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658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过引发三维放电而具有增加的维持放电强度并具有较低驱动电压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并且通过增加可见光的透射效率而显著地提高了亮度。
背景技术
根据电极之间的电荷迁移,等离子体显示板(PDP)可被分类为直流(DC)PDP、交流(AC)PDP、或混合PDP。根据其电极的结构,PDP还能被分类为面层(facing)放电PDP或表面放电PDP。在DC PDP中,电极被暴露给放电空间并且电荷直接在对应的电极之间迁移。相反,在AC PDP中,至少一个电极由介电层围绕和保护,并且由壁电荷的电场产生放电。
在DC PDP中,在电极之间直接迁移电荷可能损坏对应的电极。因此,具有三电极的表面放电结构的AC PDP在消费电子市场中越来越受欢迎。
图1是如日本专利拟订公开的出版1997-172442中所公开的传统三电极表面放电PDP的部分示意图。参考图1,传统PDP10包括前基板20和后基板30。在后基板30上形成的寻址电极33产生寻址放电,后介电层35覆盖并保护寻址电极33,多个阻隔壁37定义放电室15,并且荧光层39涂在阻隔层37的侧壁和面对前基板20的阻隔层37之间的后介电层35上。在面对后基板30的前基板20的较低表面上,X电极22和Y电极23产生维持放电,前介电层25覆盖并保护X电极22和Y电极23,并且保护膜29覆盖前介电层25。X电极22可包括透明X电极22a和布置在透明X电极22a之上并与其一边耦合的总线X电极22b,并且Y电极23可包括透明Y电极23a和布置在透明Y电极23a之上并与其一边耦合的总线Y电极23b。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PDP中,由于X电极22和Y电极23与对应的放电室115之间产生的维持放电,离子与放电室115中的荧光层39碰撞。激励的荧光层39发射通过前基板20并接着到PDP外部的可见光,由此形成图像。
但是,在传统PDP10中,在前基板20的较低表面上顺序地形成X电极22、Y电极23、前介电层25和保护膜29。因此,可见光到PDP之外的透射比大概是实际从荧光层39发射的可见光的60%。
并且,在传统PDP10中,因为X电极22和Y电极23布置在前基板20的较低表面上,因此很大一部分的X电极22和Y电极23通常由诸如ITO的透明材料构成,以最大化从PDP透射出的光。但是,ITO具有高的电阻并且昂贵且难以制造。因此,由ITO形成的电极可引起沿着电极长度的电压降,这可引起在大PDP上产生不均匀的图像,并且还要求高的制造成本。
并且,在传统PDP10中,维持放电可集中在前基板20的较低表面附近,近似的在X电极22和Y电极23附近。由此,放电室15的空间没有被有效地用来产生高效率的维持放电。
并且,因为集成电路芯片占了PDP10总制造成本的大部分并且因为能承受高电压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很昂贵,所以驱动电压不应当非常得高。但是,用较低的驱动电压,X电极22和对应Y电极23之间的距离是有限的,因此限制了放电量。由此,发射的可见光的亮度也是有限的。
最后,当传统PDP10工作了一段延长的时间时,可能出现在荧光层39附近溅射的离子,因为放电气体的带电粒子通过电场从前基板20的较低表面朝荧光层39扩散。这可导致在PDP10的荧光层39中形成持久潜像,或者残影(burn-in)。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使可见光发射路径上的元件数量最小化而增加了亮度并提高了可见光发射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过引发三维放电而具有增加的维持放电强度和较低的驱动电压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用ITO电极以低成本制造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过防止离子溅射到荧光体而具有增加的荧光体预期寿命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降低在寻址电极中热量产生的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本发明的附加特征将在之后的说明书中叙述,并且可部分从说明书中明确,或者可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来学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前基板、面对前基板的后基板、布置在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并包括第一单元介质壁和第二单元介质壁的介质壁,该介质壁定义多个放电室、放置在介质壁内的前放电电极、放置在介质壁内的后放电电极、放置在介质壁内并且具有对应于并且部分围绕放电室的部分的第一寻址电极、放置在放电室中的荧光层、和放置在放电室中的放电气体。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前基板、面对前基板的后基板、布置在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定义放电室的多个单元介质壁的介质壁、放置在介质壁内的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放置在放电室中的荧光层、和放置在放电室中的放电气体。此外,第一放电电极具有对应于并且部分围绕放电室周围的部分。
