置于移动方向C的下游侧的状态不变,中间转印辊34B 34D配置于分离位置。此外,图9 (A)中的虚线为了容易进行比较而表示图9 (B)所示的全色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辊34A以及中间转印带41的位置。如图8 (C)所示,在全色图像形成时,与非图像形成时比较,在图8 (C)中凸轮23配置于旋转180度的第三方向。由此,第一连杆部件21以及第二连杆部件22也一同配置于移动方向C的上游侧,从而如图9 (B)所示,中间转印辊34A配置于第一按压位置。中间转印辊34B 34D配置于各自的按压位置。
如图8 (B)以及图8 (C)所示,若将单色图像形成时与全色图像形成时进行比较,则对于第一连杆部件21而言,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与全色图像形成时相比配置于上游侧。由此,全色图像形成时的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的第一按压位置与单色图像形成时的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的第二按压位置不同,与全色图像形成时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对中间转印带41的按压值Gl相比,单色图像形成时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对中间转印带41的按压值G2更大。第一按压位置与第二按压位置以如下方式设定全色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带41与单色用的感光鼓31A的压合宽度LI和单色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带41与单色用的感光鼓3IA的压合宽度L2相同。因此,如图10所示,与在全色图像形成时与单色图像形成时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的按压位置相同的结构中的、中间转印带41与单色用的感光鼓31A的压合宽度L3进行比较,在转印装置10中,单色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带41与单色用的感光鼓31A的压合宽度L2增大。 因此,根据搭载了转印装置1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与全色图像形成时形成相同画质的单色图像。此外,如上述那样,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旋转轴被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中的、各自对置的感光鼓31A11D的旋转轴的下游侧的位置。该理由如下所述。即,也能够考虑将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旋转轴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中的、各自对置的感光鼓31A 31D的旋转轴的上游侧的位置。但是,若使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旋转轴位于各自对置的感光鼓31A11D的旋转轴的上游侧,则存在在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11D的调色剂像的微小空间中产生调色剂像的飞散的可能性。因此,通过使中间转印辊34A 34D的旋转轴位于感光鼓31A 31D的旋转轴的下游侧,在形成压合压力后在承载于感光鼓34A14D的调色剂像上施加有电荷,因此能够抑制被转印的图像的画质的降低。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了由四色的色调构成的调色剂,但在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由六色、八色的多色的色调构成的调色剂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画质的降低。在该情况下,将对其供给转印不良最不显眼的色调的显影剂的感光鼓配置于最上游侧。并且,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不限定以将中间转印辊34A 34D向与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C正交的垂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只要能够使中间转印棍34A 34D在相对于多个感光鼓31A 31D的各个按压中间转印带41的按压位置与使中间转印带41相对于多个感光鼓31A 31D的各个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如图9 (A)所示,例如,也能够采用相对于移动方向C正交方向以外的方向。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所有的点为例示,应该考虑为不被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实施方式,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希望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包含有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附图标记的说明10转印装置20转印部件移动机构30A"30D图像形成位置
31A^31D感光鼓(图像承载体)34A 34D中间转印辊(转印部件)40中间转印带单元41中间转印带(无接头带)50 二次转印单元50A 二次转印辊
C移动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装置,以在规定的环状的移动路径中移动的无接头带的外周面与承载相互不同的色调的显影剂图像的并列设置的多个图像承载体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包含一个单色用图像承载体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所述无接头带; 多个转印部件,其在所述无接头带的移动方向中的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的下游侦U、以隔着所述无接头带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对置的方式配置,该多个转印部件将承载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的显影剂图像依次地转印至所述无接头带; 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其是使所述多个转印部件在相对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按压所述无接头带的按压位置与使所述无接头带相对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的各个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的转印部件移动机构,在全色图像形成时,将与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对应的单色用转印部件以及与所述彩色用图像承载体对应的彩色用转印部件配置于各自的所述按压位置,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将所述单色用转印部件配置于所述按压位置,而将所述彩色用转印部件配置于所述分离位置, 对于所述转印部件移动机构而言,以与全色图像形成时相比、单色图像形成时基于所述单色用转印部件对所述无接头带的按压量增大的方式,使全色图像形成时的所述单色用转印部件的第一按压位置与单色图像形成时的所述单色用转印部件的第二按压位置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色用图像承载体配置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中的所述无接头带的移动方向中的最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各自的所述按压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多个转印部件中的配置于所述无接头带的移动方向中的最上游侧的最上游侧转印部件与所述无接头带的压合区域和所述多个图像承载体中的配置于所述移动方向中的最上游侧的图像承载体与所述无接头带的压合区域至少一部分共通, 所述多个转印部件中的所述最上游侧转印部件以外的转印部件与所述无接头带的压合区域和与所述最上游侧转印部件以外的转印部件的各个对应的图像承载体与所述无接头带的压合区域分别不共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10)具备中间转印带(41)、多个中间转印辊(34A~34D)以及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转印部件移动机构使中间转印辊(34A~34D)在相对于感光鼓(31A~31D)的各个按压中间转印带(41)的按压位置与使中间转印带(41)相对于感光鼓(31A~31D)的各个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对于转印部件移动机构(20)而言,以与全色图像形成时相比、单色图像形成时基于单色用的中间转印辊(34A)对中间转印带(41)的按压量增大的方式,使全色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辊(34A)的第一按压位置与单色图像形成时的中间转印辊(34A)的第二按压位置不同。
文档编号G03G15/01GK102792232SQ20118001261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8日
发明者村上进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