还可以理解,两个前面的一般描述和随后的详细描述都是示意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进一步的解释。


被包括用来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理解并合并进来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和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传统PDP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实施例的PDP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PDP的电极排列的示意图。
图4是沿图2所示的PDP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A是图2所示的PDP的寻址电极结构的水平截面图。
图5B是图5A的寻址电极的方案图。
图6A是图5A的比较例子的截面图。
图6B是图6A的寻址电极的方案图。
图7A和图7B是图5A所示的寻址电极结构的附加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具有图2所示的PDP的等离子体显示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例的PDP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0是说明图9所示PDP的电极排列的示意图。
图11是沿图9所示PDP的X-X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之后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还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不应当被理解为限制于这里所叙述的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这里的公开是充分的,并且将完全向本领域技术人员传达了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层和区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可被夸大。附图中相同的引用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将会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居间的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时,就不存在居间的元件。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实施例的PDP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PDP的电极排列的示意图。图4是沿图2所示的PDP的IV-IV线的截面图。
参考图2、图3和图4,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PDP100包括前基板120、包含前放电电极134、后放电电极136和寻址电极135的电极组133、后基板140、介质壁130、荧光层125和放电气体(未示出)。
前基板120可由透明材料形成并且可平行于后基板140并由后基板140隔开。凹槽可形成在前基板120的表面中,并且荧光层125可形成在凹槽中。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并且荧光层125的位置不限于前基板120,而可位于放电室150或PDP的其它区域。后基板140基本上可由与前基板120相同材料或不同的材料构成。
介质壁130可插在前基板120和后基板140之间,以与前基板120和后基板140一起限定放电室150。放电室150是指PDP100中产生放电的区域。介质壁130可由多个定义放电室150的第一单元介质壁131和第二单元介质壁132形成。如图2所示,介质壁130可包括多个从第一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x轴)延伸的第一单元介质壁131,和多个从第二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y轴)延伸的第二单元介质壁132。
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介质壁130可通过以x轴和y轴定向来定义以点阵或矩阵形状的放电室15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介质壁130可采用任何形式,比如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或蜂房形。此外,多个从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单元介质壁131,和多个从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单元介质壁132不需要正交并能以倾斜的角度来相互交叉。由此,由介质壁130定义的放电室150可以是任何形状,比如多边形或圆形。
介质壁130可防止放电室150之间的串扰,并且还保护电极组133中的电极在维持放电期间不因正离子或电子碰撞而受损坏。因此,介质壁130可由介电材料形成以吸引和感应电荷。
电极组133布置在介质壁130中并且由介质壁130覆盖。电极组133可包括以垂直方向(如图2所示的z方向)相互隔开的前放电电极134、寻址电极135和后放电电极136。前放电电极134可以第一方向延伸,并与后放电电极136平行放置,并且寻址电极135可以第二方向延伸,以与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交叉。
寻址电极135可产生寻址放电(如图4中Ba所示),其帮助产生维持放电(如图4中Bs所示)。更具体地,寻址电极135可降低生成维持放电的击穿电压。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产生其间的维持放电Bs,前放电电极134或后放电电极136之一可作为扫描电极,而另一个可作为公共电极。
如图4所示,在作为扫描电极的后放电电极136和寻址电极135之间产生寻址放电Ba。当完成寻址放电时,正离子积累到扫描电极附近,而电子积累到公共电极侧附近。那么,这些电荷的积累便于在扫描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维持放电。
因为扫描电极更靠近于寻址电极135,因此降低了产生寻址放电所需要的电压。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前放电电极134、寻址电极135和后放电电极136可在从前基板120的垂直方向上依次放置,并且更靠近寻址电极135的放电电极可作为扫描电极。
此外,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可在第一方向上伸展,而寻址电极135可在第二方向上伸展以便与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交叉。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可在x方向上延伸,而寻址电极135可在y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可受到单元介质壁132的保护并位于该单元介质壁132内,该单元介质壁与两个相邻的放电室150相接近。前放电电极134可包括放电室对应单元134a,其围绕了单个放电室150的周边,和连接单元134b,其连接连续的放电室对应单元134a。后放电电极136可包括放电室对应单元136a,其围绕了单个放电室150的周边,和连接单元136b,其连接连续的放电室对应单元136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前放电电极134可形成为一系列的梯形,以便围绕放电室,该放电室不具有在连续的放电室对应单元之间的连接单元134b。类似地形成后放电电极136。因此,一个放电室对应单元可对应于放电室150。并且两个以上的放电室对应单元134a和136a可放置在一个单元介质壁132中。
可放置寻址电极135以围绕一部分的放电室150,但是不完全地围绕该放电室150。具体地,对应于一个放电室150的寻址电极135的x-y平面中的截面(之后为水平截面)可不完全闭合而是留下一部分放电室150的周边打开。
因此,如图5所示,在y方向上平行延伸到邻近寻址电极135的寻址电极135可单独地形成于也在y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单元介质壁132中。此外,对应于一个放电室150的第一寻址电极135_a和与第一寻址电极135_a邻近的第二寻址电极135_b可在放电室150的第一方向上至少分开一个宽度W。因此,如将在后进一步详细描述的那样,寻址电极的放电电流不需要被增加,由此降低了功耗和制造成本。
但是,如图6A所示,如果在x方向上分别对应于邻近放电室150的第一寻址电极135_a和第二寻址电极135_b放置在一个单元介质壁131或一个单元介质壁132中,那么邻近寻址电极135之间的距离K减小。
如图6A所示,第一寻址电极135_a可作为第一极板,并且第二邻近寻址电极135_b可作为第二极板。两个极板一起可作为电容器。
两个平行极板之间的电容可表示为C=ϵAd,]]>其中C是电容,d是极板之间的距离,A是极板的衬面面积,并且ε是介电常数。由此,当邻近寻址电极135之间的距离d降低时,电容C增加,因为它反比于距离d。并且,当将预定的寻址电压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35_a时,在寻址电极135_a和邻近寻址电极135_b之间产生电势差V。同时,电容器的电荷q与电容C成比例,被表示为等式q=CV,并且电荷q根据等式q=∫idt与电流成比例。由此,当电容C增加,并且生成寻址放电的电压保持恒定时,电荷增加,由此电流增加。当电流增加时,根据如公式P=V*i所示的关系,功耗增加。
因此,如图6A和图6B中所示的寻址电极135之间的电容C(其中寻址电极135之间的距离K较小)大于如图5A和图5B中所示的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C(其中邻近寻址电极135之间的距离K较大)。该电容C的增加导致了功耗的增加以及由寻址电极135产生的热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耐高电压器件可用在电极端上。但是这个解决方案可显著地增加PDP100的制造成本。
因此,在本示例实施例中,邻近寻址电极135之间的电容可通过增加如图5A所示的邻近寻址电极135_a和135_b之间的距离K而减小。由此,也可减小由寻址电极135产生的热量,由此减小功耗。该减小的功耗还可允许更平滑的初始寻址放电和增加的对寻址电压界限的控制。
如图5A所示,第一寻址电极135_a还可放置在单元介质壁131和单元介质壁132中。对应于放电室150的寻址电极135可包括第一放电单元135a和第二放电单元135b。第一放电单元135a可在定义放电室150的一部分第一单元介质壁131内部分地延伸和返回,并且第二放电单元135b可在第二单元介质壁132内延伸以便耦合在连续的第一放电单元135a之间。第一放电单元135a和两个连续的第二放电单元135b可围绕一部分的一个放电室150,并且对应于邻近放电室150的寻址电极135可以预定的距离放置,例如在图5A所示的第一方向上的放电室150的宽度W。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如图7A所示,寻址电极135可在没有第二放电单元135b的y方向上以直线延伸。
此外,如图7B所示,寻址电极135可包括对应于在同一第二单元介质壁132中形成的两个邻近放电室150的部分。寻址电极135的电容C因此可通过减少放置在第二单元介质壁132中的最小分离单元135c的截面积A而被减小。
返回参考图2,由诸如MgO的材料形成的保护膜139形成在介质壁130的表面上,并且可通过保护膜139的表面和在前基板120中沿着放电室150的四个侧表面生成的离子之间的反应来发射二次电子。保护膜139可涂在每个放电室150中的介质壁130的表面上,或者可涂在放电室150的后部。例如,在后基板140将放电室150定义在较低的表面的情况下,保护膜139可涂在对应于放电室150的一部分后基板140上。
放电气体,比如Ne-Xe气体或He-Xe气体可充满放电室150。
现在描述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以上结构及操作的PDP的每个元件。
前基板120可由具有预定强度的光透射材料形成,比如钠玻璃或透明塑料。
电极组133不使可见光的发射路径模糊,因为电极组133放置在介质壁130内。因此,包括在电极组133中的电极不需要由透明ITO形成,而可由具有高电导率的材料形成,比如Ag、Cu或Cr。由此,可避免不均匀的图像和增加的制造成本。并且,因为包括在电极组133中的电极放置在介质壁130中,并且不阻碍可见光的发射,所以从荧光层125发射的光与从PDP发射的光的比例可增加并且PDP的亮度可增加。
介质壁130可由具有诸如Pb、B、Si、Al或O的元素的玻璃形成,或者由包括诸如ZrO2、TiO2、或Al2O3的填充物以及诸如Cr、Cu、Co、Fe或TiO2的色素的电介质形成。
当把正电压施加到电池组133的电极时,介质壁130保护电池组133的电极不受由于在放电期间加速的带电电荷的碰撞所引起的损坏。介质壁130还能使维持放电能够通过吸引参与维持放电的壁电荷而形成存储效应。
在附图中,放电室150可具有带光滑转角的矩形截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放电室150可具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多边形、圆形或蜂房形。
此外,放电室150的水平截面可具有开口的形式而非闭合形式。但是,当放电室150的水平截面具有闭合形状时,放电的量和效率可增加,因为埋在介质壁130内的电极可围绕放电室150并产生三维维持放电。
保护膜139利用沉积方法由MgO形成,或者由具有良好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和持续性的材料形成,比如纳米碳管(CNT),因为保护膜139不放置在可见光的发射路径上。
类似前基板120,后基板140可由钠玻璃形成。但是,后基板140不可由透明玻璃形成,因为它不位于从放电室150产生的可见光的发射路径上。后基板140还可由诸如塑料或提供强度或降低PDP重量的金属的材料形成。
荧光层125可被分为红色荧光层、绿色荧光层和蓝色荧光层,使得等离子体显示板可产生全彩色图像,并且红色荧光层、绿色荧光层和蓝色荧光层可形成产生彩色图像的单位像素。
荧光层125可由具有红色光发射荧光材料、绿色光发射荧光材料、或蓝色光发射荧光材料的荧光膏、溶剂和粘合剂形成。在将荧光膏放在形成在前基板120中的凹槽中之后,荧光层125可在PDP中通过烘干并韧化该荧光膏而形成。
从荧光材料发射的红光可以是(Y,Gd)BO3:Eu3+,从荧光材料发射的绿光可以是Zn2SiO4:Mn2+,并且从荧光材料发射的蓝光可以是BaMgAl10O17:Eu2+。但是,从荧光材料发射的光不限于此。
包括红色光发射荧光层、绿色光发射荧光层和蓝色光发射荧光层125的放电室150可形成单位像素,其通过排列并发射红色光、绿色光和蓝色光的组合来产生图像。但是,为了产生彩色图像,单位像素的放电室150可位于一个方向,但是不限于此,并且放电室150的宽度和长度可根据荧光材料的发射效率的需要而变化并且具有各种形状,比如点阵形或品字形(delta shape)。
填充放电室150的放电气体可以是Ne气、He气、包括Xe气的Ar气、或者这些气体中至少两种的气体混合。由于在放电气体所处的压力低于大气压时负的内压力,前基板120和后基板140可被压缩到一起,但是介质壁130可与压缩力相反并支撑前基板120和后基板140。
如图8所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PDP100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包括可图像处理单元410、逻辑控制单元430、寻址驱动单元425、公共电极驱动单元424、和扫描电极驱动单元426。在具有该结构的等离子显示设备中,根据以下的例子,图像可由PDP100通过将电信号施加到PDP100的电极上而被显示。
图像处理单元410接收并处理外部图像信号,以产生可包括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数字数据的内部图像信号、时钟信号以及垂直和水平同步信号。
根据从图像处理单元410接收的内部图像信号,逻辑控制单元430产生驱动控制信号SA、SY和SX。寻址驱动单元425通过处理从逻辑控制单元430接收的寻址信号SA来产生电信号,其可是电压信号,并且将这些电信号施加到寻址电极135。
根据从逻辑控制单元430接收的公共电极驱动控制信号SX,公共电极驱动单元424驱动可以是前放电电极134的公共电极。根据从逻辑控制单元430接收的扫描电极驱动控制信号SY,扫描电极驱动单元426驱动可以是后放电电极136的扫描电极。
前放电电极134的末端可电耦合在一起,以共享施加到前放电电极134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可作为来自公共电极驱动单元424的电压信号被施加。
当前放电电极134的末端电耦合在一起时,后放电电极136的末端可彼此分开,因此可以是从扫描电极驱动单元426接收的电压信号的电信号被施加到各个后放电电极136并不被公共地提供。
现在将描述驱动PDP100的方法和包括在PDP100中的电极组133中的电极的功能。虽然不限于此,但是下面的描述将假设后放电电极136作为扫描电极,并且前放电电极134作为公共电极。在图2到图7B中描述的驱动PDP100的方法可包括寻址显示分离(ADS)驱动、表面交替发光(ALIS)驱动、或者同时寻址和显示(AWD)驱动,并且诸如PDP100的图像质量和响应速度的因素可根据驱动方法而变化。但是,所选择的驱动等离子显示板的方法不改变本发明。因此,在此以后,根据本发明对PDP100的驱动将利用ADS驱动方法来描述。
一般地,为了在显示设备上显示图像,在PDP100中的每个放电室150中产生放电。但是,在放电之后,每个放电室150还具有不同状态的壁电荷或不同量的带电粒子。放电室150的不同状态使均匀放电的实现变得复杂。
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并且提高放电控制,可从放电室150中移除壁电荷,并且通过同时将预定高电压施加到所有放电室150来使放电室150中的带电粒子变得均匀,以便产生放电。该放电被称为复位放电。
通过将高的斜坡电压施加到后放电电极136、将地电位施加到寻址电极135并将偏置电位施加到前放电电极134一个预定时间来执行在所有放电室150中的复位放电。
在复位放电之后接着产生寻址放电Ba。在后放电电极136与寻址电极135a交叉的点处选择要显示图像的放电室150。接着,具有预定极性的脉冲电压被施加到后放电电极136,并且具有与后放电电极136的预定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被施加到寻址电极135。作为后放电电极136和寻址电极135之间的电压差的结果,产生寻址放电Ba,并且带电粒子或壁电荷积累在放电室150的介质壁130的内侧壁上。
为了如上所示那样创建所选放电室150中的寻址放电,预定电压必须被施加到寻址电极135和后放电电极136。为了便于产生寻址放电,后放电电极136可被放置得靠近寻址电极135,以便增加由施加到后放电电极136和寻址电极135的预定电压形成的电场大小。
由此,将后放电电极136定位在靠近寻址电极135允许用于产生期望寻址放电的驱动电压被减小。驱动电压的减小允许使用便宜的集成电路芯片,以驱动寻址电极135,由此减小PDP100的制造成本。
并且,因为在x方向上对应于邻近放电室150的邻近寻址电极135可分开至少放电室150的宽度,减小了邻近寻址电极135之间的电容,这还减小了在寻址放电期间的功耗以及由寻址电极135产生的热量。
此外,在所选的放电室150中产生寻址放电之后,高电压脉冲被施加到后放电电极136,并且相对低的电压脉冲被施加到前放电电极134。由于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之间的电位差,在寻址放电期间在放电室150的内侧壁上积累的壁电荷迁移。在放电室150中的放电气体原子与正在迁移的电荷碰撞,以产生维持放电并产生等离子。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彼此靠近,形成相对强的电场,其是维持放电开始之处。
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PDP100中,电极组133的电极通过定位在介质壁130的内侧而可围绕放电室150。由此,维持放电可发生在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所位于的区域上的放电室150的侧壁上。因此,维持放电可沿着放电室150的四个侧壁开始并扩散到放电室150的中心,由此极大地增加了维持放电的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维持放电的强度。
并且,当沿着放电室150的侧壁成功地产生了维持放电并且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之间的电位差保持一个预定的时间时,在侧壁上形成的电场猛烈地集中到各个放电室150的中心区域中。因此相比于传统PDP,增加了维持放电发生的区域,由此增加了紫外线的产生。
并且,因为电场猛烈地集中到各个放电室150的中心区域中,向荧光层125加速的带电粒子要少于在传统交流型三电极表面放电PDP中的情况。因此,可减小对荧光层125的离子溅射损坏,这防止了残影并增加荧光层125的寿命。
由维持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励放置在放电室150中的荧光层125,并且激励的荧光层125在其下降到较低的能级时发射可见光。因此,从在PDP100中的放电室150发射的光在PDP100中产生图像。
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之间的电位差低于放电电压时,不可产生维持放电。但是,电荷和壁电荷都置于放电室150中。当施加到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的脉冲极性改变时,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之间的电位差加上由壁电荷产生的电位差可等于或超过放电电压,并且可产生维持放电。因此,如果脉冲极性被交替地施加到前放电电极134和后放电电极136,那么维持放电可继续。在PDP100中的每个放电室150的灰度由维持放电的持续时间和重复来确定。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例的PDP2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10是说明图9所示PDP200的电极排列的示意图,并且图11是沿图9所示PDP200的X-X线的截面图。
参考图9至图1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实施例的PDP200包括前基板120、包含在垂直方向(如图9中所示的z方向)上彼此隔开的前放电电极234和后放电电极236的电极组233、后基板140、定义多个放电室150的介质壁130、在介质壁130的表面上形成的保护膜139、荧光层125和放电气体(未示出)。对图2到图8以及图9到图11公共的引用数字表示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构的元件,并且因此它们的描述将不再重复。下面的说明将描述图2到图9中所示的第一示例实施例与图9到图11中所示的第二示例实施例之间的差别。
如图10所示,前放电电极234可在第一方向(如图10中所示的x方向)上延伸,并且后放电电极236可在第二方向(如图10中所示的y方向)上延伸,以与前放电电极234交叉。
如第一示例实施例那样,前放电电极234或后放电电极236之一可作为扫描电极,而另一个作为公共电极。此外,前放电电极234或后放电电极236可作为寻址电极。
如图10所示,后放电电极236彼此平行延伸,并且每个后放电电极236可具有部分围绕但没有完全围绕放电室150的开口的水平截面。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前放电电极234可以这种方式与开口的水平截面一起放置。部分围绕放电室150的电极可作为寻址电极。
如图9到图11所示,后放电电极236可具有对应于放电室150的开口的水平截面并且作为寻址电极。此外,前放电电极234在第一方向(如图9中所示的x方向)上延伸并且后放电电极236在第二方向(如图9中所示的y方向)上延伸。
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每个连续的后放电电极236可分离地位于也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单元介质壁132。因此,对应于一个放电室150的后放电电极236和对应于邻近放电室150的后放电电极236可在第一方向上分开至少放电室150的宽度。由此,如之后将描述的,后放电电极236可需要增加放电电流,因此降低了功耗和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如果在第一方向上对应于邻近放电室150的两个后放电电极236位于一个单元介质壁132内,那么减小了后放电电极236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后放电电极236都作为极板,邻近后放电电极236可作为以上更详细描述的电容器。
如上所述,如果后放电电极236之间的距离增加,那么电容减小。电容的减小也减小了后放电电极236的放电电流。因此,也减小了由后放电电极236产生的功耗和热量。减小的功耗还允许平滑的初始寻址放电和增加对寻址电压边界的控制。
因此,具有以上结构的PDP具有下列优点。
首先,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可见光的发射路径上的传统位置的外部以及介质壁的内侧,使布置在前基板上的元件的数量最小化。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可见光的透射率和亮度。并且,通过阻止外部的光反射回外部,增加了亮室对比度。
其次,PDP的电极不需要用昂贵的ITO来制造,因此减小了制造成本并且使得制造大型PDP而不用极大增加制造成本。
第三,可控制放电以形成沿放电室的所有表面和中心的三维放电。因此,强度增加的放电可用低的驱动电压通过增加前放电电极和后放电电极之间距离来实现。此外,可使用低电压集成电路芯片,由此减小了PDP的制造成本。
第四,减小了对荧光材料的离子溅射损坏。
第五,可防止由寻址电极产生的热量,由此减小了功耗。并且,通过平滑地引发初始寻址放电来提高寻址电压边界。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清楚的是,在本发明中可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化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因此,本发明旨在覆盖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只要这些修改和变化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前基板;面对前基板的后基板;布置在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并包括第一单元介质壁和第二单元介质壁的介质壁,该介质壁定义多个放电室;放置在介质壁内的前放电电极;放置在介质壁内的后放电电极;放置在介质壁内的多个寻址电极,每个寻址电极具有对应于并且部分围绕放电室的部分;放置在放电室中的荧光层;和放置在放电室中的放电气体,其中前放电电极和后放电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彼此分离的放电电极部分。
2.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第一寻址电极放置在第一单元介质壁内,第二寻址电极放置在第二单元介质壁内并平行于第一寻址电极延伸,并且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分开至少一个放电室的宽度。
3.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前放电电极和后放电电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寻址电极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以便与前放电电极和后放电电极交叉。
4.权利要求3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第一单元介质壁定义在第一方向上的放电室,第二单元介质壁定义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放电室,并且寻址电极包括第一放电单元,在邻近放电室之间的一部分第一单元介质壁中延伸;和第二放电单元,在第二单元介质壁中延伸并与第一放电单元耦合。
5.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寻址电极放置在前放电电极和后放电电极之间。
6.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介质壁围绕并定义放电室的周边。
7.权利要求6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放置前放电电极和后放电电极以便围绕放电室的周边。
8.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还包括放置在放电室中并覆盖至少一部分介质壁的保护膜。
9.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荧光层放置于在前基板中形成的凹槽中。
10.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介质壁耦合在前基板的表面和后基板的表面之间。
1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前基板;面对前基板的后基板;布置在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定义放电室的多个单元介质壁的介质壁;放置在介质壁内的多个第一放电电极和多个第二放电电极;放置在放电室中的荧光层;和放置在放电室中的放电气体,其中第一放电电极具有对应于并且部分围绕放电室周边的部分。
12.权利要求1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第一放电电极作为寻址电极。
13.权利要求12的等离子体显示板,还包括第一单元介质壁;平行于第一单元介质壁延伸的第二单元介质壁;和位于第二单元介质壁内的第三放电电极,其中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三放电电极是前放电电极,第二放电电极是后放电电极,并且第一放电电极位于第一单元介质壁内。
14.权利要求12的等离子体显示板,还包括第一单元介质壁;平行于第一单元介质壁延伸的第二单元介质壁;和位于第二单元介质壁内的第三放电电极,其中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三放电电极是后放电电极,第二放电电极是前放电电极,并且第一放电电极位于第一单元介质壁内。
15.权利要求1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第一放电电极在第一方向上沿着一行放电室延伸,第二放电电极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以与第一放电电极交叉。
16.权利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单元介质壁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单元介质壁;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单元介质壁,和其中第一放电电极包括第一放电单元,在邻近放电室之间的一部分第一单元介质壁中延伸;和第二放电单元,在第二单元介质壁中延伸并与第一放电单元耦合。
17.权利要求1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介质壁围绕并定义放电室的周边。
18.权利要求1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还包括覆盖至少一部分介质壁的保护膜。
19.权利要求1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荧光层放置于在前基板中形成的凹槽中。
20.权利要求11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介质壁耦合在前基板的表面和后基板的表面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PDP),包括多个由前基板、后基板和具有多个单元介质壁的介质壁定义的放电室,并包括放置在放电室内中的荧光层和放电气体、放置在介质壁内的多个放电电极、和放置在介质壁内并与放电电极相隔一个预定距离的多个寻址电极。该寻址电极彼此平行地延伸并具有多个第一放电单元,其每一个对应于一个放电室。每个第一放电单元部分地围绕放电室,并且连续的第一放电单元通过第二放电单元耦合在一起。邻近的寻址电极相隔至少一个放电室的宽度,以减小功耗和在驱动期间产生的热量,并且放电电极不阻止可见光的发射。
文档编号H01J11/36GK1866454SQ200610082460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0日
发明者权泰正, 姜景斗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